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歌劇院
[拼音]:Xielunboge
[英文]:Theodore Roosevelt Schellenberg (1903~1970)
美國檔案學家。1903年2月24日生於堪薩斯州哈維縣,卒於1970年1月14日。祖籍俄國。1928年獲堪薩斯州立大學學士學位,1930年獲碩士學位。1935年進入美國國家檔案館工作,1938年任該館農業檔案部主任,主持制定美國第一個檔案檔案處置期限表。1945~1948年在物價管理局負責文書工作,這使他比較深刻地認識了文書工作與檔案工作之間的密切關係。1948年重回國家檔案館,1950年任國家檔案與檔案局檔案館處處長。1954年應邀赴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講學。1956年起任國家檔案館副館長兼檔案館處處長,並於1960年應邀赴巴西等拉丁美洲國家考察檔案工作。他在澳大利亞講學時獲得了很大成功,不僅激起澳大利亞檔案工作者的熱情,而且引發了一場檔案工作與圖書館工作分與合的爭論。1962年退休後,在美國的幾所大學講授檔案管理課程。
他對檔案理論和技術有重要貢獻。主要著作有《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和《檔案管理》。前一部書是他的代表作,1956年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用英文出版,1964年和1975年兩次重印,先後被譯成西班牙文(1958)、德文(1960)、希伯來文(1966)、葡萄牙文(1973)、中文(1983)等多種文字。全書除前言、目錄和索引外,共分3編:導論、檔案的管理、檔案的管理。第一編著重闡明檔案的性質和定義,檔案機構的重要性。他認為檔案是政府獨有的文化財富,檔案機構可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保證政府的公務活動,保障公民的切身利益。是否關心檔案,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水平的恰當尺度。第二編詳細論述了現代檔案的特點、分類、立卷和處置辦法。認為現代檔案的特點是數量急劇增加,內部結構日益複雜,因此應採用多種分類方法,如組織機構分類法、職能分類法和主題分類法等。第三編闡明現代檔案的鑑定、保管、整理、編目、出版和提供利用等問題。他提出的公共檔案具有兩種價值即原始價值(亦稱第一價值)和從屬價值(亦稱第二價值)的觀點,是對檔案鑑定理論的重要貢獻。他把美國與歐洲的檔案管理和檔案管理的原則與技術進行對比研究,開創了比較檔案學的先河。 他對檔案學理論的貢獻,受到各國檔案界和史學界的重視,美國檔案學界讚譽他“使檔案工作有了尊嚴,為檔案工作開創了新的基礎”。英國著名史學家J.巴勒克拉夫把謝倫伯格的《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一書看作現代檔案科學已經形成的標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