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學理論教學的反思及探究論文

高校文學理論教學的反思及探究論文

  一、高校文學理論教學現狀

  作為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課的文學理論教學面臨諸多困境,作為從事文學理論教學的教師有責任進行一番考察與探究。筆者曾對所任教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與曾進修學習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透過調查發現,兩所高校學生普遍認為學習文學理論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課程內容枯燥乏味,過多的專業術語難以理解,純理論性的知識太多,文學文字的缺失使得理論過於抽象,較難理解。文學理論教學由此陷入欲罷不能的尷尬境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課程內容的廣博繁雜令學生目不暇接、暈頭轉向。從事文學理論教學的老師可能都知道,文學理論課程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一門理論基礎課,雖說是一門課,但課程內容涉獵範圍十分廣泛,與諸多學科門類相關。它不但會涉及古今中外眾多作家、作品、文學思潮、文學流派,而且還會涉及哲學、美學、語言學、心理學、文化學、資訊學、社會學、人類學、生態學等諸多學科領域。產生了諸如文學哲學、文學心理學、文學人類學等多種形態。可以說,每一種形態都是一門專門的學問,都可以寫出專門的著作。如此龐雜與繁複的一門課程必然會讓那些剛剛進入大學校門的學生們目不暇接、暈頭轉向。加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培養方案中,文學理論課程大多開設在大學一年級,面對內容如此廣博繁雜的課程,不僅缺少相關學科的知識積累,而且缺少學習理論應有的文學文字積澱,未觀千劍何以識器,未操千曲何以曉聲。自然感覺理論高深莫測,學習吃力,疲於應付。

  第二,文學理論課堂教學重知識傳授,輕心靈啟迪。高校教學中雖然沒有了所謂的升學壓力,但學生依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考試,諸如考研、考公務員等,各種各樣的考試使得學生依然把學習課程知識點作為唯一學習目的,老師們也墨守成規,習慣於把知識傳授作為主要教學目的。文學理論課堂教學也不例外,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要任務。課堂教學中理論知識的傳授遮蔽了學生對文學文字及真實生活的認識、體驗,對人文精神的感悟。教學中在學生與理論知識的關係上表現為理論知識對學生的壓制,缺少了理論應有的反思與批判。這種注重理論知識傳授的教學,很難給人以心靈啟迪。正如吳春平所言: “當前文學理論教學之所以不景氣”,很大程度是因為文論教學“仍然是一種較為封閉的束縛人的心靈自由的知識傳授和思想規訓,而非一種詩性智慧的啟迪。”

  第三,理論的重負與文學的缺失。文論是關於文學的理論,其關注的物件是文學,因此,文論教學自然也不能缺少了文學文字。然而,目前,文論類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西方文論的機械搬運,使得文論課堂成為了販賣西方文藝理論的鋪子。教材中到處充斥的是西方文藝理論的概念、術語,什麼悖論、反諷、延異、陌生化……,各種主義氾濫成災,什麼形式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女權主義、新歷史主義、後殖民主義……,這些立足於西方現實土壤之上的理論與中國當下的文學現狀多少顯得有些不搭調。而文學理論教學則停留在對西方文藝理論概念、範疇的闡釋以及對各種主義的介紹上。過度的理論闡釋使得那些原本與現實密切相關的、並不複雜的文藝理論變得完全脫離現實、玄而又玄,難以領悟。最終,鮮活的理論話語成為了常人難以理解的瘋子式的自言自語,抑或成為空泛的議論,不僅喪失了趣味性,甚至連對文學文字起碼的理解與感悟也缺失了。造成了一邊是空洞無物的空頭理論,一邊是對經典文字的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的尷尬教學現狀。

  第四,教材內容的滯後及其與文學實踐的脫節,使得教學主體之間缺少了必要的交往與對話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文論教材實質上就是文論教學的綱領,教材中的某些問題自然也會在教學中體現出來。當代,隨著電子傳媒的普及與讀圖時代的到來,文學與文論逐漸被邊緣化,文學的地盤受到了影視藝術、網路等電子媒介的嚴重擠壓,電子媒介下文學情狀的'複雜多變,遠遠超出現有文學理論的解釋範圍。但文學理論教材似乎依然我行我素,一副以不變應萬變的姿態。儘管文藝理論研究領域關於網路文學、手機簡訊文學、微博寫作現象等新生物的研究成果頗為豐碩,但時至今日,似乎還沒有一本文學理論教材將當下繁盛的網路文學、手機簡訊文學、微博寫作、微信寫作等電子媒介下的文學新生物納入其中。而當代大學生又都是在全新電子媒介時代成長起來的頗為感性的一代,對網路文學、微博寫作等新生事物耳熟能詳。文學理論教材內容的嚴重滯後及其對當下文學現象的漠視,使得文學理論教學內容明顯與當下文學現象、文學實踐脫節,缺少了與學生的必要的對話基礎,難以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使教學陷入一種僵化狀態。

  二、文學理論教學目的反思

  面對文學理論教學中的諸多尷尬境遇,人們不禁會問,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文學理論》課到底有啥作用? 文學理論課的教學目的到底是什麼?文學理論教學中這樣的目的到底實現了沒有? 要弄清楚這些問題大概先得看看《文學理論》教材編寫者們是怎麼說的。關於文學理論課程設定的目的,或者說文學理論的作用不同的教材編寫者有不同的表述。

  陳文忠主編的《文學理論》指出,“文學理論是一種有用之學。它具有雙重意義和三種功能”。即“理論認識論的意義”與“實踐方法的意義”及“由此,生髮出文學理論指導實踐的三個方面的作用,即引導創作、指導欣賞、規範批評。”

  劉安海、孫文憲的《文學理論》則認為,“學習文學理論的目的在於:(1) 準確而系統地理解和掌握有關文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範疇、基本命題、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逐步形成和樹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切合文學實際的科學的正確的文學理論觀點。(2)為學習文學史、文學批評以及其他文學課程打下理論基礎。(3)為文學接受以及將來可能要從事的文學創作作好初步的準備。”

  三、文學理論教學改革與實踐

  如前所述,文學理論因其自身內容的繁雜廣博,理論自身的抽象晦澀,讓教師絞盡腦汁,讓學生望而卻步。儘管如此,作為高校文論教師似乎應該以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去面對當前的文論教學,透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為改變當前高校的文論教學現狀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嘗試。透過在學生中的調研結合自己教學中的經驗,我們以為,走出當前文學理論教學困境,探究有效教學方法,以下幾方面似乎是要考慮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