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魯忽赤
[拼音]:Qu Qiubai
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宣傳家。江蘇常州人。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以記者身份訪問蘇維埃俄羅斯,是最早向中國人民真實介紹這個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新聞界先驅。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1月回國後,負責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刊物《新青年》、《前鋒》及《響導》的編輯工作。1923年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起草黨綱。同年參與籌辦上海大學,任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這時和以後多年間,他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研究工作。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成員。1927年參加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常委。1927年他主持召開黨的“八七”會議,會後任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1928年在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隨後出席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被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主席團委員及政治書記處成員。1931年1月,遭王明等人打擊,被解除中央領導職務。此後在上海同魯迅一起領導左翼文化運動。1934年到江西瑞金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員。1935年2月23日被國民黨軍隊逮捕,同年6月18日在福建長汀英勇就義。
瞿秋白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為中國革命文化事業作了大量奠基性工作。他留下的大量論著及譯作,涉及政治思想、新聞、教育、文藝評論和創作、文字改革、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等許多領域。其重要哲學著作有:《社會哲學概論》(1923)、《現代社會學》(1924)、《社會科學概論》(1924)、《唯物論的宇宙觀概說》(1926)等。
瞿秋白是最早在中國系統介紹和論述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馬克思主義者之一。他闡明瞭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意識與'實質'”的關係問題,認為這是劃分哲學派別的基本依據。
他闡明瞭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和物質與運動不可分的原理,指出:“全宇宙只是統一的物質之種種組合或混合的方式”,“物質現象的根本便是'物質的動'”,“沒有動便沒有生命及一切現象”。
他從本體論和認識論上論述了唯物主義。特別可貴的是,他從方法論上指明瞭唯物主義哲學的實踐意義,初步提出了反對主觀主義的問題。
他還進一步闡明瞭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相統一的思想以及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他說:“馬克思的唯物論是唯物論與互辯法的綜合”,“宇宙的根本是物質的動,動的根本性質是矛盾──是否定之否定,是數量質量之互變”,並明確提出在辯證法三大規律中“物的矛盾及事物的互變便是最根本的原理”。
瞿秋白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各種資產階級和封建主義哲學思潮作了深刻的批判。他在《東方文化與世界革命》(1923)一文中,反對梁漱溟封建復古主義,揭露了梁漱溟所謂的“東方固有文化”,實際上就是“宗法社會之'自然經濟'”、“封建制度之政治形式”和“殖民地式的國際地位”等三種元素的綜合,指出它們“早已處在崩壞狀態之中”,成為“東方民族之社會進步的障礙”。他在《實驗主義與革命哲學》(1924)一文中指出,實用主義是“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實用哲學”,反映了“現代市儈的心理”;他唯物辯證地闡明瞭主觀和客觀的關係,批判了實用主義真理觀的唯心主義實質,指出“僅僅是'有益',還不能盡真實的意義。一種思想必須是真實的,必須是合於客觀的事實的,方能是有益的”。在“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中,瞿秋白寫了《自由世界與必然世界》(1923),批判了張君勱鼓吹的自由意志論,全面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關於必然與自由的觀點。在反對戴季陶主義的鬥爭中,他發表了《中國國民革命與戴季陶主義》(1925)等文章,揭露了戴季陶“民生哲學”的唯心主義實質。
瞿秋白在哲學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了中國社會性質和階級關係,較早提出了中國民主革命要由無產階級來領導的思想。1923年6月至12月,他就在《中國之資產階級的發展》、《現代勞資戰爭與革命》、《自民治主義至社會主義》等文中,一再強調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指導者的地位”。1927年5月他在《中國革命中之爭論問題》中,從方法論上批判了陳獨秀等人,說他們死抱書本上說過的民主革命的話不放,不懂得中國革命是一種特殊的“非歐洲式”革命。
瞿秋白的理論活動,特別是他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探索、研究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所取得的成果,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深入傳播和發展,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