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寇準《書河上亭壁》翻譯賞析
北宋 寇準《書河上亭壁》翻譯賞析
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譯文]
秋風蕭蕭,草木搖落,遠處有一片稀疏的樹林,紅日西沉時,夕陽所照,只及山的一半,那秋山披帶著夕陽餘暉。
[出自]
北宋 寇準 《書河上亭壁》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欄思何長。
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註釋:
這是四首(春、夏、秋、冬)組詩中的第三首。詩前有序,說明此詩是作者被貶謫時寫的。
河:黃河。
檣(音“牆”):帆船上掛風帆的桅杆。
危檻:高高的欄杆。
憑:靠。
危:高。
蕭蕭,風聲。
譯文:
一個秋日的傍晚,獨自倚著危檻,憑高俯瞰,只見河面煙波滔滔,浩渺無際,河闊船稀,悠長的水流勾起綿綿思緒。秋風蕭蕭,草木搖落,遠處有一片稀疏的樹林,紅日西沉時,夕陽所照,只及山的一半,那秋山披帶著夕陽餘暉。
賞析:
《書河上亭壁·岸闊檣稀波渺茫》寫的是秋景。
一個秋日的傍晚,詩人獨自倚著危檻(高樓長廊上的欄杆),憑高俯瞰。第一眼看到的是水。河岸靠近高樓的一邊,所以望下去,河岸顯得很寬闊。檣,桅杆,這裡指船。水中,船隻稀少,因此越發襯得那煙波滔滔,浩渺無際。
水,後浪推前浪,滾滾東流。凝望著它,詩人心潮翻滾,綿綿思緒也像視野中的水一樣悠長。他暗暗詢問自己:這是為什麼?其實,他很清楚:當初,詩人在參知政事任上,曾破格提拔了幾個賢才,遭到群小圍攻,被排擠出朝廷。不過,詩人善於剋制自己,他知道,要消除不快,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忘掉它。於是,他抬起眼睛,看到了樹林,看到了秋山。
秋風蕭蕭,草木搖落,遠處有一片稀疏的樹林。目光越過這片樹林,詩人發現一個奇妙的景緻:“一半秋山帶夕陽。”“一半”,紅日西沉時,夕陽所照,只及山的一半,故稱。秋色正濃,山也染上“秋色”了。這一半秋山,此刻在夕照之中,一片燦亮。遠遠望去,不像是殘陽照著秋山,倒像是那秋山披帶著夕陽餘暉。“帶”字極妙,不僅變秋山的被動為主動,且將常景寫成了異景,饒有韻味。
全詩由觸景生情,到以景撇情,隱隱地傳達出了詩人情感上的掙扎過程。一個遭到貶謫的詩人,其思緒,其“愁情”,常常縈繞在他的心頭。在詩人面對景物、景與情會時,在詩人孑然獨處、百無聊賴時,這種愁情便會翻湧上來。然而,詩人是一位剛毅的政治家,他不允許這思緒、這愁情肆意氾濫,因此,他往往一洗悲酸之態,將自己的注意力引到風景的'觀賞上,把讀者也帶進他描繪的景色之中,此詩便是如此。
賞析二: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絕句,題寫在黃河邊一座亭子的壁上。既然以秋天的景色為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
第一句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黃河上的景象,一是“闊”,王灣的“潮平兩岸闊”,被詩人濃縮為“岸闊”,江水浩渺,放眼望去,黃河恢宏闊大;二是“渺茫”,因為河闊,一眼望不到邊,加上太陽快要下山,自然是“煙波微茫信難求”,看不到對岸;三是“檣稀”,河上沒有幾條船,雖然看不見“百舸爭流”的熱鬧場面,卻使人覺得河似乎更闊了,煙波似乎更渺茫了,河上的煙波又能給人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
第二句的“思”字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問題,獨自靠在亭邊的欄杆上,詩人究竟在想些什麼?也許想到了“耐可乘流直到天”,也許想到“欲渡黃河冰塞川”,也許想到“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瀉入胸懷間”……性格剛毅的詩人此時也許蕩上了一絲憂愁,但面對著“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黃河,豈能“恨到歸時方始休”呢?
第四句是這首詩最棒的一句,富有意境,它一下就讓人聯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來。這一半沐著柔和斜陽的秋山,雖然沒有“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豔麗,卻給人以安閒、親切,也讓人陶醉。至於那一半見不到陽光的秋山,詩人卻不願意提起,而心中那一份悵惘,在這壯麗的黃河落日圖前又算得了什麼?到此嘎然而止,還有多少餘味,就讓讀者自己去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