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分析

[拼音]:hongwaiyuan

[外文]:infrared source

輻射能量集中在紅外波段的天體。現已探測到的紅外源幾乎包括所有各類天體,如太陽系天體、恆星、星雲、銀核、星系和類星體等。

太陽系天體如行星、小行星、衛星以及彗星等,它們主要靠吸收太陽輻射而具有一定的表面溫度,在這樣的溫度下再向空間發射紅外線。太陽系天體的紅外輻射強度取決於幾個因素:它們與太陽的距離,它們與觀測者的距離,太陽和觀測者對它們的方位角,以及它們自身的吸收本領。這些天體離我們最近,是我們能觀測到的最強紅外源。同時,由於離得很近,就易於進行高解析度的觀測。據觀測,月食時月面上有 300多個熱斑點,這可能起源於月面火山或月面區域性導熱效能的不均勻。在木星和土星上觀測到有內熱源存在。在彗星中也發現過紅外爆發。紅外光譜在行星以至衛星的大氣探測方面也有許多新發現,如在金星的遠紅外光譜中找到了H2O、HCl、HF、CO和H2O2等成分的譜線,在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的大氣光譜中發現了甲烷和乙炔等譜線。

觀測到的紅外源絕大多數對應於恆星。恆星形成的早期和演化到晚型光譜時,都有豐富的紅外輻射(見紅外星)。新星爆發後可見光度迅速下降時,其紅外輻射急劇增長(圖1),這是物質大量拋射的必然現象。

在銀河系各類星雲中,都觀測到一些強紅外源。在瀰漫狀的電離氫區,紅外源的輻射能量大部集中在約100微米波長處。有一些證據說明這些輻射來源於電離氫區氣體內部或四周塵埃的二次發射。在行星狀星雲中也觀測到類似現象。對暗星雲不可能進行光學觀測,所以過去無法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紅外探測手段對暗星雲是有效的,例如,在波長2微米處觀測到蛇夫座暗星雲中的星團。銀河系中心區是個紅外輻射豐富、結構複雜的源。它的光譜在約100微米波段處出現峰值,說明它在遠紅外波段和電離氫區相似。在一些不同的紅外波長處已對銀河系中心區描繪出高解析度的影象(圖2)。細緻地研究銀河系核心的結構和物理性質是研究星系核工作的基礎。現在,對其他星系作這樣細緻的探測還存在技術上的問題。

觀測到的河外紅外天體還包括一些型別的星系和類星體。觀測到的星系大部分是屬於塞佛特星系。有些光度特別強的紅外星系,其紅外輻射量接近太陽的 1013倍。類星體如 3C273的紅外光度也達到這個量級或者更高。關於這些天體出人意料的強紅外輻射機制問題尚未解決。另有幾個星系如NGC1068、NGC253和M82等,在其中觀測到10微米附近的矽酸鹽吸收特徵。現將觀測得知的太陽系外的一些最強的紅外天體列於下表:

參考書目

F.J.Low,Infrared Space Astronomy-an Overview,G. G. Fazioed. , InfraredandSubmillimeter Astronomy, D.Reidel Publ.Co., Dordrecht, Holland,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