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干涉儀
[拼音]:A’erbeisi Shanmai
[外文]:Alps
歐洲最高大的山脈。位於歐洲南部。西起法國尼斯附近地中海岸,經義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斯登、聯邦德國南部,東至奧地利的維也納盆地,呈弧形東西延伸,長約1200公里,寬130~260公里,西窄東寬。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
山脈主幹向西南延伸為比利牛斯山脈,向南延伸為亞平寧山脈,向東南延伸為迪納拉山脈,向東延伸為喀爾巴阡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可分為西、中、東 3段。西阿爾卑斯西起地中海岸,經法國東南至義大利和瑞士邊境的大聖伯納德山口附近,是山系最窄部分,也是高峰最集中的山段,阿爾卑斯山脈最高峰勃朗峰(4810米)位於法國和義大利邊境。中阿爾卑斯介於大聖伯納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間,寬度最大,有著名的山峰馬特峰(4479米)和蒙特羅莎峰(4634米)。東阿爾卑斯位於博登湖以東,海拔低於西、中阿爾卑斯。(見彩圖)
阿爾卑斯山系構造既年輕又複雜。 它的形成與1.8億年前北大西洋擴張,以及由此造成的非洲和歐洲間相對運動密切相關。上白堊紀,從非洲分裂出小板塊向亞歐板塊輻合。原先介於非洲與歐洲之間的暖海中,已出現了一連串島嶼。小板塊不斷北移,先後從晚始新世開始與歐洲板塊輻合,並在均衡作用推動下形成了阿爾卑斯山系。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時形成一種褶皺和斷層相結合的大型構造推覆體,其成因在於板塊輻合碰撞過程中多次構成劇烈的衝斷層,使有些巨大巖體被掀移動數十公里覆蓋到其他巖體之上,並形成了大型水平狀的平臥褶皺。這種推覆體構造以西阿爾卑斯最為典型。
更新世時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山區為厚達1公里的冰蓋所覆,除少數高峰突出冰面構成島狀山峰外,各種型別冰川地貌都很發育,冰蝕地貌尤其典型,許多山峰巖石嶙峋,角鋒尖銳,挺拔峻峭,並有許多冰蝕崖、U形谷、冰斗、懸谷、冰蝕湖等以及冰磧地貌廣泛分佈。現在還有1200多條現代冰川,總面積約4000平方公里,其中以中阿爾卑斯山麓瑞士西南的阿萊奇冰川最大,長約22.5公里,面積約130平方公里。
阿爾卑斯山脈地處溫帶和亞熱帶緯度之間,成為中歐溫帶大陸性溼潤氣候和南歐亞熱帶夏幹氣候的分界線。同時它本身具有山地垂直氣候特徵。山地氣候冬涼夏暖,陽坡暖於陰坡。高峰全年寒冷,在海拔2000米處年平均氣溫為0℃。山地年降水量一般為1200~2000毫米,但因地而異。海拔3000米左右為最大降水帶。高山區年降水量超過2500毫米,背風坡山間谷地只有750毫米。冬季山上有積雪,如勃朗峰3000米高處,年降雪量厚達20米,因河河谷的因斯布魯克,3月的積雪區下界為海拔900米,5月間升高至1700米,9月升至3200米,再往上為終年積雪區。阿爾卑斯山區常出現焚風,所到之處,常引起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而造成災害。
阿爾卑斯山脈是個巨大的分水嶺,歐洲許多大河如多瑙河、萊茵河、波河、羅訥河等均發源於此。各河上游都具有典型山地河流特點,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
阿爾卑斯山地冰川作用形成許多湖泊,最大的首推萊芒湖,還有四森林州湖、蘇黎世湖、博登湖、馬焦雷湖、加爾達湖和科莫湖等。湖區往往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阿爾卑斯山脈的植被帶具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山脈南坡海拔800米以下屬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800~1800米為森林帶,其下部是以山毛櫸和冷杉為主的混交林帶,上部是由雲杉、冷杉、雪松等組成的針葉林;1800~2300米處,寒冷多風,為森林線上限,以上為高山草甸,再往上則多為裸露的岩石和終年覆雪的山峰。動物有阿爾卑斯大角山羊和土撥鼠、山兔、小羚羊、雷鳥等。
阿爾卑斯山脈的布倫納山口(海拔1370米)、辛普朗山口(2009米)、聖哥達山口(2112米)等,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1871年法國和義大利之間的塞尼山開鑿了第一條鐵路隧道,以後又建成多條,其中於1922年竣工的瑞士和義大利間的辛普朗隧道(長19.8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隧道之一。1958~1965年法國和義大利共同建成勃朗峰公路隧道(長11.6公里)。1980年建成的聖哥達隧道(長16.3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公路隧道。
西阿爾卑斯和中阿爾卑斯風景幽美,設有現代化旅館、滑雪坡地、登山吊椅等,為旅遊、度假、療養和體育運動勝地。山地坡麓與谷地建有不少村鎮,如法國的格勒諾布林、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義大利的博爾扎諾等,山幽水清,環境雅靜,每年吸引大量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