法布林,J.-H.

[拼音]:Guoli Xiju Zhuanke Xuexiao

中國培養話劇人才的藝術學校。原名國立戲劇學校,1935年秋建校於南京,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與教育部合辦,聘余上沅任校長。以“研究戲劇藝術,培養戲劇實用人才”為辦學宗旨。

1937年抗戰爆發後,學校遷至長沙,翌年春再遷重慶,歸屬教育部領導;1939年4月,學校疏散至四川江安;翌年夏改名國立戲劇專科學校;1945年暑假,復遷回重慶北碚。1946年秋,學校回到南京。1949年南京解放,不久併入中央戲劇學院。

學校辦學14年中,曾4度更易學制,由2年、3年、5年、直至“三、二”制(即3年高職科,2年專科)。學校錄取初中畢業及具有相當文化程度、熱愛話劇藝術、稍有舞臺經驗或具有特殊藝術才能者入學。並曾辦過3期“短期夜班”,培養業餘戲劇人員。在辦學14年中,培養戲劇人才1000餘名。

劇專重視教學質量,重視聘請戲劇及文學藝術方面的名家任課,更重視培養自己的師資隊伍。先後在該校擔任教務主任及各科、部主任的有應雲衛、陳治策、曹禺、應尚能、楊村彬等。先後來校任教和講學的教師主要有田漢、馬彥祥、宗白華、吳梅、趙元任、徐悲鴻、梅蘭芳、程硯秋、陳白塵、葉聖陶、焦菊隱等。

課程設定重視提高學生的文化基礎及文藝修養,特別重視表演的基本訓練。教學中理論與實踐並重,側重從通才中培養專才,要求一專多能。教學方法不強求一律,由任課教師自由講授,以各顯所長。表演課、排演課、技術課則採取教、學、做相結合的方式。1938年秋,黃佐臨、丹尼引進了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訓練演員的方法,用於表演教學。1939年,張駿祥又引進了美國的藝術方法和演出體制。

實習公演是劇專十分重視的教學實踐。其中分教學演出和欣賞演出兩種。教學演出多采用教師編寫、改譯、翻譯的劇本。另外,1940年後,劇專附設劇專劇團,成員大部分為劇專教師及歷屆學生,進行了多次公演。14年裡演出的主要劇目有:曹禺的《雷雨》、《日出》、《蛻變》、《家》,余上沅的《回家》,陳白塵的《魔窟》、《結婚進行曲》,陳治策的《視察專員》(根據《欽差大臣》改譯),吳祖光的《鳳凰城》、《風雪夜歸人》,田漢的《母親》、《阿Q正傳》,洪深的《青龍潭》,梁實秋翻譯的W.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奧賽羅》、《哈姆雷特》,楊村彬的《清宮外史》,李健吾的《以身作則》等。觀摩欣賞演出則多采用世界名著和中國劇作家的新作,如《美狄亞》、《偽君子》、《慳吝人》、《玩偶之家》、《國民公敵》、《野鴨》、《大雷雨》、《萬尼亞舅舅》、《女店主》、《夜店》、《欽差大臣》、《馬門教授》、《天邊外》及郭沫若的《孔雀膽》,石凌鶴的《黑地獄》,宋之的的《霧重慶》,夏衍的《一年間》、《水鄉吟》,於伶的《女子公寓》、《杏花春雨江南》等。抗日戰爭期間,為宣傳抗日,還編演了大量的街頭劇、歌舞劇、茶館劇、諧劇(如《流浪者之歌》、《流亡三部曲》、《反侵略》)等。解放戰爭時期,劇專學生編演了10多個揭露反動黑暗統治,宣傳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活報劇。總計14年中演出多幕劇100多出和大批獨幕劇。

在學校內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進步力量和國民黨反動勢力的鬥爭始終存在,雖經曲折,始終由進步力量占主導地位。多數學生傾向進步,走上革命戲劇運動的行列。不少進步學生建國後成為新中國文藝骨幹,有的擔任了文藝領導工作,有的成長為著名的戲劇、電影的編劇、導演、演員、舞美專家或戲劇教育家、作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