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
[拼音]:dianying yuanli
[英文]:principle of motion picture
將依一定時序攝製的景物各運動階段的靜止畫面連續映現出來,藉助人的視覺暫留,在人的視覺中造成再現景物運動影像的效果。
1725~1839年,一些科學家研究了某些物質的感光性,繼而發明了攝影術。人類從此便可用感光材料逼真地記錄和傳播自己所看到的現象、人物等。但當時獲得的影像是靜止不動的。
活動影像
在電影發明以前,不論進行何種方法的實驗,都是把運動的景物、現象依一定時序拍成一幅幅各運動階段的靜止畫面,再設法使它們依同樣的時序逐一呈現,讓人依次看到,這樣便在觀者大腦中產生動的印象。眼睛的作用主要是觀看這一幅幅靜止的畫面,並未看到形像的活動,活動只是大腦的聯絡印象。這是大腦對生活經驗中積累的物體運動印象的條件反射。不僅從物體位移各階段拍攝的一系列靜止影像可以產生動感,即使只看到物體運動的兩極階段也會產生動感。例如來回觀看下圖1、2中的小人,就會產生小人的雙手在不斷平伸、下垂,兩腿在不斷分開、併攏的感覺,覺得他在跳躍;同樣,交替看圖3、4便會產生水波起伏的印象。若用兩個幻燈機交替放映這兩組圖,則效果更為明顯。受靜止畫面的更迭可產生動感的啟發,開始了電影拍攝和放映的一系列實驗。
視覺暫留
在放映電影的過程中,畫面被一幅幅地放映在銀幕上。畫幅移開時,光線就被遮住,幕上便出現短暫的黑暗;每放映一個畫幅後,幕上就黑暗一次。但這一次次的黑暗,被人的視覺生理現象“視覺暫留”所彌補。人眼在觀察景物時,光訊號傳入大腦神經需經過一段短暫時間,光的作用結束時,視覺也不立即消失。殘留的視覺稱“後像”;視覺的這一現象稱為“視覺暫留”。比利時科學家J.A.普拉託於1829年奠定了這一理論。經許多科學家研究確定,視覺暫留時間約為 1/5秒到1/30秒。當電影畫面換幅頻率達到每秒15~30幅之間時,觀看者便見不到黑暗的間隔了。因此,電影發明初期,無聲電影的標準換幅頻率為每秒16幅(每秒輸片 1英尺),之後的有聲電影則改為每秒24幅。
拍攝電影時要用長條膠片,每拍攝一幅畫面,暫停剎那,進行曝光,再移動膠片,拍攝下一幅畫面,如此逐幅拍攝。美國人G.伊斯曼於1889年製造成卷的透明電影膠片,保證了電影的拍攝和放映。
閃爍和閃爍頻率
藉助視覺暫留現象,在膠片連續移動時,觀眾就能看到連續的活動影像。但膠片上畫幅間隔造成影像的時明時暗使人有閃爍感。經實驗研究,當閃爍頻率提高到一定數值時,感受器官就來不及反應這一變化,而反應為連續刺激,於是閃爍感就消失了。閃爍開始混合成為連續刺激時的閃爍頻率稱為“臨界閃爍頻率”。臨界閃爍頻率與銀幕亮度有關,亮度越大,臨界閃爍頻率越高,即銀幕上影像越亮,則越容易感覺到閃爍。當亮度達到10~30尼特時,臨界閃爍頻率約為每秒42~48次。這一頻率相當於普通電影畫面影像較亮部分的閃爍頻率,如影像中天空部分的閃爍頻率。
為了放映時能容納較多的觀眾,必須使用較大的銀幕並隨之提高銀幕的照度,使銀幕具有較高的亮度,但這樣會使觀眾更容易感到閃爍。為了克服這種情況必須提高閃爍率。增加輸片速度固然可以提高閃爍頻率,但要耗費更多的膠片。更好的辦法是增加放映機遮光器的葉片數。
錄音還音
見電影錄音、電影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