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肇

[拼音]:Guozijian

[英文]:Imperial College

元、明、清三代的國家最高學府舊址。位於北京內城東北隅安定門內成賢街,東與孔廟毗鄰。國子監即大學,古時稱“成均”,後又叫太學。唐貞觀五年(631)於西京置國子監,元朝亦稱國子監,明清因之。元朝至元六年(1269)立國子學,至元廿四年(1287)設國子監,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營建於此。皇慶二年(1313)建崇文閣(彝倫堂址)。明洪武時改為北平郡學,永樂二年(1404)複稱國子監。宣德 4年(1424) 修監內兩廡,嘉靖七年(1528)於彝倫堂後建敬一亭。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又增建“辟雍”,四十九年(1784)冬竣工。國子監是研究中國古代學制的重要例項。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首都圖書館館址。國子監坐北朝南,平面呈南北長方形。辟雍為皇帝講學的地方,坐北朝南,重簷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鎏金寶頂方形亭式建築,深廣五丈六尺,四面只設可開敞的隔扇,周以圍廊。它建在一個圓形水池的中央,四面架石橋。池上施漢白玉石欄杆,雕琢精美,平面佈局特殊。彝倫堂在辟雍之北,本是藏書之所,後為監生上課之地。它的兩旁有南向的典籍廳,分別東西,廳側各闢一門通往敬一亭,兩廳折而南,東為繩愆廳、鼓房,與西面博士廳、鍾房相對稱。東廊廡有率性、試心、崇志三堂;西廊廡有修道、正義、廣義三堂。彝倫堂之北,重垣一道,中為敬一亭,亭前為敬一門。監內東西六堂原貯“十三經”,又名乾隆石經。乾隆五十六年(1791)命刻石於太學,1956年移至國子監。

參考文章

國子監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