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集

[拼音]:Wenzhang Liubielun

文學理論專著。晉摯虞撰。摯虞(?~311),字仲洽,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人。晉泰始年間舉賢良,拜中郎,官至太常卿。遭亂餓死。

《晉書·摯虞傳》載,他“撰古文章,類聚區分為三十卷,名曰《流別集》,各為之論,辭理愜當,為世所重”。後人把《流別集》中所作各種體裁文章的評論,集中摘出,成為專論,即《文章流別論》。原文已佚,尚有若干片斷散見於《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類書中。

《文章流別論》是關於各種文體的性質、源流的專論,論到的文體有頌、賦、詩、七、箴、銘、誄、哀辭、哀策、對問、碑銘等十一種,但也旁及文章的作用和文章的評價。

文中發揮了儒家傳統的文藝思想,強調文章的人倫與王澤的教化作用;主張詩以“四言為正”,“頌之所美者,聖王之德也”,等等。但他反對浮誇侈靡的文風,如指出“今之賦,以事形為本,以義正為助”,犯了“假象過大”、“逸辭過壯”、“辯言過理”、“麗靡過美”四過,則是可取的。

摯虞所採用的評論文體的方法,與樑代劉勰《文心雕龍·序志篇》中所講的“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的著述綱領有相類似之處。所以,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摯太常集》的《題辭》說:“《流別》曠論,窮神盡理,劉勰《雕龍》,鍾嶸《詩品》,緣此起議,評論日多矣。”說明它對南朝文學理論專著有著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