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
[拼音]:ditu shujuku
[英文]:cartographic data bank
各種製圖資料的集中儲存和統一管理的實體,是計算機輔助地圖製圖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簡況
地圖資料管理是地圖資料處理的核心問題,20世紀70年代以來,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
(1)檔案系統階段。在此階段,地圖資料管理只能限制在檔案系統水平上。檔案的型別有序列檔案、直接存取檔案、關鍵字存取檔案等。檔案系統的弱點較多,如資料檔案只能適用有限的幾個應用程式,管理功能弱、浪費空間、檔案不易擴充、修改費時間。
(2)資料庫系統階段。隨著計算機軟體提供了資料庫系統,以及計算機硬體提供了大容量的直接存取裝置磁碟,地圖資料管理也隨之進入資料庫階段。
基本特點
(1)具有複雜的資料模型,資料庫中的各種資料均按照特定的資料結構進行組織、儲存和管理;
(2)確保了資料的完全獨立;
(3)確保了資料共享的併發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4)使用者可以直接與資料項打交道。
地圖資料型別
地圖資料包括各種製圖要素的空間位置資料和對應的專題屬性資料兩大類。前者可以歸納為點、線、面3種圖形特徵資料,其中線是最基本的,點可看成是具有一個座標點的線,面是由線圍成的。它們之間的關係可以概括為弧段節點模型。每一個點、線、面圖形特徵的屬性資料都具有二維表特性。點特徵的二維表中包括點序號、使用者識別號以及其他對應的專題屬性資料項;線特徵的二維表中包括線序號、使用者識別號、起始節點號、終止節點號、線的長度以及對應的專題屬性資料項;面特徵的二維表中包括多邊形序號、使用者識別號、周長、面積以及其他對應的專題屬性資料項。地圖資料模型是複合型,稱為關說網路模型。在目前開發的可適用於地圖資料庫的管理系統中,通常以關係資料庫系統為核心,外套一個網狀資料庫,並有專門的介面實現兩種資料管理方式之間的聯絡和轉換。
設計和建立資料庫步驟
(1)使用者需求調查和評價。確立建庫範圍和使用目標、查詢方式、資料庫大致規模和完成期限。
(2)資料蒐集和評價。根據使用者要求進行廣泛的資料源調查、登記造冊、並進行質量評價,編制目標資料評價表,確定基本地圖,劃定研究範圍,估算資料量。
(3)環境準備。地圖資料庫必須依靠機助地圖製圖系統的支援,在確定的系統規模和資料量估算基礎上,準備必須的系統硬體和配套軟體。
(4)地圖資料庫概念設計。主要是確定地圖資料庫的要素層、圖形特徵層、分割槽和命名、檔案索引結構,建立控制點檔案,形成資料庫的基本框架。
(5)編寫資料字典。資料字典是描述資料的資訊,每一種圖形特徵層都須有一個對應的資料字典,規定出該圖形特徵層的屬性表中每一資料項的名稱、資料型別、寬度(包括小數點後面位數)、別名等。
(6)資料編輯加工。無論是圖形資料還是資料資料,在入庫前都必須進行必要的編輯加工,尤其是圖形資料。
(7)數字化和編輯。實現圖形數字的轉換,並採用聯機編輯和離線編輯兩種方式反覆檢查、改正,最後產生淨化的數字檔案,做好插入資料庫前的準備工作。屬性資料,可採用人機互動和批處理兩種方式分別入庫,最後完成屬性程式碼表和圖形屬性表的聯結。
(8)插入資料庫。淨化的數字檔案,需按照確定的資料庫框架插入規定的位置,全部檔案插入後,資料庫才算建成。
(9)試執行。這是對資料庫進行實際測量和評價。如果發現問題,還必須返回核對原始資料,再組織重新入庫,以確保資料庫的資料質量。
(10)資料庫的執行和更新。地圖資料庫系統提供各種查詢方式和顯示方式,包括定位查詢、定性查詢、邏輯查詢等。查詢結果可以螢幕顯示,拷貝,也可以製表、列印,或採用繪圖儀輸出各種地圖。要及時地更新資料庫,以確保資料庫中資料的現勢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