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萊辛格,J.
[拼音]:Moniushike
[英文]:Stanis姍aw Moniuszko (1819~1872)
波蘭作曲家。1819年5月5日生於烏別爾,1872年6月4 日卒於華沙。父親是軍官。1827年莫紐什科到華沙向A.弗賴爾學習音樂課程 3年。30年代他在柏林攻讀音樂。在那裡出版了為波蘭詩人A.密茨凱維奇的詩所譜寫的歌曲等早期作品。回國後在維爾紐斯任教堂風琴師、音樂教師,並從事創作活動。50年代起任華沙大劇院指揮,同時在華沙音樂學院任教。他的一系列歌劇都是在華沙創作演出的。
莫紐什科的創作領域主要是歌劇。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是根據W.沃爾斯基的劇本改編的歌劇《哈爾卡》。這部歌劇創作于波蘭農村階級矛盾尖銳化的1848年,最初只有兩幕,後來重新作了修改,擴大為4幕。歌劇描寫一個受到貴族凌辱損害的農村姑娘哈爾卡的悲慘遭遇,貴族花花公子亞努什誘騙了哈爾卡之後,又與貴族小姐訂婚,將已懷孕的哈爾卡趕出門去。哈爾卡在絕望中燃起復仇的火焰,曾準備燒燬亞努什舉行婚禮的教堂,但最後沒有這樣做,自己投河自盡了。歌劇中充分表現了農民群眾同情哈爾卡的遭遇,對貴族的卑劣行徑燃起仇恨的怒火。莫紐什科在揭示這個社會階級衝突時,站到了被壓迫的農民一邊,對社會不平提出了抗議,流露出明顯的反貴族情緒。為此,歌劇長期遭到禁演,直到1858年才衝破重重障礙在華沙正式公演。
《哈爾卡》的創作雖然受到義大利歌劇的明顯影響,但它畢竟是真正的波蘭民族歌劇,音樂的民族色彩相當濃厚,它標誌著波蘭民族歌劇的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莫紐什科是波蘭民族歌劇的真正奠基者。莫紐什科總共創作了7部歌劇,其中較為重要的還有《鬧鬼的莊園》(1864)、《伯爵夫人》(1859)、《賤民》(1869)等。他晚期創作的歌劇離開了具有現實社會傾向性的民族題材,在思想性、藝術性上都比《哈爾卡》遜色。
除歌劇外,大型聲樂曲和獨唱歌曲在莫紐什科的創作中也佔據著相當的地位。其中重要的有:為獨唱、合唱、樂隊寫的敘事曲《帕妮·特瓦爾多夫斯卡》(1869),為獨唱、男聲合唱、樂隊寫的康塔塔《克里米亞十四行詩》(1867)。這兩部作品是用波蘭民族詩人密茨凱維奇的詩譜寫的。莫紐什科共寫了12卷家庭歌曲集,其中包括 268首藝術歌曲。莫紐什科的交響音樂作品數量較少,其中最著名的是幻想序曲《童話》(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