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通用5篇)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通用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1

  聽、評課是教師進行專業發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聽評課的過程中,教師能從彼此互動中獲取經驗、共同提高,有利於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事實上聽評課活動每個學校都在開展,學校的每位教師每學期都會開設一節校內研究課。但從事了教師這個工作後,怎樣上課有人教、有人指導,聽課時究竟該聽些什麼,評課時又應該點評什麼,似乎很少有機會學習瞭解,我基本都是從其他老師那裡觀察模仿來的,但方法對不對,自己也不太清楚。

  由於上一學期視導的過程中,我們接觸了大量的量表,尤其是課堂觀察工具,在視導時的教研組主題教研活動中我們也設計了自己的教研工具,對於工具使用需要在教研活動時進行交流,所以在黃麗老師的推薦下借閱了《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這兩冊書。

  書中首先分析了傳統聽評課的“三無”現象:無合作的任務、五證據的推論、無研究的實踐。可以說聽、評課所有的學校都在進行,但“三無”現象也的確大量存在。

  由於在教研組建設的過程中,聽、評課一直都要進行,我從書中也獲取了一個重要問題的答案:如何使聽評課更專業化?

  1、聽課不形式化、任務化,評課不講假話。

  2、不只重聽課數量,不重聽課質量。

  3、把聽課評課設計成一個完整的專業活動: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課後會議。

  4、提高聽課評課的專業水準,不是誰都可以來亂說一通的,應該把聽評課的權利交給上課人的“同行”,或專門研究這一課程的專業人員。

  5、可以設計一些課堂觀察工具(課堂觀察量表),這些工具應該是開放的,供選擇的。

  6、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聽評課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一是由完整的記錄到重點記錄再到不用記錄。

  二是由聽課到觀課再到思課。

  三是從關注自己到關注教師再到關注學生。

  7、重點應關注學生的有效學習,因為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

  8、評課時反對“話語霸權”和“即興點評”。

  從書中我也明確了自己一直沒弄清的問題:課堂觀察到底是什麼?其實課堂觀察是透過觀察對課堂的執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它關注的是學生的有效學習和教師的有效教學。課堂觀察是教師日常專業活動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學習的重要內容。其性質是一種教師的日常專業生活,一種專業學習活動,一種合作研究活動。

  此外,課堂觀察到底有什麼目的,我想每位教師只有在弄清楚之後,聽、評課才會真正顯得有意義,在此與大家分享。

  課堂觀察旨在給任課教師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發展實際的建議。

  旨在一起探討一些具體的課程、教學、學習方面的問題。

  旨在經歷一種合作、對話、探究的專業體驗。

  不要賦予過多的外在價值,應儘可能追求內在價值。

  不要總是以批判者的心態介入。

  不要給教師分三六九等,教師工作是一種複雜的活動。

  不要希望用一種“死”的量表去套所有“活”的課。

  這本書看似枯燥,仔細讀來卻能讓我們弄清很多可能從教以來一直沒有搞清楚的問題,如果希望自己的專業水平能有所提升的話,推薦大家不妨讀一讀,以聽、評課的角度來反思教學,進行設計,也許也是一種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2

  作為教師,對於聽評課並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學中,既是教師的必修內容,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必要手段,由此而引起學校、領導和教師的高度重視。每個學期,學校都會給教師佈置聽課任務,並要求各個教研組認真組織評課活動,以期促使教師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而應如何聽評課,則一直是教師心中的一個盲點。現實中,學校規定每位老師每週或者每學期都要堅持聽課多少節,至於效果就很難預料了。老師完成任務也罷,真正學習也罷,都會鄭重其事地提著椅子、懷著課本去聽課。至於聽什麼,如何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評課也是一樣,同科老師往一塊一湊,煞有其事,都是很正常的事,至於這節課的優缺點,老師們卻大多隻談優點,至於缺點則諱莫如深了。個別組甚至在一起拉拉呱,說閒話。因為在他們心裡,只要完成了學校佈置的任務就可以,聽課、評課只是搞搞形式、擺擺樣子罷了。想想我們老師,一學期聽了很多課,但大多數老師只是簡單記錄一下教學環節,課堂反映,教學設計是否合理以及學生的課堂回答情況。教師評課方向不明確,而且教師聽課關注更多的是教學設計和教師的課堂活動,對學生的學情則很少關注甚至忽略。

  這學期,利用閒暇仔細閱讀了《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書中列舉了課堂觀察框架,課堂觀察的工具,從學生學習的緯度、教師教學緯度、課程性質緯度、課堂文化緯度四個方面詳細列舉。對教研組研究活動提供了內容基礎,教研組可以基於課堂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規則開展日常性的觀察活動,各自承擔相應的職責,然後規範地開展聽評課活動。有助於保持一種長期的合作關係,教師的專業發展就會更快。讀來深受啟迪,頗感獲益匪淺,讓我學到了很多新的聽評課方法。教學底線、評課標準、觀察點、觀察量表等等,一個個嶄新名詞的出現,標誌著一種新的聽評課正規化的創新,在我們感到新鮮的同時,也有了操作的方向,非常感謝崔教授及其合作團隊的貢獻,使我們對聽評課有了新的審視,並在反思中逐步有了新的設想。如下,就讀書並聯系自身實際談點拙見和體會。

  一、課堂觀察的作用

  課堂觀察是透過對課堂的執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的一項專業活動。它要求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藉自身的感官和輔助裝置,直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作相應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師日常專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就是說,課堂觀察可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透過課堂觀察,我們可以得到寶貴的資源,可以由別人的課堂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進而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還可以得到寶貴的用於研究的資源。無論我們是聽課者還是授課者,都可以就自己所處的教學階段,根據自己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觀察,從而達到汲取別人的精華,去其糟粕,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技能的目的。

  二、課堂觀察的基點

  課堂觀察應該著重關注學生如何學、會不會學、學得怎麼樣。而關注學生則應側重於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研究學習。對此,在上學期的歷史學科會上,於老師就已經引導我們學著使用課堂觀察量表,只是很多老師剛開始用起來不是很熟練,甚至不是很瞭解它的用途,沒能真正發揮觀察量表的作用。讀了《走向觀察》這本書之後,我終於領悟到:課堂觀察的起點和歸宿都是指向學生的課堂學習和改善,無論是教師行為的改進、課程資源的應用,還是課堂文化的創設都是以學生課堂的有效學習為落腳點。比如:觀察框架中提到的:有多少學生傾聽老師的講課?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有多少?自主學習的形式有哪些?自主學習有序嗎?學生清楚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嗎?等等,都是圍繞學生的學習設計的。

  三、課堂觀察的合作

  讀了《課堂觀察》這本書之後,才明白:集體智慧的偉大。聽課中,想方方面面記錄完整很困難,面對複雜的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只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把一節課觀察全面、完整。我們在平日的聽課中要學會使用課堂觀察量表。在觀察中平等對話、在對話中進行思想碰撞,探討課堂教學,學些專業問題,開展多樣的討論方式。

  反思自己以往的聽課,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效率低下”,“隨意性較大”,往往評價不深入、不透徹、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導作用,現在想來是多麼地幼稚。讀了《課堂觀察》這本書,讓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拓寬了思維,更新了思路,明確了方向。在《課堂觀察》這本書中,就如何改變聽評課存在的問題,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轉變:簡單變複雜、對立變理解、業餘變專業。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變我們自己的思維方式。要考慮個體、時間、空間、情境等多種因素,把小整體放到大整體中去思考。必須正視教學的複雜性,以發雜的思維和觀點去看待教學活動。無論是聽評課的動機、過程還是結果,都要主張多樣性的統一,並且多樣性之間必須要有必要的張力。“還應該從對立思維改變為理解思維。”

  崔教授強調,參與聽評課的人需要考慮以下三點:

  一是基於“現場”,要充分考慮時間、空間、資源等因素就此課論此課,不要作過多的類推或假設。

  二是要充分考慮教師本人的獨特性,挖掘上課教師好的東西,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是在評課時,談到存在的問題,最好“體諒優先”,要有證據、有針對性、有建設性地提出問題並共同探討解決方法。“除了在態度方面的改變外,最需要改變的就是“用業餘的思維活方法處理專業的事情”。傳統的聽評課中,缺乏聽評課的專門知識與技能,也缺乏專門的“聽課人才”。

  其實,有了上課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於就有了聽評課的能力。崔教授建議,一是要注重對“聽評課”的研究;二是需要對教師進行專門的教育或培訓;三是要明確聽評課的主體應該是教師特別是同科教師,而不是誰都可以充當聽評課者。對此,我深感責任重大,反思自己的聽評課,往往是聽的多,而研究少。缺乏應有的理論培訓,能力不足。對於非專業學科涉獵少,把握不夠。今後,應當在學習專業理論的基礎上,加強對聽評課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學習各學科的專業知識,瞭解各學科的特點,掌握各學科的評價要求,從而在聽評課中,觀察到位、評價滲透、指導有力,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推動教師專業成長,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加快學校內涵發展。

  四、評議課堂的要求

  作為聽評課者,在肯定教師長處的基礎上,要學會更深入地分析問題,作為教師,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博採眾家之長,完善教學行為,促進教學創新。感謝為本書付出辛勤汗水和心血的老師,讓我體會到教學不能總是穿新鞋,走老路,要有創新精神,要注重課堂研究,要給課堂注入全新的血液,使課堂成為研究的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成為學生能力發展的課堂;感謝本書,讓我明白,聽評課要去掉空話、套話,不要感情用事,人情用事;要學會課堂觀察方法,要把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到一種科學研究的層面上來,用資料來說話,重理性分析,要求教師科學地處理資料,並進行合理推理,得出科學的論斷,從而用來總結和指導教師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

  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努力。我越來越覺得,一名好老師、好領導,不僅需要有淵博的知識,滿腔的熱情,更需要有專業知識。時代呼喚有智慧的教育,要求老師保持一種“不老”的心態,時時創新,才能全面推動教育發展。教師不僅應該成為教育者,更應該成為研究者,讓我們為了學生的發展積極行動起來,讓聽評課更規範、更有效。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3

  瑞士作家凱勒說:“一本好書就像一艘航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生活海洋,”這是我讀《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最深刻的感悟。作為教師聽課評課是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的必修內容,也是促進自身專業成長的必要手段,更是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抓手,所以,無論是學校領導還是我們自己都高度重視。但如何聽評課?則一直是教師心中的一個盲點,學校也很少對此進行培訓。透過閱讀使我對聽評課有了一個系統的認識。

  一、專業的聽評課的優點

  透過學習,我意識到,課堂觀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藉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影裝置等)、直接或間接(主要是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明確了教研組在聽評課的組織領導和分工作用;明確了教師在聽評課中承擔相應的職責,然後有針對性地開展聽評課活動。

  (一)課堂觀察的流程

  這本書,給我們確立了課堂觀察的科學的流程。即:

  (1)確立研究問題,比如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課程的呈現過程以及他們之間互動構建的課堂文化等等。

  (2)選擇觀察焦點,就是把課前會議中的聽課關注點進行假設問題與實際行為表現之間的因果關係進行觀察。

  (3)記錄課堂行為。圍繞觀察焦點,運用記錄表格,把課堂行為比較詳細記下,比如對事情的開始、過程、結果是什麼等等,儘可能地實事求是。

  (4)作出分析推論。根據課堂記錄,分析推論出問題所在,以證明假想的觀察焦點和研究問題之間的邏輯關係,使問題的細節得以暴露。

  (5)提出改進意見。就是針對暴露出的問題的改進行為的意見。對教師來說,就是教學行為,對學生來說,就是學習行為。

  (二)課堂觀察的維度

  專業的聽評課,列舉了課堂觀察的“學生學習的緯度、教師教學緯度、課程性質緯度、課堂文化緯度”四個方面。

  四維框架的實踐依據:我觀察什麼課,關注整個課堂怎麼樣的問題。關於學生學習:關注學生怎麼學或學得怎麼樣的問題,如“自主”中的“學生可自主支配的時間有多少?有多少人參與?學困生的參與情況?”等;教師教學:關注怎麼教的問題,如“環節”中的“這些環節是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嗎?”;課程性質:教和學的內容是什麼,如“目標”中的“目標是根據什麼(課程標準/學生/教材)預設的?是否適合該班學生?”;課程文化: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透過課程發生聯絡,在整個互動、對話、交往的過程中形成的課堂文化,如“特質”中的“整堂課設計是否有特色(環節安排/教材處理/匯入/教學策略/指導/對話)。由此推匯出:學生在課堂中是怎樣學習的?是否有效?教師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為是適當的?這堂課是什麼課?學科性表現在哪裡?我在該課堂呆了40或45分鐘,我的整體感受如何?等問題。

  (三)課堂觀察的三大轉變

  就如何改變聽評課存在的問題,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轉變:

  第一,簡單變複雜,必須正視教學的複雜性,以複雜的思維和觀點去看待教學活動。無論是聽評課的動機、過程還是結果,都要主張多樣性的統一,並且多樣性之間必須要有必要的張力。

  第二,對立變理解、參與聽評課的人需要考慮以下三點:一是基於“現場”,要充分考慮時間、空間、資源等因素就此課論此課,不要作過多的類推或假設。二是要充分考慮教師本人的獨特性,挖掘上課教師好的東西,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三是在評課時,談到存在的問題,最好“體諒優先”,要有證據、有針對性、有建設性地提出問題並共同探討解決方法。

  第三,業餘變專業,傳統的聽評課中,缺乏聽評課的專門知識與技能,也缺乏專門的“聽課人才”。其實,有了上課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於就有了聽評課的能力。崔教授建議,一是要注重對“聽評課”的研究;二是需要對教師進行專門的教育或培訓;三是要明確聽評課的主體應該是教師特別是同科教師,而不是誰都可以充當聽評課者。

  二、專業聽評課的不足

  課堂觀察是教師研究課堂的一種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它不是教師開展教研活動的全部,更不是包治百病的錄丹妙藥。它只能解決它能解決的問題,如果說教學是一門藝術的話,課堂觀察則是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教學藝術中的一部分問題,它善於對課堂行為的區域性的分析與診斷,而不善於對課堂事件的'整體的、綜合的、宏觀的把握。主要表現在一下五點:

  第一,它只能觀察可視、可感的直觀現象與行為,如教師言語、學生的課堂反應、課堂活動等,從現象理解本質,是一種歸納的方法。

  第二,它只能選擇一個或若干個觀察點或課堂行為進行細緻而深入的觀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行為或較多個觀察點。

  第三,它需要觀察者接受一定的專業培訓,具備相應的觀察技能,要求觀察者能集中心智觀察,及時、準確地收集相關資訊,隨時做出決定。

  第四,它需要被觀察者抱著上常規課的心態來上課,要求被觀察者具有願意授受他人觀察並不受現場觀察影響的特質。

  第五,它還需要一個合作共同體的基體,在基體內教師可以進行自由、他享、互惠的對話與交流,以確保觀察的持續性與有效性,同時它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裝置與技術的保障。

  教育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書籍是啟迪智慧的鑰匙,它雖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寬度,使我們的精神世界豐富多彩。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4

  我們平時所談及的課堂觀察,顧名思義就是透過觀察對課堂的教學過程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課堂觀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藉自身感官以及有關輔助工具、直接或間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和資料,並依據相關的資料和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作為區教師進修學院的一名研訓員,在教研活動中的觀察與一般的觀察活動相比,是有著它獨特的不同之處,它要求教研活動組織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藉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直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的分析、研究。課堂觀察是一線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在教學研究中卻往往忽視了這種方法。

  本書由四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 第二部分:問題解答。第三部分:正規化創新。第四部分:課例研究。

  本書圍繞“傳統聽評課”、“聽評課三大轉變”闡述了課堂觀察的目的、課堂觀察的理念。讓我明白了:“聽別人的課”是為了“建設自己的課”、“教師的教學”是為了“學生的學習”、“怎麼教”服務於“教什麼”、從“教學有效”到“教師成長”這些日常工作中很是需要的道理。

  我在閱讀這一書的過程中,深深感悟到:要聽好教師的課,首先得做好聽課的準備,而在所有聽課的準備活動中,最重要就是形成正確的課堂觀察理念。但是課堂觀察理念並不是寫在紙上的,而是聽課者課堂教學理念的自然形成並沉澱的。聽課者的課堂教學理念有可能來自於閱讀與觀察,更多時候來自於自己對課堂教學的感悟與體驗。前者可以讓後者進展得更快,但卻無法取代後者。所以,每位教師在走進他人的課堂時,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課堂觀察理念,這些課堂觀察理念有著別人所沒有的長處,也有著自己無法克服的短處;之所以在這兒把自己的主張並在實踐中嘗試的課堂觀察理念寫出來,就是希望能夠在彼此課堂觀察理念的互動與碰撞中,能夠讓自己課堂理念中的長處更多,讓自己課堂理念中的短處更少。

  因此,課堂觀察的目的既不是對他人的課堂進行鑑別與改造,也不是來裝飾自己的課堂教學,而是透過課堂觀察來最佳化聽課教師與上課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以此來提升聽課教師與上課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正是藉助於對上課教師教學專業水平的提升,藉助於對聽課教師教學專業能力的提高,來實現對上課教師與聽課教師課堂教學的最佳化與改造。不管別人怎麼關心自己的課堂,也不管別人對你的課堂提出多麼寶貴的意見,你的課堂總是受自己課堂教學理念的引導,總是受自己課堂教學能力的制約。換句話說,課堂教學既受自己課堂教學能力的支撐,也受自己課堂教學能力的限制,所有外在的因素要改變課堂教學品質,必須透過改變上課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才可能實現。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5

  如何讓聽課起到最大的效果呢?以往的聽課方式就是坐在教室裡看任課教師的表現。我們常常被執教教師淵博的學識,動人的語言,精巧的設計所打動,很少觀察學生的表現怎麼樣,也很少去關心這節課目標的達成度怎麼樣。聽完課評課的時候,大多是說些套話、空話,主要講優點常常是老師們的做法,提出意見的也是哪個環節設計得不好,哪些語言不夠貼切,對一節課的評價通常就是“這節課講得太好了”,“這節課某個環節是否這樣設計更合理”等等,這些都說明了我們聽課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是教師單方的行為,沒有對學生的學習給予足夠的關注,評課形式化,有時缺乏有證據的觀點,漫談式、即席發揮話語過多等。

  而新的聽課評課是聽課之前要進行課前會議,聽課人與上課人進行課前溝通和交流,對聽課觀察點與課堂教學設計互相交換意見,來提高上課人的課堂教學效率。授課老師對本課的內容,想讓學生明白什麼?重點、難點在哪裡?準備如何解決?以及學生的分佈情況做清楚的說明,聽課老師心中有數,做到有“備”而聽,選擇自己的課堂觀察點和觀察位置,課堂上有目的的觀察,從思想上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去。評課的時候用相關的資料來說話,重理性分析,有助於授課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也利於聽課教師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評課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進步的過程。

  “聽課要有觀察點,透過課堂的觀察點去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改進教學。”這是我讀完《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這本書後最大的收穫。以前的聽評課總以為課前準備只是授課者一個人的事情,聽課時間一到只要拿著一支筆和一本“聽課筆記”,提著凳子做到人家的教室聽就行了,課堂上只是關注老師的“表演”,而在整個聽課過程中,我更像一個記錄員,在蒐集老師的講課內容。聽課後對於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也只是一個模糊的印象,只能對老師的課堂設計作出大概的評價。而讀了《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這本書之後,我終於明白了我們聽課觀察的載體雖然是“課”,但關注點卻是課堂教學中的“真實問題”,課堂教學中的各種困惑,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師專業能力的問題。評課應是基於對課堂“教”和“學”行為的細緻觀察,然後對課堂中出現的真實問題作出多角度的解釋。

  “聽課就是為了蒐集證據,評課就是基於證據的推斷”,我明白了我們聽課所蒐集的證據不是為了給講課的老師品頭論足,更不是一場表演,而是用資料說話,用事實說話,令授課者信服。它打破了傳統的憑印象評課方式,重證據,用證據支撐自己的理論和觀點。給講課教師基於事實的依據、基於數字統計,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議。聽課的老師在用心的品味與鑑別他人課堂的同時,也把自己的課堂教學拿出來自我對比,取人之長,為我所用,從而不斷自我充實、自我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我想學無止盡,教同樣如此。“教育”始終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透過閱讀《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我又學到了很多新的東西。我期待課堂觀察能真正地幫助我認識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定位,提高自己對課堂教學、對整個教學流程的思考能力,在汲取他人經驗的同時,改進自己的教學技能,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