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多
[拼音]:Masiluo
[外文]: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美國比較心理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1908年4月1日生於紐約,1970年6月8日卒於馬薩諸塞州的沃爾瑟姆市。1934年在威斯康星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並任講師。1935年去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研究工作。1951年任布蘭代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開始對健康人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進行研究。於50年代中期召開“人類價值新知識”討論會,影響甚大;於60年代初建立人本主義心理學會,該學會後來歸併為美國心理學會第32分會。他曾於1967年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早在30年代,馬斯洛已初步認識到整體論、動力論和對文化因素的強調這三者本質的聯絡。他的觀點曾受格式塔心理學,K.戈爾德施泰因的機體論以及A.阿德勒和新精神分析學派的影響。在他1954年出版的《動機與個別》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理論醞釀過程和基本觀點。他的最著名的理論是需要層次論和動機層級說(見人本主義心理學)。他認為人生的最高追求就是自我實現,也就是人的價值的完滿實現。他從生物進化論和比較心理學方面探討人的內在價值,強調人的需要都具有類本能性質,是由人的潛能決定的。馬斯洛為自我實現者列出若干人格特徵,認為這些人是成熟的、健康的範型,能充分發揮其能力和特長。他在這些特徵中,特別強調高峰體驗的概念,認為高峰體驗本身是一種同一性的感受,人在此時有一種返歸自然或與自然合一的歡樂情緒。他深信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未來發展可能是一種“超人的心理學”。他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是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背道而馳的。他的主要著作還有《科學心理學》(1966)、《存在心理學探索》(1968)、《人效能達到的境界》(197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