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貨幣基金組織
[拼音]:Baojialiya Weiji
[英文]:Bulgarian crisis
因保加利亞統一問題和歐洲列強爭奪在保加利亞的勢力範圍而引起的一場巴爾幹政局的危機。1878年柏林會議(1878)後,巴爾幹政局仍以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和俄、奧對立為主要特點。1885年9月東魯美利亞起義,驅逐土耳其行政長官,宣佈合併於保加利亞。保加利亞大公亞歷山大(1879~1886在位)批准了東魯美利亞的請求。保加利亞公國國內親俄與反俄勢力一直進行著鬥爭。東魯美利亞起義由反俄勢力領導,因而俄國一反過去贊成該地區與保加利亞合併的主張,譴責亞歷山大大公撕毀柏林條約。同時,東魯美利亞的事態有向保加利亞人占人口半數以上的馬其頓蔓延之勢,這又引起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驚恐。1885年10月,各有關國家在君士坦丁堡舉行大使級會議。德、奧、法、意支援俄國的方案,即由土耳其收復東魯美利亞,修改該地境內的法律。英國反對,提出由土耳其蘇丹任命保加利亞大公為東魯美利亞行政長官,並使保加利亞保持事實上的統一。斯時,塞爾維亞在奧匈的支援下,藉口維持巴爾幹的均勢,向保加利亞索取補償。1885年11月14日,塞向保宣戰,侵入保境。保軍反擊獲勝,追逐塞軍,直逼塞京。11月28日,奧匈帝國以奧軍參戰援塞,威脅保無條件撤出塞境。保被迫接受以恢復戰前狀態為基礎的議和條件。其後,在英國策動下,土耳其與保大公亞歷山大談判達成協議:雙方同意採取英國的建議,由保大公兼任東魯美利亞的土耳其行政長官。沙皇雖然不得不同意土、保協定,但對亞歷山大大公餘恨未消。1886年8月21日,依靠俄國支援的一部分保加利亞軍官廢黜了亞歷山大大公。此舉引起保舉國不滿。部分軍政界人士發動反政變,敦促亞歷山大大公復位。沙皇政府反對,揚言要佔領保加利亞。9月7日,亞歷山大大公被迫棄位出走。1887年7月7日,保議會選出親奧、德的薩克森-科堡-戈塔的斐迪南(1887~1908在位)為大公,保加利亞危機平息。
俄國在這場國際衝突中遭到失敗,喪失了1877~1878年俄土戰爭後在保加利亞取得的政治優勢。奧、德勢力在保加利亞站穩了腳跟。整個危機期間,德國表面上持調和立場,但暗中支援奧匈,加深了俄國與奧、德之間的矛盾,促使俄國轉而同法國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