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抗衰老的奧秘

內經抗衰老的奧秘

  《黃帝內經》四種長壽人——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長壽方法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開篇第一章“上古天真論篇”中,論述了四種長壽之人——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養生長壽之道。

  真人:善於“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即善於把握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進行養生的真人,其壽命可與天地齊(即所謂“壽敝天地”)。

  至人:善於“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就是說能把養生與陰陽的變化相合,順應時令往來的至人,壽命都很高(所謂“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

  聖人:善於“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指能順應天地正氣養生,而避其非時邪氣的人都可活到百歲(所謂“亦可以百數”)。

  賢人:善於“法則天地,象似日月”,就是說能按天地四時變化、日月盈虧養生者,都可盡其天壽(所謂“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就是說,凡是能順應天時地宜養生的,便可長壽延年。因為《黃帝內經》強調生命本來就是源於天地的。

  所謂“人生於地,是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黃帝內經》的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就是因為能順時養生,所以都長壽。

  《黃帝內經》突出四季養生對延年長壽的意義

  四季養生是《黃帝內經》順時養生的精髓。

  《黃帝內經》認為四時陰陽,是萬物的根本。也就是說,四時陰陽變化,產生的陰陽氣化的交替,是生命活動的本質。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對四季養生精髓的提煉。由於一年之內,春夏陽長陰消,以陽為主,所以春夏應養陽;秋冬陰長陽消,以陰為主,所以秋冬應養陰。

  四季養生的具體方法可參見拙著《楊力四季養生談》。

  《黃帝內經》對抗衰老的認識

  ——強調人可活到百歲

  還是在《黃帝內經》開篇的“上古天真論篇”中,明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提出早衰的原因

  第一,飲食不節——“以酒為漿”,恣食過飽,損傷脾胃。

  第二,酒色太過——“醉以入房”,傷精竭液。

  第三,起居不節——“以妄為常”,損傷形神。

  第四,情志不節——“不時御神”、“務快其心”,損傷心神。

  第五,勞作太過——“不知持滿”,損傷形神。

  以上各種因素會導致真氣的耗散,“……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

  ——提出抗衰老的五大原則

  第一,四季養生:“法於陰陽”——不違背天時氣候。

  第二,導引吐納:“和於術數”——運動鍛鍊。

  第三,飲食養生:“食飲有節”——不過飢過飽。

  第四,起居養生:“起居有常”——睡眠有規律。

  第五,勞作養生:“不妄作勞”——工作不過度。

  總之,《黃帝內經》指出:形與神俱,可以活到百歲。

  ——提出導引吐納的抗衰老方法

  導引吐納起源於我國中原一帶。《黃帝內經》認為,中原地帶地平而溼,老百姓不好鍛鍊,病多痿、厥、寒、熱,治療方法宜導引按矯:即導引和按摩。

  此外,提出了可以延年益壽的導引方法:腎有久病的,寅時(3~5點)面南,寧心調息,然後,閉氣不息七遍,伸長脖子做吞嚥動作,七遍,最後吞嚥津液數次。

  ——認為衰老與五臟虛衰密切相關

  《黃帝內經》認為,心、肺、肝、脾、腎五臟虛衰與人的衰老密切相關。

  心:是人體的領導者(“心者,君主之官”),心的調控功能衰退,生命就會出現失控,出現衰老。心主管人體的血脈(“心主血脈”),心氣虛則血脈執行無力,身體得不到濡養就容易衰老;心又主宰人體的精神活動(“心藏神”),所以如果心神失調,就會導致神衰,神衰又易引起形衰,所以心神對人的衰老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心氣虛的人老得快,就是這個原因。

  肺:主管人體的氣(“肺主氣”),擔負著人體氧氣的輸送和供應。肺氣足則生機旺盛,肺氣虛則氣的.輸送無力,人體就不能氣化,就會缺氧。肺對人的五臟活動起調節作用(“肺主治節”),如果調節失靈,就易引發早衰到來。

  脾:承擔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負責人體的營養(“後天之本”),脾衰則營養不良,就會導致早衰。脾的營養功能正常與否又叫胃氣的存亡,這就是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衰老死亡。有脾胃病的人消瘦而老得快,就是這個原因。

  肝:肝主生氣(“主升發”),人有無生氣,取決於肝氣是否充旺。所以肝虛的人,萎靡不振,早衰來臨。肝有調節、疏洩氣血的作用(“主疏洩”),肝虛就會導致氣血拂鬱,就會影響氣血功能從而導致衰老。

  所以,五臟的虛衰與衰老有著密切的關係。

  《黃帝內經》中的心法

  《黃帝內經》是絕對的瑰寶,其中的心法:主要集中在兩句話。

  其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其二,提契天地,把握陰陽,呼吸這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站樁時,可用“提契天地,把握陰陽,呼吸著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來檢查自己。

  要檢查自己,先要“默唸”這句話。“默唸”本身就是一個“以一念代萬念”的方法。這句話是先賢的話,從“玄”的角度上講,是借用先賢的智慧為我所用。

  提挈天地:松腰坐跨,“根”入地心;會陰對百會,精神直入雲霄。是謂提挈天地。

  把握陰陽:尾閭下垂前兜,“搭”在劍突,是謂前後上下之陰陽。同時,沉肩墜肘,兩臂環抱,是謂左右之陰陽。

  呼吸著精氣:吸氣時,小腹內收,肚臍“找”命門,“氣”沿脊而上;呼氣時,胸部放鬆,小腹內鼓,“氣”由上而下從胸收回至丹田。

  獨立守神:意守丹田,“意會”肚臍和命門的互蕩。吸氣時,肚臍、命門相吸,小腹左右橫向拉長;呼氣時,左右收回,肚臍、命門“拉”開,小腹前後拉長。某名之曰:“十”字呼吸法。

  肌肉若一:主要體會虛領頂勁。頂頭懸,全身的肌肉落掛在骨架上。“一”者,道也,莊子曰:唯道集虛。虛者,空也,無也。肌肉若一,就是好像全身的骨肉都“一”了,道了,空了,無了,不存在了。肌肉不存,“氣”必附骨。

  亙古不變,方可為“經”。《易經》、《內經》、《道德經》可證之。

  起勢之前

  起勢之前有六件事兒:一、正身;二、收心;三;寫意;四、凝神;五、調氣;六、守丹。

  一、正身。

  正身先自下而上。腳放鬆收至踝,踝放鬆收到膝,膝放鬆收到跨,跨左右分而前包、正尾閭,尾椎放鬆下垂,沿脊椎督脈一路向上:收腹、命門後突,涵胸拔背,沉肩墜肘,順項,頂頭懸。然後,沿任脈一路下行,檢查一下各部分是否到位了。反覆三次。

  二、收心。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恬:“恬”字調心。舌抵上顎,吸氣,呼氣,隨著呼氣,把“氣”下送到小腹丹田。老百姓的話兒說得更明白:把心放到肚子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