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線形貌學
[拼音]:Tansangniya
[英文]:Tanzania
非洲東部國家。東瀕印度洋,陸鄰肯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扎伊爾、尚比亞、馬拉維和莫三比克。面積945087平方公里,人口2106.2萬(1984)。領土包括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兩部分:坦噶尼喀部分佔國土面積99%,分20個區;桑給巴爾部分包括桑給巴爾和奔巴兩主島及附近小島,分5個區。首都達累斯薩拉姆,正在建設新首都多多馬。
自然地理
地形
地質上屬前寒武紀結晶岩組成的非洲古陸的一部分,以後的地殼上升和斷裂活動形成以階梯狀高原為主的地形特徵。地勢西高東低,東部是海拔200米以下的沿海平原和丘陵,一般僅寬 10~30公里;內陸大部分為海拔1000~1500米的高原,由古老的上升地塊經長期剝蝕夷平而成,地形單一,起伏平緩,間有淺平窪地,縱貫國境中、西部的兩支裂谷,是東非大裂谷的一部分。谷底多陷落盆地和斷層湖,兩側相對上升成為地壘式山地和高地,伴隨斷裂活動的岩漿噴出形成高大的火山。東北有海拔5895米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和梅魯山等火山,中部和北部山地沿大裂谷東支分佈,其中的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面積250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火山口之一;南部有東北—西南向延伸的斷塊山地,稱“坦噶尼喀斷崖”,構成東部沿海和內陸高原的分界線;西南有姆貝亞、利文斯敦等斷崖山地延伸於邊境地區。
氣候
屬於溼季分明的熱帶草原氣候。氣溫年較差小,沿海不足 4℃,內陸亦僅5~6℃。氣溫隨海拔高度而異。沿海低地和丘陵全年炎熱,年平均氣溫在25℃以上;海拔 1000~1200米的高原,年平均氣溫 22~23℃;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地,終年涼爽,在16~18℃之間。降水量及其年內分配主要受熱帶輻合帶和來自印度洋的東南氣流控制,達累斯薩拉姆至維多利亞湖一線以北,每年有兩個雨季(10~11月和4~5月)和兩個旱季;此線以南的廣大地區, 11~5月為雨季,其餘為旱季。雨量分佈受地形、海陸位置和大湖水域影響明顯,沿海平原、山地東南坡和維多利亞湖周圍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其中維多利亞湖西岸超過2000毫米,是東非降水量最多處,山地背風面和廣大內陸高原年降水量一般不足800毫米,中北部在600毫米以下。
水系
河流湖泊眾多。北部注入維多利亞湖的卡蓋拉等河屬尼羅河水系;西部注入坦噶尼喀湖的馬拉加拉西等河屬剛果河水系;東部和南部注入印度洋的眾多河流中,最大的有魯菲吉河和魯伍馬河,諸河切穿高原,流經山區,多急流、瀑布,水力資源豐富。此外中部還有大面積內流區。位於北部與烏干達和肯亞三國間的維多利亞湖是非洲第一大湖,面積 6.9萬平方公里,坦尚尼亞領有其水域的52%。其他湖泊多屬斷層湖,最重要的是西部邊境的坦噶尼喀湖和馬拉維湖,此外還有魯誇、納特龍、埃亞西、馬尼亞拉等湖。
植被
植被以熱帶疏林和稀樹草原為主。熱帶疏林分佈最廣,約佔全國面積一半。勢帶稀樹草原約佔全國面積25%。此外,山地迎風坡有茂密的熱帶森林,出產羅漢松屬、東北綠心木、大綠柄桑、東非桃花心木等經濟樹種。中北部有乾草原與半荒漠分佈。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獸類有象、野牛、羚羊、長頸鹿、斑馬、犀牛、河馬、獅、豹、鬣狗等、鳥類有鴕鳥、紅鶴、幾內亞珠雞、鷓鴣、鴇、野鴨等。(見彩圖)
居民
非洲人口增長較快的國家之一,年增長率達32‰。人口分佈地區差異大。東部沿海、維多利亞湖周圍、東北和西南山地人口密度較大,平均每平方公里70~100人,其中桑給巴爾每平方公里約170人,是非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廣大內陸高原,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中北部和南部的一些地方實際尚無定居人口。居民中班圖語系的非洲人佔98.5%,其中蘇庫馬、查加、哈亞、戈戈、赫赫、尼揚韋齊等族人數較多,次為尼洛特語系的馬賽 、魯奧等族。 還有少數阿拉伯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歐洲人等。多數居民信奉原始宗教和伊斯蘭教。斯瓦希里語為國語,英語在坦噶尼喀,阿拉伯語在桑給巴爾亦較流行。
發展簡史
境內最旱的居民是從事狩獵和採集的薩恩人(布須曼人)。近兩千多年來,古代埃塞俄北亞的哈米特人和班圖語系、尼洛特語系各族先後來此定居,從事農牧業生產。公元 7世紀,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大量移入,與當地人民共同在沿海相繼建立著名的基爾瓦等僧祗城邦,經濟和文化獲得顯著發展。1502年葡萄牙人侵入,1729年當地人民在阿曼蘇丹國的支援下驅走葡萄牙勢力,1840年阿曼蘇丹將其統冶東非沿岸的首府遷至桑給巴爾,其版圖包括桑給巴爾和坦噶尼喀沿海地帶。蘇伊士運河通航後,歐洲殖民者大舉入侵東非,1889年坦噶尼喀倫為德國的殖民地,1890年桑給巴爾淪為英國的“保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出兵佔領坦噶尼喀全境,殖民者霸佔良田,開闢劍麻等種植園,並強制推廣棉花、咖啡、丁香等經濟作物,打破傳統的農業結構,使經濟畸型發展糧食生產每況愈下。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分別被稱為“劍麻之國”和“丁香之島”,成了殖民宗主國的原料供應地。坦尚尼亞人民為爭取獨立,開展過著名的赫赫族鬥爭和“馬及馬及”起義。1961年12月坦噶尼喀宣佈獨立。1964年1月桑給巴爾人民舉行武裝起義建立桑給巴爾人民共和國。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聯合組成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聯合共和國,同年10月29日改稱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
經濟地理
經濟發展水平較低。1982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268美元。農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農業人口占總人口80%,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45.4%。工業產值僅佔國內生產總值9.6%。
農業
全國耕地面積 519萬公頃,僅佔土地總面積5.5%。常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約300萬公頃,主要由小農經營,耕作粗放,正常年景農村糧食基本自給,城鎮用糧依賴進口。玉米是大部分農民的主食,分佈廣泛,種植面積 130萬公頃,皆由小農經營,產量低而不穩。木薯系旱澇保收作物,種植亦廣。小麥種植面積約 6萬公頃,集中分佈在東北和西南部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區坡地,小農場經營為主,供應城鎮消費。 稻穀種植於河谷平原、山丘緩坡和洪泛地,管理粗放,單產很低。獨立後,水稻是重點發展作物,興建了一些大型國營農場,為商品糧基地。其他糧食作物還有高梁、粟、香蕉、甘薯等。
經濟作物種類多,其中不少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歷史上劍麻曾為重點作物,常年產量20萬噸上下,約佔世界總產量1/3,由種植園經營,東北部的坦噶一帶是最大產區,其次是達累斯薩拉姆至莫羅戈羅間的中央鐵路兩側。60年代後因合成纖維競爭,劍麻在世界市場上銷售困難,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減少,1982年產量僅8萬噸,次於巴西,居世界第二位,出口值亦為棉花、咖啡所超過。棉花種植歷史亦較久,是主要出口貨物,但近年來產量大減,1982年產僅 4.3萬噸;維多利亞湖周圍是集中產區,多由個體農戶分散經營,管理粗放,產量不高。咖啡以種植阿拉伯種為主,1982年產量5.5萬噸,同棉花並列為首要出口作物;氣候涼爽溼潤的乞力馬扎羅山地和梅魯山地是最大產區,佔全國產量一半以上,維多利亞湖西岸和西南部的龍圭山地種植亦多。桑給巴爾島和奔巴島是世界主要丁香產區,計有丁香樹 450萬棵,年產量波動於0.3~1.8萬噸之間,一般佔世界總產量50%以上。1981年腰果產量 4.4萬噸,在非洲僅次於莫三比克,東南沿海的姆特瓦拉、林迪等地是集中產區,多由小農經營,管理粗放,產量較低。除蟲菊的生產和出口僅次於肯亞,居世界第二位,東北部和西南部涼爽的山區是主要產區。其他經濟作物還有供出口的茶葉、菸草、椰子,以及供國內消費的甘蔗、熱帶水果等。
牲畜數量多,以牛為主,1982年牛存欄數1315萬頭,居非洲第三位。飼養粗放,牧區盛行半遊牧,農區定居放牧。由於草場利用不善,牧區供水困難以及獸疫危害等,牲畜質量差,產品率和商品率均低,牛的屠宰率和胴體重均低於非洲平均水平,除皮張可供出口外,其他畜產品均供國內消費,城市所需鮮乳和乳製品部分尚賴進口。河、湖水域面積 5萬餘平方公里。維多利亞湖、馬拉維湖和潘加尼河上的尼翁巴亞門古水庫等是主要漁區,盛產非洲鯽魚、達伽魚等。
工業
基礎薄弱,多數工廠系獨立後新建。輕紡和採礦是主要部門。紡織工業規模較大,6座棉紡廠能滿足國內對棉布的大部需要。還有麻袋廠、棉毯廠等。農產品加工基礎較好,有劍麻加工、腰果加工、咖啡加工、丁香油、椰皮纖維、製茶、除蟲菊加工等行業。其他輕工業有製糖、捲菸、製革、製鞋、飲料、造紙等。採礦業以金剛石開採為主,希尼安加區姆瓦杜伊的鑽石公司是東非著名企業。此外還開採少量金、錫、煤、鐵、寶石、岩鹽、雲母、高嶺土等。電力工業水電與火電並重,較大火電站位於達累斯薩拉姆、莫希、阿魯沙等地,較大水電站有裝機容量10萬千瓦的基達圖水電站和潘加尼河上的 3座水電站等。獨立前重工業僅有鐵路修理廠和一些機器維修小廠,獨立後陸續興建和擴建了軋鋼、農機修造、煉油、化肥、水泥等企業,其中達累斯薩拉姆市郊的煉油廠年加工能力85萬噸,是東非大廠之一,產品除供國內需要外並通過輸油管道輸往尚比亞的恩多拉。工業主要集中在達累斯薩拉姆,其次是坦噶、阿魯沙、桑給巴爾等城市。
交通運輸
以鐵路和公路為主,鐵路分為東非鐵路和坦贊鐵路兩大系統。與肯亞、烏干達合營的東非鐵路境內計長2624公里,包括達累斯薩拉姆至基戈馬的中央鐵路和坦噶至莫希的北方鐵路幹線及其支線,其中中央鐵路橫貫全境,是交通網的主幹,除承擔國內運輸外,還承運蒲隆地、扎伊爾等鄰國的部分過境物資。坦贊鐵路於1976年正式通車,全長1860公里,境內長 977公里,對促進南部地區的開發,加強坦、贊兩國的經濟聯絡和承運尚比亞進出口物資均有重要作用。公路網分佈較均勻,總長約4.5萬公里,其中瀝青路面2 660公里,餘為碎石路面,雨季不能正常通車。對外聯絡主要靠海運,達累斯薩拉姆、坦噶、姆特瓦拉和桑給巴爾是主要海港。達累斯薩拉姆是東非大港之一,可同時接納21艘海輪;坦噶是世界最大劍麻輸出港;桑給巴爾是世界最大丁香輸出港和東非最大駁運港。維多利亞湖和坦噶尼喀湖水運對溝通鄰國經濟聯絡有重要價值,姆萬紮和基戈馬為重要湖港。航空運輸較發達,達累斯薩拉姆和莫希有國際航空港,國內民航機場20餘處,散佈各主要城市。
旅遊業
在國民經濟中有重要地位。著名的赤道雪山乞力馬扎羅山、風光旖麗的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以及塞倫蓋蒂、馬尼亞拉湖等 7處野生動物園和塞盧斯等野生動物保護區等都是遊客嚮往之處。每年外國遊客在20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