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工作標準化

[拼音]:cebuzhun yuanli

[英文]:uncertainty principle

量子力學關於物理量測量的原理。它反映了微觀客體的特徵。該原理是德國物理學家W.K.海森伯於1927年通過對理想實驗的分析提出來的,不久就被證明可以從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及其相應的數學形式中把它推匯出來。根據這個原理,微觀客體的任何一對互為共軛的物理量,如座標和動量,都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值,即不可能對它們的測量結果同時作出準確預言。對於兩個正則共軛的物理量P和Q,一個量愈確定,則另一個量的不確定性程度就愈大,其數值關係式可表示為

ΔP·ΔQ≥啚式中h是普朗克常量。時間和能量之間,也存在類似的關係。

測不準原理突破了經典物理學關於所有物理量原則上可以同時確定的觀念。但在對它的進一步理解上,在物理學家和哲學家中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其中,在對其物理根源的理解方面主要有兩類看法:一類認為,該原理所反映的是單個微觀粒子的特徵,是對於它的一對正則共軛變數共同取值的限制,其不確定性的來源可以理解為微觀體系同觀察儀器相互作用的結果;另一類看法認為,它是量子系統的特徵,是同時製備的大量微觀體系的統計散差原則。已有的實驗證據還不足以對這兩種看法作出決定性的判斷。在哲學的理解方面主要有 3類看法:

(1)強調微觀客體所有的物理量都應具有確定值,測不準性只是人的認識不完備的表現,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測量所引起的干擾可以描述並從理論中排除;

(2)測不準原理是用巨集觀語言描述微觀實驗的必然結果,由於巨集觀儀器對微觀客體的作用不可逆地改變了微觀客體的狀態,因此測量的不確定性原則上不能排除;

(3)測不準關係是微觀屬性的巨集觀度量表現,這種表現不等同於微觀客體本身的屬性。還有人認為,微觀屬性乃是某種潛在可能性的總和,測量過程使其種潛在可能性得以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