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圖

[拼音]:Ruidian

[外文]:Sweden/Sverige

北歐國家。全稱瑞典王國。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部,西鄰挪威,東北接芬蘭,東濱波的尼亞灣,東南瀕波羅的海,西南隔卡特加特和厄勒海峽同丹麥相望,海岸線長7624公里。國土南北長1574公里,東西最寬500公里,面積449964平方公里,人口834.3萬(1985)。全國劃分為24個省和一個直轄市。首都斯德哥爾摩。

自然地理

在地質構造上絕大部分地區屬前寒武紀地盾,久經侵蝕、夷平,後又受到地殼隆起和第四紀冰川的強烈影響。地形主脊是貼近西北邊境縱向延伸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實際上是一長列塊狀高原。高原上冰川地貌非常典型;最高峰凱布訥山,海拔2123米。山脈東部呈階梯式下降,第一級是諾爾蘭高原,第二級是緩傾的丘陵,第三級是海濱平原。國境南部為古老低緩的丘陵和冰磧平原,不少地區十分低窪,湖沼廣佈。礦藏以鐵礦為主,其儲量達40億噸,主要分佈於北部的基律納和耶利瓦勒。其他礦藏有銅、鉛、鋅、鈦等,但燃料礦貧乏。

國土大部分處在北溫帶,約有15%的土地位於北極圈內。大部分地區屬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最南部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和波羅的海影響,氣候較溫和。7月平均氣溫南部15~17℃,北部11~15℃。冬季南北溫差較大,1月平均氣溫南部1℃左右,北部-16℃,各地有長達1~7個月的積雪期。受地形影響,降水量西多東少;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500~750毫米,西側部分山區達1000~1500毫米,甚至更多,北部及東部沿海僅450~500毫米。降水季節分配較均勻,以夏季較多。

河流短小流急,水量豐沛,通航價值小,水力資源豐富。最大的約塔-克拉爾河長720公里,水量最豐的翁厄曼河與呂勒河年平均流量近 2000立方米/秒。全國可開發的水力資源達2010萬千瓦,現已開發利用60%。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國家之一,共有大小湖泊9.2萬個,比號稱“千湖之國”的芬蘭還多四成,湖泊總面積佔國土 8%。最大的維納恩湖面積5584平方公里,最深處98米,是歐洲第三大湖。許多湖泊之間都有河流溝通,但因水位不等,常形成急流瀑布,利於水電開發。

居民

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平均期望壽命最長和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1982年人口出生率為12‰,死亡率為11‰,自然增長率僅1‰。1950~1982年間,人口增長18%,約為歐洲平均數的一半。1982年人口的平均期望壽命為75歲,僅次於日本和挪威。15歲以下少年兒童佔總人口20%,65歲以上老人佔16%,老化指數高達80%,已成為一個相當典型的“白頭社會”。全國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5人,分佈很不平衡,大部分居民集中在南部,尤其是斯德哥爾摩、哥德堡、馬爾默三大城市及其周圍,這三市及其所在的三郡合計佔全國總面積4%,卻集中了總人口的36%;而北方五郡合計佔總面積62%,人口只佔14%。1982年城鎮人口比重83%,除上述三大城市人口分別達到65.1萬、43.1萬和24萬外,另有10~20萬人口的城市8個,5~10萬人口的城市24個。勞動力多集中於製造業和商業服務行業,從事農、林業的只佔6%。民族成分較單一,瑞典人佔98%,少數民族有芬蘭人、拉普人等。大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瑞典語為國語。瑞典人口流動較多,自19世紀中葉起,先後有近200萬人遷居海外,目前本民族總人口中居住在國內的佔85%,在海外的(主要是美國)佔15%。但自50年代以來,由於經濟水平提高,加之人口自然增長極為緩慢,故人口移動已轉變為淨流入,70年代後期平均每年淨增移民約1.7萬人。

發展簡史

約在8000年前歐洲大陸冰蓋消失以後,境內開始有居民。由於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條件不利於農耕,發展緩慢。7世紀起,其政治、經濟中心由南方轉移到中部地區,出現了最初的統一的國家政權。12世紀前後,曾受日耳曼人控制,1397年成為以丹麥為盟主的卡爾馬聯盟的成員。此後經濟(尤其是商業、貿易和冶金業)發展較迅速。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瑞典在1523年退出了聯盟,並與丹麥展開了長達100多年的激烈爭奪,直至1660年獲得軍事上的決定性勝利,根據和約從丹麥取得了目前本國南方的沿海地區,在東方擴大到芬蘭及芬蘭灣東部和南部,成為歐洲的一個大國。但不久國勢逐漸衰頹,1709年在同俄國的戰爭中失敗,喪失了芬蘭灣地區;1809年又戰敗於俄國,失去了整個芬蘭。19世紀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成長,外國資本和先進技術的引進,加上從1814年起政治上的中立,社會經濟發展逐漸加速。20世紀中葉發展更為迅速,除傳統的木材加工、造紙、冶金、造船等工業外,機械和其他工業部門也達到很大的規模。約100年時間,成長為一個工業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1870年瑞典僅佔世界工業總產值0.4%,20世紀以來一直保持在1%。到80年代初,人口數居世界第64位,而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第20位,按人口平均計算則居世界最前列。

經濟地理

農業

一個多世紀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持續下降,80年代初不包括林業和漁業,僅佔國民生產總值3%,尚不到製造業的1/8,但所產各類食品除滿足本國需要外,還可供出口。現有耕地300萬公頃,墾殖指數僅為 6%,主要分佈於南部和東南部濱海平原,在北緯60°以北,僅零星點綴。耕地大部分種植牧草和飼料,糧食作物以大麥、燕麥、馬鈴薯和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油菜和甜菜。大麥集中在最南部的斯科訥半島、哥得蘭島和厄蘭島,小麥位於主要耕作區的中部,燕麥最偏北,甜菜亦以斯科訥半島為最大產區。耕作業集約化水平較高。畜牧業收入在農業總收入中佔將近80%,奶油、乾酪、煉乳等為傳統出口產品。

林業

森林資源十分豐富,面積2642萬公頃,覆蓋率達59%,人均佔有量為世界平均數的3倍,木材總蓄積量達24億立方米。森林分佈均勻,南北各地覆蓋率基本相同,但樹種和木材蓄積量差異較大。北部和中部均為針葉林,南部為針闊混交林;主要的針葉樹種是雲杉和松樹,在森林總面積中各佔46%和38%;主要的闊葉樹種是白樺,佔11%,其餘5%為橡樹、山毛櫸、白楊、楓樹、柞樹等。總的來看,樹種比較單純。北部受氣候條件所限,樹木生長緩慢,成材需140年,成材後樹高15米,幹徑20釐米;而南部成材要70年,高達30米,幹徑30釐米。因此北緯62°以北雖佔森林總面積66%,卻只佔木材蓄積量47%。林業在國民經濟中一向佔有重要地位,除大量出口木材外,還建立了龐大的紙漿、造紙、傢俱、林產化工、火柴等工業部門,其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最前列,在全國出口總額中林業佔1/5。瑞典對森林的科學培育、保護和有計劃開採十分重視,每年的採伐量不超過自然生長量(約8000萬立方米),致使林地常青,森林覆蓋率長期保持穩定。

工業

瑞典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工業產值佔工農業總產值90%以上,工業就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37%。在國民生產總值中,製造業佔24%,其他工業佔3%,而在商品出口總額中,各類工業製成品佔80%以上。在本國原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木材和鋼鐵工業曾是主要工業部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結構已發生明顯變化,儘管傳統的特色依然保留,優勢部門卻已轉向技術高度集約的機械工業和化學工業。80年代初全國有各類工礦企業1.3萬餘家,在製造業淨產值中,機械工業佔44%,木材加工和造紙工業佔16%,化學工業佔9%,鋼鐵工業佔5%,輕紡工業較薄弱。

礦產以鐵礦為主,3/4集中在北部的基律納和耶利瓦勒—馬爾姆貝里耶地區,礦石品位高達60~70%,含磷極低,蘊藏深度300~500米。基律納現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鐵礦,年產能力達3000萬噸。所產礦石經挪威的納爾維克和本國的呂勒奧出口。其餘鐵礦集中在中部的貝里斯拉根地區,屬中等品位,主要採礦中心是格蘭厄斯貝里,礦石經烏克瑟勒鬆德港輸出。1973年鐵礦石產量達到創記錄的3473萬噸,1982年降為1474萬噸。85%出口。北部礦區提供了出口量的95%和本國消費量的60%。瑞典兼有森林、鐵礦資源,在木炭鍊鐵時代,長期是世界主要產鐵國。焦炭鍊鐵興起後,因缺煤而利用本國豐富的水力發電冶煉特種鋼,一個多世紀來,這一結構特點始終未變。目前特種鋼佔鋼產量30%,比重之大居世界首位,產品以質優馳名,大部分供出口,普通鋼則多依賴進口。1981年鋼產量374萬噸,主要集中在貝里斯拉根地區。

燃料礦物貧乏,能源以水力發電佔優勢,約佔總髮電量2/3。計有水電站1000座,內10座年發電20億度以上,120座在2億度以上;最大的一座水電站建於呂勒河上,年發電達45億度。

機械工業企業規模大,技術先進,產品多供出口。軸承、信標、鑿岩機、冷凍裝置、分離器等傳統產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汽車、發動機、船舶、電信裝置及各類家用電器的生產發展迅速,構成了整個工業的基幹。汽車工業佔製造業產值8%,在出口額中居首位,沃爾沃等名牌汽車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能力。造船工業規模居世界最前列,以製造巨型油船和散裝貨船為主,產品 3/4供出口。軍火工業也很有名。機械工業主要集中於南部大城市,包括斯德哥爾摩(電子、電器)、哥德堡(汽車、造船、軸承)和馬爾默(造船、電機)等。

木材和造紙工業為傳統工業部門,雖出現相對萎縮,但總的規模仍居世界前列,鋸材、紙漿和紙的出口量佔世界10~20%;工廠多分佈在中部和北部主要河流的河口及維訥恩湖等大湖附近,以充分利用水路外運木材。

交通運輸

鐵路在國內運輸中佔有重要地位,但因公路運輸迅速發展而明顯衰落,總長度由1955年的16400公里減少到1979年的11850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佔2/3。最重要的線路有聯接南部大城市的環線(斯德哥爾摩—哥德堡—馬爾默—斯德哥爾摩)以及北部輸出鐵礦砂的呂勒奧—基律納—納爾維克(挪威)線。1981年公路總長9.77萬公里,基中3/5以上為鋪面公路。主要海港有哥德堡、斯德哥爾摩、呂勒奧、烏克瑟勒鬆德和馬爾默。其中哥德堡約佔貨物吞吐量的 1/4。主要出口商品有紙漿與紙、汽車、鋼、木材,它們分別佔出口總額的15%、12%、8%和5%(1979)。進口以製成品和燃料為主,其中石油約佔1/4,人均石油進口量超過其他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是造成外貿逆差的重要原因。

地區經濟差異

全國可分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大經濟區,大致以北緯58°和62°為界:

(1)中部經濟區最重要,有全國第一大城斯德哥爾摩和第二大城哥德堡,分別位於東海岸和西海岸,其經濟水平和發展速度在三大區中均顯著領先。本區面積佔全國27%,人口占57%,工業生產佔60%以上,農業產值佔44%。尤其是前述兩大城市及其周圍地區,堪稱國家精華所在。

(2)南部是全國最溫暖的地區,農業生產地位相對突出,面積佔全國14%,人口占29%,農業產值佔35%,以第三大城馬爾默為中心的厄勒海峽地區工業、運輸業和商業貿易均很發達,但東南部相對蕭條。

(3)北部氣候寒冷,開發最晚,經濟以林、礦業等初級產品佔優勢,發展比較緩慢,1950~1979年間人口僅增長2%,大大低於中部(24%)和南部(17%)。

參考文章

玉米薊馬、瑞典蠅的防治糧食作物玉米瑞典蠅糧食作物瑞典——老年人的王國保健養生玉米瑞典蠅的發生特點與防治方法糧食作物瑞典學派的巨集觀動態經濟理論對西方經濟學的重要影響經濟百科提醒農民注意查治玉米瑞典蠅糧食作物瑞典稈蠅在玉米田發生特點是什麼?怎樣防治?糧食作物玉米瑞典蠅的防治方法糧食作物瑞典學派概述經濟百科挪威、葡萄牙、芬蘭、瑞典、丹麥的由來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