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文明懂禮貌相關作文20篇

講文明懂禮貌 篇1

國小六年級作文 ,801字

柏拉圖有句名言:“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裡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更注重的是教育孩子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一百人就會有一百種答案,作為父母,我們認為做人首先要做一個文明的人。

我的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和弟弟見到熟人要主動問好,家裡來了客人要好好接待,說話要有禮貌。就餐時,長輩入座後才能動筷子,自己吃完了,要跟大家說一聲才可以離開。去別人家做客,不能隨意走動,不能亂翻東西,不要打擾別人等等,我從小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而從孩子懂事起我對他也提出同樣的要求,那就是“講文明,懂禮貌”。

孩子問“文明是什麼?”我說,文明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同學有困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親切,是見到師長時的問好,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文明是一種品質,一種修養,是一種受人尊敬的行為。

而行為的培養,必須有父母的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在外吃飯,我習慣飯後清理自己面前的餐具,空碗摞在一起,用多餘的紙巾擦乾淨桌上的湯汁,儘可能保持桌面的乾淨整潔,並且要求孩子也這樣做。孩子不理解,說:“媽媽,別人都不收拾,不是有服務員打掃嗎?”我說:“別人怎樣我們管不了,但是我們要做好自己,在家吃飯,我們不是也要打掃乾淨嗎?儘量給別人減少麻煩而不是製造麻煩,這也是一種文明和修養。”

現在,孩子養成了見到熟人主動問好,來了客人禮貌接待,受到幫助及時說“謝謝”,同學打架會進行制止和勸阻,車上遇到老人主動讓座,在外不亂丟垃圾,在家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只有家風如雨,幼苗才能茁壯成長。

講文明懂禮儀 篇2

國小五年級作文 ,605字

中國,是一個素有“禮儀之邦”的文明大國,但一個文明大國,卻因為“老人跌倒到底扶,還是不扶?”而被世人所拷問。這樣下去,中國,還配得上“禮儀之邦”的稱號嗎?——題記

這幾天,新聞報道里經常說:有人見死不救,跌倒老人無人攙扶等事件。我就不明白,為什麼大家都怕老人“碰瓷”,而把生命視為草芥呢?想到這裡,我不禁回憶起幾天前的一件事。

那天,我正從課外班回家,在路上,一輛摩托車從我身旁飛快的呼嘯而過,讓我猝不及防,差點就被撞到了,但是,下一秒,我聽見了一位老奶奶的叫喊:“哎呦”只見那位老奶奶跌倒在地,我隱約聽到旁邊那個騎摩托車小夥說了聲:“真倒黴”然後騎著摩托車飛快的逃走了。聽著老奶奶痛苦的呻吟,我急忙跑上前去,想攙扶老奶奶。可這時,已經有許多大人攙扶起了老奶奶,將老奶奶扶到馬路邊,親切的詢問老奶奶的傷情。有人建議將老奶奶送到醫院,但最後他們還是覺得先讓老人的兒女來比較好。

不一會,老人的兒子來了,他看見這麼多人救他的媽媽,激動的說不出話來了,連忙說:“謝謝,謝謝大家……”隨後,扶著老人回家了。

只要我們講文明,懂禮儀,讓文明美德跟著我們走,我相信,禮儀之邦這個稱號,永遠都在中國!

倡文明談禮貌 篇3

國小五年級作文 ,731字

中國曾有“君子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的古訓,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待人應彬彬有禮,不能態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遜。禮貌待人,恰當的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有這樣一段經歷:有一天,我和樓下的朋友小明一起去小區玩捉迷藏。他先藏,我找。正巧,我看見旁邊有一位老爺爺在晒太陽,我上前去問:“老爺爺,您知道剛才有個穿藍色T恤的孩子藏在哪兒了?”老人見我很有禮貌,便耐心地給我指路。在老爺爺的幫助下,我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小明。我贏了,我好高興啊!該小明找我了,我也找了個隱蔽的地方藏起來。這時,小明也去問老爺爺,他吼道:“老頭兒,看沒看見一個身高1米60左右的男孩藏在哪?”老爺爺不但沒給他指路,還罵他是個不講禮貌的孩子。結果小明始終沒找到我,甘願“受罰”。這正如俗話所說:“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還有一次,我在坐公交車時,不小心踩到了一位大姐姐的裙子,大姐姐回頭看了看,我連忙說:“對不起,猜到您的裙子了。”那位大姐姐微笑著說:“沒關係。”於是一場可能發生的糾紛,就這樣避免了。看來禮貌待人可以在人與人之間架起一座理解的橋樑,減少相互間的矛盾。可見文雅、和氣、寬容的語言,不但溝通了人們的心靈,而且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

近期,我認真閱讀《品經典悟人生》這本書,其中《昂貴的單純》這個故事,使我受益匪淺。我深深體會到: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我們也要尊重別人的意願,不要強迫別人去做事,即使以為自己的建議對他人有好處,也要讓他人在明白後自覺採納你的建議,而不能強迫他人。記住,尊重別人,就等於尊重自己。

人在社會生活中,總要和別人交往。學會文明禮貌待人,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就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

倡文明談禮貌 篇4

國小五年級作文 ,731字

中國曾有“君子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的古訓,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待人應彬彬有禮,不能態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遜。禮貌待人,恰當的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有這樣一段經歷:有一天,我和樓下的朋友小明一起去小區玩捉迷藏。他先藏,我找。正巧,我看見旁邊有一位老爺爺在晒太陽,我上前去問:“老爺爺,您知道剛才有個穿藍色T恤的孩子藏在哪兒了?”老人見我很有禮貌,便耐心地給我指路。在老爺爺的幫助下,我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小明。我贏了,我好高興啊!該小明找我了,我也找了個隱蔽的地方藏起來。這時,小明也去問老爺爺,他吼道:“老頭兒,看沒看見一個身高1米60左右的男孩藏在哪?”老爺爺不但沒給他指路,還罵他是個不講禮貌的孩子。結果小明始終沒找到我,甘願“受罰”。這正如俗話所說:“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還有一次,我在坐公交車時,不小心踩到了一位大姐姐的裙子,大姐姐回頭看了看,我連忙說:“對不起,猜到您的裙子了。”那位大姐姐微笑著說:“沒關係。”於是一場可能發生的糾紛,就這樣避免了。看來禮貌待人可以在人與人之間架起一座理解的橋樑,減少相互間的矛盾。可見文雅、和氣、寬容的語言,不但溝通了人們的心靈,而且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

近期,我認真閱讀《品經典悟人生》這本書,其中《昂貴的單純》這個故事,使我受益匪淺。我深深體會到: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我們也要尊重別人的意願,不要強迫別人去做事,即使以為自己的建議對他人有好處,也要讓他人在明白後自覺採納你的建議,而不能強迫他人。記住,尊重別人,就等於尊重自己。

人在社會生活中,總要和別人交往。學會文明禮貌待人,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就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

講文明守禮儀 篇5

國小六年級作文 ,644字

文明像一把鑰匙,可以把人們帶入禮儀的殿堂;文明像一個指路人,可以在我們感到迷茫的時候,指引我們正確的方向;文明像一縷陽光,可以讓我們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感到溫暖如春。

文明,是文明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中華能成為禮儀之邦的真實寫照,而我們作為其中的一員,就更應該努力去把祖國的這個特點發揚光大,展示民族精神。

大家都應該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吧,這個故事中的孔融十分有孝心,他把最大的梨讓給自己的爸爸媽媽,較大的梨給自己的哥哥姐姐們,剩下兩個梨時,他把大一點的梨讓給了弟弟,自己卻吃了最小的梨。說明孔融懂得謙讓的禮儀,年幼時就知道道德的常識。所以, 我們一定要學習孔融,要尊老愛幼,尊師敬長。

孔子曾經說過一句話‘不學禮,無以立’。意思是如果人不學禮,那還怎麼做人。古人都那麼注重禮儀,那我們現在有什麼理由能不注重禮儀,不講文明?

記得有一件事,它讓我感到十分自豪。那天,我在少年宮補習,準備回家了,我上了公交車找了一個座位坐下。過了一會,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太太走了上來。她走起路來搖搖晃晃,顫顫巍巍的,好像隨時都有可能會倒下去似的。她環顧四周,希望有一個位置坐,可是並沒有。我心想,那個老奶奶站著太辛苦了,我把我的位置讓給那個老奶奶坐吧。於是我便走到老奶奶跟前對她說:“老奶奶,您坐到我的位置上吧。”順便把老奶奶扶到位置上坐好。老奶奶坐上去後對我說:“你真是個懂事的孩子。”我聽到這句話心裡美滋滋的。

“人無禮不立,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 ”我們一定要做一個講文明守禮儀的好公民。

讀經典修禮儀講文明 篇6

國小五年級作文 ,743字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5000年歲月的皺褶裡,又藏有多少曲可歌可泣、美麗動人的故事?作為炎黃子孫,作為華夏人民,我們驕傲的立足於這個世界上。古代的詩人用一篇篇動人的文章感動我們,用一首首美麗的詩篇書寫著曾經的古韻,提筆疾書,寫下了多少經典文明?笑,歲月匆匆逝過,人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可古時的人們還是留下了無數名篇佳作。

李毓秀所作《弟子規》流傳至今,其分為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幾個板塊。出則弟中寫道: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意思是吃飯時,必須長者先就坐,晚輩才能坐下,長輩先動筷,晚輩才能開始,吃走路時長輩走在前,晚輩走在後。出則弟其中還提到,對長輩不能直呼其名,若長輩站著,晚輩也不能坐,倘若長輩坐,也必須要長輩讓晚輩坐,才能坐下。

《弟子規》中寫到許多關於做人,做事等等的要領,誦讀《弟子規》也可以明白許多關於禮儀文明的重點,也能更好地瞭解祖國文化,更加深刻的瞭解中華文明禮儀是何等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後輩琢磨一通,古典文學的著作還有很多,例如四大名著等等。

當然,現在的我們不僅要讀古代文學經典,也要多讀現代的文學經典。世界上有很多文學經典、名著,作者們書寫了一部部好書,或許是如《伊索寓言》通過一篇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個深刻的道理,也許是像《呼蘭河傳》譜寫了一串歡樂中又夾雜著悽婉的歌謠,又或是仿若《吶喊》號召著群眾與反動派作鬥爭……還有很多很多的故事等著我們去了解,去閱讀呢。

讀經典,讀的是歷史,讀的是文化背景,學的是精神道理,學的是禮儀文明,傳承的是文明。閱讀古代經典學的是禮是文明,斂的是一顆浮躁的心,閱讀現代經典明白的是做人道理,繼承的是優良品質、精神!

閒置時隨手一本經典,修身養性。講文明,懂禮儀,樹新風,做一個好公民。

我懂得了講文明 篇7

國小五年級作文 ,392字

有一次吃過晚飯,媽媽要我去把垃圾倒了。因為垃圾太多太重,所以我把垃圾全倒在了公共垃圾桶旁邊的水泥地上。

回到了家,媽媽問我:“你把垃圾倒掉了嗎?”我驕傲的回答:“當然倒掉了,這點事都做不好,我還是十歲的孩子嗎?”媽媽接著說:“可別把垃圾倒在外面的喲!”我原本平靜的心突然吊了起來,然後開始胡思亂想:完了!完了!要是媽媽一出去發現我把垃圾倒在了地上,那可就要被暴打一頓了。我惶恐不安的坐在門口,一顆心像氣球一樣在我身體裡懸了起來。這時,剛好有一位環衛工人將我倒在地上的垃圾清掃乾淨的,我懸著的心才落了下來,並暗暗的樂著:真是天助我也。突然,我聽到了環衛工人嚴厲的批評:“誰這麼缺德,把垃圾弄得到處都是,淨給我添麻煩。要是沒有我們這些環衛工人打掃這裡,這裡不知道要變成什麼樣?”

聽了這話,我立馬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文明就在一些小事中,我們舉手可得。我想從今往後,我一定要做一個講文明的人。

講文明從身邊做起 篇8

國一作文 ,786字

有人曾經說過:“人,一撇一捺,寫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要經常思考,我在做什麼,我做得怎麼樣,我要成為怎樣的人。”做怎樣的人,這個問題興許會有很多答案,但是這些答案的背後都有一個基本點,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個文明人!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傳統的禮儀之邦,“講禮儀”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顯著特色。《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也明確要求現代中小學生要禮貌待人,遵規守紀,嚴於律己。

在我們的身邊,有一部分同學還有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在我們的校園內的樓梯上,經常會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為不和諧的紙屑;教室裡,校園的角落裡食品包裝袋隨處可見,甚至有些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生和清潔工打掃,扔在地上是沒有關係的。再例如,有些同學頸長在學校的走廊裡追逐打鬧,走路推推搡搡,還有一部分同學相互之間講髒話,粗話,甚至還有個別同學故意破壞學校的公共財物。我們很多同學把學習文化放在首位,而忽視了社會公德的培養和文明習慣的養成。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應該注重自己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言談、行為舉止,自覺履行我們應該遵守的文明禮儀。

文明是什麼?文明是路上相遇的微笑,是同學有困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情切,是平時遇到師長時的主動問好,是一不小心碰到對方後的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地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行為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後的主動制止……文明是一種品質,是一種修養,是被大家廣泛推崇的一種道德行為。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良好的行為習慣做起,做一個講文明、講禮貌的好學生。讓文明之花、禮儀之花開滿校園。

講文明演講稿 篇9

演講稿 ,10345字

【篇一:做文明中學生】

尊敬的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叫康志穗,來自1003班,我演講的題目是《做文明中學生》。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是什麼讓我們變得彬彬有禮,溫文爾雅?是什麼讓我們的城市變得這樣的乾淨亮麗?又是什麼讓我們的社會變得這樣和諧美好?是文明!在今天這個美麗的世界裡,文明之花處處開,那麼,一個文明的中學生應該是怎樣的呢?

一個文明的中學生絕不是這樣的。與師長相遇,或低頭而走,或繞道而去;在公交車上,面對老弱病殘,或視而不見,或無動於衷;同學交談粗俗低階,汙言穢語,髒話連篇;同學之間因為一些小事就惡語相向,大動干戈;公共場所,嘴裡痰渣隨口吐,紙屑果皮隨地扔;校園裡,公園中,茵茵綠草任意踩,美麗鮮花隨手摘,綠枝翠葉肆意折。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與文明完全背道而馳,這絕不是當代中學生的形象。

一個文明的中學生應該是這樣的。在家裡,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熱愛勞動;在學校裡,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勤儉節約;在公共場所,愛護公物,講究衛生,保護環境,遵守秩序;在社會上,熱愛祖國,文明禮貌,誠實守信,遵紀守法。時時爭做胸懷開闊,心理健康,勤奮自立,勇於創新的“小主人”,鍛鍊自己,發揮特長,塑造文明形象。

文明就像春風,溫暖人們的心;文明更像一劑良藥,除去陳規陋習;文明還是洗潔精,洗去一切汙穢。是啊,文明就是一個天使,給人們帶來幸福、快樂、平安。

同學們,我們正是青春年少時,讓我們共同努力,從小做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親近文明,實踐文明,表現文明,告別陋習,做文明學生,創和美家園。讓一切醜惡遠離我們,讓我們擁有更加文明、衛生、健康的生活,讓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麗。

最後,讓我們攜起手來,播灑文明種子,讓文明之花開放在校園裡,開放在祖國大土地上!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篇二:學做文明人,文明伴我行】

記得有人說過:“人,一撇一捺,寫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要經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麼,我做得怎樣,我要成為怎樣的人。”做怎樣的人,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答案,但在每一個答案的背後都有一個基點,那就是做人,首先,做一個文明的人。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正在接受著知識教育,更應該知書達理,舉止文明,談吐得體,提高道德素質,振興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這樣才能學好知識,成為一個有道德修養和綜合的合格中學生,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孔融讓梨”—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故事。思歲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傭,正因為他懂得謙讓,懂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雖然還是一個四歲的孩子,但他的那種精神足以讓人敬傭一生。比那些滿腹經文,卻只懂得說,不會做的大人強上百倍。

這個故事之所以會被後人所傳頌讚揚,就是因為四歲的孔融做到了道德禮儀。它還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無道德,是狗材。無知識無道德,是棄材。即無知識又無道德,反自以為有知識有道德,是殺材。”

文明其實是由細節構成的。在學校,我們應該做到尊敬師長,與同學和睦相處。回家應孝敬父母,要懂得感恩。在一些公共場所應該講秩序、舉止文明、輕聲細語。我們還要愛護花草樹木,熱愛大自然,熱愛一切生命。要能以“謙”、“儉”、“勞”三字為立身之本,而補餘之不足。

請改掉陋習,做一個有道德、有素養、文明之人。不知大家是否記得,中央電視臺曾經報道,因國慶後的天安門廣場,隨處可見口香糖殘跡,40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上竟有60萬塊口香糖殘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塊口香糖汙跡,密密麻麻的斑痕與天安門廣場的神聖和講到嚴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所以我們應在此時抓好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不然,即使成為一位才學淵博的人,於人於己於社會又有何用呢?

反思過後,我們該怎樣呢?是的,我們該努力了,努力做一個文明之人。努力營造一個更加理想和諧的校園。不要忘記行動,就是現在這一刻開始的。從這一刻開始,行動起來,讓中華民族的文明在我們的一生綻放出光芒!

【篇三:一言一行見文明作文】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一言一行見文明”。

談吐舉止可以說是人的外殼,它有美醜之分,雅俗之別。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中,馬上可以憑直覺判斷出他的修養、素質。我們不無心寒地看到,有時在公車上一些“時尚達人”“優雅地”佔著位子,看見羸弱的老者、舉步維艱的病人,卻視若無睹、無動於衷;如果有衣著不如自己光鮮的人站在自己的身邊,他們會投以鄙夷的白眼,嘴中還會嘟囔著“鄉巴佬,沒文化”之類的碎語,然後繼續滔滔不絕地聊著自己和某位“上流人士”的交情,並以幾句散裝的“外語”標榜自己的身份和內涵。

他們文明嗎?不,我認為不。文明禮儀不是華麗的外表,不是高雅的姿態。它可以只是對陌生人的一個微笑,可以是撿起紙屑的一次彎腰;可以是排隊候車時的秩序,可以是給需要者的讓座;可以是獲得幫助之後的一聲“謝謝”,也可以是難為人家之後的一聲“對不起”;可以是上學準時到校,可以是上課認真聆聽;可以是一句問好,一次點頭;可以是一次諒解,一點寬容,……文明其實是由細節構成的,一些屑小的細節都是禮儀,一些微不足道的暖意就是文明,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文明禮儀之邦,可現實又是怎樣的呢?“亂插隊,公共場合大聲喧譁,隨地吐痰”,這些詞彙似乎成了中國的代名詞。單看校園內的不文明行為,便可以用“比比皆是”來形容。然而,我們腳下的這片擁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禮儀發源之地,憑什麼蒙受這樣的恥辱。要改變這種現狀,那我們該如何去做呢?

看看教學樓前棚變綠髮臭的垃圾,走道上改得面目全非的名言,想想我們距離文明到底還有多遠?聽聽周圍同學的不雅語言,想想我們距離文明到底還有多遠?反思過後,我們該怎樣呢?是的,我們該努力了,努力做一個文明之人,少年強則國強,代表民族未來的我們,正在接受著知識教育,更應該知書達理、舉止文明、談吐得體,提高道德素質、振興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樣才能學好知識,成為一個有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的合格中學生,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如果說人生是樹,功績是果實,才能是枝幹,而文明禮儀,是不起眼的樹葉,是那深扎地底的根鬚。想讓你的樹碩果累累,就應增強文明禮儀,從我做起,從細節做起!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請我們每一個人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說粗痞話、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不隨處塗鴉;管住我們的腳,不踐踏草坪,不亂踢門牆。

文明校園,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

【篇四:千學萬學,學做文明之人】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千學萬學,學做文明之人”。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活到老,學到老”,我認為學就先要學做人,做文明人。什麼是文明呢?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範,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文明,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是城市的臉面,更是國家的臉面。

曾有報道說,2009年3月27日常州一名遊客在臺灣島內北海岸知名的野柳地質公園的巖壁上刻下“中國常州趙根大”。此外,也有人投訴遊客隨手亂丟垃圾、任意抽菸。今年2月10日來自大陸的兩個旅行團又在臺灣因爭搶阿里山小火車大打出手,其中一人的小指生生被咬下,一臺灣導遊直言“以後誰還敢帶團呢?”無獨有偶,才過4天,一個來自遼寧的26人旅行團到澳門後,因不滿導遊操守,動粗毆打導遊。

中國,是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上述事件的發生讓中國人有些尷尬,尷尬之餘也認識到:講文明、用禮儀,真的很重要。

很多人不是到了臺灣、澳門才喜歡亂塗亂畫,動粗打人,而是他們一直沒有覺得這是背離文明。在我們身邊,不是同樣有這樣的現象嗎?蘇仙嶺上的亭臺牆柱,塗鴉隨處可見,郴江河的堤下水中,垃圾浮沉掛扯;而在我們的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食品袋,至於因小事而引發的爭強鬥狠在我們身邊也不少見。

作為學生的我們常把學習知識放在首位,往往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現在,我們正處於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這個時期的言行舉止,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心理素質,如果我們不在此時抓好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那即使我們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於人於己於社會又有何用呢?宣永光說“無道德,是狗材。無知識無道德,是棄材。既無知識又無道德反自以為有知識有道德,是殺材。”因為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也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一個有修養的人,不會自誇自大,相反一個無修養、無道德的人,將會到處炫耀自己的功勳。所以,我們首先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懂文明、有禮貌的謙謙君子,然後才是成才。

愛默生說過,文明,是聰明人想出來的與愚人保持距離的一種策略。那麼,讓我們從學校開始,爭做文明學生,爭做文明之人!讓文明之風吹遍校園,吹遍社會,伴隨所有人健康幸福的一生!

【篇五:把文明當成一種習慣】

敬愛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把文明當成一種習慣”。

站在這樣一個講臺上,談到“文明”,我不禁回想起前不久親歷的一個故事。

那天,我像往常一樣放學後乘坐公共汽車回家,由於正值下班高峰,車內很擁擠。我很慶幸自己找到一個靠窗的位子,便坐下欣賞沿街的風景。一路上,汽車上上下下,停停走走……當車子行駛至三完小路口時,上來一對貌似爺孫的兩位乘客。其中的老人已年逾古稀,白髮蒼蒼。他躬身屈膝,拄著柺杖的手顫巍巍的,由“孫兒”攙扶著上了車。那個男孩約摸十歲左右吧,面目清秀。人們注視著他倆上車,幾秒後便又漠然將頭轉向窗外。接著一陣清脆的童聲響起:“叔叔阿姨,誰能行個方便,給老爺爺讓個座?”男孩環視四周,看到並無人響應,臉似乎漲紅了一下。我見狀,本想起身讓座,卻因為剛才的漠然有些難為情,頗遲疑了一會兒。“老爺爺,你坐吧!”一個七八歲的女孩笑眯眯地站起來,揹著紅色書包。“謝謝你啊,小姑娘!”小男孩扶著老人坐好,衝女孩笑笑。“是你爺爺嗎?”女孩問。“不是”,男孩回答道,“不認識。”

聽到這番對話,我渾身震悚了一下,更覺難堪,臉刷的一下,心也怦怦直跳,心想:作為一名中學生,連小孩子都不如,老師不是常教導我們講文明禮儀嗎?真是慚愧啊……

是啊,文明天天講,禮儀時時念,可又有幾個人把它當成習慣在行動呢?我想那次公交車上給我上了發人深省的一課。

把文明當成一種習慣是一種美德,它至善至純,是至高人性的結晶。它源自生活又融於生活。那麼文明到底在哪裡?其實,只要我們用心去感悟,就會發現它無處不在。

同學們,你們可知道,當你們向老師、長輩和客人彬彬有禮地問好的時候,當你彎下腰身隨手撿起地面上一片小紙屑的時候,當你向父母表達自己一份孝心的時候,當你向有困難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當你在公共場所靜靜排隊等候的時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繼和發揚美德嗎?

“積小善,成大德”,中華的傳統美德正是體現在這些良好的習慣和點滴的小事之間。

然而,由於各種負面影響,我們常會看到一些與“文明”和“美德”不甚和諧的一面。在我們的身邊一些不文明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有些同學公共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不強,任意毀壞公物、賤踏草坪、攀折花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起鬨,無所顧忌;有些同學缺乏起碼的衛生習慣,隨地吐痰,隨手亂扔果皮紙屑;有些同學心胸狹隘,以自我為中心,常為一些小事與同學爭得而紅耳赤,毫不相讓……在我們學校,我們經常可以看見有不少同學為了取樂,隨意攀摘花木,甚至把好看的花枝插到自己的瓶中……同學們,一花一木皆生命,花兒也會疼啊!愛護環境,講究文明,美的不是我們自己嗎?

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集偉藍圖已經展開。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應該承擔起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因此,我們不僅要強健體魄,豐富學識,更要傳承文明,繼往開來。把文明當成一種習慣,秉承“勿以亞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古訓,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非文明不言,非文明不做,非文明不想。懂禮貌,明事理。從善如流,積小成大。那麼,我們將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家園。

文明是風,它可以吹拂每一位學子的心,形象禮儀是花,他們將校園裝扮得更加美麗。同學們,“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在這個春季,全中國都瀰漫著和諧的芳香。而這些芳香來自於各種花朵,你和我便是其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們一定能挑起傳承文明的使命,無負於未來,無負於養育我們的父母,無負於這教育我們的中學,就讓我們努力爭做一名文明中學生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篇六:文明地活著】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

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古老的文明,鐫刻在殘予斷戟上,勇敢的忠貞,高風與亮節浸沉在歷史的每一頁,而這一切,早已成為融在我們心中永恆的情結,身為一箇中學生,我們肩負著傳承古文明又創新文明的神聖職責。

但是,現代人卻不知不覺地養成自由放縱的生活習慣,良知已被金錢埋沒,心靈已被名利所惑,同學們,你知道我們身上正缺失什麼嗎?我們國家又缺失什麼嗎?極目所望,我看到了—禮儀的缺失、文明的缺失、道德的缺失、良知的缺失;極耳所聞,我聽到了—正直的缺失、誠信的缺失、良知的缺失、清廉的缺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舉動;有時,在公交車上面對站立的老人置之不理;有時,在高談闊論時,時不時冒出一兩句髒話;有時,只因為一些小事就大動干戈,惡語相向。這些不文明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學校形象和社會正常秩序,我們還能去做這一類學生嗎?不能!可能有些同學會說:“切,區區小事,何足掛齒?”可你知道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只有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才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會成為一名文明好少年。

在社會快速發展到今天,是什麼讓平凡的生活變得不平凡,是什麼讓普通的人變得不普通,又是什麼讓人養成良好的習慣呢?是文明!在這美麗的世界裡文明之花到處開放,那麼,我們也能呀!做一個文明學生並不難噢!

一個文明學生,在家裡,要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熱愛勞動;在學校裡,要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勤儉節約;在公共場所,要愛護公物、講究衛生、保護環境、遵守秩序。在社會上,在熱愛祖國、文明禮貌、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爭做胸懷寬廣、心理健康、勤奮自立、勇於創新的“小主人”。只有這樣每時每刻鍛鍊自己,發揮特長,不知不覺中你就成為了一個文明學生。

各位同,文明習慣可能就是同學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同學有困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親切,是見到老師時的問好,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看到有人講粗言爛語時的主動制止……我們播下一個動作,就會收穫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就會收穫一個品格;由此可見,文明是一種品質,文明是一種修養,文明是一種受人尊敬並被大家廣泛推崇的行為,如此容易,難道我們還做不到嗎?

文明就像一陣風,輕輕地吹走那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文明更像一堵牆,擋住罵人的嘴、打人的手;文明還是一個垃圾捅,把一切危害健康、汙染環境的惡習通通掃除,是啊,文明就是一個天使,她飛到哪,就會把幸福、快樂、平安傳播到哪。

同學們,請崇尚文明,追求身心和諧發展吧,即便我們成不了謙謙君子,也不能淪為無恥小人,你—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如果不知修身;你—才華橫溢技藝精湛,如果不懂禮儀,終其一生也將為社會唾棄,為人民所不齒,同學們,年輕就是資本,但年輕是學習知識和打拼事業的資本,而不是放縱自己和庸碌生活的理由,千學萬學學做人,趁著年輕,我倡儀大家首先應該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懂文明、有禮貌的好學生,一個謙遜而彬彬有禮的青少年。

講到這裡,我想,我的演講也要結束了,最後,我說的一句話就是:在當代中學裡,有什麼競爭比爭做文明、高素質來得更有意義呢?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篇七:爭做文明中學生奏響時代最強音】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0904班的學生雷靜娟,十分榮幸今天能站在這裡為大家演講,我演講的題目是“爭做文明中學生,奏響時代最強音”。

時代呼喚雷鋒精神的動力,民族需要榮辱觀的空間。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肩負著現代化建設的重任,承載著民族興亡的使命。在弘揚時代精神,樹立榮辱觀的征途上,我們責無旁貸!我們要學雷鋒,更要自強不息,立志成才,用無悔的青春創造閃亮的人生!

作為一名中學生,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從身邊事、眼前事、平凡事做起。從唱響國歌做起,熱愛祖國;從樂於助人做起,服務集體;從聽好每一節課做起,追求知識;從辛勤勞動做起,培養習慣;從扶貧濟困開始,關愛社會;從言而有信開始,錘鍊真誠;從嚴守校規開始,遵紀守法。遵從“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古訓,踐行嚴格自律的榮辱觀、價值觀。

芸芸眾生,我們只是滄海一粟。浩瀚的知識海洋裡,我們知之甚少。但我們不因渺小而枉自菲薄、自矮三分。在追逐夢想的征途上,在實現人生價值的征程中,我們時刻不能放鬆自己。在物慾面前,在喧囂聲中,我們要以青春的鬥志昂揚的銳氣,堅守誠信,守住本分;堅守勤奮,守住理想;堅守科學,守住信仰;堅守信念,守住精神。

古人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我要說“少年文明則社會文明,少年進步則社會進步”。培根有句名言:“把美的形象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在今後的道路上不管前方荊棘叢生,我們都將持之以恆,用我們的品質和智慧揚起理想的風帆,用我們的青春和生命奏響時代的最強音。

同學們,五千年來有多少人德高望重,心繫天下;多少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是這種崇高精神造就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豐功偉績,這是我們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的精神支柱。同學們,讓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榮辱觀,做一名文明中學生,讓我們的校園、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和諧吧!

【篇八:讓文明之花永開不敗】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讓文明之花永開不敗》。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文明的風尚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就一直走在追求文明的道路上,文明是尊重別人,更是尊重自己,文明是一種美德!人有說,於細微之處觀察人。當我走在馬路上,看到行人車輛遵守交通秩序時,我看到了文明;當我踏入校園,看到同學敬禮問候時,我看到了文明;當我看到爸爸媽媽善待老人時,我也看到了文明……

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裡,文明之花到處開放,那麼當代中學生怎樣才能成為一名文明好少年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不文明的現象:有些中學生在公交車上面對站立的老人置之不理;有些中學生在高談闊論時,時不時冒出一兩句髒話;還有些中學生因為一些小事就大動干戈,惡語相向。這些不文明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學校形象和社會正常秩序。有些同學可能會說:“區區小事,何足掛齒?”可你知道嗎?只有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才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會成為一句文明好少年。

一個文明好少年,在家裡要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熱愛勞動;在學校裡要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勤儉節約;在公共場所,要愛護公物,講究衛生,保護環境,遵守秩序。爭做胸懷寬廣,心理健康,勤奮自立,勇於創新的“小主人”。只有這樣每時每刻鍛鍊自己,才能成為一個好少年。

文明就像一陣風,輕輕地吹走那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文明更像一堵牆,擋住罵人的嘴、打人的手;文明還是一個垃圾捅,把一切危害健康、汙染環境的惡習通通掃除,是啊,文明就是一個天使,她飛到哪就會把幸福快樂平安傳遞到哪。

同學們,讓我們共同努力,從小做起,從我做起,告別不良習慣,爭做文明好少年,讓我們擁有更加文明、衛生、健康的生活,讓我們的家園變得更美麗。

最後,讓我們攜起手來,讓文明之花綻放在校園裡,綻放在祖國肥活的土地上,讓文明之花永開不敗!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篇九:改掉陋習爭做文明學生】

在一個國家中個人是主體。那麼,對於個人來說什麼最重要呢?我想首先應該是具備文明素質,只有當每一個人都具備了文明素質,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

以前,曾看到這樣一則報道,說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書寫。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禮貌的標語,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菸”、“不準進入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為什麼呢?人家回答:“因為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多數是中國大陸的遊客。”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學校長語重心長地說:“不文明行為也是國恥。”不知大家是否記得,中央電視臺曾經報道,國慶節後的天安門廣場,隨處可見口香糖殘跡,40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上竟有60萬塊口香糖殘渣,有的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塊口香糖汙跡,密密麻麻的斑痕與天安門廣場的神聖和莊嚴形成了強烈反差。

以上的兩個事例表明,文明其實是由細節構成的,反思我們的所作所為可見文明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在我們身邊,在一部分同學身上,還存在著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在我們的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教室裡、走廊上食品袋隨處可見,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和清潔工打掃,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學在教學樓走廊上追逐打鬧,走路推推搡搡習以為常;還有部分同學相互之間講髒話、粗話,隨意攀爬樹枝,甚至還有個別同學故意損壞學校的公共財物。我們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而這恰恰從本質上展現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可能目無紀律,不講衛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我們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們知道:一個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優良的學習環境,創設出優良的學習氣氛。現在,我們正處於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心理素質,而文明的行為就在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同時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質,如果我們不在此時抓好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那我們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於人於己於社會又有何用呢?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懂文明、有禮貌的謙謙君子,然後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的機器,而要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文明就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擁有文明,那我們就擁有了世界上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記得一位名人曾說: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構成的,而不是由文字。無數事例表明,走向事業輝煌、開創成功人生的關鍵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來的我們,需要學習和繼承的東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以什麼樣的精神風貌,什麼樣的思想品質和什麼樣的道德水準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

南開大學校長在鏡子上寫了一句箴言:“面必爭,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裝。”作為一箇中學生,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的儀表起碼必須符合學校的氣氛和學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體的儀表,是對老師同學的一種尊重。

要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中學生。那麼請我們每一個人管住我們的口,不說粗話、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不打架鬥毆;管住我們的腳,不踐踏草坪。我相信,經過我們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一定會營造出一個文明美好的校園。試想假如全國每一個校園都共同建立文明校園,那麼我們民族的整體素質將大大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將會大大加強,祖國的未來一定是繁榮昌盛、燦爛輝煌!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說的就是學習要先學做人,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清潔環境,文明校園,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

禮儀是無處不在的,它不僅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還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在這生機勃勃,充滿活動的春天,意味著我們該有一個嶄新面貌。那麼怎樣才能使禮儀洋溢在美麗的校園裡呢?首先,我們要著裝得體,符合學生身份,同時還要體現出新世紀學生篷勃向上的風采,因為這些可以讓人一看便知道你的修養。升旗儀式,最為莊嚴。這凝聚了文明與熱血的國旗,在禮儀的包圍中更顯得鮮豔。此時此刻,國旗下的我們要嚴肅認真、精神飽滿、高唱國歌,不負於“禮儀之邦”這個美譽。課堂禮儀對老師的教學影響很大,它直接關係著一個班的榮譽與凝聚力,體現這個班的班風班貌。校園禮儀就更重要了,下課後的休息時間,不隨地吐痰、亂扔紙屑、不拿粉筆頭玩、上下樓梯一律右行、見老師和客人要用普通話主動問好。我們還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和一切設施,不穿越綠化帶,愛護清潔衛生,服從老師管理和接受值周學生的批評勸阻。受到老師的幫助,應主動誠懇地說謝謝。同學之間也離不開禮儀,它就像潤滑油,使粗糙的磨擦消跡,如果有矛盾,多進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寬容待人。培養較強的協作精神,這樣使班級更團結、友誼更深厚。在這個文明禮貌月,全中國都瀰漫著文明禮貌的芳香。而這些芳香正來自於各種花朵,你,便是他們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們一定能行。我們將挑起傳承禮儀的使命,無負於未來,無負於這教育我們的美麗校園。改掉陋習,爭做文明學生。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珍惜糧食講文明儉以養德樹新風 篇10

國小五年級作文 ,553字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珍惜糧食是我們小學生所具備的一種美德,也是每個人都要做到的,在學校就有一條禁令:不珍惜糧食者,扣班分,將這個學期不能得到流動紅旗!所以我們都特別珍惜糧食!而我們班上有一個非常珍惜糧食的人!

她就是:王偉嫻,她雖然學習不是很好,但是她,非常珍惜糧食,從去年到現在從來沒倒過一粒米。

有一天,我非常餓,一口飯也沒吃,就倒了,剛準備倒的時候,我突然聽到她說:“一口也沒吃呀,等會就餓了,真是不珍惜糧食呦,那句詩怎麼念來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好學生也不能不珍惜糧食呀!要是中國人都向你這樣,一在就要節約13億斤糧食,唉!”聽完之後,我的臉像蘋果一樣紅,雖然當時還是把飯倒了,但是這件事過後,我就很少倒飯了!幾乎每天都只倒一點兒,有一次去倒時,王偉嫻就對我說:“上次的事對不起,啊!因為我看風你每天都倒了一滿碗飯,太不珍惜糧食了,所以我才說的!”“沒有關係的,我早就忘了!”我對她微微一笑。

她不僅勸告別人珍惜糧食,自己也必須做到珍惜糧食,並且不能浪費一粒米,即使自已已經吃得非常飽了,但是非要吃完,要是太飽了,就帶回家紅小貓、小狗吃,她這種珍惜糧食的美德,值得我們學習!

珍惜糧食講文明,儉以養德樹新風。珍惜糧食的美德,代代相傳,我們任何人都應該做到,這樣才能做一個品質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