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傳
[拼音]:jianting daohang shebei
[英文]:ship navigation equipments
為艦艇導航、定位的儀器和裝置的統稱。用於為艦艇提供艦位、航向、航速、水平和方位基準等資料,以保證正確執行航海計劃、進行戰術機動和有效使用武器裝備。
艦艇導航裝置按其工作原理和效能,可分為自主式和非自主式,有源式和無源式。主要有:普通導航裝置、天文導航儀器、無線電導航系統、海軍衛星導航系統和慣性導航系統等。
普通導航裝置
包括磁羅經、陀螺羅經、計程儀、回聲測深儀等。主要用於測定艦艇的航向、航速和水深等資料。磁羅經(指南針)是利用磁針受地磁作用而指向地磁南北極的原理製成的。11世紀前,中國已把指南針用於航海,使艦船能自主地測定航向和方位,得以實現由沿海岸線曲折航行改為直線航行,縮短了航程和航行時間。磁羅經具有簡單、可靠、無需電源等優點,但誤差較大,在磁極附近無法使用。陀螺羅經是在自由陀螺儀上施加適當的指北力矩和阻尼力矩,使其主軸自動指向和跟蹤子午線方向。1852年,法國科學家L.富科製成第一臺實驗陀螺羅經。1908年,德國人H.安許茨-肯普夫製成第一臺具有實用價值的陀螺羅經。以後,又出現了陀螺方位儀、陀螺垂直器、陀螺方位水平儀等。1949年製成的陀螺平臺羅經,能提供方位和水平基準訊號,精度較高,可同時用於艦艇導航和武器控制。陀螺羅經基本上克服了磁羅經的缺點,但結構複雜,啟動時間較長。計程儀用於測定艦艇航速和記錄航程。從1846年發明拖曳式計程儀開始,相繼發明了轉輪式計程儀、水壓式計程儀和電磁計程儀。1967年出現的實用的多普勒計程儀,能自動測繪艦艇相對於海底或水層的速度。回聲測深儀是利用超聲波在水中等速傳播的原理,由裝在船底的發射換能器發射超聲波,超聲波被海底反射回來時由接收換能器接收,根據從發射到接收的間隔時間和超聲波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求得所測的水深。1922年,美國海軍首先使用回聲測深儀。
天文導航儀器
用於觀測天體高度,根據天體的赤道、地平座標,解算天文三角形求得艦位。1431年中國航海家鄭和出使西洋時,曾使用“牽星板”定位導航。1570年前後,在歐洲曾使用直角器和象限儀定位導航。到18世紀,出現了六分儀和天文鐘。1837年,美商船長T.薩姆納發現了天文船位線和解算經緯度的方法;1875年,法國海軍軍官M.聖伊勒爾完善了高度差法,一直沿用至今。這些儀器,只能用於晝間晴天或能看清水天線時觀測天體。出現陀螺穩定平臺後,才製成晝夜天體跟蹤器。此後,又出現了能在陰晦天氣導航的射電六分儀,但誤差較大。
無線電導航系統
利用無線電波探測目標或發射臺的方位、距離、距離差,實現艦艇定位。無線電導航系統,除測向儀、雷達外,主要有“勞蘭A”、“勞蘭C”、“臺卡”、“奧米加”等。無線電導航不受天候限制,裝置簡單,可靠性強,但隱蔽性差,易被幹擾、破壞和反利用,不能提供基準姿態資訊。
海軍衛星導航系統
( NNSS-navy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由4~6顆高度約1100公里的衛星組成的近似圓形極向軌道的衛星網和地面跟蹤站、計算中心、注入站、海軍對時臺、艦艇接收機、計算機等組成。當導航衛星進入無線電地平後,艦艇接收機自動測量多普勒頻移,並譯出衛星傳送的軌道引數和時間訊號,經計算機算出艦位。海軍衛星導航系統具有全球覆蓋、全天候、高精度等優點,但組成複雜,目前尚不能連續定位。即將使用的導航星全球定位系統 (NAVSTAR/GPS),能連續定位,且提高了精度。
慣性導航系統
根據牛頓運動定律,利用加速度計測量艦艇運動的加速度,累積這些加速度,以確定艦艇速度和位置的精密導航系統。整個系統是由三個陀螺儀組成的穩定平臺,始終保持在和地球表面相切的平面上,提供精確水平基準資訊。平臺上裝有南北向和東西向兩個加速度計,測定加速度並對時間進行積分,得出南北向和東西向速度分量。這兩個速度分量相加,即為艦艇運動的實際航跡和速度,並由計算機連續推算,求得並顯示艦艇即時地理座標位置。慣性導航系統是完全自主式、無源式的導航系統,是核動力潛艇、海洋調查船等大型艦船必不可少的導航裝置。但其製造工藝水平要求高,造價昂貴,定位誤差隨時間的累計而增加,每隔一定時間必須校正。
發展趨勢
現代艦艇導航裝置正向著綜合導航系統的方向發展,以提高可靠性和精度,實現自動化、全球覆蓋和全天候連續導航定位。要求體積小、重量輕、耗電少、操作維護簡便、效能可靠、顯示直觀、堅固耐用、造價便宜、能抗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