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業堂

[拼音]:Chunqiu Zhanguo gongyi meishu

[英文]:arts and carfts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中國春秋、戰國工藝美術創作的時代特徵,自春秋中期以後開始形成,到戰國時期達於成熟。其審美表現是推崇精巧富麗的繁飾之美。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思想的空前活躍、人的價值的提高,工藝美術突破禮制的侷限,顯示出前所未有的活潑、自由的創作傾向,各種工藝美術都出現一些傑出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成就表現在青銅、漆器、玉石、琉璃、陶瓷、金銀、絲織刺繡等方面。春秋中葉以後手工業製造的中心由周王室轉入各諸侯國家,有官府工業和民間手工業兩種。禮器、兵器等重要器物的生產控制於官府工業之手。春秋晚期出現總結百工技藝的專著《考工記》,內容包括論述百工的社會地位與分工、工藝思想、城市、宮殿、器物制度、技藝經驗等諸多方面。其所記述的當時主要手工業部門分工共有攻木、攻金、攻皮、設色、刮摩、博埴 6部分30個工種。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工藝美術表現出不同的地域性特色。各地區之間又相互交流,彼此影響,形成統一的文化共同體。具有獨立的地域性特色的文化區域主要有:以周和三晉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區,以燕、趙為代表的北方文化區,以齊、魯為代表的山東文化區,以吳、越為代表的東南文化區,以徐楚為代表的南方文化區,以秦為代表的關中文化區,以及西南方的巴、蜀、滇文化區。戰國以後,楚文化和秦文化具有重大影響。

青銅工藝

春秋早期,青銅工藝沿襲西周風格,春秋中期到戰國中期,出現重要變化,成為青銅器藝術發展的第 2個高峰時期。青銅器類和組合關係都發生新的變化,主要器類有①容器:炊食器有鼎、鬲、甗、、簠、豆、敦等。鼎依然是最尊貴的青銅禮器,與配套使用,依使用者的不同社會地位而在數量上有所區別。鼎用單數,依9、7、5、3為次。按複數相應配置。最高統治者用9鼎8。但僣越現象不時發生。酒器主要為壺、罍、盉、舟、鳥獸尊等,以往盛行於商、西周時期的爵、斝、觚、觶、卣、尊、方彝等均被新器類所取代。水器有鑑、盤、匜、盆等。

(2)樂器:主要有編鐘、 編鎛、於等。成組的編鐘數量最多,儲存完好的是湖北隨州出土的曾侯乙墓編鐘,有鈕鍾19枚,甬鍾45枚,合共64枚。另有鎛1枚。依其大小和音高為序編為8組,懸掛於曲尺形的3層銅木結構的鐘架之上。在鍾架中下層終端與轉角處,立有6個鐘虛銅人。

(3)兵器:主要有戈、矛、殳、戟、劍和弩機、鏃等。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繁,兵器種類、數量很多,一些貴族使用的兵器嵌金錯銀、裝飾精美的紋飾和圖案化的文字,或髹漆繪彩,本身也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著名的吳王光劍、越王勾踐劍,劍身有經過特殊處理而產生的光焰狀或菱形花紋,異常精工。

(4)生活用具:最有代表性的器物為銅鏡與帶鉤。銅鏡初發現於齊國文化遺址。戰國晚期,銅鏡製造大為興盛,以楚國銅鏡為數最多。銅鏡的工藝美術價值在於它創造了一系列不同於一般青銅器紋飾的獨特紋飾,並在適合紋樣的設計中表現出傑出的創造才能。河南洛陽金村所出的狩獵紋鏡背面有錯金銀的騎馬勇士揮劍與虎格鬥和異獸圖形。還有嵌玉、嵌琉璃的銅鏡,均為戰國銅鏡的精品。帶鉤是由北方遊牧民族傳入南方的服飾用具,戰國中期以後在貴族生活中普遍流行。有的鑄為獸形,有的鎏金鑲玉,非常精巧。此外還有車馬器、工具等。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和貴族競尚奢侈,青銅器數量大增,大型器物很多,異形器種類繁多。在製作目的上,實用功能已居於主要地位,製造技藝上的進步主要表現為分體鑄造,焊接技術有了新的發展。春秋中晚期開始應用失蠟法熔模鑄造技術,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偏早的楚墓中所出的銅禁、銅盞等,曾侯乙墓所出的尊盤,都是應用失蠟法鑄造的。銅禁以表層紋飾與內部的多層銅梗組成細密的透空雲紋,曾侯尊頸部附有獸形飾,腹、足部分各有4龍攀附,曾侯盤口沿上有4個摳手狀方耳,下有4龍形蹄足。兩器上的龍形附飾,周身由眾多彎曲的小螭交相連線而成,螭尾向外伸展,使器物外形產生浮動、迷幻的感覺,尊的口沿與盤的摳手由透空的多層細小蟠虺構成立體紋飾,互不接續,靠兩層銅梗支承。

流行於春秋中期以後的青銅器紋飾主要有蟠螭紋、蟠虺紋,為由兩條或數條螭龍糾結而成的紋飾。此外還有羽狀(波浪紋)、綯紋、貝紋、垂葉紋等。銘文字型有時也被圖案化而成為紋飾的組成部分。以前流行的饕餮紋依然被保留,但獰厲色彩已經消褪而更富於裝飾趣味。裝飾手法的創新和新紋飾的產生與鑄造技藝的發展同步。例如精細的蟠虺紋、羽紋的廣泛應用就與印模法的推廣有直接關係,在制範時,以此類紋飾的單元紋樣上下左右相聯,列印成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圖案,構成異常精細繁密的大面積裝飾花紋。再如,錯金銀和嵌異色金屬技藝的流行,不僅造成多色彩的裝飾效果,而且促成狩獵紋等新紋飾的產生。自春秋晚期始,出現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傾向於寫實的人和動物紋飾。初期主要是狩獵紋,以後發展到表現貴族生活的宴樂、習射、採桑、弋射,以至水陸攻戰等內容,並有簡單的環境描寫。主要有3種形式:一類是用鋒利的刃器在槌制的薄壁銅器上刻畫出的線刻影象;一類是嵌紅銅或其他異色金屬的類似剪影式的影象,在畫面上,人物活動作平面的多層配置;還有一類是減底平刻的影象。

戰國中期以後,素面銅器逐漸流行,突出了質材和造型設計之美。有的素面銅器表面鎏金或施加彩繪。

春秋戰國青銅器中具有突出藝術價值的代表作品有河南新鄭出土的春秋中期的立鶴方壺(見彩圖),河南輝縣出土的春秋晚期吳王夫差鑑,山西渾源李峪出土的戰國早期犧尊、鳥獸龍紋壺,故宮博物院藏戰國龜魚蟠螭紋方盤、螭樑盉,河北平山縣中山國墓出土的龍鳳方案、虎噬鹿器座,安徽壽縣所出戰國中晚期錯銀臥牛,江蘇漣水所出戰國中晚期嵌綠松石臥鹿,陝西興平所出戰國中晚期錯金銀雲紋犀尊等。具有雕塑意義的青銅人像主要有器物座和人形燈兩類。其代表性作品有曾侯乙墓的鐘虡銅人,河南三門峽所出戰國中晚期漆繪人形燈,以及湖北包山大冢出土的銅燈等。

漆器工藝

商代中期已達到較高水平。在河北藁城臺西商代遺址發現的原髹於木盒、盤等器物上的殘漆片多以薄板為胎,塗朱髹漆後,再繪硃紅紋飾。有的在木胎上雕出饕餮紋等紋飾,再塗朱髹漆,紋飾的眼部鑲嵌綠松石,還有的貼鏨花金箔。紋飾有饕餮紋、夔紋、雲雷紋、圓點、焦葉紋、人字紋等,漆面烏亮,表明當時在晒漆、兌色、髹漆等方面已掌握了較熟練的技藝。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的原為豆、罍等容器上的殘漆片也有與青銅器相類的紋飾。在湖北蘄春毛家咀發現的西周早期彩色殘漆杯,也是薄板胎。在黑、棕地色上繪以朱彩的雲雷紋、目紋、圓渦紋。

春秋戰國以後,漆器工藝日益繁榮。春秋時期的漆器開始使用金屬附件,並有鑲嵌金貝和壓花金箔的作品。戰國時期,數量大增,發現地域廣泛,最多的是河南、湖南、湖北地區的楚國漆器和四川青川等地戰國晚期的秦國漆器,北方漆器遺存較少,但也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戰國時期漆器應用範圍極廣,包括日常飲食,生活用具的耳杯、盤、盂、俎、案、箱、奩等,樂器的鼓、瑟、編鐘架等,以及兵器、車馬器等。明器中的俑和楚墓特有的鑲有鹿角的鎮墓獸、虎座鳳鳥懸鼓、虎座飛鳥、透雕小座屏等,也是反映現實生活或富有神奇、幻想色彩的雕塑作品。器表多髹黑漆,作為底色,上面用漆或油彩繪出金、黃、紅、赭、綠、白等色圖案,常見的為各式雲紋、幾何紋、鉤連紋、動植物紋,以及表現狩獵、舞樂、出行等活動的影象,色彩絢麗,紋飾生動。也有些漆器的紋飾為針刻,線條勁利流暢,表現出很高的繪畫水平。漆器胎骨以木胎居多,也有夾紵胎和竹篾胎。此外,髹漆、彩繪還有施加於銅、陶等物品的,漆器鑲嵌也有很大發展。戰國中晚期還出現了器。

大型漆繪的代表性作品為戰國早期曾侯乙墓棺,外棺以10根銅立柱嵌柱10塊同大的木板構成,長3.2米,棺外以黑漆為底,用硃色和金黃色繪出旋渦紋、變異之紋、綯紋。內壁髹朱漆。內棺長2.49米,內外壁均髹朱漆,外以金黃和黑色在棺檔、側面畫窗格,兩旁繪手持長兵器的有角及羽翼的守衛神人,其餘部分則繪滿糾結纏繞著的神怪、龍、鳳、蛇等無數怪異形象。戰國晚期的湖北紀南城包山大冢所出彩繪漆棺 5面繪有生動的18組龍鳳紋,以黑、紅、黃為主色,輔以絳、褐、灰、白等色和大量金粉,造成金碧輝煌的效果,整個畫幅面積達4平方米以上。河南信陽長臺關 1號墓所出彩繪錦瑟上的射獵、燕樂等影象,湖北包山大冢漆奩上的《出迎儀仗圖》等,都是戰國時期漆繪藝術的精品。

玉石工藝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鐵器的普遍運用,改革了砣具等琢玉工具,使玉器的雕琢技藝空前提高。貴族男女盛行佩玉習俗,將玉的材質之美與社會道德規範相聯絡,以不同造型的禮玉作為區分貴族等級身份的標誌之物,貴重玉器被廣泛用於社會交際場合、禮儀活動和國際交往,珍貴玉器價值連城。春秋戰國玉石雕刻藝術追求繁縟、精巧的雕琢,大量應用鏤空的技藝,琢為陰陽雙關的紋飾,玲瓏剔透。流行的紋飾主要有蟠螭紋、龍鳳紋、 蒲紋、 谷紋、乳釘紋和各種變形的雲雷紋等。玉石雕刻還常與金銀細工結合,製成立體雕刻、容器、帶鉤等物,以不同質材、色澤構成豪華、富麗的審美效果。制玉工匠屬於百工之中的刮摩之工。

春秋戰國時期玉器雕刻的代表性作品有河南洛陽金村東周墓出土的金鍊舞女玉佩飾,河南光山春秋早期黃君孟墓出土的玉人頭飾、人首蛇身飾等,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1號楚墓所出玉獸牌飾、虎形璜等,曾侯乙墓所出多節玉佩、玉四節佩等,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中期魏王墓所出大玉璜等,河北平山縣戰國中期中山國墓葬所出三龍蟠環透雕玉佩、小玉人、各種浮雕、透雕的飾板等,安徽長豐楊公鄉戰國晚期墓所出鏤空龍鳳紋玉佩等。其中洛陽金村出土的金鍊舞女玉佩以玉舞女、衝牙、雙璜、玉管等組合成一組玉佩飾,兩舞女左右成對,長袖盛鬋,衣紋稠疊流暢,造型優美。淅川楚墓所出玉獸面牌飾長7.1釐米,寬7.5釐米,通體雕刻隱起的獸面紋與雲紋、龍的趾爪穿插而成的浮雕圖案,結構嚴謹活潑,表現出的新穎設計構思能力和製作技藝,代表了玉器雕刻藝術到春秋中期以後新的發展趨向。曾侯乙墓所出的多節玉佩,全長48.5釐米,最寬8.5釐米。以5塊玉料琢為有活環套接的16節玉片,有璧、環和方、長方、精圓等形式,其中有的兩件同形成組。玉片上各有淺浮雕、鏤空的龍(蛇)鳥等紋飾,各節之間的套環除8個是由玉材整體上琢成的之外,還有4個活環的金屬榫插接而成,可以拆開、分解為5組。其製作之精工,為同時代玉器中所僅見。輝縣固圍村所出大玉璜長20.2釐米,以7塊玉料和兩個鎏金銅獸頭構成,呈弧形,主體部分以5塊玉材組成雙首龍形,身上有隱起的雲紋,正中上側雕一小臥獸,也是大型禮玉中的精品。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出現了很多造型異常生動活潑的龍、鳳等形象,代表性作品為洛陽金村所出的雕龍谷紋玉璧、龍紋玉佩,長豐楊公鄉墓所出的鏤空龍鳳紋玉佩等,或通體琢為龍、鳳形,或以龍、鳳等形象為器身上的附加裝飾,形象活潑矯健,輪廓線流暢而富於曲折變化。肖形的圓雕一般也屬於小型的飾玉,光山縣黃君孟墓出土的玉人頭飾、洛陽小屯村戰國大墓所出兩件裸體小兒騎獸玉佩、平山中山國墓所出玉人均高 3釐米左右,有穿,可佩系,形象處理傾向於寫實。山東曲阜魯故城所出青玉鳥,高5.6釐米,長4.8釐米,曾侯乙墓所出的牛、羊、豬、犬、鴨等微型玉雕,有的小如稻粒,各有真實、生動之致。

石雕數量較少。平山中山國 3號墓所出兩件大型石板,長45釐米,寬40.2釐米,由許多小石板拼連而成。四周以渦紋為飾,內雕虎、獸面、蟠虺等紋飾,穿插變化巧妙,製作精美。圓雕作品有安徽壽縣朱家集所出石臥牛,造型雖簡略,而整體感較強。

絲織工藝

中國絲織工藝開始出現於原始社會晚期的良渚文化。商、西周時期已達到較高水平。河北藁城臺西遺址所出商代絲織物印痕中可見,已有平紋的紈、平紋縐絲的縠、絞紗類的紗羅等。還發現有比較精細的麻布。在陝西寶雞茹家莊發現有西周中期的提花菱紋綺和硃紅、石黃兩色辮子股繡針法的刺繡印痕。

戰國時期絲織品和刺繡達到很高成就,發現於南方楚國地區的實物遺存最多。其中一次重要的發現,是在湖北江陵一座戰國中晚期小型墓葬中發現的儲存尚較完好的35件衣物,墓主人為中年女子。出土的紡織品有絲、麻兩大類。絲織品包括絹、綈、 紗、羅、綺、錦、絛、組8類,以絹和錦類數量居多。錦有二色、三色兩類。為追求色彩和圖案的豐富變化,二色錦採用了分割槽配色和階梯連續的手法。錦的紋樣有塔形紋、鳳鳥鳧幾何紋、各種菱形紋、條紋等。三色錦結構緊密,紋樣構圖大,其中舞人動物紋錦,以143個提花綜織造,說明當時已有先進的提花機,並掌握了熟練的織造技藝。絛有緯線起花絛和針織絛兩類。緯線起花絛有田獵紋、龍鳳紋、六邊形條紋。針織絛帶結構複雜,並應用了提花技術,有動物紋、十字紋和星點紋。同墓所出還有刺繡作品21件,以絹或羅為地,花紋主題為龍、鳳,有的間以花卉。圖案變化極為豐富、生動,或作龍鳳相蟠,或作舞鳳逐龍,或作龍、鳳、虎相搏鬥,反映出當時的工匠對處理圖案構成已有成熟的經驗。繡線用色有棕、紅棕、深紅、硃紅、桔紅、淺黃、金黃、土黃、黃綠、鈷藍等,都是先以淡墨或硃色描繪出圖稿而後繡制的。

其他工藝

金銀器、陶瓷、琉璃等工藝在春秋戰國時期也有新的發展。金器在商代已有發現。四川廣漢三星堆1號祭祀坑發現有以純金皮包卷而成、長142釐米的金杖,以金皮模壓而成的面罩和以金箔模壓成的虎形飾,都具有巴蜀文化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墓葬盛行以金銀器隨葬,如曾侯乙墓所出的 5件金器中的金碗,高10.7釐米,重2150克,為已知同時期最大、最重的金器。洛陽金村周墓、平山中山國墓也出土很多金銀器,金村所出銀俑、嵌玉金帶鉤都具有代表性。

同時期的北方草原遊牧民族也盛行使用金銀器,如內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匈奴族古墓所出虎牛紋金冠飾、鷹形金冠頂飾、四虎食牛紋金牌,準格爾旗西溝畔2號墓所出金牌飾,陝西神木縣納林高兔村匈奴墓所出金、銀虎和金鹿形怪獸及銀鹿等,其設計、製作均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

此外,包金青銅器和以金、銀鑲錯的技藝也十分興盛,並有很多傑出的創造。

陶瓷工藝的發展突出表現在南方古越地區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的發展,灰陶仿青銅器、漆器的傾向和陶禮器的盛行,磨光、暗花、朱繪、線刻等裝飾手法的應用和器物造型裝飾意匠的加強,建築用陶的發展。鋪地的磚模壓有各種幾何形、鳥獸形紋飾。壁面磚裝飾和作欄杆用的欄板磚也於戰國時期出現了。各國的瓦當紋飾各具地方風格特色,成功的創造了多種適合紋樣。燕下都的獸形排水管頭是裝飾與實用功能結合得很好的範例。

琉璃製品初見於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除常見的珠、管之外,還有璧、環、璜等仿玉器作品,以及琉璃杯、劍飾、印章等。戰國琉璃器有多種透明或不透明的色澤。琉璃珠上常有以藍色圓點和白色圓圈組成的魚目紋或多彩套色俗稱“蜻蜓眼”的美麗花紋。其材料為鉛鋇玻璃質,與古代埃及、羅馬的鈉鈣玻璃不同。

參考書目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北京,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