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特里奇,D.

[拼音]:Sui Daxing Tang Chang'an Cheng yizhi

隋唐兩代的都城遺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隋滅北周後,在漢長安城東南龍首原一帶營造新都,隋文帝楊堅命宰相高熲等總督其事,著名建築家宇文愷負責規劃設計和營造。 於開皇二年(582)興建,開皇三年即遷入新都宮城,定名大興城。大興城的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是現存明清之西安城的7倍。唐建國後,仍以大興城為都城,改名為長安城,僅作了區域性修建和擴充。唐長安城的經濟、文化,以及對外貿易往來,較之隋代大有發展。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國際城市之一。唐末天祐元年(904)朱全忠迫昭宗遷都洛陽,並令拆長安宮室屋木自渭水浮入黃河運往洛陽。隋大興、唐長安城作為國都320餘年,至此全部廢毀。

隋大興唐長安城在中國都城發展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特別是長安城的形制,不但是中國中世紀城市的典型,也影響了鄰近國家都城的形制。因此,對長安城的研究,是很有意義的。早在盛唐時期的韋述即著有《兩京新記》,將長安城的規劃和佈局作了較詳的敘述。其後北宋宋敏求所著《長安志》中,又作了補充和研究。北宋呂大防又作圖刻石以期永垂後世。此圖僅殘存一部分,是至今儲存的隋大興唐長安城的最古老地圖,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南宋的程大昌、趙彥衛等所著的《雍錄》和《雲麓漫鈔》,對長安城也進行了研究和闡述。元代李好文作有《長安志圖》。清代學者徐鬆對長安城作了大量考證研究,著有《唐兩京城坊考》。作為大唐帝國都城長安,對當時邊疆地區的地方政權的都城建設極有影響,渤海上京龍泉府城(見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的規劃,即仿效長安設計。鄰國、特別是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不僅都城的形制和佈局效仿長安,而且如太極殿、朱雀門、朱雀街等宮殿、門和街道的名稱也是襲用長安城的(見平城京遺址)。因此,日本學者也關心長安城的研究。20世紀初,足立喜六曾對長安城進行了研究,著有《長安史蹟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於1957年對城址進行了初步勘探;1957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隋大興唐長安城進行了全面勘查和部分發掘。從而對城址的平面佈局、坊市的形制、宮殿的分佈及其建築基部的結構等,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特別是通過勘測所得的有關都城佈局上的許多關鍵性的數值,為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科學的基礎。

隋大興唐長安城是由外郭城、宮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構成。宮城和皇城位於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佈在宮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東西兩市分別在皇城的東南和西南,東西對稱。整個都城規劃整齊,佈局嚴密,是中國裡坊制封閉式城市的典型。

外郭城

又名羅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長8651.7米,周長36.7公里。城牆遺蹟儲存在地面上的,僅北城玄武門附近和南城安化門處尚各有一小段,殘高僅1~2米。其餘則僅存城基部分。城牆全用版築夯土,僅在城門處內外表面砌磚壁。牆寬一般在12米左右,有的僅存3~5米。據記載外郭城高一丈八尺(約 5米多)。城牆外側有與城牆平行的城壕。

外郭城每面3個城門,除北面的芳林門(隋稱華林門)、景耀門、光化門和西邊的開遠門已被現代建築所壓或破壞外,其他各門址均已探查清楚。城門的形制除明德門是5個門道外,其餘各門都是3個門道。明德門是南面正門,北對皇城的朱雀門和宮城的承天門,位於長安城的中軸線上,規模巨集大壯觀。經發掘實測,門址東西長55.5米,南北進17.5米。門墩為版築夯土,表面砌磚壁。門道寬均5米。(見彩圖)

宮城

南連皇城,北接禁苑。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492.1米,東西寬2820.3米,周長8.6公里多。宮城南面正門隋名廣陽門,唐改為承天門,北面為玄武門。承天門遺址東西殘長41.7米,進深19米,3個門道,門基鋪石條或石板,這是其他門址所未有的設定。宮城的中部為太極宮(隋名大興宮), 正殿名太極殿(隋稱大興殿),是皇帝的正衙,位於宮殿區的南部,與承天門南北相對。宮城東部為太子居住的“東宮”。據記載東宮分中、西、東3部分,依此復原東宮寬度應是830餘米。宮城西部是掖庭宮,為宮女居處,東西寬702.5米。據記載掖庭宮之北有太倉,南有內侍省。

皇城

亦名子城,位於宮城之南,北與宮城相接,中隔橫街,無北牆。東西兩牆與宮城的東西牆相接。平面亦為規整的長方形,南北長1843.6米,東西寬與宮城同,周長9.2公里。皇城南面3門,西面2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北對宮城的承天門,南為朱雀大街直通外郭城明德門。東面2門雖未探得,但據西城2門的位置可以確定。皇城內的街道除北面橫街之外,只探得安上門內的南北大街,街寬94米,兩側均有3米寬的排水溝。據文獻記載,皇城內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街5條“皆廣百步”。各街之間設定中央衙署及其附屬機構。

街道

外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11條,東西向大街14條,其中通南面3門及東西6門的6條街,是主幹大街。6條街除南面通延興門和延平門的東西大街寬55米外,其餘5條街寬皆百米以上,特別是明德門內的南北大街──朱雀街寬達150~155米,是現今北京天安門前東、西長安街寬的2倍,這樣巨集偉的大街在古今世界都城中,是絕無僅有的。其他不通城門的各街寬在35~65米之間;順城街寬為20~25米。各街路面均起拱,兩側建有寬2.5米左右的排水溝,惟朱雀大街兩側溝寬3.3米,深2.1米。

是長安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上述南北11條和東西14條的街道,縱橫交錯,將城內劃為110個坊(隋煬帝時稱裡),其中城東南隅 1坊被劃入芙蓉園內。各坊面積不一,朱雀大街兩側的4列坊最小,南北長500~590米,東西寬550~700米;在上述4列坊之外至順城街的6列坊,南北長同前,東西寬1020~1125米;皇城兩側的6列坊最大,南北長660~838米,東西寬1020~1125米。坊四周都築有坊牆,牆基寬2.5~3米。除朱雀大街兩側的4列坊只開東西2門、設東西向的一條橫街外,其餘均是四面開門,中設十字街,街寬皆15米左右。十字街將一坊劃分為4區,據在永寧坊東部的發掘所知,在坊的東北一區內還設十字形小巷,巷道殘寬近3米。可能每個區都有十字巷,則一坊即為16個小區,出入交通比較方便。這些坊內分佈著居民住宅、官衙、寺觀等。坊門早開晚閉,並設兵看守,宵禁後禁止開門出入,以便於控制和管理。

近年來在各坊中常發現隋唐時期的遺物,如在啟夏門內昌樂坊中出土隋開皇四年(584)董欽造鎏金銅佛1鋪;在平康坊發現唐大中十一年(857)鎏金茶托7個;在興化坊發現窖藏1處,其中有造型工藝極為精緻的金銀器多件。

佛寺和道觀幾乎遍佈長安各坊。如西南隅的總持寺和莊嚴寺各佔1坊之地,朱雀街左右的興善寺和玄都觀分別佔靖善坊和崇業坊的全坊,其建築均極豪華、壯麗。慈恩寺佔進昌坊的一半,有十餘個院,房屋多達1987間,僧人有300之多。慈恩寺著名的大雁塔(見慈恩寺塔),至今猶為遊覽勝地。薦福寺佔開化、安仁兩坊之地,寺在路北的開化坊內,塔在路南的安仁坊內,當時稱為別院,即今之小雁塔(見薦福寺塔)。著名的密宗道場青龍寺,在東城延興門裡街北的新昌坊內,有塔、殿等遺址多座(見青龍寺遺址)。(見彩圖)

東市、西市

是長安城兩個商業區。東市隋稱都會市,西市隋稱利人市。經過勘查、發掘,已究明其形制和佈局,平面均呈長方形,四周有版築夯土牆,每個市的面積佔兩坊之地。西市的範圍,實測南北長1031米,東西寬927米。市的北、東兩面圍牆的基址寬4米許。圍牆內有沿牆街道,寬皆14米。市內有寬16米的南北和東西向平行街道各兩條,各街兩端開門。4條街交叉呈井字形,將市內劃分為9區,每區都四面臨街,店鋪臨街而設。已發掘的店鋪面闊4~10米不等。從出土遺物判斷,有飲食店、珠寶店和手工業作坊等。可證當時的商業相當繁榮,所以西市素有“金市”之稱。

東市的形制與西市相同,實測其範圍南北長1000餘米,東西廣924米,大小几與西市相等。部分圍牆基址寬6~8米。街道經勘探僅發現西街的北部和南街的西部各1段,街寬近30米,較西市寬近1倍。市東北隅有不規則橢圓形池址1處,東西直徑180餘米,南北160米。池周岸經夯築,據發掘所知,池深3~6米。此池東南80餘米處,尚有一較小的橢圓形池址,兩池之間有渠道相連。大池的引水渠道在該池的東北隅,渠道的方向與興慶宮“龍池”的西南部對照,池水很可能是由龍池引入。這一池址,當是文獻記載中的東市“放生池”。長安城內的商業大都集中在東、西兩市,但在各坊中亦有分散的小飲食業、邸店和手工業作坊等。

大明宮

在太極宮東北面禁苑內的龍首原高地上。始建於太宗貞觀八年(634)。高宗龍朔二年(662)又經擴建,次年遷入大明宮聽政,終於取代了太極宮,成為唐代的主要宮廷(見大明宮遺址)。

興慶宮

在外郭東城春明門內街北。開元二年(714)因興慶坊(舊稱隆慶坊)是玄宗藩邸置為宮,十四年擴建興慶宮置朝堂,十六年竣工,玄宗即常在此聽政。天寶十三年(754,舊唐書作十二年)又築興慶宮城,並起城樓。興慶宮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250米,東西寬1075米,周長4.6公里多。宮城四面設門,正門興慶門在西城偏北部。宮內南部有東西長915米、南北最寬處214米的水池,名龍池。龍池以北為宮殿區,南為皇帝宴遊之園林區。著名的勤政務本樓與花萼相輝樓即在宮城的西南隅。勤政務本樓東西長26.5米,南北寬19米,面闊5間,進深3間。在發掘中出有琉璃瓦及大量蓮花紋方磚等,表明其建築相當豪華壯麗。

唐玄宗時期除修建興慶宮外,還先後於興慶宮東側附外郭東牆建築了一道北至大明宮、南至芙蓉園曲江池的夾城作為複道,以便皇帝往來潛行,夾城的遺蹟已勘查和發掘。

渠水

通長安城內的主要渠水有4條。 隋建大興城時,開掘了龍首、清明、永安3條渠,分別從城東和城南引滻水、泬水、洨水入城 ,以解決宮苑環境等用水。3渠的部分渠道已探查清楚。龍首渠從東南引滻水北流,分為2支,南支至通化門北側入城,然後南折入興慶宮注入龍池;北支至郭城東北隅西折入禁苑,注入大明宮東內苑北部之龍首池。清明渠從城南引泬水由安化門西側進城,經大安坊東折,沿安化門大街東側北流,至太平坊斷缺。據記載,此渠經過皇城進入宮城內注為三海(南、西、北三海)。永安渠引洨水從安化門以西1000餘米處進城,其斷續的遺蹟沿大安坊之西的南北大街東側向北,經過西市以東至北城景耀門東側入禁苑。出城後偏向東北行,渠寬10米多,至大白楊村東北分為2支,一支北去入渭河,一支向東從九仙門以北130餘米處進入大明宮,然後向東南注為太液池。在太液池東端引出一渠東出大明宮東牆偏向東北行,可能是流向魚藻宮內。唐天寶元年(742)又於西城開了一條漕渠,引潏水自金光門北側入城,然後南折過金光門大街再東折,至西市東北隅又沿市之東牆向南,至西市南街東端北側入市。在西市內的一段長140餘米,寬34米,深約6米。

芙蓉園、曲江池

芙蓉園位於外郭城東南隅,地勢高亢,向南起伏伸延形成丘陵地帶,因築城不便,隔於城外。經勘查,知芙蓉園周圍有牆,其東牆北端接外郭城東牆,向南1000餘米又西折400米而斷缺。西牆在曲江池西側的山脊處發現有南北長80餘米的一段,向北與外郭城南牆北折處相對照。未發現南牆遺蹟。據文獻記載,在曲江池南建有紫雲樓及彩霞亭等,可知芙蓉園的南面肯定也有圍牆。據實測,芙蓉園東西廣1400餘米,南北長約2000多米,周長約7公里。芙蓉園本是秦漢之宜春苑,隋建新都名芙蓉園,並建有離宮。

曲江池隋名芙蓉池,位於芙蓉園的西部,處於東西二丘陵之間的峽谷中。南北狹長,兩岸屈曲極不規整,池南北長1700餘米,東西最寬處600餘米,周長約4公里多。池底最深處距現在地表6米多。曲江池引水渠道有兩條,分別在池的南北兩端的東側,引黃渠之水注入曲江池。

綜上所述,隋大興、唐長安城在總體設計上,是按照中軸對稱的原則規劃出來的。加上結構謹嚴、區劃整齊,顯然是曹魏鄴城(見鄴城遺址)和北魏洛陽城(見漢魏洛陽城遺址)佈局的發展和完善。但在宮城南面另築皇城是從隋築大興城開始的,將宮城與其他區域隔離,從而加強了宮城的防衛。隋大興唐長安城的規劃設計,還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的條件,如都城的東部有所謂“六坡”的崗阜高地橫貫城內,為了達到控制各坊的政治目的,在這些高地上佈置官衙、王府和寺院、道觀等建築,除起到了監督作用外,並增強了城市的立體感。此外,風景區芙蓉園、曲江池也與都城結合為一體,不僅美化了城市,而且也提供了遊覽之所,為古代城市規劃一大創舉。

參考書目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地基初步探測,《考古學報》1958年3期。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隊:唐長安城考古紀略,《考古》1963年11期。

馬得志:唐代長安與洛陽,《考古》1982年6期。

參考文章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