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絕緣油

[拼音]:zhazhili

[英文]:rolling load, rolling force

在軋製時軋輥加於軋件使之塑性變形的力。但通常把軋件作用於軋輥上並通過壓下螺絲傳遞給機架的力稱做軋製力,即是軋件加於軋輥的反作用力的垂直分量。軋製力在我國習慣稱做軋製壓力或軋製總壓力。圖1給出軋輥加於軋件的力,

P

r為軋製力,它垂直於軋輥表面;

T

為摩擦力;

L

p為變形區水平投影長度。軋製力是確定軋機強度的基礎。正確計算和測定軋製力,對於設計和使用軋機均有很大意義。

影響軋製力的因素

為了便於分析,可把影響因素分為兩類:

(1)影響軋件材料在簡單應力狀態下變形抗力σ0的因素,如化學成分、組織、軋製溫度和速度、加工硬化等;

(2)影響變形的應力狀態的因素,如軋輥直徑、軋件尺寸、表面摩擦、外力(張力或推力)等。

由於影響軋製力的因素很多,而且在實際生產條件下各因素變動範圍較大,所以雖有多種方法計算軋製力,但仍未能取得滿意的結果。一般來說,確定軋製力的方法可以分為理論計算,用總結實驗值的經驗公式計算,以及實測法三種:

軋製力的理論計算方法

有截面法、滑移線法、能量法、上下界法、有限元法等,其中截面法(也稱工程近似法)應用最廣。

截面法中有代表性的是卡門(T.von Karman)方程(1925年提出)。此方程為在一定假設條件下於變形區取任意截面(圖2),根據力平衡條件匯出

式中σx為加在微分體上的應力,

P

r為軋輥加於軋件微分體上的單位垂直壓力,

μ

為軋輥與軋件間的摩擦係數;θ為微分體所在的角。再列入有關軋件的塑性變形條件、摩擦條件以及變形區的邊界條件等,即可求出沿接觸弧的單位壓力分佈,再求和即可得出軋製力

P

。由所採取求解的假定不同,就可得出種種不同的公式和計算方法。比較簡化實用的是由解上述方程而得到的採利科夫(Α.И.Целиκов)公式。其他還有奧羅萬(E.Orowan)方程,應用也較廣,它在應力分佈和條件等方面的假設與上述稍有不同,用此方程,布蘭德-福特(D.B.Bland-H.Ford)建立了用於冷軋的公式,西姆斯(R.B.Sims)建立了用於熱軋的公式。

軋製力的理論計算公式均較複雜,又都對實際變化著的許多條件因素作不同的簡化,所以公式雖然很多,但應用範圍均受一定條件限制,精度也較差。

軋製力的經驗公式

由於理論公式的上述缺點,實際中常應用一些經驗公式,如常用的計算熱軋碳鋼軋製力的埃克倫德(S.Ekelund)公式:

式中

K

f為變形抗力,Kf=K+2ηυ

/(h0h1);K=(14-0.01t)(1.4+C%+Mn%);η=0.01(14-0.01t);f為摩擦係數,f=1.05~0.0005t;t為軋製溫度(℃);v為軋輥圓周速度;bm為軋件平均寬度;Δh為壓下量;

R

為軋輥半徑。

目前軋機上實測軋製力的技術有很大發展,軋機上的測力感測器通稱壓頭,常用的有電阻應變式和壓磁式兩種,隨著軋機自動控制的發展,它已成為現代軋機必備的檢測手段(見軋機彈性變形)。

參考書目

趙志業主編:《金屬塑性變形與軋製理論》,冶金工業出版社,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