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堃(1901~1998)
[拼音]:Biluzhi he Yinduhe Pingyuan de Tongshi BingyongShidai wenhua
[英文]:Chalcolithic Cultures in Baluchistan and the Indus Plains
南亞次大陸最早出現的一群銅石並用時代文化遺存。年代為公元前3500~前2400年,早於哈拉帕文化,晚於當地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見俾路支和印度河平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分佈地域較前代擴大,西起伊朗高原東端,東到印度的旁遮普邦、拉賈斯坦邦北部和古吉拉特邦。主要遺址有巴基斯坦的基利古爾·穆罕默德、拉納昆代、梅赫爾格爾等。20世紀初開始,由英、法、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國學者發掘和研究。
這一時期的經濟以畜牧和農業為基礎,飼養牛、綿羊、山羊,種植小麥、大麥、豆類、葡萄。個別遺址內發現有犁耕遺蹟。由於農業發展,人口增多,聚落擴大,房屋比從前稠密完善,除常用土坯外,間或也用石料砌牆。有的居住區已初具城市規模。例如印度河下游的拉赫曼泰裡遺址,面積達22公頃,周圍有土坯圍牆,一條大街及與之直交的小巷將城內房屋分成若干坊。阿富汗東南部的蒙迪加克建有圍牆、碉堡以及宮殿、寺廟式的大型建築。死者埋在房內居住面下或焚化後置於屍骨甕中,也有葬在居住區外墓地的。隨葬品有陶器、紅銅器、飾物。
陶器逐漸轉為主要輪制。彩陶分為數種地方型別,往往在黃、紅等色的陶衣上施紅、黑彩而形成雙色或多色彩陶。母題除幾何紋變得複雜外,還有動植物紋。約前2700年後,印度河流域彩紋漸趨統一,流行黑、紅色帶紋。除彩陶外,也有素面粗陶和劃紋灰陶。主要器形為碗、杯、盆、罐,有的帶圈足或高圈足。陶塑已較普遍,多為女像,也有男像以及公牛等動物形象。工具仍以石葉、磨製石器和骨器為主。紅銅器經常出現,器形有斧、鑿、錘、匕首、鐲、環、別針、銅條,但數量不多。此外,還發現各種質料的串珠、手鐲、印章及陶紡輪。
這一時期同中亞等地的文化聯絡得到加強,製作串珠的天青石和綠松石當系來自中亞。隨著經濟的發展,一部分地區進入初期城市化階段,有人把大約始於前3000或前2700年的晚期稱為哈拉帕文化形成期、前哈拉帕文化或早期印度河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