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同盟
[拼音]:xinyong huobi
[英文]:credit money
代替金屬貨幣充當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證券。在交易中流通的期票、匯票、銀行券和支票等,都屬於信用貨幣。它體現著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信用關係。
沿革和性質
信用貨幣是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在金銀鑄幣流通的情況下,由於金銀採掘量有一定的限制,貨幣數量的增加趕不上流通對貨幣需要量的增長。與此同時,由於信用制度的擴大,使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隨之擴大,從而為信用貨幣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這樣,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日益發展的基礎上,期票、銀行券、支票以及匯票等形式的信用貨幣,便直接從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中產生出來。信用貨幣一經產生,便具有雙重的性質:一方面,它是體現債權與債務關係的信用證券;另一方面,又是以信用為基礎的貨幣符號。它本身並無價值,但可以在流通中代替金屬貨幣,因為它代表著一定量的貨幣,或者隨時可以兌換現實的貨幣(如銀行券和支票),或者可以通過貼現等形式轉變為貨幣(如期票)。
期票
在商品賒購交易中,資本家購進某種商品,可以不必支付現款,只需開出一張定期償付欠款的債務憑證交給對方。到期時,持票人可按票面金額向出票人索取現款。尚未到期的期票,經債權人在其背面簽字表示承擔債務,持票人也可以把它用作購買手段或支付手段,去購買商品或償還債務。此外,持票人還可以將尚未到期的期票向銀行申請貼現。受票人可根據利息率從中扣除期票到期以前這段時間的利息。
信用貨幣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流通中金銀鑄幣數量不足對商品交換的束縛。一般的做法是:在大宗交易中使用信用貨幣,在小額交易中仍用金屬鑄幣。期票作為資本主義商業信用的一種形式,在流通中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職能,可以促進商品流通,加快資本週轉速度,減少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流通量。但是,在資本主義的現實經濟活動中,期票的轉手並不一定伴隨著商品的流轉,因此,在期票的輾轉流通中,只要其中的一個環節發生故障,到期的期票就無法兌現,並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加上資本主義社會內投機、欺詐行為的盛行,信用貨幣廣泛使用的結果,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流通和生產領域中的混亂。
銀行券
在商業票據流通的基礎上產生、並以銀行信用為擔保的銀行券,也是一種信用貨幣。持有者可以用它來代替金屬貨幣使用。它沒有固定的支付日期,可隨時兌換黃金;它的票面金額是固定的整數,便於流通;它以黃金和票據作擔保,信用基礎比較穩固,可以在銀行信用所及的廣大範圍內流通。但是,由於各國相繼放棄金本位制,停止銀行券兌換黃金,資本主義國家普遍發行不兌現的紙幣作為流通手段。紙幣與銀行券不同,它不以商業票據和黃金作準備,不能兌換黃金,事實上已不能稱為信用貨幣。它是根據政府法令發行的。政府為彌補財政赤字濫發紙幣,往往造成通貨膨脹。
支票
隨著資本主義銀行業務的發展,支票便在流通中發揮了通貨的作用,成為代替貨幣支付債款和在存款人之間進行轉帳結算的主要形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銀行支票便已成為主要的信用貨幣。據統計,1937年據以簽發支票的活期存款在貨幣供應量中的比重,美國佔81%,英國佔73%,日本佔61%,法國佔4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銀行支票仍然是資本主義國家主要的流通手段,近年來約佔有些國家貨幣供應量的90%。它不僅在批發貿易,而且在零售貿易中都當作重要的支付手段。60年代以來,銀行壟斷資本為了加強競爭地位,追逐高額利潤,千方百計地改進銀行業務,信用貨幣使用的範圍更加擴大。
利用支票作為支付手段,可以減少貨幣流通量,節約流通費用。但在經濟危機階段,由於生產萎縮,企業倒閉,銀行破產,支票往往不能兌現,這勢必影響生產和流通的正常進行。所以,信用貨幣一方面有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信用貨幣流通範圍的過度擴充套件,使得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所包孕的危機的可能性也增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