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蘇軾相關作文20篇

走近蘇軾 篇1

高一作文 ,865字

蘇軾這個人,是中國古代文壇的一株瑞木,中國的精氣全被他採去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叫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叫化子,他是不出世的人傑。

古來多少文人墨客,誰堪伯仲間?

東坡風華正茂,策馬高歌,豪氣沖天,把酒問天,一樽還酹江月,暢懷恣肆,對酒當歌,休將白髮唱黃雞,曾無數次被他的詩文所傾倒,我卻不知究竟何時才能真正走近那個謫居詩文中的東坡。

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簫,懷古,感傷。微風吹過兩岸,蘆花飄飛起來,如煙如霧,五歲苦讀,老父蘇詢嚴厲教導,十九歲上京趕考,文章震驚天下,文壇領袖歐陽修毫無保留的讚譽,但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

“宰相三才流浪命”繁華的京師,金鑾殿上無止無休的政黨之爭,無奈又做出幾個讓蘇軾“犧牲”的無名的跳樑小醜,一樁莫名的“烏臺詩案”,使他遠謫黃州,與其說犧牲,倒不如說成全,走就走吧!於是,只把一個青山傲骨的背影留給了汴京城裡那群爭執不休的“忠良”。

沒有官場的爾虞我詐,沒有金鑾殿內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沒有官僚們猜忌排斥的目光,他心境空靈而來,悄帶著孤獨與感傷,卻將自己完全涉入了一個全新的明澈的白描世界,他擺脫詞的鶯鶯燕燕,硬是將獵犬,天狼、大江往裡擱,“豪放派”轟然誕生;他任由自己的意願將竹子一筆通頂,痛快地放蕩自己的心魄,“文人畫”肅然而立,他發明簡易菜餚,藉此在窮困的時候充飢,於是“東坡羹”沿傳至今。

他駕著扁舟,抱著美酒,還是那時的明月,朗照著細草微風的原野,還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著亙古不變的憂愁,還是那場千年前的“赤壁之戰”刺激著他的呼吸,迷茫而神奇,他活在自己的快樂釋然中,喜歡與和尚佛印鬥嘴,喜歡與機智大師劉份相編故事逗趣……這歷歷都已深深印入了蘇軾仙風道骨的精魂中,早已升騰於他自然哲學的陶冶中。

或許:載月浮舟,扣弦而歌,卸下官場中無力而蒼白的偽裝,這才應該是他乾爽做人的模樣,頓悟、釋懷、執著,曠達、豪邁、豪情、失落、孤傲都為東坡是也。

後記:歷史被如沙的時光悄悄掩埋,當我們回首時,已了無痕跡,然而當我們回首聆聽和撫摸這塵封的記憶時,卻總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中突兀迴盪。

走近蘇軾 篇2

高二作文 ,709字

曾有一人,他是樂天派詩人。他的“樂天”秉性源於痛苦,“思想的快樂”在痛苦中醞釀而成。

論他,唯有一詞“樂觀”可概括其一生。在新法施行,一黨敗一黨勝的政治舞臺上,他的一生起起伏伏。三次在朝,三次外任,三次被貶,“烏臺詩案”,貶官流放。他去了黃州,惠州,儋州等地,人生淒涼苦楚,只因小人陷害,“哲龍”一句,成了人生悲劇。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時期,文人政客不是鬱鬱而終,遭人陷害;便是退隱朝廷,歸隱山田。然而他即使被流放,也在默默堅守著。

當他在黃州時,得營地之東數十畝荒地開墾,名之為“東坡”,並自號“東坡居士”。這一塊囚禁之地並沒有困住他,無論是《江城子》還是東坡肉這一名菜,都彰顯著他生活的幸福美滿。“荒地+狼藉”造就了“美食+文采”,他並沒有放棄生活。惠州是瘴癘交攻之地,可是他並不這麼認為。在此地,他用其樂觀之態,笑對人生,無論小事俗務他都將其看作是美差一件。由此靈感而發,“樂意相關,生香不斷”。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想來,他什麼也不介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便是對無事可完美的容忍。《赤壁賦》,《後赤壁賦》是對古事的思考。他是“三蘇”之一,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與散文皆不輸於他人。無論何時,無論何地,他總是安慰著自己,關心著一切。

有人說,他是儒,道,佛集於一體的人。他以道為一切整合,無為而治,崇尚自然,也算是樂觀的重要因素。對於道家的簡化人生,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他在合適的時機用適合的思想,故他盡情享受人生,這也是他樂天達觀的奧祕所在。

痛苦造就他樂天之品性,幾千年流逝,留下的唯有這“樂天”二字。他是誰,人盡皆知。走近他,可見其之精華。

走近蘇軾 篇3

國三作文 ,831字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初次讀賞,便覺得格外感人,這是他夢見了早逝的亡妻而寫下的。十年忌辰,正是個觸動人心的日子,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緒心懷的情緒潛流,忽如閘門開啟,奔騰澎湃而不可遏制。原來那個曾寫下“弄風驕馬跑空立,趁兔蒼鷹掠地飛”的人也會有如此的柔情。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已經忘記是在哪兒看到這句詩,但卻給了我莫大的鼓勵。是啊,人生就是一趟艱難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的過客,所以人不應該為過往而傷懷,應豁達處世,不要徒增自己的煩惱。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明明他有滿腹的惆悵,卻又以無可奈何,在孤身一人的境地,或許只有自己不厭其煩的告誡自己,才不能被惆悵和寂寞所包圍。

中秋之夜,原本是何等的美麗,可在這花好月圓之時,他卻只能一人獨自坐在清冷的月光下。看著悽美的明月,他感嘆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既然連月亮都會有圓滿缺憾,人的歡喜悲哀,自古皆然,亦不是如此。最後他在憂傷中寄情於明月,傾訴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美好祝願,“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幾許清風拂過,美麗的月光與點點星光依舊,就這樣在點綴著淡淡淒涼的環境中,全詩畫上了句號。

他用真摯的情感化成筆下四溢的文字,他用理想勾勒出一個豪邁的形象,他將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揮灑成行雲流水從他身上流淌過。對待人生的態度,他樂觀依舊,即使經歷的失敗再多,他只是淡定從容地一笑置之。

他的短暫一生可謂是曲折多難,他本人卻也未曾消極過。即使世俗再渾濁不堪,也玷汙不了他的白衣勝雪;即使官場再烏煙瘴氣,也掩去不了他的光芒萬丈;即使死神再無情,也帶不走他的情深似海。

“腹中有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願我能像他一樣在書海中遨遊,忘記人間的喧囂浮躁,紅塵萬丈。

走近蘇東坡 篇4

高二作文 ,949字

詞如其人。他的豪邁眾所周知,故而他不經意間所流露的溫柔和深情,才更為動人。

蘇軾十六進京赴考,雖因考官的失誤只得摘取榜眼,但事實上,他卻是那個真正的狀元,稱其“鬼才”不足為過。貶至黃州時,那一首《赤壁賦》掀起了文學史的驚濤駭浪,拍碎了多少詩人“風花雪月”、“無病呻吟”的美夢。晚年的蘇軾,有“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的狂傲和老當益壯的豪情,亦有“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蕩氣迴腸的氣勢和超脫瀟灑的神韻。

文如其人—他是浪漫之詩人,豪放之詞家,超脫之文人。他的豪邁眾所周知,故他的溫柔和深情才更為扣人心扉。一首《江城子》,字字悲涼,句句斷腸,無奈“十年生死兩茫茫”,讀來令人無語淚漣漣。一直以來,蘇軾在人們眼中,幾乎成了“樂觀”的代名詞,似乎他流露出的情感中有一絲悲哀都是令人詫異的。殊不知他也是人,而非仙非神。“小軒窗,正梳妝”,恍然間,他記起了亡妻梳妝時的嬌美,他都記得,他沒有忘。即使相隔十年,相隔陰陽兩界,他都沒有忘。辛酸淚,無處訴,月夜孤身一人,身居他鄉,哭成此詞,何人不感慨?何人不動容?

蘇軾的人格魅力難以琢磨,他像一個熔爐,將“儒”、“佛”、“道”三種看似截然不同的思想巧妙地鍛鍊融合在一起。他積極入世、憂國憂民;不計得失,信奉眾生平等,卻又認為死生是相生相成,追求內心平和。然而,要清楚蘇軾究竟是怎樣做到的,我們就不得不提“烏臺詩案”。

“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蘇軾的弟弟蘇轍如是說。“烏臺詩案”,他被小人誣陷,雖死罪可免,但卻活罪難逃。一貶至黃州,二貶至餘杭,三貶至瓊州。瓊州即海南,宋時仍是荒夷之地,名副其實的天涯海角。貶,再貶,貶至無可再貶之地。問起:“恨否?”他只是笑著:“何為恨?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眼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我不是蘇軾,也無法真正明白,這一句看似輕描淡寫的話後,究竟有多少的情感在其中。這是種對自己,對小人的釋然、包容,而其中又有刻在他骨子裡的積極、樂觀與曠達。或許還有些什麼。但是,由一個被迫墜入深淵的人說出這樣的話,我的感受只有震撼和千萬分的心疼。

蘇軾有情有愁,他是個俗人;他的思想是汲取了世間精華,又彷彿脫離紅塵。世人皆說李白是騰飛成仙,陶淵明是遁土化靈,他們都是“仙靈”。然而蘇軾不一樣,至始至終,他都在人間。

走近蘇東坡 篇5

國小四年級作文 ,577字

上個星期天,我參加了我們班的小隊活動,我們要了解曾經當過“杭州市長”的蘇東坡,和他的歷史。

早上九點,我們小隊的七名同學準時地來到了蘇東坡紀念館。蘇東坡紀念館在蘇堤的一端,紀念館前大樹參天,綠草如茵。在參觀了紀念館裡關於蘇東坡的圖片和文字介紹後,我們來到了紀念館裡靠近西湖的一個平臺上,採訪了紀念館裡的一位老先生,並叫他給我們講蘇東坡在杭州時的各種有趣故事。

老先生繪聲繪色地給我們講了蘇東坡當年疏浚西湖,建設蘇堤的經過,並且向我們介紹了關於“東坡肉”來歷的五個不同傳說。不過,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東坡路”的來歷。據說,蘇東坡一次出遊時在路上走得渴了,突然看見路邊一位老奶奶在賣茶水,而老奶奶賣茶水很特別,窮人喝茶不要錢,有錢人喝茶只收一文錢。蘇東坡喝完茶後發現身上只帶了一兩銀子的“大鈔”,並沒有帶零錢,於是和老奶奶說好下次來的時候再一起付錢。但接下來三次蘇東坡都忘記帶零錢了,於是蘇東坡就寫了一幅字當做茶錢送給老奶奶。由於當時蘇東坡的字是全浙江最有名的,這件事傳出去後,很多人都在這條路上擺攤,希望能碰到蘇東坡,於是這條路就逐漸熱鬧起來。後來,大家就把這條路叫做“東坡路”了。

聽完故事後,我們就沿著蘇堤漫步,蘇堤上有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兩旁的大樹上時不時會有幾隻松鼠在追逐跳躍,看著蘇堤現在的美景,我覺得我們真應該感謝杭州的“老市長”蘇東坡了。

走近母親河 篇6

國二作文 ,684字

有一條河,在中華大地上滋養了萬年;有一條河,在華夏兒女的心頭激盪了千年。想起她,總讓人想起母親;想起她,總讓人熱淚盈眶,她,就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

從古至今,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詩句,在我們的口中流傳:那“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魄勢,那“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的雄渾,那“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的豁達,那“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森然,還有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肅穆,那“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的險要……無不使我心潮澎湃,胸懷激盪。您塑造了多少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自然壯觀美景。您以其千軍萬馬的勢力,一瀉萬里的河水,穿過沃野壙垠的寧夏平原,構成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塞上“江南”,天府之國。

在我心中,黃河有著燦爛的文化。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都從她這兒發源。那“華夏民族”的命名,那“炎黃子孫”的由來,那“倉頡造字”、“嫘祖育蠶”、“神農嘗百草”的傳說,那“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的開鑿,那“牧野之戰”、“鉅鹿之戰”、“官渡之戰”的煙火……都在她的身邊一一扮演。

可是,近年來您清轍的河水已經渾濁,綠色的河床已經風化,您蘊藏的水土日趨流失,您的肢體經受了嚴重的摧殘,您命運的變化讓我想起了《保衛黃河》這首歌:“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作為吮吸黃河乳汁成長的兒女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恢復您往日的容顏,回報您的養育之恩,讓您生命常綠。

啊,黃河,我心中的母親河!新世紀的兒女們正帶著希望,帶著祝福,帶著必須騰飛的信念,開始奔騰,開始了輝煌的征程。

走近史鐵生 篇7

高一作文 ,742字

硃紅淡褪,雕欄散落,金晃晃的空氣瀰漫在寂靜的院裡。我從時光的這頭看去,那頭孤寂的古園中,埋葬著一個落魄的靈魂,那就是史鐵生。

即使這個失魂落魄的靈魂已然歸去,但我翻開每一頁,都能品出那苦澀墨香中的那種對命運的感傷與抗爭。他也曾在雙腿殘疾後茫然過,絕望過,就像文章中所說:“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什麼也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但他最終又帶著那骨子裡的不屈,帶著對生命的叩問,迸發出自己內心深處靈魂的吶喊聲。在輪椅上的冉冉時光中,心靈高高的屹立在人生頂峰。

他將人生中的苦難轉化為絢麗之花的養料,在遺落的古園中感悟著,昇華著。推開耳邊的嘈雜,窺探著他內心的靈魂。無論是夏季的暴雨臨園,還是秋日的落葉飄搖,他依然在落寞的時光中,伴著蒼涼的鳥鳴,青黑的古柏,將自己的,一個殘疾者的對命運的哀憐與自嘆,煉為永恆的真理。雖然他的身體是不圓滿的,但他的心靈,他的人格,他的作品,仍給他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他曾說:“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而我想,他的慾望是根本不同於我們這些平凡的人的,不同於那種普通至極的慾望。他的慾望揹負著生與死的沉重答案,蘊含著生命的脆弱與靈魂的頑強,矛盾至極又相輔相成。他用自己手中的筆,書寫下了自己大寫的人生。

生命如歌,卻沒有永恆的旋律,無法掌握它的起落;生命如輪,卻沒有不變的方向,無法左右它的走停;生命如月,卻沒有固定的形狀,無法控制它的圓缺。

史鐵生用他的一生來使人感悟,我們要將無法掌握的恆久時光,濃縮成每一刻內心的通悟,要在自己空白的一頁上,播撒下生命的燦爛,人生的輝煌。

失落的古園在時光中漸漸消逝,我聽到那頭傳來一聲嘆息。

走進蘇菲的世界——讀《蘇菲的世界》有感 篇8

讀後感 ,1115字

小時候的我很喜歡收藏一些苦澀難懂的書籍,厚厚的磚塊書堆砌起的“城堡”讓我驕傲。今天,我拿起了城堡中一塊歷經風霜卻依然閃閃發光的“金磚”,細細地品味它的含蘊。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很多人都瞭解,它是一本以哲學為中心的啟蒙書。以蘇菲接收的無名信為開端,以神祕導師的教導信為線索,喬斯坦贾德以不俗的文筆把讀者帶進少女蘇菲的神祕世界中。在這個博大的世界中,我隨著蘇菲的腳步,走進哲學,反思人生。

哲學,在我的腦海裡一直以一個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形象佇立存在。他就像一個不容侵犯的神祗,繁複而枯雜。我從沒想到我會以這種方式去接觸和體味他—讀。

晴朗的下午,我輕抿一口茶,慢慢翻開有點泛黃的書頁。在細細咬嚼文字的過程中,我似乎融入了蘇菲的世界。

我在蘇菲身後與她一起閱讀第一封無名書信。“你是誰?”我皺眉。蘇菲在思考不得後跑去花園。我沒有跟著她的思路。我在想,如果我沒有名字,我應該怎樣被稱呼?或許,每個人的靈魂都始終有個不朽的名字,我也是。那麼,我又是誰呢?這個問題顯然很有趣卻也難以回答。我想不出來,無奈地讀第二個問題,“世界從何而來?”。這也太困難了!我跟蘇菲一樣百思不得其解。或許我該好好讀完這本書,說不定我在讀完後會懂得這些問題,我暗暗想著。

抱著這個信念,我極有興趣地花了四個下午啃完這本書。在這短短四天裡,我長了不少見識,對柏拉圖、笛卡爾和洛克等人的瞭解也更深刻了。《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卻不是在賈德筆下簡單的“哲學”,而是蘇菲與席德、少校等人的關係。就像偵探小說一樣,實在是太牽人心魄了!我甚至會不由自主地翻到後幾頁去探尋真相!這本書正如作家馬德蘭蓝格爾所評價的:“《蘇菲的世界》一書有助於使讀者以閱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遊覽從柏拉圖以前一直到20世紀的世界哲學史,而絲毫不產生任何枯燥厭煩的感覺。”這簡直是我的心裡話,當然,我並沒有這麼準確的語言。所以我只能用我貧瘠的文字來努力表達我的意思。

蘇菲是一個抽象的人物,她是少校的作品。蘇菲的世界是少校送給女兒席德的禮物,但作為禮物的蘇菲和艾伯特卻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努力掙脫這種束縛,這使我很受觸動,對於在逆境中反敗為勝的人物我總是充滿敬意的。我很佩服作者賈德,他細緻入微的對哲學的思考以他完美的文筆展現在我眼前,我甚至真的溶入其中懷疑自己的存在。我想,讀完這本書,我獲得的最大啟發應該就是:作為“上帝的作品”,我們應該有理智和思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擺脫“上帝”的控制與命運的枷鎖。

對於這本書,我可能不是理解最深的人;但是對於我來說,它最是令我感觸良多的書。我希望諸如此類的書籍能夠越來越多,也能讓我們這些讀者擁有更多的精神糧食。

走近黃河 篇9

國二作文 ,563字

黃河,我是喝著你的乳汁長大的;黃河,我是聽著你的故事長大的;黃河,我是吟著你的詩,唱著你的歌長大的……

小時候,媽媽把我送進學前班:老師教我們李白的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並且告訴我們我們是黃河人,必須得會背關於黃河的古詩。

後來,又聽奶奶講鯉魚躍龍門的故事說:在滔滔黃河上,有一道龍門,這道龍門每隔許多年出現一次,無數黃河鯉魚經過千辛萬苦的攀遊,聚集在龍門出現的地方,日日夜夜的等啊,等啊。當龍門一出現,他們將拼命一躍跳過龍門去,一一成為可以呼風喚雨的神龍只有當年考上秀才的人可以看到。就是這個美麗的傳說成就了無數黃河兒女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性格。

長大後,爺爺有給我講關於天鵝的故事:有一個農夫睡不著覺,便出來溜達,後來看到一個大鳥躺在黃河岸邊,看它不像鴨,又不像鵝,就把它抱起來,發現它的一條腿受傷了,就把它帶回家包紮。然後,每天給它喂玉米過了一個月,它飛走了,又過了幾天,它帶著另一隻天鵝回來了。慢慢的,他們帶來了一大群,也許看到了黃河人的善良後來,村民勸他:“你一年都要餵它們四五百斤玉米,還是我們每人餵養一個月吧!”後來,村民開始輪流餵養天鵝。最終,天鵝定居在我們家鄉三門峽,成了三門峽的一道風景,三門峽也因此得名“天鵝城”。

我驕傲,我飲著黃河水長大!我驕傲,我家住在黃河邊!我是黃河人!

我心中的蘇軾 篇10

國三作文 ,612字

是眺望大江東去的哲人,是竹杖芒鞋的達者,是赤壁泛舟的遊者,是飲酒扣弦的歌者……

蘇東坡,以一個詩人不朽的才情點綴了北宋文學永恆的一筆,唐宋八大家他佔得一席之地,蘇氏家族他才氣最高。蘇軾一生坎坷,仕途不順,但屢次的貶謫並未改變它為政的初衷,當權者的輕視亦不減他人格的正氣。在經歷人生的風雨後,他毅然吟唱出:“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胸襟。

東坡的詞和他的一生,都值得去細細品讀與體會。政治上的失意讓他的抱負無可施展,將他的一生壓抑在被貶的途中。蘇軾的一生,大部分是在人生的低境中掙扎的。也正是由於這種人生境遇,造就了蘇軾豁達豪放的性格。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卻又才不得施?被貶的蘇軾又如何?由是,“何妨吟嘯且徐行。誰怕?一衰煙雨任平生”。蘇軾是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的,即使一生都活在風雨中也不足懼怕,由此催生了其雄壯超脫的東坡詞。

蘇軾是一位哲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面對東逝之流水,時近中年的蘇軾亦感慨於時光易逝,但赤壁一行,他悟得生命之永恆這一人生哲理。於是,他喜極而飲,餚核既盡,杯盤狼藉,不知東方之既白。

豁達豪放的蘇軾,亦有其幽怨的一面,愛妻逝去,生死相隔,內心的淒涼苦楚,大丈夫也留下了眼淚,“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回首望去,如浩淼煙塵。那種幽然不滅的傷痛,該去如何忘記,又有誰來撫慰。千里之外,孤身一處。縱是心中溢滿淒涼苦楚,更與何人說?夢境隱約,又至故鄉,軒窗猶存,鏡前梳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