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
[拼音]:zhizhi wenxian
[英文]:paper document
以紙張為載體,用書寫或印刷等方式記錄知識的文獻。紙質文獻最早出現在中國,4世紀以後逐漸在世界各地傳播和應用。
紙是一種薄膜狀的纖維製品。中國早在西漢時期,就有用絮綿絲製成的“絮紙”。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一座文景時期(公元前 179~前 150)的漢墓中,出土了西漢初期的紙質地圖殘片,紙薄而軟,紙面光滑平整,上有用細黑線條繪製的山脈、河流、道路等圖形,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紙質文獻。1942年在內蒙古額濟納河岸漢代烽燧遺址,發現有東漢和帝永元年間(公元89~104)字跡清晰可認的紙質文獻。1973 年在甘肅居延地區發現東漢時期寫有隸字的紙質文獻。東漢時蔡倫(?~121)總結前人的經驗,擴大了造紙的原料,改良了造紙技術,製出了新型的紙,時稱“蔡侯紙”。公元2世紀以後,紙逐漸在中國內地和西北地區廣為使用。從西晉(265~419)時紙已取代了竹帛而成為主要的文獻載體。清末在新疆庫車發現的西晉元康六年(296)的佛經殘頁,是有年代可考的最古的紙寫本文獻之一。1964年在新疆吐魯番縣阿斯塔那的一座晉墓中發現的彩繪紙畫是現存最早的紙畫。
4世紀以後,中國造紙術陸續傳播到國外。4世紀末傳到朝鮮,6世紀傳到日本,7世紀以後傳入印度。8 世紀以後傳往阿拉伯地區。10世紀以後傳到埃及、摩洛哥。12世紀以後傳到西班牙,13~16世紀傳到法國、義大利、德國、英國、俄國、荷蘭等國。17世紀以後傳到美國。紙質文獻逐步在世界上普及。
紙質文獻按紙的種類大致可分為麻紙文獻、皮紙文獻、竹紙文獻等。其中皮紙類文獻包括用綿紙、開化榜紙、宣紙、綿連紙等寫印的文獻。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一般用麻紙寫書。隋唐五代主要用麻紙寫、印圖書,也用皮紙印書和寫書。在敦煌寫經和刻印的佛經多用麻紙及皮紙。宋元時期以皮紙和竹紙印書、寫書為多,金代印書多用麻紙。明清時期印書多用竹紙,皮紙次之。明萬曆以前多用綿紙,萬曆以後盛行竹紙。清代印書用紙品種繁多,最好的是開化紙,其次是開化榜紙、綿連紙等。內府和武英殿、揚州詩局本多采用開化紙,如清雍正五年內府刊本《小字集註》為潔白開化紙。普通印本書以竹紙為多。晚清、民國時期印刷金石、考古、印譜、書畫冊等則多用宣紙。宋、元、明三代還常用公文紙背面及其他舊紙印書。
近現代以來,由於出現了印刷報刊用的新聞紙,印刷一般書籍用的凸版紙,印刷辭書用的字典紙,印刷畫報、美術圖片、精緻書刊等彩色印刷品用的膠版紙,印刷精緻的書刊封面插圖、彩色畫報、年曆等用的銅版紙,印刷表格、帳簿和其他書寫印品用的書寫紙,以及用於打字印刷、複寫報表和憑單的打字紙、拷貝紙,等等,紙質文獻更加豐富多彩,雖然20世紀出現了多種非紙質載體的文獻,但紙質文獻因方便實用,仍將是人類交流和傳播知識資訊的主要形式。
紙質文獻按記錄知識的方式又可分為紙寫本文獻、印本文獻、盲文出版物等。其中印本文獻種類繁多,有雕版印刷文獻、活字印刷文獻、石印文獻、機器排版文獻、照相影印文獻、計算機排印文獻、立體印刷圖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