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樹皮

藥材名稱:竹葉參

名稱出處:《陝西中草藥》

概況

異名:倒竹散、白根藥、山竹花(《雲南中草藥》),白毛七、

豬七、白龍鬚(《陝西中藥名錄》),竹根七(廣西),竹葉七(甘肅)。

基源:為百合科萬壽竹屬植物萬壽竹的根狀莖。

原植物:萬壽竹Disporum cantoniense(Lour.)Merr.(Disporum pullum Salisb.;Fritillaria cantoniense Lour.;Uvularia chinensis Lour.),又名山竹花(廣西),草竹葉(甘肅),迎風不動草(雲南)。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結節狀,橫生。根粗而長,肉質。莖高50~150cm,上部有較多的叉狀分枝。葉片披針形至狹橢圓狀披針形,長5~12cm,頂端漸尖,基部近圓形,葉背面脈上和邊緣有乳頭狀突起;葉柄短。傘形花序有花3~10朵,著生在與上部葉對生的短枝頂端;花紫色,花被片倒披針形,長1.5~2.5cm,寬4~5mm,基部有長2~3mm的距;花葯長3~4mm,花絲長8~11mm;子房長約3mm,花柱連同柱頭長為子房的3~4倍。漿果直徑8~10mm,具2~5種子。種子暗棕色,直徑約5mm。花期5~7月,果期8~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15卷.47頁.圖版15)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700~3000m灌叢中或林下。分佈於中國西南及陝西、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錫金、不丹、尼泊爾、印度和泰國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夏秋間採挖,洗淨,晒乾。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藥性

性味:苦、辛,涼。 ①《雲南中草藥》:“苦,涼。” ②《江西草藥》:“苦,辛,平。”

功效:清熱解毒,舒筋活血。

主治:高熱不退,虛勞骨蒸潮熱,風溼麻痺,關節腰腿疼痛,痛經,月經過多,癰疽瘡癤,跌打損傷,骨折。 ①《陝西中草藥》:“滋陰補虛,祛風溼,活絡鎮痛。治虛勞,骨蒸潮熱,肺結核,心慌氣短,風溼腰腿痛,坐骨神經痛。” ②《雲南中草藥》:“接骨止血,消炎止痛,祛風除溼。” ③《江西草藥》:“祛風散熱,舒筋活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燉雞、研末為散。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配伍應用:①配大血藤根,治風溼病。 ②配萬年青根,治毒蛇咬傷。

方選和驗方: ①《江西草藥》:“治風溼痛:山竹花根18g,紅孩兒根15g,茜草根、大血藤根、虎刺根各10g,用白酒500g浸泡7天,每次服15~60g,早晚各1次。” ②《江西草藥》:“治毒蛇咬傷,引起昏迷:山竹花根6g,研末,用萬年青根10g,煎水沖服。”

單方應用:《雲南中草藥》:“治跌打損傷,骨折,槍傷,瘡癤,蜂窩組織炎:白根藥(鮮)搗爛敷患處。”

食療:①《江西草藥》:“治手足麻痺:山竹花根60g,雞蛋1個。水燉,服湯食蛋。” ②《雲南中草藥》:“治風溼關節痛,月經過多,肺結核:白根藥10~15g,燉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