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美術

[拼音]:Zhongshan Gucheng yizhi

[英文]:Site of the Zhongshan State Capital

中國戰國中晚期中山國都城遺址,史稱靈壽城。位於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據《世本》載,中山桓公復國後,“徏靈壽”。歷時約80餘年,至公元前 296年被趙所滅,城址從此廢棄。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處對遺址進行了調查,併發掘了兩座中山王陵及其陪葬墓。1977~1982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城址進行了全面勘探和局部發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市佈局

城址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凸角形,東西寬約4公里,西北最長處達4.5公里。城垣依河溝地形修築,利用河溝作城壕。城內中部築一道南北向夯土隔牆,將城邑分為東城和西城。城垣現已大部無存。地下城牆基部尚能連貫,寬25~35米。北牆、西牆和南牆上有4處突出城垣的建築基址,其位置均與護城有關,可能是防禦設施。北牆中部和西牆中部各發現城闕 1處。西城內發現一條貫穿東西的幹道,寬11米,東接建築遺蹟區,西經西門至城外,殘長1500米。東城的東部發現大型建築群2處,與3號大型建築群相距約1500米,南北遙遙相對,大致在一條中軸線上。遺址以夯築高臺為中心,兩側有大面積的夯土基址,基址上面有圓形柱基,外有夯土牆基。東城西部中區發現大面積的手工業作坊遺址,經局部發掘,基本上可分為 3片手工作坊區。北部為燒製陶器的作坊區,現存面積為東西約200米,南北約250米;其南為鑄銅、鐵器作坊遺址,其面積南北長 960米,東西寬580米;東南部為制骨器、玉器、石器的作坊遺址,殘存面積為東西300米,南北180米。燒製陶器的作坊區內,東部以製陶為中心,西部為密集的燒陶窯區。鑄銅、鐵器作坊遺址內,北部為鑄銅器區。西城的北部為王陵區,南部為大面積的居住區,遺址內灰坑密集;東部為密集的建築遺蹟區,東西均650米,南北約350~800米。發現成組的房基。

墓葬區

城內外有 3個王陵區。在西城北部,有兩個王陵區,南北相對;一在城西的西陵山下,有王陵兩座,東西並列,夯築封土高達15米。中山王陵以王墓居中,王后、夫人的墓建於兩側,王族墓列於西,各墓均有陪葬者埋於左、右或北側。王墓陪葬者3~6座,其他各墓陪葬1~4座。已發掘的中山王墓,墓室建於地面上。經夯築而成,然後填土夯實,設南北墓道,槨室建於墓室後部地表下,四周設 2層大積石,中間為木槨。墓室內前部及東部築外藏庫3個,各不相通。墓前築有3層大平臺,置車馬坑及外藏坑3個。槨室早年被盜,主要出土僅為一件兆域圖 (銅板)。外藏庫出土銅列鼎9件及編鐘、石編磬等隨葬禮器,其中鐵足大銅鼎、方壺、圓壺3件銅器上均刻有長篇銘文,文中追述了先祖及先王的業績。結合文獻記載和銘文所述,中山王係為文、武、桓、成、、、尚等7代。墓內出土的5件大型山字形銅禮器為中山國所特有的禮器,出土的王用器四龍四鳳銅方案,十五連盞組裝燈,虎噬鹿、犀牛、牛3件錯金銀屏風座,簡易活動銅帳架、中山古酒和中山侯銅鉞等均為罕見的珍品。中山國墓葬區已發現 3處,分別位於城外的北部、東北部和西南部。墓區範圍均在 1平方公里以上。墓區內按家屬墓地排列,均為一棺一槨的土壙豎穴墓,早期墓以隨葬實用銅器為多,一些小墓則隨葬實用的陶罐或陶豆。後期則隨葬成組的陶冥器,以鼎、豆、壺、盤、匜、碗、球腹壺、鳥桂盤為主要組合器。

出土遺物

以陶器為主,各個地點均有發現,器形有盆、罐、碗、豆、甑等,建築遺址的上部和周圍發現有繩紋方形空心磚,帶紋飾的半瓦當,山座形瓦釘帽以及大量板瓦、筒瓦。半瓦當的紋飾有乳釘雲紋、雙龍紋、乳釘地獸紋等。在製陶遺址發現不少製陶坯用的轉盤、陶拍、製陶模母範、切割陶坯的骨角器。在鑄銅遺址發現有煉爐、鉗鍋、銅渣、劍範、鏃範、軎範、馬銜範、帶鉤範、封泥印範,以及“成帛”刀幣和仿製燕國刀幣、仿製趙國藺布幣的石範和陶範。在這處遺址不遠的地方還發現窖藏“成帛”刀幣數百斤。鑄鐵遺址發現有廢棄成堆的各種陶範,有鏟、?、錛、鋤、鐮、銍、削等,骨、玉、石作坊區內出土大量骨料、石料、半成品和磨石。

河北省人民政府已樹立保護標誌,劃定城址內和王陵區為重點保護區。當地政府已成立了文物保護組織。

參考文章

中山古城遺址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