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音樂

[拼音]:Sitonghengqi huanzhuang lieshi

[英文]:Stonehenge

英國巨石建築遺蹟。位於索爾茲伯裡城以北約11公里。始建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又經青銅時代陸續增建、改築,歷時約1000多年(約公元前2500~前1500)。它不僅與宗教崇拜有關,而且具有測算曆法之作用。在原料採製、運輸及構築方法上均顯示了高超的技術水平。

該列石最初的工程,是在平原上劃出直徑達87.8米的大圓圈,周邊掘壕溝,溝旁建高約2.1米的土牆,牆內挖56個深1米多的圓坑。牆垣東北方開設寬約 10.7米的出入口,口外豎1塊高4.9米、重35噸的巨石,稱為標石。這個大圓圈的規劃和標石的建立,成為日後一系列巨石工程的基礎。早期青銅時代的鐘杯戰斧文化時期,在圓垣內豎立了兩個同心圓形的環狀列石圈,外圈直徑26.2米,內圈22.6米。所用石料共82塊,每塊平均重約6噸,均產自約 200公里外的威爾士的普里塞利山區。至青銅時代中期,上述環狀列石被廢置,另築規模更大的石環,原料來自北距斯通亨奇30公里的莫爾伯勒山,此即現存的巨石遺蹟。石環直徑30.4米,在豎立的30塊長石上架有橫樑石塊,使整個圓圈聯為一體,形同柵欄。石圈內豎有5個形如門框的“三石塔”,系在兩塊長石上架一橫石構成,其中最高大的1個三石塔,長石高達9.1米,重約50噸,為歐洲巨石建築遺蹟中最巨集偉者。

17世紀以來,人們發現每年夏至時,在石圈中心到出口處的標石的連線上,可看到太陽正好在標石上方升起。1963年,英國天文學家G.S.霍金斯利用電子計算機,把各圈長石和標石的位置,以及三石架中間的空隙所示的座標資料,和前第2千年的天象對比測算,發現這一環狀列石的一些關鍵結構的連線和一年中太陽、月亮的執行路線相合處達24次之多。在標石上空,在56年的週期中有3年可在仲冬滿月之夜看到月蝕,而圈內的56個坑穴正好和上述週期相符。但也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