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學理論批評
[拼音]:Siwa wenhua
中國西北地區青銅時代文化。因最初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寺窪山而得名。主要分佈在蘭州以東的甘肅省境內,在陝西省千水、涇水流域也有發現。年代約當公元前14~前11世紀。也有人將該文化的晚期遺存稱為“安國型別”或“安國式陶器”。
寺窪文化遺蹟主要是墓葬。 已經發掘的120多座墓,絕大多數為土坑墓,形若覆鬥,從口至底漸向外擴大。寬度多為長度的一半,頭端又略寬於腳端。有棺或棺槨。多單人仰身直肢葬和“二次葬”,也有合葬和個別火葬墓。頭向多朝北。另有一些死者是身首分離埋葬的。隨葬品有陶器、青銅器、石質或蚌質的串飾以及馬、牛、羊的骨骼。在一些墓內發現人殉和車馬坑陪葬,表明當時似已進入奴隸社會。
陶器分泥質陶和夾砂陶兩種,以後者數量居多。器皿都用泥條盤築法制成。夾砂陶器的陶土內摻入大量粗砂和碎陶末等,質地粗糙鬆散,燒製火候不足,器皿上往往有不同顏色的斑點。以橙黃色和紅褐色居多,黑色和“磚紅色”少見,灰色者罕見。陶器多為素面,或施以“一”字、“人”字或帶狀附加堆紋。少數器皿有白色彩繪。少數器表拍印很淺的繩紋。器形有罐、鼎、鬲、甗、簋、豆、盂和甕等。馬鞍形口陶罐是寺窪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青銅器有戣、戈、矛、鏃、刀和鈴等。裝飾品有銅鐲、銅泡、陶響鈴和石、蚌質項鍊及串飾。此外在陶器上還發現刻劃的
、“ X”、"+"和“個”等字形或符號。
當時的聚落已具相當規模,農業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畜牧業仍然是生活中的重要來源。關於寺窪文化的族屬,存在不同意見,一說是氐羌,另一說是戎狄。寺窪文化與辛店文化、商文化特別是周文化的關係密切,但要弄清楚其發展源流,尚待新的發現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