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曲雜言

[拼音]:Lisite

[英文]:Liszt Ferenc (1811~1886)

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音樂評論家。

生平

1811年10月22日李斯特生於匈牙利西部肖普朗的萊丁村。父親李斯特·亞當在埃斯泰爾哈濟親王的萊丁牧場任職。親王愛好音樂,擁有一個較好的樂隊;亞當會奏多種樂器,也會作曲。李斯特自小就生活在優越的音樂環境裡,其音樂才能很早就被發現,並得到精心培育。李斯特9歲便登臺演奏,1821年由3個貴族共同捐贈供他赴維也納深造的用費,從著名的鋼琴教師C.車爾尼學鋼琴,打下堅實的基礎;又從A.薩列裡學習作曲理論。使他畢生難忘的是L.van貝多芬出席了他的第2次音樂會,並上臺親吻了這個12歲的小鋼琴家,以示讚賞。1823年李斯特接受車爾尼的建議到巴黎投考音樂學院繼續深造,院長L.凱魯比尼以不招收外國學生為理由不予錄取。後從師於住在巴黎的捷克著名音樂理論家A.雷哈和義大利歌劇院指揮、輕歌劇作曲家F.帕埃爾。1824年3月8日李斯特在巴黎首演,一舉成名。1825年先後兩度在法國和英國演出,當年7月在英皇喬治四世面前演奏,使其聲譽達到高潮。同時,他創作了一些鋼琴曲和1部歌劇《城堡的愛情》,初露創作才華。不久他的父親去世,16歲的李斯特挑起一家的生活擔子,以教授鋼琴為生。為尋求人生真理,他發奮讀書,接觸各種社會思潮。1830年7月革命爆發,使他受到鼓舞,寫出了《革命交響曲》大綱,從此更接近積極浪漫主義。李斯特在思想上接受H.de聖西門空想社會主義的影響,與宗教社會主義者A.de拉默奈神父結下終生的友誼,成為喬治·桑、H.海涅、V.雨果、E.德拉克羅瓦等浪漫主義大師們的文藝沙龍的成員,並受到H.柏遼茲、F.F.肖邦的直接影響。尤其是1831年3月觀看了義大利小提琴家N.帕格尼尼的演出,深受啟發,刻苦鑽研把小提琴技巧運用到鋼琴技巧上去,創作了《帕格尼尼練習曲》。同時他的鋼琴演奏技藝日臻成熟。1834年,他創作了表現里昂工人起義的鋼琴曲《里昂》。1837年3月13 日與鋼琴家S.塔爾貝格比賽獲勝,聲譽大增。1834年李斯特結識了艾古勒特的達古爾伯爵夫人,不久便與她戀愛同居。1835~1836年旅居日內瓦,曾在日內瓦音樂學院任教。1837年遊歷義大利,創作了用民歌音調描寫當地景色的鋼琴曲《旅行者畫冊》。1839年多瑙河水災,李斯特赴維也納為賑濟祖國難民義演。此後開始到各國旅行演奏。

李斯特的旅行演奏生活歷時十載,足跡遍佈匈、奧、德、法、英、羅、俄等國,大都獲得成功。在祖國匈牙利被人們當作民族英雄,受到隆重款待。這一時期他創作了一些愛國主義的作品,如《匈牙利英雄進行曲》、《匈牙利風暴進行曲》,編寫了民歌集《匈牙利民族曲調》,並在此基礎上創作了著名的第1、第2首《匈牙利狂想曲》,以及具有民主思想傾向的男聲合唱《鐵匠》、《士兵》、《農夫》、《水手》等。同時為了演出的需要,還創作了一大批鋼琴改編曲,其中以《魔王》、《拉科齊進行曲》等為代表。在這期間他又熱心於社會文化、福利、慈善事業,如為在波恩建造貝多芬紀念碑和在萊比錫建造巴赫紀念碑,以及修建科隆大教堂等捐款,多次為窮人和養老院義演等。1844年李斯特同達古爾伯爵夫人的關係破裂。1847年同薩恩-維特根斯泰因侯爵夫人卡羅琳同居。

1848年李斯特接受卡羅琳的勸告結束長期的旅行演奏生活,選擇德國魏瑪定居,從事創作,並任魏瑪宮廷樂長兼劇院指揮。這時歐洲各地革命相繼爆發,他同情和支援這場革命,創作了《匈牙利康塔塔》和《工人大合唱》。1849年匈牙利革命失敗後,他沉痛地寫了鋼琴曲《送葬的行列》,1854年寫了交響詩《英雄的葬禮》以悼念革命烈士。他每季要指揮演出一部新歌劇,並經常舉辦音樂會,大力推薦古典作品以及青年作曲家的作品。他在逐漸掌握管絃樂寫作技巧的同時,首創了單樂章的標題交響詩,一共寫了12首這類體裁的作品(晚年才寫最後的第13首)。這個時期李斯特還創作了其他重要作品,如兩首帶合唱的交響曲(《但丁交響曲》和《浮士德交響曲》),第1和第2鋼琴協奏曲,13首《匈牙利狂想曲》,《b小調奏鳴曲》等鋼琴曲和抒情歌曲多首。此外,作為音樂評論家,李斯特撰寫了一系列音樂評論文章,如《柏遼茲和他的〈哈羅爾德交響曲〉》、《羅伯特·舒曼》等。他還組織全德音樂家協會,使魏瑪成為新德意志樂派(亦稱魏瑪樂派)的活動中心。這是他事業上尤其是創作上的黃金時期。可是由於門戶之見,1858年他指揮上演他的學生P.科內利烏斯的歌劇《巴格達的理髮師》時,遭到了非難。1860年他和R.瓦格納一起受到報紙上的攻擊,加上他的幼子夭折,以及未能與卡羅琳正式結婚等一連串的挫折,使他在1861年辭職,去了羅馬。

1861年,李斯特到了羅馬,受到教皇的接見。他的思想開始消沉,向宗教尋求寄託。1862年李斯特進了修道院,1865年以後,開始致力於宗教音樂的創作。1862年,他用整年時間創作了宗教傳奇故事的清唱劇《聖伊麗莎白傳奇》。1866年創作了大型清唱劇《耶穌基督》。1867年奧匈帝國建立,為慶祝奧皇兼任匈王,他被推薦寫了《加冕彌撒曲》。但他思想苦悶,離不開社會生活和音樂活動,終於在1869年不顧卡羅琳的反對,毅然返回魏瑪。

此後他每年三分之一時間在魏瑪,三分之一時間在布達佩斯,其餘時間回羅馬。在魏瑪重組全德音協,接待來自各國的青年鋼琴家,免費教學。1875年他在匈牙利籌辦、建成第1所音樂學院,擔任首屆校委會主席,並親自教授鋼琴。此外對各國的青年作曲家倍加愛護和支援,如捷克的B.斯美塔納和挪威的E.格里格等,都曾得到他的幫助。李斯特晚年心境孤獨,作品內容和風格因而改變,沒有寫出象前期那樣反映重大社會題材的作品。1886年7月下旬赴拜羅伊特參加瓦格納的音樂節時染上肺炎,7月31日逝世,葬於拜羅伊特。

藝術觀與創作

李斯特的世界觀是複雜而矛盾的。他一生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晚年又皈依宗教,但民主精神和愛國思想還是占主導地位。他的進步的藝術觀,在他的《論藝術家的社會地位》中,尤其是美學名著《論柏遼茲和他的〈哈羅爾德交響曲〉》以及大量的書信中得到了闡述。他肯定藝術的社會作用和藝術家的地位與責任。對藝術創作他主張崇高的思想內容和生動豐富的形象相結合。為了使廣大聽眾瞭解作者意圖和作品內容,他贊成並提倡標題音樂。他認為音樂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藝術是不斷髮展的,革命是藝術前進的動力;他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形式主義和保守觀點。他主張創作應有民族特點,作家應重視民間音樂,在那裡可找到生活和音樂的豐富滋養。他一生致力於發展匈牙利民族音樂,寫了論文《論吉卜賽人的音樂》;雖然限於歷史條件,他在此文中尚未弄清吉卜賽音樂和匈牙利民間音樂的區別,但從兩者的聯絡上已指出後者的某些特徵。他創作了不少富有民族風格的作品,例如他的許多匈牙利狂想曲,就是在這方面進行藝術探索的珍貴成果。

李斯特的創作領域主要是鋼琴音樂和交響音樂,他的聲樂作品如抒情歌曲和大型清唱劇等僅居次要地位。李斯特在音樂史上最突出的貢獻是首創交響詩體裁。他認為交響樂經過100年來的發展,應該有所創新。他主張以文學詩歌的內容來決定樂曲的構思,他讚賞柏遼茲的主導動機(亦稱“固定樂思”)和F.門德爾鬆的單樂章的標題序曲,將這些原則運用到他的交響詩中並加以發展,即根據內容需要,採用單一主題貫穿、變形的發展手法和以靈活的奏鳴曲式的單樂章來代替傳統交響樂的性格不同、主題各異的 4個樂章。在他所寫的13首交響詩中,大半是根據著名詩歌、戲劇或繪畫等各種文藝作品的題材加以創作的。其主人公的命運大都是生前受苦、身後榮耀,充滿人道主義的精神。他的旋律常用變化音,顯示了他的獨特個性。他大膽發展了和聲手法,用三度關係的轉調擴充套件了功能網;他的配器富於色彩性,大大豐富了管絃樂的表現力。他的交響詩對後世作曲家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中最著名的是《前奏曲》,以及《塔索》、《英雄的葬禮》、《匈奴之戰》、《哈姆雷特》等。

李斯特的鋼琴演奏藝術和鋼琴音樂創作在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演奏方面,他從小受到系統、嚴格的訓練,又經不斷的實踐,善於吸收前人經驗,大膽創新,形成一套特有的技巧,如準確的大跳、雙手八度交錯半音進行(稱“李斯特八度”)、快速輪指、高音區快速裝飾奏法、踏板的巧妙運用等。他把鋼琴當作樂隊來使用,形成一種熱情、詩意、輝煌、奔放的風格,開創了鋼琴獨奏會和背譜演奏的先例。他的鋼琴作品和他的演奏風格是一致的(除晚年一些作品)。他的《高階技巧練習曲》以技巧艱深、形象鮮明而著稱。他的鋼琴音樂中,以激情和詩意見長的有《但丁奏鳴曲》、《彼特拉克十四行詩》、《愛之夢》等;以悲壯奮發的革命豪情著稱的有《里昂》、《送葬的行列》等;雄勁剛健的有《第一鋼琴協奏曲》;思想深刻並富於強烈戲劇性的有《b小調鋼琴奏鳴曲》;最富民族民間特色的則是《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 2首運用民間的募兵舞曲最為典型。他晚年的作品則反映出對新技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