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朝詩集
[拼音]:Handai yuqi
漢代用各種玉料製作的禮器、裝飾品和美術品。中國的玉器工藝源遠流長,漢代繼續有所發展。西漢初年的玉器繼承了戰國時代的傳統,但開始有了變化。西漢中期以後變化更大。根據器形和用途的不同,漢代玉器可分為4大類:
(1)儀禮上使用的玉器;
(2)葬玉;
(3)玉裝飾品;
(4)玉製美術品。商周的6種“瑞玉”,除璧、圭外,都廢棄不用;組成“組玉”的各種玉佩,其種類和數量都已減少。葬玉和隨身玉製裝飾物的種類增多。表面花紋從以抽象主義為主變成以寫實主義為主。圓雕、高浮雕、透雕、刻細線的玉器也增多了。這些變化反映了漢代社會的變化以及風俗和思想(尤其是宗教思想)的變化。在中國玉器史上,漢代實是承前啟後的一個過渡階段。
玉器材料
漢代玉器中有許多仍是利用綠色或黃褐色的玉料,但是另一方面,乳白色的羊脂玉大量增加。漢代玉料的來源,大部分是由和闐輸入的軟玉。滿城漢墓出土的一些玉器,與和闐玉很相近。
治玉的技術
漢代基本上繼承了戰國時代的治玉技術,但是已有所改進。漢以前的玉器多是扁平玉片,上加淺浮雕。漢代玉器中高浮雕和圓雕增多了。漢以前的玉器紋飾的製作技術,主要利用細砂研磨成淺浮雕的花飾。漢代由於技術的改進,鏤孔花紋和表面細刻線紋增多了。浮雕和素面玉器的表面拋光技術也有所提高,如滿城漢墓出土的玉器已是表面磨得象玻璃一樣光滑。器物的輪廓線和刻紋,也都顯得很流利。
玉器的種類
漢代玉器據器形和用途,可分4類:
(1)儀禮上使用的玉器。“周禮”中所謂“六瑞”(六種瑞玉)便是屬於這一類,“六瑞”包括璧、琮、圭、璋、琥、璜。這實際上是戰國晚年至漢初的禮學家們理想化了的禮器系統之一。其中璧和圭在漢代似仍繼續用為禮器。璜和琥在漢代都已只作為佩飾之用。琮和璋在漢代似乎已不製作。即使偶有出土,也是當時將古老的舊玉重新利用,並不作為“瑞玉”使用。漢代的玉璧繼承了戰國時代的傳統。除了平素無花紋的素璧和刻有簡單花紋的蒲璧和谷璧之外,還盛行著於蒲紋或谷紋的外面另加一週淺刻的鳥紋或獸紋,有的於周緣之外另加一組或幾組透雕動物紋。
(2)葬玉,是專門為儲存屍體而製造的。它在漢玉中佔有很大的比例,主要有玉衣、九竅塞、玉琀和握玉4種。滿城漢墓發現玉衣 2件。每件玉衣由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 6個部分組成。每部分又各有多個部件。各部件都是由許多小玉片用纖細的金線縷編綴成的。所以稱為“金縷玉衣”。這種“金縷”的只有皇帝死後可以使用,但有時皇帝特賜給他的親王或大臣。級別較低的只能使用銀、銅線縷或鎏金的銅縷來編綴。一件玉衣所需要的小玉片總數常達2000多片。這種玉衣從1968~1978年的10年間,陸續發現22件。其時代均不晚於東漢,可能是由於魏文帝黃初三年(222)下詔禁用玉衣的緣故。九竅塞是填塞或遮蓋死者的耳、目、口、鼻、肛門和生殖器等9個竅孔之用的,目的是防止體內的“精氣”由九竅逸出。同時也企圖使“死者為之不朽”。一般的死者,口含玉蟬,這在漢代,比較普遍。至於它取形於蟬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蟬的生活史的迴圈可以象徵著變形和復活。漢代的握玉,最初為璜形,如滿城漢墓所出,但到了東漢初年,握玉便換為豚形的。這種玉豚在東漢和魏晉南北朝墓中出土不少。這些作為葬玉的玉蟬和玉豚,都是造型粗糙,刻紋簡單,主要是為了起巫術的作用。
(3)裝飾品。一種是隨身裝飾物,另一種是玉製的實用品。但加有紋飾,有的是作為附屬於金屬實用物的玉製裝飾品。裝飾物主要是佩玉。漢初繼承戰國時代佩玉的系統,常把許多件不同的佩玉如璜、璧、琥、瓏等和串珠組成了“組佩”。有的還綴上玉刻舞女。後來佩玉的品種減少了。另一方面,西漢墓中出現一種心形玉佩,兩側有突出的透雕花紋,似乎是由玉鞢(扳指)演化而來的。鞢是射箭時鉤弦用的,原來是套在右拇指上,也叫做射決(玦),但漢時這種心形玉飾只作佩飾之用。實用品是有紋飾的玉器。漢代玉製容器,發掘出土的不多,只有西漢的2件高足玉杯,其一有谷紋裝飾。傳世的漢代玉容器較多,有耳杯、奩、卮、洗等,但未必都可靠。如爪形的佩觿,古人繫於腰帶上,用以解結,漢時玉觿常刻有花紋,有的在脊部透雕一組鳥獸紋,直達尖端附近,可能已作為純粹的飾物,不再是實用物了。漢代男女使用的笄,也有用玉製的。中國的帶鉤始見於春秋時代,早期多為銅製的,後來大型的銅帶鉤也有鑲嵌小玉環或玉玦的。春秋戰國之際可能已有了玉帶鉤。漢代的玉帶鉤發現不少。帶鉤中有一種小型的可能是把鈕部扣入腰帶,而鉤部下垂以懸佩玉、刀、劍等。漢代的玉印和玉剛卯也是懸在腰帶上的。玉印背上有作盝頂形的,也有刻螭虎或蟠龍鈕的,都有橫孔可系線。玉剛卯刻有辟邪的銘文,似乎只見於西漢末和東漢時代。把玉飾作為金屬實用物的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玉劍飾。長劍在中國始於戰國時代,不久便有了玉劍飾。漢代的“玉具劍”,是指 4種玉劍飾具備的銅劍或鐵劍。但是漢代也不是每一把劍都具備四者而無缺。有的只有璏(附著於劍鞘的中部,俗稱昭文帶)和珌(劍鞘末端的裝飾)是玉製的,而劍首和劍格都用銅。漢代的玉劍飾,有許多是高浮雕的。此外,還有銅製的枕頭和鋪首,其中也有鑲嵌雕花的玉版或玉飾的。
(4)浮雕和圓雕的美術品。小件的美術品,有的有孔可系線,是作為佩玉之用;有的僅一面有浮雕,可能是鑲嵌在別的東西上面的。漢代玉枕頭,有的由整塊青玉雕成,有的是以銅為框架,鑲嵌以有浮雕的長方形玉版。作為佩玉用的舞女像,是將玉片刻成輪廓,然後以細線刻劃出細部。定縣北陵頭漢墓的玉屏風,全部是由幾塊透雕並刻細紋的玉版拼成的。圓雕的玉刻,最著名的是漢昭帝陵附近發現的躍馬的騎士。咸陽出土的 4件小玉器,其中有兩件辟邪。滿城漢墓曾出土過一件憑几而坐的玉人。至於圓雕或高浮雕的題材,漢代玉器繼承了商周傳統,仍沒有後世那種整件玉器以花卉或果實為主題的;便是那種以植物紋作為輔助題材用以襯托主題的,也極罕見。線刻的道教神像只發現過定縣東漢墓玉屏風上的西王母和東王公,圓雕的寫實的小型動物像較多,有的與東漢及六朝的大型石獸的作風頗相近似。(見彩圖)
玉器的花紋
可分為幾何紋和動物紋2類。幾何紋以渦紋、捲雲紋、谷紋和蒲紋為最常見。後二者主要是刻在玉璧上,谷紋也有作為玉劍飾等表面上的紋飾。渦紋和捲雲紋可能是由蟠螭紋的進一步圖案化而離析形成的,時常作為動物紋身上的紋飾。動物紋有寫實的和圖案化的兩種。圖案化的在商代便已應用於銅器和玉器上面。這些刻在玉器上的動物紋,到了戰國時代,有的獸形全部圖案化,幾乎認不出原來動物的形象。漢代繼承戰國這種傳統,有的還保留有鳥獸的頭部,有的作成鉤連渦紋。可以認別出來的動物紋飾有龍紋、獸紋、鳥紋(鳳紋)和獸面紋(饕餮紋)。寫實的動物紋在漢代增多起來了。許多描刻神話中的動物形象,如飛龍、朱雀之類,也是採用寫實的手法,便是圖案化的動物,也常較戰國時代的易於認別。人物除了舞女像外,東漢時開始有了群像,如前述的一件小屏風,上面所刻的西王母和東王公的兩側各有鳥獸和跪著的侍者。這在東漢石刻中比較常見,但是在玉器中還是很少見的。植物花紋仍未出現。定縣東漢墓中一件玉帶鉤上刻有類似花蕾形的花紋,但是這種疑似植物紋的花紋也極少見。
參考書目
吳大澂:《古玉圖考》,上海同文書局,1889。
James C.Y.Watts(屈志仁),Chinese Jades from Han to Ching,New York,1980.
夏鼐:漢代的玉器,《考古學報》1983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