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雙溪文化相關作文20篇
走讀雙溪文化 篇1
國小三年級作文 ,786字“京都狀元富陽紙,十件元書考進士”,富陽素有“造紙之鄉”的美譽,造紙業在富陽有悠久的歷史,已達1900多年,而富陽造紙最早起步的地方就在大源雙溪村,據說最全盛的七八十年代,雙溪村家家戶戶造紙,人人都有一套高超造紙手藝。今天,我們郁達夫文學院的小朋友們很榮幸有機會在文學院老師的帶領下走讀富陽雙溪的造紙文化,去了解古老而悠久的造紙工藝全流程。
陽春四月,細雨朦朧,空氣中帶著一絲涼意,我興高采烈地來到了秦望廣場,經過簡單的點名確認後,我們坐上了去大源雙溪村的大巴車。經過大約半小時的車程,富陽大源雙溪村很快就到了。
首先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雙溪武術文化傳承殿堂,一走進武術館,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大大的“武”字,兩邊則是雙溪武術近幾代傳承人的介紹。在這裡我們學習了愛國人士戚繼光保家衛國的感人事蹟,感受了烈士們的愛國情懷,同時還有幸欣賞了程仕潮老師的弟子們為我們表演的四門拳和六合拳,看著他們精湛的武術技藝,我們不禁連聲稱讚。
當我們還意猶未盡時,老師把我們帶往了走讀的下一站-參觀瞭解富陽傳統的造紙文化。走進富陽宣紙陸廠,講解老師邊走邊給我們講述了古今文明的雙溪造紙歷史。富陽竹紙製作技藝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造紙至少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竹紙製作技藝是從一根毛竹作成一張紙的整個工藝,其中製漿技藝的“人尿發酵法”,造紙技藝中的“蕩簾打浪法”均是富陽竹紙生產的絕技。最令人興奮的是,在現場參觀造紙工藝的同時,我也親自體驗了一把做宣紙,在師傅的指導下,我們還親身感受了造紙、抄紙、收水、放紙,之後我又跟著大家繼續認識了其他造紙工序:打漿、晾晒……
這次雙溪文化村之行真是讓我受益良多,除了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洗禮外,還和同學們一起探尋了千年以前的造紙奧祕,重溫祖輩們傳承下來的最溫暖的的工匠記憶。我們應傳承好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讓富陽的造紙文化走得更好,走得更遠!
走讀雙溪 篇2
國小五年級作文 ,822字2018年4月21日,作為郁達夫文學院的小記者我們一行在老師的帶領下走讀了富陽雙溪。在濛濛細雨中,我興高采烈的來到了秦望廣場,經過簡短的點名確認後,我們坐上了去往雙溪的大巴車。
陽春四月,下著小雨的天有一絲絲涼意,但這絲毫不能減弱我們興奮的心情。在與同伴們的交談中,雙溪村很快就到了。下車一看,村內道路整潔,一片片的毛竹、蒼翠悠遠的綠樹,我有一種在畫中的感覺。
第一站是參加雙溪武術文化傳承殿堂,在這裡我們學習了愛國人士戚繼光保家衛國的感人事蹟,在講解員聲情並茂的述說中,感受了烈士們的愛國情懷,同時還有幸欣賞了雙溪武術繼承人表演的精湛武術技藝。
第二站,也就是今天的重點是參觀瞭解富陽傳統的造紙文化。走進一個不是很新略顯歷史年代的大門,我們正式進入了富陽竹紙製造廠,講解老師邊走邊給我們講述了古今聞名的雙溪造紙歷史,富陽的竹紙藝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造紙至少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從唐五代時期我國出現竹紙開始,富陽就開始用嫩竹為原料生產土紙,名為“竹紙”。宋代時,當地竹紙便以“製作精良、品質精粹、光滑不漏、潔白瑩潤”而被譽為“紙中上品”,是當時朝廷用紙科舉用紙首選。邊聽著講解員對富陽造紙的源遠流長的解說,邊進入現場參觀造紙工藝。一走進工廠,我們看到工廠進門依次排列著一些大水池,水池中裝滿夾雜著紙漿的清水,一個個師傅們熟練地拿起竹簾在水中“抄紙”,然後將抄上來的紙一層層堆放起來,看起來像塊碩大的豆腐。這看起來簡單的動作卻是一項關鍵技術。“抄紙”的技術要求工藝精湛,這是手工造紙的七十二道工序中難度最大的工序,全憑心頭感覺、手中功夫,“抄”出高質量的紙張。冬天紙槽結冰,雙手在水中作業,冰冷刺骨。在經過同意之後,我還親自試驗了一把。參觀完製造現場後,我們還來到了造紙廠的倉庫,在這裡看到了石磨、竹簾等最原始的傳統制造工具。
這次雙溪之行真的收穫滿滿,除了經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外,還體驗了源遠流長的造紙文化,對於富陽的瞭解也進一步加深。
走進中華文化的世界 篇3
國一作文 ,708字微風拂面而過,捧一卷詩書,茗一杯香茶,聽窗外雨聲,勾起萬千思緒,走進了中華文化的世界。
閱詩書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中短短兩句,將思念之情淋漓盡致地揮發出來,隨帶星星點點的憂傷,更有一種尋尋覓覓的信念。不愧孔子云:“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離騷》中的屈原,嚮往美德,縱使九死一生也不後悔,粉身碎骨也永不變心。此堅定,此志向,尤其是奸人謀害而能改變的?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陽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皎潔的明月之下,蘇軾感慨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月皆有陰晴陽缺,好好珍惜大好時光,能與家人團圓便已足矣。
捧一卷詩書,陶醉其中,中華文化所釀之詩書,豈不香矣?
茗香茶
茶之香,不同於美酒之醇厚,不拘泥於樹葉之清香,茶之味,乃世間之獨一無二。
“人間有仙品,茶為草木珍,美譽入杯樽,茶之榮也;清茶濾心塵,茶之德也。”閒暇時候沏杯茶,清香溢滿小屋。端起杯,輕輕吹去那漂浮的茶葉。輕啜一口,微微的苦澀,濃濃的清香,通體的疲倦蕩然無存,諸多的煩惱悄然遠逝,遐思也飄遠了。
此時之美好,乃茗一杯香茶,置身於茶之中華文化。
聽雨聲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自古詩人皆愛觀雨。廊下聽雨,隔窗望雨,皆有不同的趣味。
窗外下起了細雨,淅淅瀝瀝的,別有一番風味。大千世界皆為一片天空,但中華之雨,其風趣乃獨一無二。
中華之雨伴隨中華文化,得其精華,隨詩書之朗讀聲,讓人置身於中華文化之世界。
捧一卷詩書,茗一杯香茶,聽窗外雨聲,中華文化之精華於其中。走進中華文化的世界,樂在其中。
走進婺劇文化 篇4
國小三年級作文 ,484字今天,我們去了天姆山村,參加了一次有趣的婺劇研學活動。現在我就來講一講我們所學到的文化吧!
首先,我們興高采烈地上了校車,我期待這趕緊能到目的地。過了不久,車停了,我興致勃勃地下了車,我們進了一個像公園一樣的地方,周老師和潘老師舉著紅色的橫幅,上面寫著“體驗茶文化,共續婺劇情”。
金老師說,有位老爺爺會帶著我們去參觀一些傳統婺劇的道具,會給我們講解傳統婺劇文化。於是,我們跟著爺爺走進了文化禮堂的婺劇文化陳列館。哇!我們完全被裡面的一切景象吸引住了,牆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臉譜……
老爺爺指著戲袍給我們介紹著,有的是皇帝穿的龍袍,有的是大臣穿的衣服……從老爺爺的話中,我們知道了老爺爺是婺劇團的團長。
介紹完之後,錢老師讓我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臉譜上的花紋和圖案記住,然後把它畫下來。錢老師給我們每人發了一張白紙,讓我們在上面畫臉譜,要求我們得多用些雙股線條。大家畫得都很好,我也局的自己畫的還不錯,就是畫的大了點,我畫是的藍色的臉譜,代表著性格剛強、豪爽的人。誰知,我畫得太陶醉,竟是最後一個畫完的。
回學校的路上我心想:我太喜歡婺劇了,真想永遠生活在婺劇的世界裡啊!
走進婺劇文化 篇5
國小三年級作文 ,759字今天,我們虹路小學三(3)班的同學們在周老師的帶領下,去天姆山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婺劇研學之旅。
雖然昨天聽周老師講了許多關於婺劇的知識,但是今天,我仍然滿懷期待,特別想親眼見證婺劇文化的博大精深。
早上,同學們興高采烈地登上了去天姆山的校車。一路上,同學們有說有笑,一起討論老師昨天說的臉譜和婺劇知識。不久,校車便到達了目的地—天姆山村。
進入天姆山,我們認識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爺爺,我覺得他特別和藹可親,老爺爺帶領我們參觀了婺劇文化館。
首先,我們看見的便是滿牆的臉譜,還有各式各樣的戲服和戰旗,老爺爺給我們介紹說:“臉譜有許多種顏色,而每種顏色代表的意義也不一樣。”老爺爺給我們講得熱情洋溢,我們也聽得滋滋有味。時間過得飛快,不一會兒,老爺爺便一一給我們介紹完了,最後還給我們表演了一小段婺劇的橋段呢!
隨後,我們三班和四班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來到了文化禮堂畫臉譜。同學們在美術老師錢老師的耐心講解下,迫不及待地拿出了工具開始畫臉譜,老師們則在一旁手把手地指導著我們該如何去繪畫。
我畫的是一個長相令人生畏的白臉:它有著一雙下垂的眉毛,有兩顆鋒利而又恐怖的大白牙,還有一個通紅的大嘴,湊成了一臉可怕的模樣。
當我把畫交上去的時候,錢老師說:“哈哈,你這個臉譜也太嚇人了點吧!”我聽了,心想:畫臉譜真有意思,能出忠義的,能出正直的,還能畫嚇人的,以後我還要再畫畫各種各樣不同的臉譜。
這是已經我第二次參加這麼有意義的研學活動了,上個月去婺劇院研學婺劇表演讓我大開眼界,這次又去天姆山實地研學婺劇知識,不僅豐富了我的課外生活,而且讓我學到了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雖然老爺爺的話我沒有完全聽明白,但是也讓我對婺劇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並使我對婺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機會,我一定還要好好欣賞這神奇的金華婺劇!
走進婺劇文化 篇6
國小三年級作文 ,372字今天,我們來到天姆山參加研學活動。
我們到了之後,來了一位老爺爺,老爺爺是婺劇團的團長。老爺爺帶我們參觀了婺劇展示館,裡面有各式各樣的臉譜,老爺爺給我們介紹了不同的臉譜代表什麼樣的人,臉譜上的圖案都是不同的。比如:小花臉上會有蝴蝶,白臉表示奸詐、多謀,青臉代表狡猾、陰險,紅臉表示忠義、勇武,黑臉表示剛毅、耿直,綠臉代表粗獷、豪邁,大花臉就代表淨。
聽了老爺爺的介紹後,老師讓我們根據我們自己想象把臉譜畫出來,我畫的是白臉,是一個奸詐、多謀的貪官,我在這個臉譜上畫上了許多金元寶和銅錢。畫完之後,老師看了看,又幫我在畫上加了一些特別的顏色,於是整個臉譜就是“活”了起來。我把臉譜剪下,黏在了彩色卡之上,非常好看。
同學們畫完之後,大家一起拿著自己的作品在文化禮堂的門口合影留念。
這次研學活動讓我收穫了許多知識,讓我對婺劇臉譜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走進鄉村文化大禮堂 篇7
國小四年級作文 ,689字在一個炎熱而快樂的暑假,我校與柳湖小學的師生在乾西鄉湖頭村大禮堂一起開展“校村結對雙堂雙進”的實踐教育活動。我們在張大伯的帶領下來到湖頭村的文化大禮堂進行參觀。
首先我們走進了農作具紀念館,那裡有舊年代用棕片縫製的雨衣蓑笠,扇稻穀的風車,灌溉農田的水渠,耕地的耙和犁,捕魚的魚簍等農耕文化用品。我對風車很好奇,不知道是怎麼扇稻穀的。爸爸對我說:“先把稻穀倒進去,然後慢慢搖這個把手,輕的稻穀飄走,重的稻穀垂直落下從下面的出口滑落到竹筐裡。”我點了點頭。旁邊還有:馬桶、梳妝盒、飯蒸、陶罐……看著這些不再使用的用具用品,我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法屋。屋內掛滿了書法和水墨畫,這些都是村民書寫和繪畫的。我們還親眼目睹一位老前輩寫的書法,他的字筆力勁挺、龍飛鳳舞,真是酣暢瀟灑。寫的是“畢竟西湖六月中”,我們都拍手叫好。還有牆上的孔雀牡丹圖、荷葉圖、梅花圖等,都是畫得惟妙惟肖、清新淡雅!讓我看到村民對文化藝術的熱愛和流傳。
我們還來到了青少年圖書館、詩詞屋。詩詞屋裡面擺放著遊客參觀後寫下的詩詞,真是優美!張大伯說他們村還要建設兩堂七廊,傳播文明!
張大伯最後給我們介紹了他們村五水共治後的成果。就在禮堂後面有一個湖,以前裡面有三潭映月,所以叫“小西湖”。聽張大伯說以前是垃圾渠,水是臭臭的,是劣五類水。經過治理成了乾淨的“小西湖”,水也變成了三類水。湖邊還有三棵自然生長的參天大樹,已有二百多年了,呈現出一幅美麗的風景!
雖然短短的一個半小時就結束了這次活動,卻讓我學到了知識,開拓了視野,見識了傳統文化藝術,欣賞到了鄉村的美麗!意識到保護環境是多麼的重要!
走進婺劇文化 篇8
國小三年級作文 ,311字你想指導婺劇文化的意義嗎?今天在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終於來到了天姆山村的婺劇文化禮堂。
下車了,我們滿懷期待的走進禮堂。在金老師的介紹下,我們認識了一位老爺爺,他以前是婺劇團的團長,他給我們詳細地講解了以訛寫婺劇的衣服,如皇帝的、皇后的戲服,還有好多好多……我們聽得津津有味入了神,幻想著皇帝的樣子,皇后的樣子……
在老爺爺的引導下,我們又來到了臉譜的世界,在介紹中,我們瞭解了各種臉譜的意義,原來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人物和性格。
接下來就是我們動手繪畫自己喜歡的臉譜了,錢老師在一邊講解,一邊指導我們畫臉譜,我們畫得很開心,周老師還在一旁給我們拍照呢!
這次研學活動,讓我們瞭解到了傳統文化金華婺劇的魅力,值得我們學習。
走進婺劇文化 篇9
國小三年級作文 ,415字今天,我們虹路小學三年級去天姆山村參加研學活動,1班和2班去了解茶文化,而我們3班和4班則是去了解婺劇文化並繪畫臉譜。
我們到了目的地之後,一位老爺爺給我們講解了婺劇的知識,有皇帝皇后的衣服,有打仗的將軍士兵穿的衣服,臉譜代表的意思……
接下來,我們就要畫好看又獨特的臉譜了。開始畫之前,我們的美術老師又給我們講了一番畫臉譜的技巧,並且還給我們看了幾張婺劇的經典臉譜造型。然後,大家就開始拿著紙動起筆來了,一幅又一幅獨特的臉譜在我們的畫筆下栩栩如生,老師們也是幫著我們把畫剪好、黏好,最後展示出來。
我們拿著畫好的一張張作品,一起拍了合照。在等車的時候,我們在文化禮堂前的大樹下討論今天發生的事情,我們班的幾個同學討論了自己喜歡的臉譜,我喜歡的是姜維,張雨溪喜歡的是張飛,幾乎每個人喜歡的臉譜都不一樣。
回來的路上,我的心裡意猶未盡,想著:其實畫臉譜也不難,只要認真觀察就可以了。小朋友們,你們也可以嘗試著畫一張自己喜歡的臉譜哦!
“雙堂雙進”文化課堂 篇10
國小四年級作文 ,645字我不曾見過家鄉的歷史。我從未看見過那破爛不堪的泥巴房,也未曾見過那泥濘不堪的小路,更沒有看見過那些皺的發黃的糧票。而今天,我很榮幸能有機會,來了解家鄉歷史悠久的文化。
晴空高照,給人一種激動的心情,大家排著整齊的隊等候在文化館門口,享受著文化館外圍所帶來的氣勢,建築算不得高大,卻隱約地透著點威嚴。
文化了解從聽、看兩方面進行。首先,由張伯伯為我們講述家鄉的歷史文化。長湖環繞著風景綺麗的家鄉,有清澈的河水,我的家鄉,便以賣魚苗為主。以前哪,捕捉魚,用的是魚套,它長長的,上小下大,兩頭鏤空,呈梯形。捕捉好的魚,放在魚簍裡,魚簍有個蓋子,實心,防漏水。捕好了魚,又將它放在籮筐中,用扁擔挑著去賣。不過,以前燒飯的調料哦基本是鹽,不像現在超市裡的調料琳琅滿目。但是,以前的鹽比較少,一整戶人家一整年的鹽都將儲存在鹽罐裡。鹽罐鹽罐顧名思義,也就是裝鹽的罐子,它分為兩層,中間隔著一層打著密密小孔的網紗,這樣有助於防潮。鹽裡的水分自然而然就流出來,便不容易腐爛了
接著,我們去參觀了文化室。中國畫古色古香,那朵朵牡丹花,花心緊湊,花瓣舒展,亭亭玉立,栩栩如生。毛筆字剛勁有力,筆墨運用流暢,十分雄健灑脫。書房有種書香的氛圍,十分簡潔、乾淨,顯得十分安靜,給人一種濃濃的書香之情。
即使短短的一個半小時,卻讓我們受益匪淺,就是這四層的建築,融合了多彩的文化,雖然有些已鏽跡斑斑,但它使我們對那些歷史文化無法忘懷。每間展廳都留下我們的身影,心中很是激動,一個半小時悄然流逝,我去還沉浸在著文化之美中。
走進婺劇文化 篇11
國小三年級作文 ,402字我來到金華好多年了,還是頭一次這麼細緻地瞭解婺劇。今天,我們有幸來到天姆山村,去欣賞婺劇文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臉譜。
臉譜的顏色有許多:有紅、黃、藍、白、黑、綠等。不同的顏色表示的意義不同,紅臉表示忠勇,黑臉表示正直,白臉表示陰狠,藍臉剛正,綠臉表示頑強。
我們一到天姆山村,“講解員”老爺爺就帶著我們參觀了表演婺劇的道具:皇帝的龍袍,穆桂英的頭飾,將軍的戰旗等,還有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臉譜。參觀完之後,錢老師要我們記下一張自己最喜歡的臉譜,並且畫下來。
“畫一張臉譜應該不能難吧!”我自言自語地說著。不過,實際行動起來,話臉譜還真有點難度,尤其是鼻子,非常難畫。我們看到的鼻子也就是兩個鼻孔,可是老是說畫要有創意,好不容易畫了一個“關公”,自己卻覺得畫得好醜,再看看大家的:孫悟空、包公、張飛、姜維、張順……五花八門,畫得真好!
婺劇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希望這門藝術可以傳承下去,不被丟失。
走進婺劇文化 篇12
國小三年級作文 ,306字婺劇,是金華的地方戲,它擁有古老神祕的文化氣息。今天,我們來到天姆山存去了解婺劇,去感受它的魅力和文化氣息。
首先,我們和一位老爺爺進了婺劇服裝的放置處,聽爺爺講啊,穿龍紋黃袍的是皇帝,穿繡了鶴的綠袍的是丞相,同樣也穿龍紋黃袍的還有皇后……
接著,我們參觀了許多的臉譜,老爺爺說,紅臉代表忠勇的人,如關羽,趙匡胤等;黑臉代表正直,鐵面無私的人,如張飛,包拯等;白臉代表善於用心計,陰險,奸詐的人,如曹操等。婺劇的臉譜真是有好多含義和文化內涵呢!
我們還跟著錢老師花了臉譜,我畫了一張紅臉,因為我喜歡忠勇耿直的大英雄,最後大家拿著自己的作品一起拍了合影。
通過這次研學,我瞭解了許多婺劇知識,真是一次有意義的研學。
走進非遺文化展 篇13
國小三年級作文 ,301字2018年2月5日一大早,我和奶奶就坐車來到位於忠旺路的新華區文體中心,體驗非遺文化活動。展廳內人山人海,宋老師點名集合後,給我們每人發了三張卡片,每張卡片可以親手體驗一種非遺專案。
我們首先來到了木板年畫的展臺,是一個木板上刻著精美的線條,用沾了紅色顏料的刷子刷滿,再把紙放上去,固定好,然後就是最重要的一步了,拿一把幹刷子不停地刷,這時一件精美絕倫的年畫就誕生了。
之後我們又去做了手工頭飾和布藝。手工布藝是做掛墜,我和奶奶一起動手,奶奶幫我縫針,我負責穿線、修剪、裝料。我們還見到了緙絲、鐵板畫、石頭畫……很多非遺作品。
通過這次活動,我瞭解到很多非遺活動,深深地感受到中國非遺文化的魅麗和神祕。
走進傳統文化 篇14
國小五年級作文 ,560字冬日的暖陽,和煦的微風。在這樣舒服的天氣裡,我們來到紅山區第九幼兒園,參加新年廟會活動,走進和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
鑼鼓喧天,人頭攢動,來到九幼,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群穿著花花綠綠的老爺爺老奶奶,他們正在起勁兒地扭著大秧歌。你看,他們扭的多帶勁兒!眉飛色舞,歡天喜地,真是一群老頑童,怎麼扭也扭不夠,怎麼玩也玩不夠。這是我們東北最具有特色的傳統文化了。
走進廟會現場,老師帶我們走進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我們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東瞅瞅,西瞧瞧。哎呦!這是啥?沒見過?原來是皮影戲啊!我被皮影戲深深地吸引了,內容也是我喜歡的《西遊記》第78回—三打白骨精。雖然唱的咿咿呀呀,我聽不太懂,但動作卻十分利索,金箍棒說打就打,說掄起來就掄起來,人物演的惟妙惟肖,有趣極了。一邊喝著茶,一邊跟著哼哼,好愜意啊!
開始逛廟會了。這裡的商品可真多啊,吃的、喝的、玩的、用的……琳琅滿目,應有盡有。老師告訴我們購物要貨比三家,我們還偷偷地討價還價。右手拿著這個,左手拿著那個,手忙腳亂,買的不亦樂乎。我和幾個小夥伴還一起給謝老師買了一些好吃的,謝謝她為我們做的這些。
看秧歌、聽京劇、觀皮影、賞變臉、嘗美食、逛廟會……今天我所看到的這些只是祖國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我們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很多,我們要保護好她,並把她傳承下去。
走進非遺文化 篇15
國小五年級作文 ,663字太陽以微笑向我問候,鳥兒歡快的為我唱歌,水波像調皮的小孩,拍打著岸邊,我走在南塘河的街上,趕往參加日報小記者舉辦的文商旅創意節活動。
我來到了遊客服務中心和大家匯合,我被分到了吳老師這組,非遺之旅開始啦!
第一站,吳老師先帶我們來到銀器大師胡老師的專場。我被眼前的編制孔雀跟花吸引。我好奇地提問,做銀器有什麼工序?大師耐心地回答:“先把銀塊融化,再放入模具,成型後變成很細很細銀絲,再慢慢打磨編制。”這就是我看的入迷編制銀飾。這就是藝技的魅力。我還觀賞了孔雀、花造型的飾品,這都是編制的。還有打磨的手鐲,項鍊,耳環等等。
第二站,我們體驗了傳統板畫。吳老師叫我先來體驗。過程很簡單,先把要畫的圖刻出來。再在刻的板上塗均勻,不然會很醜。塗完顏色,把卡紙放上,手扶住,再把按壓器按壓,不然會抖掉。按壓1-2分鐘把卡紙拿下,一片海洋出現在我面前。掌聲響起,一堆誇讚,完美!
接著來到甌窯拉胚1攤位。老師給每人一塊陶泥,啟動轉盤,從上往下把陶泥固定在轉盤上。第二步,從下往上把轉動的陶泥拉長。接著用大拇指輕輕按壓陶泥形成一個漩渦,手指往上擴張瓶口,一隻手在外輔助。本來我想做個碗,哪知成了個小酒杯。老師幫我把小酒杯外形修平整些,最後叫我用迷你吹風機把小酒杯吹乾。陶泥這項活,不允許一點點馬虎,一不小心,可以使碗瞬間變成別的形狀。那裡還有小吃一條街,棒棒糖、炒米、橙汁、羊排、冰淇淋……
吃喝玩樂了一早上,我學會了做一件事一定要認真、細心、專注,才能做好每一件事。這就是匠人精神。
行走在節日文化的路上 篇16
國一作文 ,782字中國,一個有著豐富文化的一個大國,中國有著許多傳統節日,何為“傳統”,就是自古以來都有的一種習慣,且在別人沒有的情況下。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春節,字面意思上來看就是即將進入春天的節日,也有許多人把它叫做“新年”。在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團圓在一起吃年夜飯,象徵著圓滿的開始。一家人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春晚,聊聊一年中發生的趣事,多美好的一幅“家和萬事興”啊!當然,還有一種習慣,我們叫做“貼倒福”。有的人就可能會有疑問了:為什麼要將“福”字倒過來貼上呢?其實啊,這象徵著“福到了”!“倒”與“到”同音,從這一點也可看出中國漢字的文化。
端午節,是一個非常悲壯、愛國的節日,因為這個節日是為紀念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用此來紀念他。
中秋節也是一個“團圓”的節日,當然不是我們團圓,而是月亮團圓了。在這一天,月亮將會是一年中最圓的時候。根據我國農曆來看,古人早已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推算出這一天的日期了,可見古人的智慧也是專屬於中國的文化。在這一天,即使你不和家人們在一起,但你也可以打電話告訴你的家人們:“我能看見圓月,你們看到的景象也跟我一樣吧!”所以,中秋節不僅象徵著月亮“團圓”,也變相得地讓我們團圓在一起。這是,你們還可以品嚐月餅,一起感受同樣的美味。
中國從古代就已經行走在節日文化的路上,這些節日從小了說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慶和喜悅,往大了說,這不就正是代表了我們中國千年以來的文化嗎?我相信著,也堅信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將會發揚光大。
只為走——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17
讀後感 ,1646字開啟書的扉頁,看到的是這麼一句話:“文化的旅程是苦、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訴苦旅。”這句話使我對這本書產生了一種迫切的好奇,恨不得一股腦的把它全部塞進腦袋裡。但是我做不到也不能這麼做,一本好書值得我去細細地品讀,而不是囫圇吞棗。
我是一個沒有真正旅行過的人,什麼名勝古蹟、文化風景、生態花園等等我都沒有真正的體會過,熟悉這些美麗風景也只是影視螢幕上的一剎那。模糊、虛幻、沒有方向感。這些華麗的華麗都顯得那麼沒有真實感。從《文化苦旅》這本書的扉頁到尾頁就像是在作者的帶領下旅遊了一番。西湖、天一閣、道士塔的莫高窟等等景象一幕幕在我腦海中劃過,是那麼的清晰、真實。有質感。就像作者初遊西湖時的感受,如臨故地,我也像是曾經去過這些地方看過、玩過、感受過。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而這其中所受的波折也跟其歷史長度成正比,幾經波折,不斷改變。文化遺產的幾經磨難後有的還屹立於世,有的銷聲匿跡,有的破爛不堪,有的失去原來的本色,沒有了以前的原貌,有的儲存稍好。文化,不只是只有物質文化這一種,還有一種非物質文化的精神文化。各國各民族,各地的風俗人情,傳統習俗都可以被稱為非物質文化。
第一次看《文化苦旅》,是在一個炎熱的午後,無所適從地在書架上翻著書,這本書就來到了我的眼前。從風沙繚繞的莽莽大漠到小家碧玉的江南小巷,作者用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身份,走遍大江南北,也帶著一個個讀者,去感受那華夏五千年曆史的興衰與悲涼。他的語言就如同她所說的莫高窟壁畫一般細膩,每一筆都蘊藏著豐富的內涵。
在三峽畔,綠意喚醒了倦意,湖上飛卷著曼舞的白雲,湖明如鏡,山青如洗,殘陽噴射出的金光從浮雲的指縫中溜走卻難逃水的千手、山的族群,它融化在水裡,隱匿在山裡。湖底有許多小魚追逐著,倏的,霧悄然地瀰漫了,過了一會,風也輕快地來了,吹皺了一湖春水,霧便也順從地退開了。她泛舟湖上,似乎想撫平那湖面,想撫平他悸動的心。此風此景,為停佇在榮華上的世人,招魂。
簷角如懸崖,風鈴似滄海,他無言地扭身看了看柳侯祠中的樹,花被夕陽燃燒,而那一片片輸液早已泛黃,看著那一片片泛黃的樹葉如他的心一般直墜向地面。在造虹的小雨中,蟬聲沉落,蛙聲升起……雨下一整夜,他的愁溢位就像雨水,他的思念如園中的落葉厚厚一疊。天空中慘白的日兒勾住了哀傷,夜似乎太長被你的心凝成了冰霜。晨曦的光風乾了最後的一絲哀愁,雨洗淨了掛滿思念的高牆。
這本書,很苦。寫書的人,更苦。
隨心所欲地慢慢翻閱,與耳邊的喧囂隔絕,留下一片心靈淨土,啜飲著文化的甘泉,印刻著行旅的記憶。只要順從著他的牽引,鬧鬨便是紊然不亂的條理。只需跟隨他的腳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絕倫的風景:枝幹虯曲蒼勁的臘梅,飄渺冷豔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廬山瀑布……餘秋雨鄙棄陳詞濫調,細膩又不失大氣的筆觸下描寫著一幅蒼勁渾厚的山水畫,書寫著一首抑揚頓挫的詩歌,哼唱著一支輕柔婉約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沏人心的歷史感懷,用悠長的歌謠譜寫出心中的悸動。這如同一塊天然的璞玉,把瑕疵與光澤一併展現,一切都未經雕琢,一切都回歸它本來的面目。我領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創造的神話般的都江堰,三峽那翻滾咆哮的長江水,見識了中國華麗的文化瑰寶之地莫高窟與天一閣,拜訪了清新婉約的江南小鎮、精緻的蘇州園林。
山重水複,無言地大地上,總有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嘆。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麼每一次的留駐都將是新的出發。無需華麗的辭藻來凸顯文章的深度,聽他娓娓道來,感受到那深邃蒼涼的歷史命運和對中華大地深深的眷戀。總有無盡的柔情,總有磅礴的氣勢,總有那份身臨其境。四壁的文字間,可以讓我受到怎樣咆哮的狂風在我指尖遊走,怎樣綿長的細雨帶給旅人無盡的鄉愁,怎樣迴旋的流水唱著抑揚有致的去掉。的確,餘秋雨陛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走,不為那終點,只為這已經劃下的曲線;走,不管能抵達哪裡,只為已經耗下的生命。我願一直走下去,為了在文化旅程中實現自我的價值,為了尋找那一份美的本源。
心在旅途——《文化苦旅》閱讀感悟 篇18
讀後感 ,1040字離開案頭,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推開書房的門,餘秋雨開始了文化之旅。他筆下的文字,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而我,也透過他筆下略帶滄桑的文字,開始了一場心靈的文化之旅。
聆聽著來自遠古的呼喚,低聲吟哦著文人墨客留下的動人心扉的詩篇。腦中也浮現出了一幅幅或蒼茫壯闊,或柔麗悽迷、清新婉約的影象:積雪的群山,空曠遼遠的天空,絲絲縷縷飄零的浮雲,在朔風中縈繞千年的羌笛,是黃沙漫漫的陽關;叛逆得瑰麗驚人的激流,殘缺的神話下,“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人間天上,代代相傳”的神女峰,清榮峻茂的兩岸,是孕育了王昭君和屈原的三峽;柔婉的言語,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園林,幽深的街道,給人以感官上的寧靜和慰藉,是中國文化寧謐的後院,蘇州;群塔入雲,藤葛如髯,是漂浮著千年藻苔的西湖……
身處廣袤的自然,再高大的人也變得渺小;在滾滾歷史文化長河裡,再繁華的盛世也不過是驚鴻一瞥;而在深邃而神祕的穹宇中,孕育了千百億生命的地球,也顯得如此微不足道。
那麼,作為一個人,一個極其普通的生物體,我們又有什麼權利在自然面前,面對著幾千年時間中沉澱下來的精神財富,仰視著無邊的閃爍的星空,趾高氣昂?
其實,人生也是一場旅行,是一場心靈的旅行。終點站都是相同的,有些人急功近利,顧不得欣賞沿途的風景,用他所謂的好方法,匆忙地走過去。只是,最後才發現,自己心竟是空的,回首一生,茫然無措,曾經費盡心機蒐羅的功名利祿,卻無法填滿空虛的心靈。
那麼,把心放謙卑一些,虔誠一些,淡然一些,閒適一些,去享受旅程;滿懷著對下一處美景的期待,腳步堅定而輕快地向著前方踏著,永不疲倦。霧氣氤氳的深山中,迴盪著嫋嫋空靈飄渺的古琴曲;金黃麥田裡,隨著麥浪翻滾起伏的是莫扎特輕快跳躍的《卡農》;山溪泉眼旁,如流水般叮咚作響的是晨風中的柳笛清音。漸漸地,曾經羸弱的身體變得健康而挺拔,黯淡無光的雙眸閃爍著自信的光芒,蒼白空虛的心也變得色彩繽紛而充實。
心在旅途,是一種積極樂觀自信的心境,是一種追求美好,又能享受過程並不斷髮現快樂的生活態度,它使人不斷地向著最完美的境界前進。我不知道那美好的遠方在哪裡,沒有人會回答我,但是我會走著屬於我自己的道路,不斷向前,享受著沿途的辛苦與疲憊,享受著花朵苦澀的甜蜜,享受著屬於我一切的一切。荊棘算什麼,剌破的傷口總會癒合;風雨算什麼,泥濘過後的天空總會更加湛藍;失敗跌倒算什麼,大不了爬起,重頭再來。
心在旅途,堅定的腳步永遠向前;心在旅途,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歇。
誦讀傳承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篇19
國小六年級作文 ,683字《論語》、《孔子》、《荀子》、《莊子》、《道德經》、《三字經》、《弟子規》、《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都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典,可是現如今的我們很少涉及到我們祖先世世代代傳下來的這些精髓,最多也就是在課本上學到一些古詩文或是散文,而真正瞭解其深意又懂其背景的同學還是屈指可數,這樣的現狀不禁讓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堪憂。
瞭解這些古籍,並不是為了單單的傳承文化,還是為了讓我們先輩的精神理念傳承下去,每一次讀古籍的過程,那都是一次心靈的淨化。
這些古籍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扇進修的大門,以其不自生;外其身而身存,要做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不自命清高,待人友善,待人待事不要有偏見,不要因為一個同學沒有跟你說要借你的什麼東西,就借走了,沒有跟你打招呼,你發現了,就認定了他是一個小偷,且以後、將來都不會變,那樣的想法是不對的,同學可能只是無意的拿走了沒有跟你說,但是,他還回了,就說明他不是偷,你不應該去傷害你的同學,可能你的這一句話就影響了他的一生,你因該告訴他,下次要記得告訴你,畢竟“人之初,性本善”,世界本沒有好人和壞人之分,全是憑你自己的判斷,可能他是無意識的,卻被你誤會成了有意的,所以人要學會寬容大度的待人、處事。
凡是並不是你表面所看到的那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難言的苦衷,你做不到了解每一個人,瞭解每一件事,不如學著去包容別人,體諒別人的苦衷,多去發現身邊、生活中的美,學會感恩,感謝你身邊的每一個人,無論是討厭你的人、還是愛你的人……你都要感謝,因為正是有他們你才會進步,才會成長,才會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
一場艱苦的旅行——《文化苦旅》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1211字文化苦旅,顧名思義即是餘秋雨先生對中國歷史文化探究的一場艱苦的旅行。在本書中,餘秋雨先生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向我們講述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故事,歷代文人艱難的故事,我從中受益匪淺,感觸頗深。其中最令我影響深刻的是《道士塔》和《風雨天一閣》
《道士塔》,餘秋雨先生將這篇文章小說化,而表達的內容只用三個字即可說明,那便是那帶著瓊瑤阿姨淚腔而彷彿在那幾卷古書面前,對著死朽者的屍骨卻無力迴天的哀怨嘆恨道:“我好恨。”我彷彿看到作者像一匹狼在黑夜中哀嚎卻無奈。
在本文中王道士是一個沒知識沒文化的人,只因巧合以敦煌窟為家成為了道士,在這段期間王道士對莫高窟進行粉飾,繪上了西遊記的故事,這看上去美妙但卻是對中古歷史文物的一種褻瀆。王道士的作為也的確反映出當時的教育落後,也為後來的損失埋下伏筆。不就王道是發現了這莫高窟裡的經書,並視其為珍寶。後來英國的考古學家斯坦因知道這件事便前來,這裡,餘秋雨又為我們引出了一個橋樑似得人物,那邊是湖南人蔣孝婉。在歷史的長河中,這類橋樑似得人物往往被掩蓋,但它卻往往是最重要的。在文中蔣曉婉幫助英國人用僅僅30英鎊換回了那幾卷古書。可是蔣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是我閱讀時發出的疑問。但我想可能是當時的社會背景所迫吧,畢竟那是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身為一個不被重用的普通中國文人也只有到異國他鄉謀出路了。
當王道士聽到斯坦因提出的要求時,他的第一反應是警惕、閃躲、拒絕。這說明當時的他還算有點良知,但後來他卻又同意了,這也就是因為他之前的經歷,那三十磅大洋可比他平時一年化緣化來的錢多得多。而且他本也是出於善意希望中國文化能在各國展覽,但卻是這一念之差釀成終生遺憾。
作者曾幻想在斯因坦走的路上攔住他,但後來卻又放棄了。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怕官兵私藏呢?還是怕軍閥混戰搞得古書葬身於戰場呢?原因數不勝數,最終讓它在異國展覽可能還會完整吧。
這便是《道士塔》,講述了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的故事。警示我們年輕人在面對祖國文化遭受侵略時要勇於站出來維護,不像王道士那樣愚昧軟弱。同時也在呼籲保護歷史文物。
“二百年的積存,可散於一朝;三千里的蒐集,可焚之於一夕”說的便是位於寧波的天一閣。
本文中提出了“健全的人格”這一可笑的詞,後來這個可笑的詞又被獻給康熙帝。古人好講“健全”“圓滿”,也擅長把這些完美的修飾詞留給自己的掌權人。然而健全的人格包括“禁止婦女登樓”的封建族規。是一個酷愛書籍的女子最終抑鬱而終。這也反映當時在既缺少人文氣息有無婚姻自由的年代,一女子想借著婚姻多讀一點書,其實是在以自己的脆弱生命與自己的文化渴求周旋。她失敗了,卻讓我很感動。《天一閣》的真諦大約是叫我們堅持文化的積累,沉澱出濃郁的民族情節。
《文化苦旅》使我懂得中華民族文化來之不易,且行且珍惜。也許如秋雨先生所言“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裡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的方式。”也罷,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碟躞,以此為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