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陸軍講武堂導遊詞
雲南陸軍講武堂導遊詞
作為一名導遊,總歸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一般是根據實際的遊覽景觀、遵照一定的遊覽路線、模擬遊覽活動而創作的。那麼導遊詞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雲南陸軍講武堂導遊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雲南陸軍講武堂導遊詞1
大家好!在近代雲南的歷史上,有一文一武的兩所學校,都非常著名,“文”指西南聯合大學,“武”指雲南陸軍講武堂。前者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後者培養一大批傑出的軍事家、革命家。正因為如此,曾經是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學員,後來成為共和國元帥的朱德,稱雲南陸軍講武堂是“革命熔爐”。
創辦於近一個世紀前的雲南陸軍講武堂,直到現在遺址尚存,並且於1988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就是位於昆明城中心、著名風景區翠湖西岸承華圃這塊土地上,現今還存在著一幢米黃色磚木結構的四合院的二層建築。由東、西、南、北四座樓房組成,各樓對稱銜接,並設有通廊,樓端各設拱券門一道。佔地面積1390平方米。主樓西南尚存有大課堂(禮堂)和兵器庫一幢。南樓中部設閱操樓,高約15米,寬13米。樓前即當年寬大的操場,不亞於兩個足球場面積,不過已為雲南省科技館等高大的建築所替代。然而,歷經百年風雨的老四合大院尚存,配上四座長120米、寬10米的四座走馬轉角樓的樓房。
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在今雲南省農展館、省圖書館一帶。現存講武堂的主要建築,是一院規模宏大的中國傳統的走馬轉角樓式的土、木、石建築,呈正方形,東、西、南、北樓各約長120米,寬10米,對稱銜接,四角有拱形門洞可出人。南北樓為學員宿舍,南樓中部突起,為閱操樓。今農展館一片,是當時的閱兵操場。東樓是辦公室,西樓是學科教室。大樓西北面的平房,是當時的禮堂。解放後,這座建築經多次修繕。
昆明翠湖西側叫承華圃,有一幢米黃色兩層磚木結構的走馬轉角樓式的建築物。它由四座各長120米的樓房圍成一個方形四合院,院內成為操場。
為紀念雲南陸軍講武堂在辛亥革命和護國運動中培養出眾多民族英雄和愛國人士的歷史功績,1983年雲南陸軍講武堂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南陸軍講武堂導遊詞2
大家好!陸軍講武堂,雲南省昆明市的翠湖公園旁邊,有一幢很大的老四合院,這就是成立於1909年的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雲南陸軍講武堂與北洋講武堂(天津)和東北講武堂(奉天,今瀋陽)一道,並稱為中國近代三大講武堂,是為維護清朝統治而成立的。但從這裡卻走出了一批在雲南辛亥光復起義、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北伐戰爭、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中都發揮過巨大作用的將領:龍雲、盧漢、白族抗日英雄周保中、著名軍事家羅炳輝……而第3期的朱德、第12期的葉劍英成為人民共和國的元帥。開國元勳子女重走長征路一行來到昆明時,專程到這裡參觀。雲南陸軍講武堂是朱德軍事生涯和革命生涯的起點。
朱德的女兒朱敏曾在《我的父親朱德》一書中披露,朱德曾激動地說:“這是我尋找多年的地方!”又說:“我一心一意投入講武堂的工作和生活,從來沒有這樣拼命幹過。我知道我終於踏上了可以拯救中國於水火的道路。”在展廳的一幅照片前,羅瑞卿大將之子羅箭一眼就認出年輕時的朱德。他拉著劉太行的手,高興地說:“爹爹對我們很好,我一眼就能認出他來!”劉太行也連著點頭說是。羅箭和劉太行都叫朱德爹爹,因為在延安時期,他們各自的父母經常外出征戰,他們倆都住在朱德家裡,跟朱德及其夫人康克清有著很深的感情。
劉太行說:“我們稱康克清為康媽媽……”展廳內擺放著朱德投考講武堂時的花名冊,他的編號為21,分在步兵科,但本是四川人的朱德籍貫寫的卻是雲南蒙自。原來,講武堂當年曾有不招收外省學生的規定,在第一批招生中因為籍貫問題未被錄取的朱德,不得已在補考中用了“朱玉階”的名字,將籍貫填為“雲南臨安府蒙自縣”,才得以順利錄取。這一陳規直到後來在孫中山先生的建議下才被打破。雲南陸軍講武堂雖被稱為“雲南的黃埔軍校”,但1924年黃埔軍校創辦的時候,還是從這裡抽調了一批教官來從事籌建和教學工作,黃埔軍校的部分教材也是沿用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因著這層特殊的關係,《黃埔軍校史蹟展》曾於去年4月專門在這裡進行了展出。在展廳內,劉太行看到了父親劉元帥1916年3月率眾舉行川東武裝起義時的照片。他高興地對記者說:“我爸爸最喜歡這張照片了。
你看,眼睛多有神。他的眼睛受傷後,別人找他要照片,他就經常給人送這張。他送給好多人的照片都是這張!”在這裡收藏的唯一一張畢業證——葉劍英元帥的畢業證前,應羅榮桓元帥之子羅東進的要求,講解員詳細介紹了當年學員訓練的細節。聽著講解,大家眼前彷彿浮現出了那個風雲年代的場景,耳邊也隱約傳來了當年講武堂的校歌:風雲滾滾,感覺他黃獅一夢醒。同胞四萬萬,互相奮起作長城…
雲南陸軍講武堂導遊詞3
大家好!在昆明翠湖邊上,這個巨大的米黃色四合院,就是雲南陸軍講武堂儲存下來的主要部分,它是1907動工興建的,大門是哥特式的門樓,屬於中西合璧式的建築,寓意著海納百川,廣泛吸收東西方軍事思想。如今的.講武堂,還儲存著當年起義時用過的武器,牆上還有著講武堂師生唱著它慷慨赴死的軍歌。講解員和車模在唱歌:風雲滾滾,感覺他黃獅一夢醒,同胞四萬萬,互相奮起作長城,神州大陸奇男子,攜手去從軍,但憑著,團結力,旋轉新乾坤。哪怕他,歐風美雨來勢頗兇狠,練成鐵肩但重任。壯哉中國民!
雲南陸軍講武堂僅僅存在了26年,然而它總共培養出各類軍事人才將近1萬人。從這些畢業生中產生了40位上將,72位中將和數以百計的少將。講武堂還為中國周邊遭受殖民侵略的國家培養出一大批高階軍事人才。
據調查在昆明沒有尋找到一個還活著的講武堂老人,除了年代久遠的因素以外,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在戰爭年代裡,相當多的講武堂師生為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據統計,僅僅在抗日戰爭時期,講武堂畢業的將校以上的軍官就犧牲了100多個。
雲南陸軍講武堂這塊地方,不僅緊靠著昆明城內中心一顆耀眼的明珠—翠湖,而且還由於其綠樹成蔭、湖水清澈、環境幽雅、鳥雨花香,更使之成為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雲南陸軍講武堂與翠湖兩相陪襯,從而又使之成為人文色彩濃郁的風景名勝旅遊之地。
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創辦與清末新軍的建立有直接的關係。20世紀初,清政府決定在全國編練新軍36個鎮(師)。地處邊疆的雲南,因國防需要,計劃建立新軍兩鎮。1909年2月,雲南新軍編成一個鎮,被授予第十九鎮的番號,官兵總計為10900人;與此同時,全省巡防隊也改為營制,共62個營,第十九鎮與巡防營官兵總計約3.5萬人。
新軍的編練迫切需要新式軍官,因此開辦陸軍學堂以培養人才,勢在必行。雲南陸軍講堂是清末各地創辦的講武堂中最為重要的一所。它初辦於1907年9月,由陸軍小學堂總辦胡景伊兼管,開學之初有學員86人,而到2月,留堂者僅41人,學堂設施及教學質量均較差,結果才7個月就停辦了。一年以後,由護理雲貴總督沈秉堃及雲貴總督錫良經過一番籌備後又重辦。
雲南陸軍講武堂復辦之際,正好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6期中國留日學生畢業回國,雲南當權者便從中物色人才,任命大批迴國留日學生為講武堂的骨幹和教官。在這批人中,同盟會員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如李根源、李烈鈞、張開儒、方聲濤、趙康時、沈汪度、唐繼堯、庾恩暘、顧品珍、劉祖武、李鴻祥、李伯庚、羅佩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