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五金

[拼音]:jinqi mudiao

[英文]:gold and lacquer wood carving

以樟木為主要原料進行雕刻,並在其上髹漆、貼金的木雕。具有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因主要產於廣東潮州,故又稱潮州金漆木雕,簡稱潮州木雕。

沿革

金漆木雕是在木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建於唐代開元二十六年(738)的潮州開元寺中,留存有唐代木雕“木魚”,以及宋代木雕“木龍”(銅鐘的懸樑)。明清兩代,潮州官宦、商賈的住宅多尚雕樑畫棟,木雕普遍作為建築和用具上的裝飾,並使用髹漆、貼金的技法。明代李齡在《廣濟橋賦》中描述道,“五丈一樓,十丈一閣,華梲彤橑,雕榜金角,曲欄斜檻,丹漆塗堊”,可見當年的情景。開元寺內的掛筒“仙姬送子”、大殿龕桌和“金千佛塔”等,也都是明代金漆木雕的作品,其中萬曆年間(1573~1619)雕刻的龕桌已運用鏤雕技法。清代乾隆以後,金漆木雕成為顯耀華貴的工藝品,並廣泛用於廳堂、居室中的門、窗、屏風、几案、掛屏、橫匾、床榻、櫥櫃、睡枕以及神龕、神像、神牌、饌盒、香爐罩、燭臺等。這個時期的金漆木雕,題材廣泛,構圖複雜,使用浮雕、圓雕、鏤雕等各種技法,特別是運用多層次的鏤雕技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潮州安濟聖王廟廳堂橫樑上雕刻的“蟹簍”就運用多層次鏤雕的技法表現了螃蟹在竹簍內的生動姿態。清代光緒年間(1875~1908)建成的潮州“已略黃公祠”,其中堂橫樑的金漆木雕,選用古典戲曲題材,構圖複雜,多層次的鏤雕極為精細,是清末的代表作品。

50年代中期,金漆木雕由潮州市發展到汕頭以及廣東東部的揭陽、普寧、惠來、揭西等縣。1957年,著名藝人張監軒和陳舜羌創作的“蟹簍”汲取了清代遺物“蟹簍”的長處,大膽創新,表現竹簍內外姿態各異的螃蟹,竹簍雕刻玲瓏剔透,四面都可觀賞。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榮獲銅質獎章。1961年,張監軒等創作的“三陽開泰”等4幅掛屏,面積各為3m2,厚12cm,陳列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1982年,汕頭市木雕廠製作的大型掛屏“大觀園慶元宵”,長12m,高4.5m,厚0.2m,總面積為54m2,耗用金箔50萬張。作品取材於《紅樓夢》,場面巨集偉,人物眾多,以亭臺樓閣、曲徑、迴廊、拱橋、石階等貫穿其間,與花草樹木相映成趣。同年底,又製作大型掛屏“清明上河圖”,作品長17m,高2.5m,共雕刻人物623人,騾、馬、駱駝、豬、牛等近70頭,船17艘等。

特色

金漆木雕主要用於建築裝飾和傢俱裝飾。內容有人物、動物、山水以及佛像等。其中以揭陽生產的“獅子”,品種多樣,線條圓潤,具有濃厚的南國地方特色。

金漆木雕在藝術上有其獨特的風格:

(1)在構圖上,吸收了中國繪畫散點透視的傳統技法,在人物題材作品上,往往依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和題材內容的需要,把不同時間、空間的人物組合在同一畫面上,分成主次和上下,採用“之”或“S”形的構圖形式,依次聯絡起來,來龍去脈,交待清楚,層次分明,佈局勻稱,使之成為有機的整體。

(2)雕刻技法多樣,尤其以多層次的鏤雕見長,一般為2~6層,鏤空穿透,最適宜表現亭臺樓閣、花籃、蟹籠等。

(3)不論人物和景物,都採用誇張的手法,富有裝飾性,趨向於圖案化。有的掛屏通體貼以金箔,以硃紅漆託底,使鏤雕部分的金箔與底部的硃紅漆相映,顯得富麗華貴。用於建築裝飾的作品,人物的身長往往只有5個頭位,或景小於人,樹葉比人的臉部還大等,雖然不合乎解剖和透視的原理,但由於符合人們仰視觀賞和構圖上的需要,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