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上的盧溝橋》閱讀理解及參考答案

《永定河上的盧溝橋》閱讀理解及參考答案

  閱讀理解在小學語文試卷中佔有很大的比例,對於很多學生而言,閱讀理解無疑相當於考試中的攔路虎,令同學們頭痛不已。如果掌握了合理的方法並多加練習,它也可以成為增分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永定河上的盧溝橋》閱讀理解及參考答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閱讀選文,回答問題。

  ①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修建於公元1189到1192年間。②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③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④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⑤由於各拱相聯,這種橋叫做聯拱石橋。⑥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從沒出過事,足見它的堅固。⑦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⑧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的獅子。⑨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1、為這段文字劃分層次正確的一項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以上四個層次,分別說明了盧溝橋的四個特徵。這四個特徵是什麼?用簡潔的話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①、⑥句話分別用了什麼說明方法?各有什麼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段文字的最後一句對盧溝橋上的石刻獅子進行了生動的描寫。這一句用了什麼修辭方法?這樣描寫有什麼表達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①歷史悠久。 ②結構精巧。 ③強度高,堅固耐用。 ④形式美。

  3、①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介紹了盧溝橋的修建時間,說明了盧溝橋的修建時間早,進而說明了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的特點。

  ⑥用了做比較的說明方法,突出了盧溝橋的牢固,進而說明了中國石拱橋結構堅固的特點。

  4、這一句用了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這樣描寫不但能使讀者對盧溝橋形式優美的特點有具體的感受,而且使文章富有色彩。

  (意思對即可)

  盧溝橋簡介

  盧溝橋(Lugou Bridge),亦稱盧溝橋,位於北京市豐臺區永定河,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盧溝橋始建;1961年盧溝橋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盧溝橋正式退役;1991年盧溝橋實現封閉管理。

  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橋兩側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建設歷程

  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金世宗決定修建盧溝橋。不過當時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盧溝橋始建。

  金明昌三年三月十一日(1192年4月24日),盧溝橋建成。金章宗定名“廣利”,因跨蘆溝河(即永定河),改名為盧溝橋。

  元延祐四年(1317年)至正十四年(1354年),盧溝橋修過街塔。

  明代自永樂十年(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明永樂十年(1412年)對橋進行了一次修繕,修繕什麼未記清楚,但從記載上看不是大修。

  《明會要》: “ 永樂十年七月,盧溝河水漲,壞橋及堤,下令工部修築。”明正統九年(1444年),盧溝橋重修。《 明一統志》:“(盧溝橋)金明昌初建,本朝正統九年重修。 ”

  明弘治三年(1490年),修盧溝橋完工。《 明實錄》: “ 弘治三年五月, 修築盧溝橋成。比者營先帝山陵所役軍匠至四萬人,此役較之山陵不及三分之一。 ”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對盧溝橋復修繕,但未修完就停工了。《明實錄》:“嘉靖二十四年四月甲子,詔止盧溝橋工。”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修盧溝橋,工程大小和修什麼未載。

  《明實錄》:“嘉靖三十四年七月壬戌,盧溝橋工完。”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修盧溝橋一次。這一次工程緊繼上年工程,可能是返工或補作工程。

  《明實錄》:“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己卯,修盧溝橋。”

  清康熙八年十月初九日(1669年),重修盧溝橋成。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盧溝橋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盧溝橋建亭刻碑,將乾隆帝手書“盧溝曉月”四字刻碑立於橋頭。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殯葬於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透過此橋。由於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透過棺槨。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生“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全面抗戰的起點。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7月下旬,連日大雨,永定河大水,衝倒盧溝橋石欄,橋面過水,盧溝橋右岸1.5千米處決口。

  1967年盧溝橋橋面加寬了400餘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望柱被更換了91根,柱頭的獅子也重新雕刻。同年8月,中央“文革領導小組”命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市政府)解決盧溝橋交通不暢問題。

  1985年,盧溝橋正式退役。

  1988年9月3日,一個霹雷將盧溝橋北側東起第68根欄杆望柱擊壞,望柱上的石獅也同時壞損。

  1991年,盧溝橋實現封閉管理。

  2017年7月17日,盧溝橋石獅子建數字檔案,全景呈現盧溝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