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鄉愁相關作文20篇
舌尖上的鄉愁 篇1
國小六年級作文 ,948字一口大鍋,裡頭的菜籽油還冒著泡泡,半碗蔥薑蒜末,鹽盒放在一邊。還有一碟豆醬,一瓶醬油,一碟花椒粉,半碗昨晚的骨頭湯,這縈繞在腦際、鼻端、舌尖的揮不去、化不開的濃濃家鄉味就轟轟烈烈地粉墨登場了。
家中,用老灶大鍋燒菜,就屬我父親手藝最棒。拾柴添火,油星子霎時飛濺。他一手握鏟,一手端碗,把蔥薑蒜末一股腦全撒進鍋裡,鍋裡頓時安靜了下來。一會兒,這“三末”便被油爆得金黃,升起縷縷青煙。父親又瞧準火候,把豆醬、醬油各味調料依次澆入大鍋。一會兒,鍋裡便呈現出一幅鬧騰騰的景象。濃稠的醬汁咕嚕咕嚕,吐出一個又一個小泡;蔥薑蒜末不見蹤影,只能聞見忽有忽無的特殊香味兒。再一會兒,他就把那一塊塊潔白的老豆腐穩穩地放進鍋底,淋上骨頭湯。單挑豆腐也有講究啊!豆腐過嫩則易碎,口感不好,賣相也不佳;過老則不入味,吃起來不是滋味,油膩得很,這是來源於經驗。再看吧,他熟練地翻炒,看起來隨意,卻處處是精妙。這一鏟,緊貼鍋底,沒讓豆腐粘鍋,保留了它完整的外形;這一顛,輕微至極,使豆腐彈牙。湯味四溢,父親蓋上鍋蓋,靜靜等待。
三四分鐘,像算準了似的,鍋蓋掀開,汁少了,也未完全收幹。豆腐同脫胎換骨一般,裹上一身鮮紅的盛裝。還沒停呢!父親捻起一點花椒粉,密密撒了下去。深沉的星星紅火,落入醬紅色裡,增添了一抹斑斕的色彩。父親揚起鍋鏟,小心地將豆腐盛入用醋拌著黃瓜絲的瓷盤中。再端上菜桌。一家人圍桌同坐,歡聚一堂。
這道菜賣相極佳。豆腐層層疊起,表面油光鮮亮。醋汁兒裡泛起朵朵油花,鮮脆的瓜絲浸在其中,看著就夠令人垂涎三尺了。我不禁夾過一塊,一嘗,哦!先是滾燙,再是皮焦內滑,然後才能吃到味道:鹹為主,有一絲絲的甜,酸恰到好處,辣,是點睛之筆,好像在舌尖上蹦跳。還有豆腐本身的鮮香、黃瓜的清脆、骨湯的爽口。汁流入咽喉,有豆醬的煙燻味,花椒的嗆人味……打成一片,令人飄飄欲仙、欲罷不能。不知不覺,一盤麻婆豆腐便被我暴風驟雨般一掃而光。爺爺指著我的額頭,笑著說我是“化骨龍”!(家鄉土話,即指饕餮)這時,我的額頭上也出現了一個深紅的醬汁手指印兒!
這令我陶醉、沉迷、垂涎的麻婆豆腐,這讓我讚美、歌頌、嚮往的家鄉味道,我敬愛的父親與輕煙似的鄉愁,乾杯!
舌尖上的鄉土記憶 篇2
國三作文 ,1352字磐安,是青山的寵兒,是綠水的驕子。她靜靜地躺在浙中這片最綠的地方,遠離塵世的喧囂、浮躁與奢靡,靜靜地吸氣、呼氣,保持著那份最初的質樸與純真。
正是這山明水秀的生態環境,才孕育出勤勞智慧的磐安人民,傳承著亙古久遠的古老文化。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磐安人,印象深處封存著的,是一段舌尖上的鄉土記憶。
幼兒時,總盼著過年,過年了便有好多美味可以品嚐,不論是大魚大肉還是饅頭髮糕,都在我心底留下了一串印跡,回想起來可算是記憶猶新,可嘴饞的我最愛的,是大年夜那晚奶奶煎的油豆腐。豆腐並不是什麼稀奇物,烤、煮、薰、煎,吃法也五花八門,而其中最過癮的就是煎出的油豆腐了。油豆腐的做法也有講究:取上好的茶油適量倒入鍋中,待油色清亮後便可將切成方塊的豆腐入鍋煎制,白白嫩嫩的豆腐在油鍋中翻滾,洗了個“油水澡”後變成了“大胖子”,浮上了油麵,此時的它已換了一套衣裳,變得金黃酥脆,方正飽滿。我站在灶臺旁,不顧飛濺燙手的油汁,拿起筷便夾起一粒塞入嘴中,熱乎乎的油豆腐外酥裡嫩,要是蘸點醬油和醋就更美味了。看到我的饞樣兒,奶奶滿是皺紋的臉上笑得就如一朵菊花盛開。此外,油豆腐還可以煲湯,下火鍋或是炒菜,用場可大咧!於是,這年就沉浸在油豆腐的香氣中。這便是家鄉的年味:溫暖心扉,綿長悠遠。
上小學時,校門口有個早餐店,賣的是方前特色小吃“糊拉汰”。光從字面上理解,此食物頗像粥、羹之類既黏且糊的東西,乃至見到廬山真面目,才發現此類望文生義的尷尬—錯把小夥子認成了大姑娘。“糊拉汰”的製作工藝與雞蛋餅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技術含量要高很多。它通常在鑊中進行製作,用的是玉米粉,因此玉米粉調水的稠稀,鐵鑊中油量的多少,灶膛火候的強弱都應掌握得恰到好處,不然的話“糊拉汰”不是“溜了”就是“粘乎乎”的。早上,店前總是排起長龍,等待時看店中的女主人手法輕盈速度極快,做麵糰、糊餅、加菜一氣呵成,簡直是一種享受。她的“糊拉汰”厚薄均稱,鬆軟適度,鮮香可口,佐料也營養豐富,有臘肉絲、南瓜絲、土豆絲等等,還有一層噴香的豬油,賽比西方的比薩。早飯吃下一個“糊拉汰”,一天的學習生活就這樣有滋有味地開始了。這便是家鄉的小吃風味:地道可口,回味無窮。
如今,我已是一名遠離故土的學子,每當我清夜苦讀,飢腸轆轆之際,老媽那碗油亮的肉絲索粉總會出現在我的腦海,卻是欲吃不得,只能徒添愁緒。
“索粉”是磐安之俗稱,“細若絲,白如雪”,是史籍對磐安索粉之讚譽。索粉以大米為原料,經水洗、浸泡、研磨、蒸煮、抽絲及乾燥等工序製成,道道工序皆有技巧。索粉的製作技藝,是辛勤勞作、睿智非凡的磐安人千年之前摸索創造出的,流傳至今更顯得彌足珍貴。索粉既可做主食,又可作小吃,同時更是逢年過節,生辰吉日的饋贈佳禮。倘使你在異鄉吃上一碗清香撲鼻的肉絲索粉,你的思鄉之情定會油然而生,絲絲縷縷、地道美味的舌尖佳餚,便似一根根無形的絲線,將遊子的心與家鄉緊緊拴在一起,儘管天各一方卻依然心心相連。這便是濃濃的鄉愁: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落葉要歸根,人也不能忘本。磐安是我土生土長的地方,是我心底深處永遠的牽掛。如今,我雖在異地他鄉,但我始終不會忘卻家鄉的味道:亦苦、亦甜、亦濃、亦淡,也終究不能割捨心底的思鄉情愫。因為家鄉,永遠會給予我愛與希望……
體驗舌尖上的鄉土情 篇3
國三作文 ,907字“民以食為天”。我喜歡看電視專題片“舌尖上的中國”,每當看到片中餐桌上那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餚,那一張張燦爛的笑臉,那一個個情味濃厚的熱鬧場面,我就會羨慕不已,不由得想起家鄉的美食,家鄉的親人和家鄉的那份情。
仍記得小時候,在我家後院裡,生長著一棵高大挺拔的香椿樹,每逢春天,爺爺總會帶著我到院子摘香樟芽兒。每當爺爺搬來梯子上樹摘香椿時,我總會在樹下歡呼雀躍地撿著從高處墜落的小芽兒,心想,又有香樟芽炒蛋吃了。滿載而歸地回到家,奶奶就會向我們大展身手。
她將新鮮的香樟芽洗淨後切成末,在與雞蛋糊攪拌,等鍋燒熱後將雞蛋糊倒入鍋中,翻炒至雞蛋嫩熟。香椿炒蛋的清香老遠就能聞到,它看起來黃綠相間,令人饞涎欲滴,吃起來味道鮮美,那香椿嫩芽,又香又脆,口齒間都留著一股清香,不知為何,至今我清晰地記得奶奶做的那盤香椿炒蛋,還有她那慈祥溫暖的笑容。
也還記得童年時,每年的冬月,家家戶戶都會殺上一頭年豬,也就是在殺完豬的那天晚上,主人會邀請親朋好友來吃豬血。一張圓桌上,大大小小的盤子裡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豬肉做成的可口的菜餚,中間的火鍋裡燉著深紅的鮮嫩的豬血。小時的我並不喜歡吃豬血,每每這時,媽媽就會告訴我:“吃豬血殺細菌,吃了才會長大喲!”而我聽了這話後,害怕不吃不能長大,只好乖乖的吃著豬血,那時,一家子人其樂融融地圍著圓桌團坐,那份溫馨至今難忘。
殺完豬後,奶奶就會開始薰臘肉了。她把已經醃製好的臘肉拿到薰臘肉的屋子裡,圍起一份柴火堆,將臘肉一塊塊掛在柴火堆上。生起火後,任憑臘肉在火煙上燻烤。爺爺告訴我:薰臘肉的火不可太旺,講究的是文火慢薰,讓肉的水分慢慢散失。燻肉的乾柴大多是柑橘枝,燒出的青煙終日圍繞在臘肉間,柑橘枝燃燒時的香氣也滲透到臘肉裡,由最初的慘白至微黃至深紅再至黑紅,褪去了原有的乳白,擁有了黑紅的膚色,誘人的清香。
大約二十多天,臘肉就薰好了。將薰好的臘肉與新鮮的辣椒炒上一盤,真是大快朵頤,口齒間還留著臘肉獨有的香甜。用臘肉做出的佳餚,總能令我胃口大開,欲罷不能。
光陰荏苒,歲月變遷,我與童年已漸行漸遠,但這些舌尖上的體驗,卻已經與家鄉的溫情,家人的溫馨凝聚成了一種情懷,深深的埋藏在我的心底。
舌尖上的家鄉 篇4
國二作文 ,691字舌尖上的家鄉 篇6
國小六年級作文 ,599字我的家鄉位於鄂爾多斯市的一個小鎮上,名叫納林希裡,在這裡我們有一道招待它鄉貴客的拿手好菜—豬骨頭燴酸菜。
豬骨頭燴酸菜的選材十分重要。豬骨頭,是現殺的豬身上的骨頭,骨頭新鮮,肥肉,瘦肉均勻搭配,香而不膩。我們這裡的豬不用飼料餵養,是純綠色的,吃豬草長大的。而酸菜,是提前入冬時醃製好的,正好到12月份就可以食用了,這時的酸菜嫩、酸、味道鮮美。
選適量的五花肉一小塊、豬排骨、酸菜、土豆、調料,選好材料後就可以開始製作了。先把五花肉放入鍋中炒,炒到肉微微發黃時放入排骨,這樣將排骨炒到微微發黃時放入調料,炒出香味時,加水,中火熬,這樣肉會更入味。熬到骨頭差不多熟時,加入土豆、酸菜在用小火繼續熬半個小時就熟了。在這期間,我們可以做主食—米飯,我們當地居民在做米飯時,總喜歡吃到黃來和白米一起燜出來的米飯。三十分鐘後,豬骨頭燴酸菜將要和米飯一齊送上餐桌,酸菜顏色成墨綠色,豬骨頭也變得香而美味,正綜的豬骨頭燴酸菜,給我的感覺是—酸、鹹混合而成的奇特味道,酸菜酸而脆,豬骨頭鹹而爽口,土豆與它們一起變的鹹淡合一、黏。豬骨頭燴酸菜給人的感覺是溫暖的,它是我們這裡每家每戶冬天不可或缺的一道飯菜。
豬骨頭燴酸菜,是北方人餐桌上的美食,也是遠在他鄉的遊子對家鄉味道的牽掛與依賴。一道豬骨頭燴酸菜,是我的家鄉的像徵,而它的味道,則留在我的舌尖上,迴盪在我的心裡,永遠,永遠……
舌尖上的家鄉 篇7
國小五年級作文 ,748字我的家鄉,在安徽廬江。那裡群山環繞,那裡風景如畫,那裡的人們純樸善良。大自然總會為這些勤勞的人們送去很多美味。
一場春雨過後,春筍從沉睡中甦醒過來。每當這時,外婆便扛著钁頭,我挎著竹籃,一前一後,走進青翠欲滴的竹林。望著一個個嬌滴滴的筍兒,我們心中甚是歡喜,看來今年是筍兒的大年。不一會兒,我們便滿載而歸。
大自然給家鄉的饋贈,還有它—蕨菜。說到蕨菜,我就興奮不已,理由主要不是在於它的美味,更是在於尋找它的過程。它長在樹木蔥蘢的山間,細細長長,與雜草打成一片。它如同頑皮的孩子,把腦袋伸得老長,盼望著與我捉迷藏,卻又把自己藏得那麼好,稍不留神就會與它們擦肩而過。所以每找到一根,就是一次偉大的勝利。
外婆嫻熟地削去筍根老的部分,再用刀的末端,從筍根到筍尖深深地劃了一道口子,用手向兩邊一掰,又白又嫩的筍肉,便羞答答地展現在我的眼前。接著將筍肉改刀,或片或塊,焯水備用。外婆將筍兒放在一邊,又拿起一把蕨菜,輕輕搓揉它的頭部,那含苞待放的“葉”骨朵兒,便輕盈地落在地上。再用清水洗去它周身的細毛,切小段。筍兒和蕨菜的燒法大致相同,無需太多的佐料,儘量保持它們的原汁原味。外婆選用家鄉的臘肉,切片煸炒,放蔥薑蒜大火爆香,加入筍兒或者蕨菜翻炒,加適量開水,文火燒幾分鐘。這時,鍋中“咕嘟咕嘟”,鍋外輕煙嫋嫋,香味四溢。
終於上桌了,我迫不及待想狼吞虎嚥起來,但轉念一想,如此美味佳餚,怎能像豬八戒吃人參果—食而不知其味呢?於是,我輕輕用舌尖觸了觸,那感覺如家鄉的春風拂在臉龐,暖暖的,很舒服;細細地嚼了嚼,恍如自己走進了大自然,傾聽著鳥兒在枝頭低聲對語,很是享受;慢慢嚥下,脣齒留香,回味無窮。那味道,便是我想念的家鄉的味道。
又逢春季,它們是否已在家鄉的山間,翹首盼我歸了呢?
舌尖上的家鄉 篇8
國小六年級作文 ,551字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家鄉人;香不香,家鄉味。—題記
我的家鄉在陝西,那兒的歷史古蹟繁多:有舉世無雙的秦始皇兵馬俑,有歷史悠久的大雁塔,有古色古香的小雁塔……還有那優美的自然風景,巍峨的秦嶺,險峻的華山。那兒更是美食的家鄉。
提起美食,首先大家想到的是美味的羊肉泡饃,酸辣的涼皮……但我最喜歡吃的,卻是並不出名的美食—甑糕。“甑”在字典裡讀“zènɡ”,但在我的家鄉卻讀“jìnɡ”。甑糕,是用紅棗和糯米為主要原料,在鍋裡蒸出來的。“甑糕,甑糕,賣甑糕了!”一陣悠長的叫賣聲傳入我的耳邊。我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揣上零用錢,飛奔出去。只見長長的隊伍映入眼簾。我焦急地排在隊伍裡,生怕到我時就沒有了。終於輪到我了。師傅用專用的剷刀將一份甑糕嫻熟地鏟到盒子裡。只見棗泥和糯米交融,紅白相映,色澤鮮潤,好像琥珀一樣,誘人食慾。我迫不及待地夾了一口送入口中,暖暖地,軟,糯,甜,頓入人心,美味十足。
還有一種我喜歡的美食,也是我們家鄉出名的美食—肉夾饃。熱氣騰騰、酥脆香嫩的餅饃,加上惹人垂涎三尺的滷肉,瘦肉肉色紅嫩,肥肉肉色潤白,肉嫩多汁。餅饃,加上肉,再加入少許肉湯,有一種說不出的好吃。告訴你一個祕密,一定要吃有肥有瘦的,才香呢。
歡迎到我家鄉來,欣賞美景,品味美食。
舌尖上的家鄉美 篇9
國三作文 ,1068字東北有許許多多的美食,如果讓我來形容東北,我想便是“舌尖上的東北”,而我的家鄉是便是“舌尖上的家鄉”,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美食,而這些美食中也孕育了善良淳樸誠信的家鄉人。
我的家鄉是的一個邊境小鎮,這裡比較有特色的菜品是東北臘月的殺豬菜—豬肉酸菜燉粉條。寒冬臘月時,小鎮被冰雪覆蓋,農家就會找十個二十個好鄰居好兄弟一起進豬圈,把主人養了一年的肥豬抓起來,按壓在案板上,劊子手拿起屠刀,向肥豬的大動脈刺去,只見鮮紅的血從刀口流進盆裡,一隻豬能流一盆多的血呢!人們用一口巨大無比的鍋,把卸下來的豬肉放進鍋裡煮,豬肉煮熟以後切成小薄片。此時的豬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簡直是人間精品!放出的血可以做成血腸。人們用一個火爐,上面放著一個盆,加上昨晚上已經切好了的酸菜和泡好了的粉條,大約過幾十鍾就可以吃了。
在寒冷的冬天裡,一家人可以圍坐在一個火爐周圍,一起吃著豬肉燉粉條,一起烤著火盆裡的,驅走了寒冬的冷。菜餚雖然簡單,更談不上“秀色”,但卻是勞苦裡一年的農家人最幸福最甜蜜的時刻,此時一家人再拉上三五好友,一起拉拉家常,歡聲笑語中的是質樸農村人的和睦之情。真的是香在嘴裡,美在心上。
豬肉燉粉條最佳拍檔就非酸湯子莫屬了。酸湯子製作起來還是比較複雜的,人們在磨湯子的前半個月泡玉米粒,玉米粒泡到原體積的二倍而且聞起來有點點的酸味兒的時候,就可以用石磨把泡好的玉米粒磨成粉末。在磨製的過程中需要加水,在磨完時應該成粘稠的糊狀。不過到這時還沒有完成,製作酸湯子,最重要的步驟其實是“擺粉”,就是利用澱粉會沉澱的原理,讓玉米糊中的澱粉自行沉澱,在玉米澱粉以上的玉米糊,再經過人們的擠壓,水會被擠壓到外面,而剩下的則會變成相對比較乾的麵糰,這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湯麵。人們將湯麵揉成一二斤重的麵糰凍上,什麼時候想吃就可以拿出一塊,可以製作成外形類似於麵條的玉米條,再經過開水的煮制,就會變成傳聞中的酸湯子。
酸湯子的製作是家鄉人智慧的結晶。在磨製湯麵的過程中,要的是細心、耐心,更重要的是農家人的誠信,在製作中不摻假,不省工序,不偷工減料,這便是農家人偉大的精神美。
農家人最大的特點就是熱情,實在不管誰到誰家幹什麼,只要到了飯點,主人便會留客人在家裡吃飯。不會刻意擺設酒席,就是粗茶淡飯,卻吃出了人世間最美的味道。
歲月的流逝,更替了歲月,消磨了時光,卻從未改變家鄉美食的味道。樸實的鄉親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做出許多令人難忘的美味。家鄉的美食中蘊含著家鄉人的優良品質。家鄉人的質樸,善良,熱情,流淌在舌尖上,植根在我心中,伴隨著我不斷成長。
舌尖上的家鄉 篇10
國小六年級作文 ,649字我的家鄉在江南水鄉。那裡的特色美食有很多,讓我回味無窮的那可要算我們塘棲的茶糕了。
茶糕是一道普通的家長美食,但在家鄉人眼中,它是最特別,最親切的。茶糕歷史悠久,它的工藝也代代相傳。它的材料很簡單,有面粉,葉子和豆沙。先把葉子搗碎,再與麵粉揉成的麵糰和在一起,就成了特製的青糰子。再把青糰子分成許多大小相同的小糰子。這個大小很有講究,大了,就很笨重。小了,便有失精神。接著把小糰子捏成碗狀,在裡面放上豆沙,記著一定要把它封上口,可別讓小糰子露了餡!然後,可要請出我們的大功臣—糕板了。把小糰子在糕板的模子裡,印上花樣,便可以去蒸了。
新蒸好的糕,方方的,軟軟的,綠綠的,色澤誘人。聞一聞,在葉子素雅的清香中,夾著豆沙甜蜜蜜的香氣。用筷子夾起一塊,咬一小口,麵糰苦澀的香味在口裡蔓延開來。這時,濃稠的豆沙已經迫不及待地露出臉來了。吮吸一口豆沙,甜味像一朵花,在我的味蕾裡綻放,回味無窮。吃茶糕,可真有一番“苦盡甘來”的趣味呢!
茶糕不僅好吃,它在“非常”時期,也有獨特的用處。比如,在嬰兒滿月時,孃家人就要做糕,要分給鄰里鄉親吃,讓大家一起甜。辦喪事,也要做糕,形態花樣都以豬、狗、雞等為主。婚嫁做糕,得做成圓形的,象徵著圓滿、百年好合,有心形的,也會在餡中加一些紅棗肉,當然是許下了“早生貴子”的心願。老人家大壽,更得做糕,要做成壽桃樣的,再印一個“壽”字……茶糕的寓意,也是幾百年來老百姓們智慧的結晶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塘棲人的生活是離不開茶糕的,我們愛茶糕,也更愛我們親愛的家鄉。
舌尖上的家鄉 篇11
國一作文 ,857字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台州,這裡美食眾多,有外糯裡香的青團,有香氣四溢的炊飯,還有涼甜解暑的桃漿……在不計其數的美食中,食餅筒是絕對的NO。1,這是家家戶戶都會做的美食。
在每家每戶團圓的日子裡,比如端午節,家裡的老人會事先準備好各種食材,然後開始製作食餅筒。先用麵粉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做成麵糊,這樣它就會具有黏性,和你的手緊緊地擁抱在一起,不想分開。
隨後再用手把麵糊攤在平底鍋上,抹勻,使它平整地鋪在上面。餅越薄越好,就像給整個平底鍋敷了一片面膜,白花花的一層。只需要短短五六秒鐘,鍋底聚集的熱氣就會冒上來,使麵皮中央變成一頂“小帳篷”,就像有人在裡面打拳擊,這時再快速把皮一翻,“小帳篷”裡面隱藏的一縷白煙就會蹦出來,就像神仙吹了一口仙氣一樣。就這樣,香口彈牙的麵餅就大功告成啦!
接下來就是炒菜了。食餅筒裡面包裹的各種菜品很有講究,一家人簡簡單單一炒就是一大桌子,當然,裡面最重要的要數炒麵了,還有肥而不膩的紅燒肉,又酸又辣的土豆絲……家裡“各單位”也分了工—爸爸負責洗菜,切菜;媽媽負責掌勺烹飪;奶奶負責攤更多的麵餅。儘管大家各有各的活,忙得不可開交,可廚房裡還是有說有笑的,就連平時貪玩的孩子們,此刻也像趕集似的從四方聚攏過來,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個資深“美食品嚐家”。
燒好了菜,備好了麵餅,可並不能進入主題直接開吃,因為還有一個重要的步驟—包食餅筒,這是食餅筒的精髓所在。先拿一張餅,平放在桌子上,夾一點自己愛吃的配菜,這時要格外注意,菜要靠邊放,這樣等會兒才能卷出一個漂亮修長的食餅筒。等所有菜都放好後,就可以開卷了,先把靠近自己那邊像蓋被子似的蓋到菜上,接著卷半圈,然後把其中一頭折起來,兜住所有菜,再直接捲到頭,最後舀一勺紅燒肉的湯汁從一端淋進去,光看那品相就能讓人垂涎欲滴。這時候放入嘴中,咬上一大口,哇,好滿足啊!麵餅的軟糯、菜餚的噴香,那入口的一瞬間,你彷彿坐在柔軟的雲朵上,隨風輕輕盪漾……
如果你現在已經饞得流下口水了,就趕緊來我的家鄉品嚐一下食餅筒的味道吧!
舌尖上的家鄉 篇12
國一作文 ,664字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們路橋有許多遠近聞名的小吃,有青草糊、山粉糊、鳳凰蛋……不過我今天要介紹的是我們路橋的“小強拉麵。”
來到賣芝橋邊,映入眼簾的是“小強拉麵”這個醒目的招牌。我不禁納悶:寫著“小強”字樣的招牌還有人進去嗎?不去不知道,進去真是嚇一跳。店裡坐滿了顧客,想吃小強拉麵還需要排隊呢!
店裡的麵條是被稱為小強的師傅親自做的。站在店門口,你就能聽到“砰砰”的響聲,聞聲望去,那是師傅正在做麵條。首先,小強師傅要將麵粉揉成麵糰,麵糰在我們的手中是一個調皮的小孩,滾來滾去的,不聽使喚。但在這位“大師”的手下,她卻是一個可愛、乖巧的“小姑娘”,做麵條的小強師傅想把它捏成什麼形狀就成什麼形狀,從不在師傅的手中跑偏。接著,小強師傅將麵糰壓扁成一個小“月亮”形,然後把麵糰拉長。這時,一個肥胖的麵糰小姑娘立馬變苗條了。最後,師傅用力甩,一根根麵條就如五線譜一樣在師傅手中出現了。
小強師傅將麵條輕輕地放入鍋中。煮好後撈出,麵條變得光滑了。端上一碗麵條,赤紅色的湯汁中,拌著金黃的面,熱氣從碗中冒出,鑽到鼻子裡,真是香氣四溢啊!碗裡面還有小排,肥瘦相間,肥而不膩。吃上一口,湯汁濃郁,麵條芳香,再加上肉的鮮香,吃十碗也不夠啊!難怪店裡的人都埋頭吃著,也沒見他們在飯桌上聊天。我第一次吃小強拉麵的時候,把湯也喝得一乾二淨,舔舔嘴脣,滿意地摸著圓鼓鼓的肚子笑了。
小強拉麵的營業時間也是很和“小強”一樣牛,我們小學生放假,他們也會放假。如果你現在到了路橋,那你們可要趁著這一次機會好好品嚐一下小強拉麵,這是一種會讓你想念的味道。
家鄉舌尖上的美味 篇13
國小五年級作文 ,707字臨近春節,電視裡面不時播放的,最多要算中國各地傳統美食的介紹了。看多了,連嘴也饞上了。所以,等不到春節回鄉,我已經迫不及待地嚷著叫媽媽也教我做一個!
“葉麻”亦即餈粑,是家裡鄉親們在節日裡常做的家鄉小吃。因生活比較貧困,所以用料也比較簡單,只用上便宜的糯米粉,紅糖和綠豆扁就可以了。
要做出一個甜美可口的葉麻,看似容易,但工序卻不少啊!第一步我最喜歡,也是自願負責的,就是攀上屋前的菠蘿蜜樹摘葉子,這事情可難不倒我。三下五除二,不須一刻鐘,我已採摘了足足一籃子綠油油的葉片,然後把它們洗乾淨備用。勤快利索到不得了,連爸爸也誇我呢!
接著我將蒸軟的綠豆扁加上紅糖混合攪磨成豆泥餡料放在盤子裡。而這時,媽媽也正忙著將糯米粉加入糖水搓成麵糰後,再切成大小等分的小麵糰。然後爸爸,姐姐和我一起動手,將手中的小麵糰捏成小圓盤形狀,將豆餡放在中間再搓成小圓球,由媽媽小心翼翼的放進“餅模”裡均勻擠壓,之後反轉輕輕一拍,一個個漂亮精緻的餈粑便做好了,最後再放在葉子上面就可以了。
終於可以上灶蒸了,看著縷縷白煙徐徐升起,還不時傳來一陣陣的米香,巴不得馬上就把它放進嘴裡。漫長的三十分鐘終於過去了,終於可以出鍋了,晶瑩剔透,還飄散著陣陣甜香的餈粑,我連忙伸手拿了一個,迫不及待的要咬上一口,品嚐一下自己親手做的餈粑是個什麼味?啊!好燙啊!差點沒拿穩掉到地上了。咬上一口,感覺軟軟糯糯,甜絲絲的,好美味啊!真的要說上三遍,好吃!好吃!好吃!
一個小小的餈粑,令我深深體會到製作人的那一份心意和誠意,心中的幸福和溫暖實在是刻骨銘心,永世難忘。那也是最彌足珍貴的家鄉味道,媽媽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鄉作文600字 篇14
國小六年級作文 ,10246字【舌尖上的家鄉——年糕】
浙江省桐鄉市洲泉實驗小學603張雨菲
眼看春節即將來臨,家家戶戶都開始置辦年貨了。江南人過年必不可少的就是年糕了。那你們知道年糕是怎麼做的嗎?來,和我一起到年會上瞧瞧吧!
九點,我們來到了年會。年會上人山人海。看,這裡很多人圍成了一個圈子在觀看什麼,我們好奇地擠了進去,原來是年糕師傅在準備做年糕啊!年糕師傅們分工合作,劈柴、生火、燒水、篩粉,井然有序。
準備工作就緒,開始上鍋蒸粉,年糕師傅們把木質蒸籠放在熱水鍋上,還在蒸籠邊上圍一圈布,防止水蒸氣跑出。一位老師傅,一手舀起篩過的麵粉,均勻的向蒸籠裡倒,另一隻手把麵粉鋪平。這樣不停地倒麵粉,鋪面粉,直到把蒸籠裝得滿滿的,蓋上蓋子,等候。
過了一會,粉蒸好了,掀開蓋子,一股熱氣攜帶著糯米的清香向外衝出,白茫茫的一片,猶如置身於香氣繚繞的仙境之中。老師傅往打年糕用的石臼中灑水,灑水是因為怕年糕粘在石臼上,另一個老師傅吆喝一聲,快速搬出熱氣騰騰的熟粉,小跑到石臼邊,雙手熟練地一番,“啪”的一聲,粉團不偏不依,正好落入石臼底。老師傅繼續圍著石臼,往年糕上灑水。覺得水灑得差不多了,老練的兩位師傅,高高掄起木錘,用力捶打著年糕,熟粉在石臼中響起“啪啪”的捶打聲,變得越來越有韌性。老師傅們有節奏地掄著木錘,一個剛剛落下,另一個就高高揚起。
熟粉在千錘百打之下終於成了年糕。師傅們把年糕抬到桌上,用手往年糕上抹水,然後在年糕的兩頭拉扯。這年糕可真有韌性,怎麼拉都不會斷掉。四個師傅用力拉著,年糕越來越長,最後成了長條板凳的凳面。
年糕拉扯完了,就得切糕了。這可不是用刀來切哦!而是用一根棉線,棉線的兩頭各捆著一根小小的竹子。老師傅拿著兩頭的小竹子,用棉線在年糕上繞一圈,拉緊,年糕被一點一點地切開。年糕散發出的糯米清香更濃了,我忍不住,伸手拿一塊,咬下一口慢慢咀嚼。新打的年糕十分有韌性,像泡泡糖一樣,嚼不爛,在舌頭與牙齒之間滑來滑去,糯米的清香,也就在脣齒之間瀰漫著。
年會看完了,我們也知道了年糕是如何製作的,也嚐到了年糕的可口美味,更感受到了濃濃的江南年已經來臨……
【舌尖上的家鄉——年糕年味兒】
浙江省桐鄉市洲泉實驗小學603陳思佳
開始吃年糕了,我端起白瓷盆,不由想起了那次在“年會”上看到的打年糕情景。
那是在一個年會上,鑼鼓喧天,金龍炫舞,人山人海。舞龍肯定是最吸引人的。你看,正津津有味吃著糖畫的小孩,拍手叫好的老人,還有連按手機快門的年輕人,都緊跟在“龍”身邊。
而我卻被那“咚——咚——”的響聲給吸引過去了。
我聞聲而尋,來到一個石臼旁邊。只見一個大伯時而在石臼裡灑水,時而拿著個木錘,向石臼裡砸去。他在幹什麼啊?一旁幫助大伯的人告訴我,這是在“熱身”呢!真正的“好戲”在那裡頭。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是一個“老虎灶”,鍋上是大蒸籠,跟包子店蒸包子的一樣,只是大了許多。蒸籠裡熱氣騰騰的,那是什麼?
我的好奇心更強烈了。趁大伯開啟蒸籠的時候,我探頭探腦地想一看究竟。可當我把腦袋伸進蒸籠,看到的卻只是一股白氣像潮水般湧了出來。大伯哈哈大笑,摸了摸自己的鬍子,對我說:“小朋友,這是白白的糯米粉,你吃的年糕哇,就是從這兒出來的!”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爐火把我的臉蛋照得通紅。
“好咯,起鍋咯!”大伯一把掀開蒸籠,縷縷熱氣白霧,夾雜著米香,迅速裹住了我。大伯和旁邊的一位爺爺對了一下眼,“嗨”的一聲,合力把大粉糰子抬了出來,兩人小跑著來到石臼邊,又是“嗨”的一聲,一起把大粉糰子翻進了石臼。大伯又在手上抹了些油,不停搓著大粉糰子。
隨後,大伯舉起了10多斤那麼重的大錘子,舉過頭頂,漲紅了臉,使勁向石臼裡的大粉糰子打去。粉團沉悶地“啪”了一下,大伯又趕緊拎起大錘,趁此機會,爺爺就拿著“洗帚”往粉團上甩水。甩夠了,第二錘子也正好下來了。“啪——啪——”大粉糰子像一個頑皮的小孩子一樣,打一下,縮一下,不打了,又彈了回來。十幾下後,大伯已是大汗淋漓,他說了聲“不行了”,就放下錘子,換那位爺爺來打。另外兩位大伯趁這個“換班”的間隙,雙手在冷水裡一浸,合力抬起粉團,猛地將糰子翻過身來。爺爺開始打了了。在這錘打——甩水——翻身的完美配合之下,大粉糰子變得愈發富有彈性。我趁大伯休息的時候,偷偷拔下一小坨來,一口塞進嘴裡。“嗯,真好吃!”我對著大伯連連稱讚。
打得差不多了,大伯便將這白嫩嫩的麵糰從石臼裡搬出來,放在沫過水的的桌子上,另兩位大伯就開始揉搓年糕,左手翻過來,右手按壓著,反反覆覆,直到把麵糰做成長方形的年糕模樣。
最後,他們在年糕上“點花”,其實就是在年糕上用毛筆輕輕點上一朵“紅花”。紅花開在年糕上,在陽光下綻放,為新年平添了幾分喜慶。
我就這樣一直看了許久。原來,一塊年糕,是需要偌大的齊心協力,每個人,每一步都要做得十分精細,一旦當中有一步不完美,那麼便沒有這樣的年糕。
我笑了起來,伸手拿了一塊白瓷盆中的年糕……
【舌尖上的家鄉——赤豆糯米飯】
浙江省桐鄉市洲泉實驗小學603莊夢穎
我們鄉下有句俗話叫“廿三糯米飯,廿四撣灰塵“,說的是臘月準備過年的情景。雖然現在生活現代化了,很多傳統的習俗已經失傳或變味,唯獨這“廿三糯米飯”,卻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來。今天,我就隨奶奶來到老家,去嘗一嘗奶奶做的赤豆糯米飯。
一路上西北風呼呼地吹著,像一把利刀,刺進我的衣服。儘管冷得很,但我的心裡卻熱乎著。
開完這長征似的路,就來到老家。一進家門,奶奶就忙起來。我還沒反應過來,奶奶就洗好赤豆,放入鍋中,準備炒赤豆了。由於老家用的是土灶,要一人燒火一人炒豆,奶奶將“炒”的任務交給了我,自己坐在灶口,邊燒火邊指導我怎麼炒。
赤豆呈紫紅色,他們一個個躺在鍋裡,一個緊挨著一個,像一家人。我抓起鏟子橫鏟一把豎鏟一把。“鏘鏘鏘”,鏟子撞擊著鍋子,好像下一秒鍋子就會被擊碎。我把赤豆翻來覆去地炒,赤豆好像在舞蹈,從這兒跳到那兒,從那兒跳到這兒。
不知奶奶什麼時候出現在我身邊。她在赤豆裡倒了幾碗水,直到將赤豆全部浸沒。告訴我說:“炒好的赤豆,還要煮一下才能爛。”煮了五分鐘左右,奶奶掀開鍋蓋,往赤豆裡倒入洗好的糯米。
沒多久,屋子裡便瀰漫了赤豆和糯米的清香。
“滾了,再燜五分鐘就可以吃了。”奶奶離開灶口,邊扯掉粘在身上的柴火,邊對我說。
香味越來越濃,終於等到吃的那一刻了。奶奶揭開鍋蓋,熱氣騰騰中,一鍋紫色的糯米飯呈現在我眼前。飯,竟然是紫色的,好神奇哦!剛想盛一碗來吃,就被奶奶攔下了:“第一碗要供灶家菩薩的。”說完,奶奶拿大碗,滿滿地盛了一碗,酒上紅糖,放在了灶山上。又盛了一小碗,也放上糖,遞給我吃。我挑起一口,吃下去,頓時,香香甜甜,融滿了整個口腔。
吃完赤豆糯米飯,奶奶開始給我講起廿三糯米飯的來歷:
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去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甜甜的糯米飯祭灶王,請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好話。
原來糯米飯的蘊意是這樣的,我有些不服氣地反駁奶奶:“《易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秧。如果平時品行不好,灶王也不會因吃了你的糯米飯而包庇你的。這是迷信!”
奶奶笑了,說:“聽起來是迷信,其實是勸人為善。有糯米飯供灶家菩薩這種說法,使許多人在為人做事時,會提醒自己做好人,做好事,不做壞人,不做壞事。”
原來這樣。傳統習俗中,包含著教育的大道理,神!
【舌尖上的家鄉——春捲】
浙江省桐鄉市洲泉實驗小學603俞斌傑
快過年了,爸爸說:“你這麼愛吃春捲,今天我們就做一回吧。”說完,爸爸把春捲皮、菜餡放在桌子上,叫我包春捲。可我哪裡會包,只好向母親大人求助。
媽媽站在我旁邊,給我做起了示範:先將春捲皮放在桌子上,取適量的菜餡放在春捲皮的邊緣,然後將春捲皮一層一層地捲起來,這樣,一個春捲就做好了。
我照著媽媽的做法包了起來,先夾一些菜餡放在春捲皮上。這時,媽媽提醒我說:“餡不能放太多,不然會漏出來,也不能放太少,不然會不好吃。”我看著自己的春捲,發現菜餡太少了,馬上改正。要卷春捲了,媽媽又提醒我說:“不能裹得太緊,也不能裹得太鬆。”我照著媽媽的說法,開始裹起來。裹好後,讓媽媽檢查。媽媽一看,誇獎道:“不緊不鬆,正好!”聽到媽媽的誇獎,我不禁自我欣賞起來:看,這春捲是多麼標準啊,不大不小鼓鼓的,似乎就要把皮撐破,可又是那麼牢固,根本不用擔心皮真的會破掉。
欣賞完了,我加快了包春捲的動作。不一會兒,我和媽媽就生產出了兩大盤春捲。
我託著兩大盤春捲,送到廚房。爸爸開啟火,向鍋中倒了一些油。油熱了,就把春捲一隻一隻地放入鍋中。沒過多久,春捲就穿上了金黃的衣。爸爸又番動了幾下。不一會,春捲起鍋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剛想狠狠地咬一口,爸爸說話了:“剛炸好的春捲,又燙又韌,還不能吃。得等到放涼才又香又脆。”啊!原來吃春捲還有學問呢。我耐著性等,等到差不多涼了,拿起一個,一咬,外脆裡嫩,還夾雜著新鮮的蔬菜味,太好吃了。
吃著吃著,我忽然想到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叫春捲呢?“卷”字,一看就知道,是跟形狀和做工有關,可這“春”字,又怎麼解釋呢?為什麼不叫“冬卷”,不叫“夏卷”,不叫“秋卷”,偏偏要叫“春捲”呢?
這傳統美食裡,肯定有文章,我得好好探究探究。
【舌尖上的家鄉——胡蜂窟】
浙江省桐鄉市洲泉實驗小學603範佳龍
桐鄉文化廣場人山人海。一踏進門,便有一股食香牽引著我們。
我和屈佳億循著香味,找到了美食的源頭——胡蜂窟製作現場。其實,我從未見過胡蜂窟,更別說吃了,我只知道,這是媽媽他們小時候的吃食,現在很難吃到了。
製作胡蜂窟的攤位前,裡三層外三層地圍著很多人,這都是看熱鬧的,真正想購買的顧客,都在一邊主動排除。隊排得很長,遠遠望去,那場景,像拖著長尾巴的一個大氣球。
我們排在隊尾。一轉眼,我們身後就多了好幾個排隊的。十分鐘過去了,二十分鐘過去了……終於輪到我們了!
製作胡蜂窟的是一個老爺爺,製作工具也十分簡單——一個帶著七個圈的圓形煎盤。只見老爺爺不緊不慢地舀起白色麵糊,均勻地分在七個小圈中。遠遠看去,猶如一朵飽滿的雪花。老爺爺左手托起一隻碗,碗中淨是豆沙;右手拿起一根勺子,舀起一塊塊豆沙,點在七個“花瓣”中。接著,老爺爺往另一塊同樣大小的圓形煎盤上撒一圈又一圈紅紅的糖,再撒一圈又一圈黑黑的芝麻。完成後,老爺爺熟練地將兩塊大小一致的圓盤壓在一起,放入特製的火爐中,上壓下蒸。
沒幾分鐘,一陣陣香甜味就滲透出來了,跟我們剛進門時聞到的一個樣!再等幾分鐘,胡蜂窟終於出爐了!剛出爐的胡蜂窟,一面是白白嫩嫩的;一面是金亮金亮的。那小巧的模樣,像極了頑皮的孩子喜歡捅的大自然中的胡蜂窟,怪不得有這個名字呢!
聞著焦糖的香味,不禁咬上一口,豆沙噴發出來,真美味。咬了一口,還來不及吞嚥下去,就忍不住再咬上一口。沒幾口,胡蜂窟就被我們吃完了。要是多買幾個就好了!我們有些後悔了。
【舌尖上的桐鄉——做年糕】
浙江省桐鄉洲泉實驗小學603顧振宇
我喜歡吃年糕,可是卻不知道年糕是怎麼做出來的。今天,我就要到年會,去看老師傅做年糕了。
一進年會,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人。人山人海,把每個攤位都圍得嚴嚴實實的,而人群圍繞的中央,則有著一縷縷輕煙徐徐升起,這更激發了我的好奇心,我賣力地擠到人群中想看個究竟。
“近了,更近了!我看到了!”我看到的是一個大大的蒸鍋,就是它,輕煙的源頭!“蒸鍋的裡面是什麼呢?”我探頭,看到蒸鍋裡有一堆白白的東西。“那是生粉,煮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一旁的媽媽為我解答。“哦。”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同時又看到老師傅拿著沾水的竹條,先是往蒸鍋裡放一些水,再抓一把生粉,均勻地撒進去,過一會兒,再放水,再撒粉,直至將所有生粉煮熟,再放入石臼進行“錘鍊”。
那石臼有點破舊,但洗得乾乾淨淨,這可見它主人很疼愛這個上了些歲數的老友。老師傅拿起一旁的木錘,那木錘像個巨人,竟跟老師傅差不多高,老師傅右手握著木錘的上半部分,左手則握著下半部分。這木錘怕是有個二十斤左右,老師傅那飽經風霜的手,竟有些顫抖,這就可見這木錘的重量了。“為什麼要打年糕呢?”我有點好奇,“因為打年糕可以讓年糕變得更有韌性,這樣年糕就更好吃呀。”媽媽替我解答道。
老師傅開始打年糕了!只見他右腳在前,左腳在後,把木錘高舉過頭頂,只聽“砰”的一聲,年糕凹了進去,可是僅僅過了幾秒鐘,它又變回來了,但是比以前卻扁了一點。老師傅繼續用力地打,年糕在他的努力下,變得越來越扁。不知什麼時候,汗水,悄悄地出現在老師傅的額頭上,他打年糕的速度也慢了下來。大約過了十幾分鍾,老師傅停了下來,走到一旁坐下來休息了。另一個師傅過來,給年糕加了點水,然後再把年糕對摺,變回原來的圓形。那個師傅拿起木錘,也開始打起來了。倆人就這樣交換著打,後來,他們似乎是嫌速度不夠快,乾脆一起打,一人將木錘打下去,另一人正好把木錘舉起來,兩人交替進行著……
漸漸的,年糕的光澤變得亮起來,看上去表體也變光滑起來了。老師傅把打好的年糕搬了出來,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開始切年糕了,老師傅拿出一根十釐米左右的細線,手沾一下涼水,把線放在年糕的下方,左右手分別捏住線的兩端,同時往中間用力,雙手會合,又交叉,再分別往對手方向拉,直至雙手碰到桌子。就這樣,一大塊年糕被分成了兩份,而且切邊是那麼光滑,一點粗糙的地方也沒有。老師傅用同樣的方法,把一大塊年糕分成了均勻的好幾份。然後,他把其中一塊年糕拉長,再雙手合併,從中間“切進”,當“切”到切不下去時,老師傅再把雙手分開,緊按在年糕上,然後分別向左右捋去,把年糕鋪平。
我在一旁看得有些雲裡霧裡,問道“這樣有什麼作用嗎?”“這可以使年糕更加美觀。”依舊是媽媽為我回答。
只剩最後的“點紅”了。老師傅拿出了點紅用具,沾了點粉紅色的顏料,輕輕地在年糕上“蜻蜓點水”。霎時間,整塊年糕變得喜氣洋洋了。
我情不自禁地拿了一塊年糕,咬了一口。年糕初入口,有種黏黏的感覺,很有韌性,很耐嚼。慢慢咀嚼,有種甜甜的味道,吸引我繼續吃下去。一塊年糕下肚,胃裡有點暖暖的滿足感,讓人感到很舒服。
真是千錘百煉,才成高(糕)啊!
【舌尖上的家鄉——春捲】
桐鄉市洲泉實驗小學603張雨菲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春日春盤細生菜”和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春日春盤節物新”,都提到了“春盤”,這“春盤”,就是我們江南有名的小吃“春捲”。每當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做春捲,吃春捲。
薄如蟬翼的皮張
年節的早晨,菜市場熱鬧極了。賣春捲皮的攤主,一個小爐,一塊帶柄的圓形鐵板,一桶和好的麵糊,一把凳子,就可以開張了。老式點的,用煤餅做燃料;新式點的,用煤氣做燃料。
攤主都是來自附近農村的心靈手巧的大媽。由於春捲一般只在過年時食用,因此,沒有固定的攤位。大媽們就自發在菜市場入口,一字擺開,場面頗為壯觀。
大媽們做春捲的手法極其熟練。右手撈起一團麵糊,不停地甩動,當面糊甩得光滑和順時,就迅速往燒熱的鐵板上抹去,又迅速收起餘下的麵糊。沒一會,薄薄的麵糊在鐵板上成型了。大媽伸出左手,揭起皮張,疊放在一邊。右手繼續甩著麵糊。左手右手,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再看那皮張,均勻圓潤,薄如蟬翼,一看就知道出自高人之手。
可鹹可甜的餡料
接下來就該包春捲了,春捲的味道可鹹可甜,全憑你的愛好。甜的可以用豆沙、芝麻等做餡,鹹的可用各種蔬菜、肉類做餡。
我喜歡吃肉,媽媽就把豬肉剁碎,做成肉餡。我在桌上攤開一張薄薄的春捲皮,用勺子舀肉餡,捲起。可是這玩意兒好像偏跟我作對似的,不是餡放多了,把皮給撐破了,就是餡放少了,撐不起皮。練習了幾次,把勉強把握了肉餡的“度”。手指沾一點水,均勻地塗抹在皮子邊緣,捏合,一個春捲就包好啦!薄薄的皮子裡透出粉嫩嫩的肉,像塗了胭脂的姑娘。
外脆內嫩的“金條”
媽媽在鍋子裡放了許多油,等油沸騰,用筷子夾起一個春捲,放入油鍋,春捲沉入鍋底,然後又慢慢地浮了起來。春捲在油鍋裡漸漸變色,最後成了金黃色。媽媽把它夾入盤子裡,我聞香跑進廚房,一個個金黃的春捲躺在白瓷盤裡,像一條條金子。我用手拿起一個,咬下一口,脆脆的,再咬一口,吃到了嫩嫩的肉。嗯,色香味俱全,真讓人回味無窮。
過年吃春捲,表達了江南人迎接春天的喜慶。雖說春捲是油炸食品,但是因為家家用料精細,製作講究,多吃點也沒關係。
【舌尖上的家鄉——湯圓】
桐鄉市洲泉實驗小學603班楊晏如
從小到大,我吃過很多湯圓,可就是沒見過湯圓是用什麼來做的,是怎麼做出來的。
這天,我隨著媽媽去餐館吃湯圓。正巧,湯圓已經賣完了,店主夫妻打算再做些湯圓。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我不禁期待起來了。
老闆娘聽說我想看一看湯圓是怎麼做的,十分高興,招待我們坐下,然後搬出兩個沉重的袋子。老闆娘說,一個袋子裡是和好的糯米粉,另一個袋子裡是乾粉。又端出一盆餡料——煮熟的蘿蔔絲。
我坐在一旁,眼睛緊緊盯著老闆娘的手。只見老闆娘伸出右手,摘下一團糯米粉,放在左手掌心,合掌,將粉團護在中間。然後,兩手不停地搓動,手中的粉團逐漸成形,搓著搓著,粉團竟成了個滴溜圓的“小球”。
哦,湯圓是這樣做出來的,我恍然大悟。
不對啊,湯圓裡面還有餡料,那又是怎麼放進去的呢?我疑惑起來。
這時,老闆娘將小白球在乾粉裡一沾,將它捏成了一個碗形。沾粉應該是為了防止糯米粉黏手。我想不通的是,為什麼一開始不直接將糯米粉捏成碗形,而要先仔細地搓成球形,然後再捏成碗形?
帶著疑惑,我繼續看下去。
老闆娘拿起一把勺子,挖了一勺蘿蔔絲,放在“小碗”中,拍緊,左右手配合,將“小碗”的邊往中間收,邊收邊搓,搓到最後,“小碗”又變回了小白球。
嘖嘖,你瞧,包好的湯圓個個都是胖嘟嘟的,白嫩嫩的,多招人喜愛啊!
我又繼續看老闆娘包湯圓,看著,看著,我心中的疑惑也解開了:先搓成光滑的“小球”,就比較容易捏成精巧的“小碗”,更比較容易將“小碗”再搓回“小球”,包出的湯圓更加光滑飽滿。
想通後,我感到自豪,原來製作湯圓也要講究循序漸進,這跟我們的學習,是多麼相像啊!
【舌尖上的家鄉——打年糕】
浙江省桐鄉市洲泉實驗小學603範佳龍
在我的家鄉,年糕是過年的必備品。請菩薩,祭祖宗,都要用到年糕。除了年糕有“年年高升”的好口彩外,還有這樣的傳說:
一隻叫“年”的怪獸,凶猛無比。到了冬天,找不到食物了,就跑下山吃人。人只好躲起來,給怪獸充足的條塊糧食充腹。漸漸的,這種避害的方法傳了下來。條塊糧食演變到現在,就成了“年糕”。
那麼年糕是怎麼製作的呢?據媽媽說,他們小時候,每個村子都有人組織起來互相伴工打年糕,現在,漸漸失傳,要看打年糕,只能到桐鄉非遺館的年會上去看了。
非遺館廣場熱鬧非凡。
一聲令下,年糕老師傅們開始拌粉,就是在磨好的米粉裡放進去一些水。那要放多少水呢?我問老師傅們。老師傅們說:‘說不準,要看粉的乾溼。主要是手對粉的感覺,差不多了就行。““那如果感覺錯了,會怎麼樣呢?”我有些奇怪地問。“如果水放多了,會成爛粉,年糕打不結實了,吃起來會粘‘烏機板’;水放少了,年糕就打不動了。”我聽得一愣一愣的,全憑手的感覺,真是神技啊!
這裡,其他老人齊心協力,挪動沉重的石臼,準備開工。那個拌粉的老師傅開始用一隻篩子篩粉,通過篩網的粉,漸漸堆起來,越堆真高,中間尖尖的,真像一座米粉山。
篩好的粉,撒進蒸籠,開始用旺火蒸粉。
“好了。”不知道老師傅又是憑什麼斷定粉蒸好了。反正他說好了,另外的老人都沒意見,他們合力將蒸籠裡的熟粉,倒進石臼。
老師傅舉起笨重的木榔頭,使勁打下去,一下又一下。石臼裡飄出的霧氣環繞在我們身邊,猶如置身在仙境中一般。在老師傅的千錘百煉下,年糕漸漸地被打得扁扁的。
“好做了。”老師傅又一聲令下,其他老人七手八腳,把麵糰從石臼搬到了桌子上。
大年糕經過拉昇,拍平,切割,最終變成磚塊大小的小年糕。人們在年糕上點上紅花,象徵著來年更加紅紅火火。
我用右手托起一塊,聞著清香,在年糕上咬了一口,細細品味,彷彿還有一種甜甜的味道。
可我始終想不通的是,老師傅到底是憑什麼把握打年糕各個環節的“火候”的?
高手在民間哪!
【舌尖上的家鄉——芝麻炒年糕】
浙江省桐鄉市洲泉實驗小學603張飛揚
芝麻炒年糕的美味,用桐鄉的一句土話來講,叫“三個巴掌也不放”。
這道美味的食材十分簡單:年糕、芝麻、紅糖、菜油。雖然食材簡單,但要炒好,卻有竅門。不懂竅門,五星級大廚也要出洋相。
偏偏我有吃福,因為我媽媽,是炒年糕的高手。
今天,媽媽又給我做芝麻炒年糕啦,我在旁邊興奮地看著。
媽媽把年糕切成大約2釐米見方的小塊,裝進盤子裡,那小年糕像極了切好了的甘蔗。
媽媽開始往鍋裡放油。過一會,油開始冒出青煙了,媽媽把年糕全部倒進鍋,用鍋鏟不停地翻炒著。這時,我發現切成小塊的年糕,連成了一片。媽媽說,炒年糕,這一步是關鍵,很多人炒年糕,就失敗在年糕連成了片。“那你是怎麼把已經連成片的年糕分開的?”我好奇極了。
媽媽得意地一笑:“全靠紅糖水。瞧,這就是。”說完,媽媽把先前準備好的紅糖水倒入,繼續翻炒。
“那什麼時候族糖水呢?這肯定很重要。”
“你猜對了!放早放晚都不行,要找準火候放進去。”
“那怎麼樣是火候到了呢?”我準備打破沙鍋。
媽媽又是得意一笑:“感覺唄!”
我不再問了,專心看著年糕。真是神了,那連在一起的年糕,漸漸分開。看來,媽媽的“感覺”是很正確的。炒了五、六分鐘後,湯汁也差不多了,媽媽就撒上黑芝麻,翻炒幾下,芝麻炒年糕就完成了。
經過媽媽的巧手,原本白白的“甘蔗”,現在被紅糖水和芝麻包裹了起來,亮亮地,透著芝麻紅糖混合成的甜香味。我禁不住連連咽口水,拿起筷子,向一塊年糕發起攻擊,一口吞下去,“啊!太美味了!我敢保證,就是有人打我三個巴掌,我也不捨得放下!”
吃完一盆年糕,想起剛才媽媽關於“感覺”的話,不禁讚歎:“高手在民間啊!”
舌尖上的家鄉菜 篇15
國小五年級作文 ,850字光陰荏苒,又到春節,作為我國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春節自然與吃脫不了干係。在我這“吃貨”的眼裡,春節無異於美食節,因為在春節裡,能吃到各種各樣平時吃不到的家鄉美食。
年二十八,我迫不及待地回到美麗的淳安千島湖。淳安的美食各式各樣,豐富多彩,讓人眼花?亂,垂涎三尺。說到淳安春節的美食,不得不提到淳安獨特的暖鍋。暖鍋類似於火鍋,卻比火鍋更高檔,暖鍋通身用全銅製作,中間放木炭,四周放菜品,暖鍋中的菜品非常豐富,最為常見的是豬肉、油豆腐、白豆腐、筍乾等等,你認為好吃的菜都可以放入。暖鍋中的滷最為講究,一般是熟豬油打底,配入辣椒粉、茴香、桂皮、花椒等,再加入熬製半天的土雞湯、鴨湯配成,然後放入魚肉和羊肉,一鍋滷配製好了,無論你放入什麼菜,暖鍋裡的菜都是美味無比的。年夜飯桌上,全家圍著熱騰騰的暖鍋,歡聲笑語間全是暖暖的。
吃著暖鍋,當然也不能少了主食——各式各樣的?,有白米?、包菜?、苞蘆?等。我最喜歡吃那黃澄澄的苞蘆?。苞蘆?也叫玉米?,用純玉米粉製作,分菜?和實?,實?熱烘烘、甜絲絲的,特別是放入火盆烤後,味道更好。寒冷的冬天裡,大家圍著大火盆,一邊烤火,一邊烤?,菜?裡的油不停地往外冒,外皮烤成黃黃脆脆的,這味道聞著就讓人直流口水。有句流傳在鄉間的俗話說得最好了,那就是“手捧苞蘆?,腳踩白炭火,除了皇帝就是我。”
過年,吃得最多的就是肉了。年前,奶奶把養了一年的肥豬殺了,製作成風乾肉。風乾肉也叫臘肉,一般只在臘月裡做。風乾肉其實製作非常簡單,將剛殺好的豬肉切著條狀,然後掛在通風好的屋頂自然晾乾就成了。別看它製作簡單,但風味獨特,肥肉不膩口,瘦肉不塞牙,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讚語。
我的家鄉淳安的春節美食還遠遠不止這些哦,像油?、蒸糕、米羹、毛豆腐等都是我最愛吃的家鄉美食,春節還沒過完我已經吃得圓滾滾的了。抵擋不住誘惑的話,就來我的家鄉——淳安縣千島湖嚐嚐吧。
舌尖上的家鄉味 篇16
國小四年級作文 ,707字陽光灑向大地,繞過一座座黑瓦房,走進一片籬笆小院,陣陣清風拂過臉頰。
到了外婆家,依然是那兩棵大鐵樹夾道歡迎,依然是那熟悉的走廊。我三下兩下爬上石階,大喊一聲:“外婆,我來啦!”
外婆樂呵呵地開啟房門,憐愛地摸著我的頭。弟弟蹦蹦跳跳地跑了上來,外婆開心把我們領進屋,隨後媽媽也走了進來,跟外婆噓寒問暖。弟弟照舊玩起了他的小玩具,我們都還沒有吃東西呢,外婆摟著我說:“寶貝,餓了吧。”我一邊摸摸已經餓扁的肚子,一邊撒著嬌跟外婆說:“我想吃您燒的炒粉幹。”
外婆徑直走進廚房,開始準備食材。我在一旁看著外婆那嫻熟的動作。先抓起一大把粉幹,見到一旁眼巴巴看著的我,親切地說:“來吧、來吧!孩子,我教你炒粉幹吧。”
第一步,我們要將粉幹放在冷水裡面浸泡一會,讓它軟化。接著,在鍋裡倒入熱油,放入三層肉和蔥薑蒜爆炒出香味。外婆抓起放在水槽裡的粉幹,放入鍋中。這時外婆讓我上手嘗試下,我緊握鏟子,嘴裡碎碎念著,手上不斷地翻炒著,不然粉幹會粘鍋的。不一會兒,粉幹就變得軟趴趴的了,用筷子一上一下不斷地顛勺,第一步算是大功告成了。外婆把炒好的粉幹放到另外一個鍋裡面。
第二步,準備輔料。外婆拿出我喜歡的香菇、紅蘿蔔、臘肉、雞蛋,還有鰻魚乾,這就是我們溫州人所說的點心料。在一旁觀看的我呀,饞得口水直流。最後呢,外婆還不忘放了一些自家晒的蝦乾。
外婆先是為我盛上滿滿一大碗的炒粉幹,那味道油而不膩,令人垂涎三尺。我細細地品嚐著外婆炒的粉幹。外面,夕陽慢慢落下,家家戶戶都傳來了炒菜的香味。但是,外婆那炒粉幹,依然是我最為留戀的味道。
舌尖上的微感動 篇17
國三作文 ,777字太陽把光芒灑向人間,將溫度傳遞到葉梢;葉子把那份溫暖化為養料,把能量傳遞給花朵;花朵將那動力化為恣意的美麗,將豐碩傳遞給果實;果實心滿意足地墜入泥土,把希望傳遞給明天……食物傳遞的就是一份煙火嫋嫋而不絕的美好。
從前只是被舌尖上的中國裡那醉人的色彩吸引,鹽漬的醉蟹,一條好久才製成的火腿,鮮亮的顏色彷彿讓人們隔著大熒幕都能聞到香氣。但是深入其中才知道,美好的背後都有一個被手藝人傳承的故事。
其中有一次講了一對做麵條的陝北老夫婦,住在黃土溝溝的窯洞裡,不會做別的,就會做一手面條。為了製作地道而又筋道的麵條,他們常常深夜輪班去翻、晾。一個特寫鏡頭讓我看到了老人臉上的皺紋,如春風吹皺了一汪水,瞬間讓我覺得一碗麵原來也有故事,原來也有滄桑。如今,麵條多在現代化的大工廠裡製作,美觀,效率高。而手工麵條費時,費力,利潤低。但是老人不以為然:“機器做的麵條有啥味道?”為了留住這份手藝,老人的子女就算有再大的事也要回家幫二老揉麵團。正是因為有這份兒匠人精神在裡面,我們才可以品嚐到那麼多有歷史底蘊的美味啊!
那次回老家,鄉親送了我們一袋子野菜,蔫蔫的沒有生氣。可是媽媽將這袋野菜視若珍寶,在廚房裡忙忙活活,端上來一盤蒸菜,拌上蒜泥和香油,嚐起來有一種別樣的清香。媽媽看著這菜的眼神兒,流淌著溫柔的光,將它的歷史娓娓道來。小時候村子裡的人只有紅薯啃,“無鮮肥滋味之享”。姥姥就常常下地挖野菜,給飢餓的兒女嚐個新鮮。姥姥去世已是許多年,但媽媽仍然記得貧乏的年代姥姥做的家鄉吃食。時至今日我才能品嚐到從姥姥或者更早的前輩那裡流傳下來的食物,感受到親情隨血緣流傳下來的美好。
誰說食物就沒有情感和溫度呢?只要大家用心去體會,你一定能品出其中與眾不同的味道。焦黃的炸豆腐,鮮紅的湯底,酸甜的招牌鯉魚,亦或是一碗平淡的麵條。傳遞一份脣齒飄香直抵舌尖,傳遞一份美好直達心間。
舌尖上的微感動 篇18
國三作文 ,777字太陽把光芒灑向人間,將溫度傳遞到葉梢;葉子把那份溫暖化為養料,把能量傳遞給花朵;花朵將那動力化為恣意的美麗,將豐碩傳遞給果實;果實心滿意足地墜入泥土,把希望傳遞給明天……食物傳遞的就是一份煙火嫋嫋而不絕的美好。
從前只是被舌尖上的中國裡那醉人的色彩吸引,鹽漬的醉蟹,一條好久才製成的火腿,鮮亮的顏色彷彿讓人們隔著大熒幕都能聞到香氣。但是深入其中才知道,美好的背後都有一個被手藝人傳承的故事。
其中有一次講了一對做麵條的陝北老夫婦,住在黃土溝溝的窯洞裡,不會做別的,就會做一手面條。為了製作地道而又筋道的麵條,他們常常深夜輪班去翻、晾。一個特寫鏡頭讓我看到了老人臉上的皺紋,如春風吹皺了一汪水,瞬間讓我覺得一碗麵原來也有故事,原來也有滄桑。如今,麵條多在現代化的大工廠裡製作,美觀,效率高。而手工麵條費時,費力,利潤低。但是老人不以為然:“機器做的麵條有啥味道?”為了留住這份手藝,老人的子女就算有再大的事也要回家幫二老揉麵團。正是因為有這份兒匠人精神在裡面,我們才可以品嚐到那麼多有歷史底蘊的美味啊!
那次回老家,鄉親送了我們一袋子野菜,蔫蔫的沒有生氣。可是媽媽將這袋野菜視若珍寶,在廚房裡忙忙活活,端上來一盤蒸菜,拌上蒜泥和香油,嚐起來有一種別樣的清香。媽媽看著這菜的眼神兒,流淌著溫柔的光,將它的歷史娓娓道來。小時候村子裡的人只有紅薯啃,“無鮮肥滋味之享”。姥姥就常常下地挖野菜,給飢餓的兒女嚐個新鮮。姥姥去世已是許多年,但媽媽仍然記得貧乏的年代姥姥做的家鄉吃食。時至今日我才能品嚐到從姥姥或者更早的前輩那裡流傳下來的食物,感受到親情隨血緣流傳下來的美好。
誰說食物就沒有情感和溫度呢?只要大家用心去體會,你一定能品出其中與眾不同的味道。焦黃的炸豆腐,鮮紅的湯底,酸甜的招牌鯉魚,亦或是一碗平淡的麵條。傳遞一份脣齒飄香直抵舌尖,傳遞一份美好直達心間。
舌尖上的記憶 篇19
國二作文 ,549字每一段時光都有它獨特的味道。即使有些事,已經好久不曾重演,我卻依舊記得那舌尖上的味道,那種記憶。
“啊嚏,啊嚏”又是一個冬天,一場大雪把這個小小的地方包裹了起來,顯得虛幻而縹緲。而我又毫不例外的感冒了!當我蓋著厚厚的棉被,身體冰冷,頭腦發熱時。我想起每次我發燒媽媽必會給我熬一碗—薑湯。
每當我睡眼朦朧,拖著疲倦的身子從那充滿溫暖的小床上下來時,總會看見媽媽那忙碌的身影,滿屋子都充滿著姜那獨有的味道—熱氣騰騰的水翻滾著,翻滾著,像打翻的五味瓶。每當這時,媽媽總會和藹地對我說:“趕緊去休息!薑湯還沒好呢”而我總是一臉無所謂地看著她:“沒關係,反正閒著也是閒著!”
這時,她總會放下手中的活,把我推進臥室,給我掖好被窩,然後囑咐幾句就離開了。幾分鐘後,便會有一碗薑湯出現在我眼前。媽媽總會逼我喝,原因就是因為我討厭姜!一勺一勺的薑湯順著我的舌尖往下流,只是瞬間我就被溫暖了。那種味道帶著點微辣,還有點澀澀的,當然也有點甜,我知道那甜的是媽媽對我的愛,那種愛簡單,沒有華麗的修飾,只有一顆純樸的心,卻包含很多。那種在舌尖上的感覺漸漸流傳到了我的心裡,染上一層美麗的顏色!
舌尖上的感覺芬芳了歲月,璀璨了年華,留住了時光,將點點的味覺融化在我們的心間,成為我們心中最珍貴的記憶!
舌尖上的快樂 篇20
國二作文 ,735字吃貨出沒!各家小吃攤請注意多備食材!吃貨要大開吃戒啦!
吃貨,在這個時代並不少見,處處有吃貨,吃貨處處有。上個星期六我就和我另一個吃貨朋友一起大開吃戒,吃到肚子都如同彌勒佛。
星期六,天氣並不像自己想的那麼陽光明媚,晴空萬里,天空灰暗灰暗的,不時颳起幾陣冷風,穿了兩件長袖衣服的我還是覺得好冷,但這阻止不了我們倆吃的慾望!半個鐘的“跋涉”,我們終於到了目的地—步行街,那裡有很多好吃的!我們走在大街上開始尋找“獵物”有好吃的絕不放過!
“那裡!奶茶!喝不喝?”朋友拍著我的肩膀指向對面的一間奶茶店,奶茶!“當然要啦!快點過去!”我拉起朋友的手一起跑過馬路買了兩杯奶茶,冰凍後的奶茶在冬天裡喝是最爽的!我們倆一邊喝一邊繼續尋找“獵物”。
“對了!上次我不是在微博上跟你說過那個雞排超人嗎?去那裡看看!”說完朋友就拉著我跑到清輝園那邊找到了“雞排超人”。這店好小—還以為特別大呢,能有啥好吃的?失望得很。我們要了兩份醬爆雞排,據朋友介紹說這種雞排裡面都是芝士,咬一口就能看見芝士。待接過雞排時,我眼前一亮—新鮮出爐的,熱乎乎的,外表炸得金黃金黃的,一咬下去肯定很脆!我趕快咬了一口,除了嫩滑雞肉之外還有金黃色的芝士,芝士都融了好像要流出來似的,嗯!真的很好吃!外脆內滑,香脆可口。
“完了!我這麼吃下去肯定要肥了!”我吃著雞排擔心的說道。“你要吃還是要瘦?”朋友反問道,“兩個都要…。”我望向朋友,只見她不屑一顧地白了我一眼,好像在說“就知道你要吃!吃貨!”我們一路走一路吃,吃得肚子都撐德滾圓滾圓。朋友說:“做吃貨,肚子一定要吃得下好吃的!吃貨的肚子絕對不能不舒服!”這不就是吃貨精神!
趕上幸福時代的舌頭沒少吃好東西,怕是開心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