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內蒂,J.C.
[拼音]:nongye zibenzhuyihua
[英文]:capit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農業中形成和發展到佔統治地位的過程,即農村中的封建半封建經濟和個體經濟逐步被資本主義農業經濟所取代的過程。
農業中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特點
在多數情況下,農業資本家並不直接佔有土地,靠租用土地所有者的土地,並僱傭工人耕種。農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包含著僱傭工人、農業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個並存而又互相對立的階級,是農業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榨取農業僱傭勞動者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關係。即使是一部分農業資本家自己擁有土地,也並不影響問題的本質。只不過此時他們具有農業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雙重身份而已。所以,農業的資本主義化,就是農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它是在封建制土地關係逐步瓦解、個體農民兩極分化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的。
不同的發展道路
農業中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是同工業中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相伴而產生的。從世界範圍看,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5世紀才開始的。1640~1648年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標誌著人類社會開始從封建主義時代進入新的資本主義時代。在英國,農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是在廢除農奴制以後,通過16~18世紀的“圈地運動”,對農民進行長期的土地剝奪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英國的地主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為了適應國內外市場對羊毛、穀物日益增長的需要,連續三個世紀用暴力和欺詐手段圈佔農民的公有地和份地,把它變成大牧場、大農場,出租給大租佃農場主經營。失去土地的農民大部分流入城市成為僱傭工人,有的則成為大租佃農場的僱工。圈地運動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農村中的發展。到18世紀末,在英國農業中,資本主義的大租佃農場已經居於統治地位。這是一條用暴力手段消滅小農經濟,並在此基礎上發展資本主義大租佃農場的道路。
在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裡,由於各國的具體歷史條件不同,農業中的資本主義發展存在著兩條不同的道路,這就是列寧所指出的普魯士式的道路和美國式的道路。
普魯士式道路
19世紀初,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和壓力下,普魯士政府代表貴族地主階級,被迫對封建農奴制度進行“改革”,先後頒佈了一系列法令,如1807年的“十月敕令”,1811年的“調整敕令”,宣佈取消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規定農民可以向地主交納鉅額“贖金”而免除封建義務。這種改革絲毫沒有觸動普魯士貴族地主的土地所有制。1848年的資產階級革命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並設立了專門辦理交納贖金業務的土地銀行。經過“改革”,不僅使容克地主階級攫取到鉅額贖金,而且還霸佔了更多的土地。在這個基礎上,資產階級化的容克地主逐漸按資本主義經營方式改造自己的莊園,並日益排擠小農經濟及其家庭副業,加速其兩極分化,使少數人上升為資本主義的大農場主,大多數人破產成為農村的無產者。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普魯士式道路,是一條在保留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的條件下,由貴族地主階級自上而下地實行一系列的改革,使農奴制地主經濟緩慢地轉化為資產階級的容克式經濟,逐漸用資產階級剝削來代替農奴制剝削的改良道路。
美國式道路
由於美國在殖民地時期,農業中不存在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因此,資本主義農業能夠在沒有封建勢力嚴重阻礙的條件下迅速發展。獨立革命後,在農村普遍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隨著農民的兩極分化,資本主義農場迅速發展起來。同時,美國獨立革命後,通過對西部土著印地安人的屠殺、驅逐和訛詐,攫取到大片土地,由政府以低價大面積地出售給移民墾殖,從而使農民的獨立經營在西部也得到了普遍的發展,進而產生出大量的資本主義農場。這是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另一種典型。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美國式道路,是用革命手段消滅殖民地時期的舊莊園,建立農民個體經濟,然後通過小農經濟的兩極分化而自發產生出資本主義農業的道路。
農業中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形成,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美國式發展道路,很少受封建制生產關係的桎梏,而大量“自由”土地的存在使地價極為低廉,這樣就使資本主義農場主能夠把較多的資本投入農業生產,去實現農業的機械化和現代化。然而,農業的資本主義經營使它無法擺脫資本主義發展的一般通病,而且由於對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的掠奪式使用,使農業生產的發展受到人為的限制。至於普魯士式的發展道路,儘管同封建農奴制相比仍是一個進步,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德國農業的發展,然而,這條道路卻使農業資本主義化的過程相當緩慢,使農民在幾十年的時間內受著極痛苦的盤剝,並且在農村中保留著大量的農奴制殘餘,這就使德國農業的發展比美國要緩慢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