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贄(754~805)

[拼音]:heluo dagu

河南曲種。清光緒末年,河南洛陽一帶演唱洛陽琴書的藝人與南陽的鼓兒詞(又名“單大鼓”)藝人合夥演唱。他們結合以後,互相吸收融化,在洛陽琴書唱腔的基礎上吸收了鼓兒詞的曲調,廢棄了老式揚琴和八角鼓等樂器,改以墜琴、三絃、四胡等伴奏,以書鼓、月牙鋼板擊節。由於曲調新穎動聽,受到群眾歡迎,逐漸流傳到河南各地,並繼續吸收了河南墜子、山東大鼓等演唱藝術,形成了一種新的大鼓書形式。主要唱腔有“平板”、“悲平板”、“小數板”、“五字垛”、“飛板”、“鳳凰三點頭”、“滾口白”等,而以“平板”為基本曲調。平板是包括起腔、落腔的一個嚴整的曲體,六句為一段落,長於敘述,腔調多為半說半唱。河洛大鼓板式靈活,除平板外,還有帶伴奏的散板韻白,以及緊板、垛板,緊打慢唱的飛板等。有長於抒情、節奏平緩的曲調,也有適於表現高昂激越情緒的曲調。著名藝人張天培吸收河南墜子唱腔、唱法創造的“天培調”具有獨特風格。傳統曲目多取材歷史故事,長篇有《雙鞭記》、《溫涼盞》等;中篇有《雙鎖櫃》、《鸞鳳配》等;短篇唱段有《取長沙》、《截江》、《打關西》等。反映現實生活的曲目有《焦裕祿風雪探茅屋》、《巧擺地雷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