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圖形相關作文20篇

漫談圖形 篇1

國一作文 ,493字

漫談圖形

圖形各式各樣。規則的、不規則的,方的,圓的,各有自己別樣的風彩。

三角形

三條邊,三個頂點,它雖然樸素而不起眼,但它是最穩定的—不像四邊形那麼易變形。它有稜有角,像一座山。唯有爬上那陡峭的斜壁,才能感嘆“一覽眾山小”,做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的英雄情懷。

正方形

它如同生活中的一些人,普通,規規矩矩,機械地生活。它天生被刻出了四條邊相等的受人所迫的形狀,因此它也踏實,雖然會變為平行四邊形或稜形,但仍保持著四邊相等的理念,是那些雖應受外界干擾,被打磨得不成樣子,但仍然堅持理想的有志之士的寫照。

多邊形

他們是最多的一類。沒有什麼突出,也沒有什麼特殊。他們各不相同,但都有稜有角,雖易變形,但那也一種不同的人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佔據,圖形才變得數量眾多,顯得有氣勢。

圖形中最特殊的一類—它們沒有什麼角,只是一條曲線,頭尾相連,無頭亦無尾,環環旋轉而無盡頭。它們受到一些磨鍊,變得處事圓滑,沒有了大的、凶狠的磨難,但也失去了應有的美麗與燦爛的人生。

圖形如同世界。人如圖形般各有不同,但只要不失去內心的本色,就能活出自己的那一份精彩。

札記漫談——愛上圖書館 篇2

散文 ,1191字

近日,幾朋友相聚,我隨口一問,圖書館於你們來說是什麼?最多的答案是“讀書唄”。我仔細想來確實如此,可不知怎的,又似乎少點……

圖書館是一座城市的寶藏,也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園。作為一位讀書人,圖書館是必經之地,我每到一處,必會尋當地圖書館一遊。因為我實在無法抵擋它的誘惑,一次次走進它,親近它,直至愛上它,所以一得空兒,便遊圖書館,讓自己不再流於世俗,流於躁亂。

館內一般安安靜靜,偶得有一二翻書聲和刷刷寫字聲,有些雅緻些的便會配上清雅的古樂器聲,從極遠處傳來很輕很柔,很美很飄。書架上的書琳琅滿目,整整齊齊,透著淡淡油墨香味,望著滿架的書,想著滿館的書,莫名地讓人感到踏實。書籍有散有雜,它們或記載了歷史的興衰成敗,或汲取了當代的社會技能,或承載著一幅幅美麗的祖國山川圖,實則,壯哉。有些人自知在館內必然想讀些正經書籍,可我覺得不然,書是抓起來便可閱讀,無論何種書籍,讀不讀得透徹,都能給予我們成長,不是有言道: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只要一本書,便可打發一下午。如果你在圖書館待上一天,不管這座圖書館有多麼小,當你面對人類積累下來的無窮智慧,你的心中只會滿懷敬意,甚至會夾雜著淡淡悲哀。圖書館予我之感,是放鬆想看書,也是一個人的世界,在淘書……信步在高高的書架中穿梭,往四下裡尋尋覓覓地搜尋,也不急,也不知,手指劃過一排排書脊,聽著指甲劃過的聲音,走走停停,有時若無其事地抽出一本書翻開,隨意地看上幾頁,又興趣索然地放回書架。呵,別樣趣味。我酷愛躲在一個偏僻角落,盤腿而坐或尋一旮旯依靠,沏杯不入格的咖啡,透著嫋嫋白煙,手捧一本雜書,不知所云,閒看窗外川流不息的人群和擁擠的車道。圖書館便是如此,它不居之高閣,它存於塵世,又脫於世俗,它有一處必定是雅緻的,也有一處可以讓你感到喧鬧。

圖書館的書也是別樣的,它們經過挑選分類,被貼上標籤,編進目錄,定製整理,被借走,被歸還,可每本書都是實在的。它讓一群群鮮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對話,喚醒,碰撞,交流,分享閱讀的樂趣。有時我想象自己就像一條缺水的魚,遨遊在書海,汲取營養。書撫慰我的憂傷,讓我遠離圖書館帶離了世俗的侵擾,都市的喧囂,生活的瑣碎,洗去心中的雜念;人生困惑;身心疲憊,剩下的只有純淨的思想滌盪著心靈。

掩卷長思,我不禁驚歎於圖書館的海納百川,博大精深。面對現在越來越便捷的資訊網路,電子書等網上閱讀形式層出不窮,實體書籍越來越少人去觸碰,但圖書館卻一直存在著,且不說它是唯一一處不會拒絕躲雨人的地方,也是人們心中聖地,一個類似於西方教堂,東方寺廟的地方。它或“高大上”或“矮矬窮”,但它的美需要你走進觀賞。不正應了古人那句“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能靜下心來嗎?去圖書館吧!愛上圖書館!

漫談莊子與《莊子》 篇3

國二作文 ,938字

我如何以空洞的言辭,來描繪一個遨遊九天之外,桀驁不羈的靈魂呢?

我如何以笨拙的口舌,來道出一卷汪洋恣肆,渾厚雄奇的大道至言呢?

太初有道。這道混混沌沌,是萬物的源頭,是宇宙的秩序;天上星辰藉著這道執行,地上萬物藉著這道生長消亡。“真人”擁有這道,便懷抱宇宙,背倚日月,超脫功名生死,與萬物渾然一體。莊子便是半個“真人”,他窺探到了大道的蹤跡,使用手中神奇的妙筆,啟蒙世人愚頑的靈魂。於是,一部曠世奇書—《莊子》,從他的筆下誕生了。

一部《莊子》,不像儒家的刻板說教,不像名家的炫目巧辯,更不像法家的壓抑苛刻,夜讀《莊子》,是精神的洗浴,是在遼遠的大道中暢行,是在怪誕的寓言裡翱翔,是在空靈的詞藻中悠遊。自由奔放的文風、深邃悠遠的狂想,將文學與思想結合到近乎完美的程度。賞文之奇麗,悟道之幽隱,讀罷一篇,心神暢快淋漓,自覺胸中清風習習,飄飄然輕盈若飛。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宋國人,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道家學說,著有《莊子》一書。他一生清貧,擁有才能卻不屑於入仕為官,只做過漆園吏一類的小官吏。他像謫仙一樣悠遊四方,釣於濮水,遊於濠上,談論大道,直至終了。

有人說,莊子的思想是消極的悲觀的,我卻不以為然。莊子的歸隱,乃是為了探尋深遠的大道,自由自在,還璞歸真,楚王願把國事託付於他,他卻漫不經心地答道“吾將曳尾於塗中”,這並不是消極的態度:功名利祿對於他來說輕如薄霧,不足為道,而忙於國家政務,更是背離他的理想。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人,只有順其自然,不去違背其中的規律,才能獲得“大治”。況且一個悲觀消極的人,會在妻子死後“鼓琴”嗎?會幻想自己化為蝴蝶,翩然流連於花間嗎?外物與自我,在他的認識中已經渾然一體,是對立而統一的;得到與失去,無非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的改變,並沒有真正的得到與失去。正因為看開了,他才能保持平和喜悅的心境,不受外物的紛擾,持守本真。

因此,大道是質樸而玄妙的。莊子眼中的理想社會,同樣是質樸的,是桃花源R的無量胸懷呢?我在這裡講說莊子,談論的豈不是聖人的糟粕嗎?“予嘗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聽之!”

就讓這“大道”的精神,寄身於“聖人的糟粕”,一代一代源遠流長吧。

正如莊子自己在《養生主》篇末打的比方:“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漫談讀書法 篇4

高二作文 ,709字

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此可歸結為勤。其實讀書不止勤奮,還有積累、專注,當然也要注重方法,運用實踐。

勤奮,就是不懈的努力學習、工作。明代張傅喜歡讀書,然而往往記不住,為此他便反覆的抄寫,每讀一篇文章,就抄一遍,邊抄邊讀,抄後又讀,讀後燒掉,重新抄寫,如此反覆七次文章便讀了一二十遍,自然也就記住了。由此長年累月的抄寫,握筆的指上都長滿了老繭,這就是成功的勤奮之道。

歌德說:“過去凡是我們讀過的好思想,聽到的突出事物,我們都記在日記本里,同時也將朋友的特色議論、獨到見解標註出來,納悶就會變得十分富有。”歌德便是把讀書當成了積累,其實如此的文學家還有很多。“崑山無書”的顧炎武,筆記過萬本的馬克思等。都以其耐心、恆心、眼光及獨特的判斷完成了人生的積累。

“牛角書生”李密“掛犢成才”的過程為人們所稱道。歸結他成才的途徑無外乎是“專注”。專注於書中的知識,有執著的追求頑強的毅力,耐住寂寞,不被金錢、地位、名利所誘惑,專注是成才的關鍵。

朱熹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他反對雜亂無章和企圖一步登天,他認為不接順序讀書,就像一個餓肚子的人走進飯館,看到豐盛的飯菜,就左手拿一塊,右手抓一把,全塞進嘴巴,一下吞下去,撐飽腸胃,填滿肚子,但並沒有嚐到菜的滋味。可見,讀書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必要的。

懂得了書本知識,例論就成了裝潢門面的東西。但盡信書不如無書。從前有個人,弄夠流利背誦航海駕船法,大家信服他。後來航海時,船老大突然病死,大家請他當船老大,到了回水和急流處,他只信書中所學,背誦口訣,也穩不住船,全船人都淹死在海里。

讀書,即提煉的過程,根據自己的需要把握方法,那樣才會達到讀書的價值。

我的數學學習漫談 篇5

國一作文 ,716字

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大到宇宙理論模型,小到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到處都有數學的影子。數學已經融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學好數學,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培養起對數學的興趣,沒有興趣的支援,學習便會失去它本身的動力。興趣決定態度,如果能對學習的內容有極大的興趣,那麼學習的主動性便會有很大的提升,學習的效果比起被動的“填鴨”式的學習就會有大幅度的提高。數學這個學科的特殊性導致了學習數學更是需要興趣,在沒有興趣的人眼裡,數學不過是在數與形裡求來求去,而等你真正深入進去就會發現,數學實際上是一個美麗的王國,所有的東西都有其內在的聯絡,而解開一個個謎團帶給的快樂也是無法比擬的。如果有時間的話,建議多閱讀一些像《幾何原本》之類的基礎的數學名著,雖然裡面的很多東西很簡單,而且可能很久以前就學過,但是其中精妙的數學思想與嚴謹的邏輯推理對我們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後的數學學習都會有極大的幫助。

其次,抓住課堂上的45分鐘對我們現在的學習是極為重要的。作為一個極其需要理解的學科,如果不能在課堂上保持高效率,那麼這帶來的損失在課下將需要三五節課來彌補,還不一定能彌補過來。想要學好數學,一個高的課堂效率是必不可少的。

最後也是最簡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勤奮練習。沒有練習,給你再多的時間也沒有用,再大的期望都是空話。我並不支援題海戰術這一類的勞神費力的方法,但是必要的練習題是必須的,必要的練習題可以在學習過後加強理解與記憶,好的練習題還可以將你的各種知識聯絡起來,豐富解題方法,還可以讓你的解題思想,解題思路得到很大的提升,真正感受到數學之美。當然,這些練習題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應該少而精,用最少的時間、最少的精力去獲得更大的收穫。

漫談《望洞庭》 篇6

國三作文 ,630字

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來去洞庭,據文獻記載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本詩則是這次行蹤的生動記錄。

本詩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風靜浪息,月光與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銅鏡平滑光亮。遙望洞庭山青水綠,林木蔥蘢的洞庭山聳立在泛著白光的洞庭湖裡就像白銀盤裡的一隻青螺。

自古以來,秋天都是代表悲傷,充斥著蕭瑟與悲涼,詩人多用於寫憂與愁。例如,李白的“人煙寒橘柚,秋聲老梧桐”,屈原的“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無論是王績的“樹樹皆秋聲,山山唯落暉”,還是劉長卿的“寒潭日月,秋雨上青苔”。都在秋天這個季節裡如此令人暗自神傷,但對於劉禹錫的這一首《望洞庭》來說,秋季卻好似只有在這裡才顯得更加迷人。

整首詩從一個“望”字著眼,近望是“水月交融”、“湖平如鏡”,遙望則是“洞庭山水”、“猶如青螺”。雖然都是望見的,但差異還是顯而易見的。近景美妙別緻,遠景則是朦朧神祕。銀盤與青螺,明月與湖光相映,更令人讀起來覺得情景相容,交相輝映。

詩中也應用了比喻,把“潭面”比喻成“鏡未磨”,把“洞庭山”比喻成“一青螺”,形象生動又不失意境地寫出了洞庭湖的平靜與清澈,洞庭山在洞庭湖中顯得像青螺一樣別緻雅意。

詩整體主要是平聲,讀起來給人一種輕鬆,平靜的感覺,這也又突顯出了與規律的不同,這是一首寫景物的詩。

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緻,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一首山水小詩,盡顯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採,更讓我們領略到了劉禹錫筆下的洞庭山水。

漫談端午作文 篇7

國小三年級作文 ,6592字

【篇一:漫談端午】

小朋友,你們知道農曆五月五日是什麼節日嗎?告訴你們吧,是端午節。端午節還有一首兒歌呢“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賽龍船和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

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把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撈救上來。把粽子投進江河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每個地方的習俗都不一樣,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這一天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絡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篇二: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節嗎?

這就是我們喜歡的端午節。

端午又稱“重五”。也叫“龍舟節”。據說這一天,古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殺的日子。那一天,為了不讓魚蝦把詩人吃掉,老百姓把粽子投到江裡餵魚,還組織了許多船隊到江上尋找詩人的屍體。於是,就形成了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由於這一天又是五月初五,有兩個“五”,所以老百姓就把許多習俗都與“五”這個數字聯絡在一塊兒。如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長命縷”。在這期間,各家要插“五端”,即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聽鎮上的爺爺說,菖蒲就像一把劍,可以驅邪;艾草像旗子,可以招屈原之魂……

就拿我們常州來說吧,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都會掛上菖蒲、艾草,聽老人說這樣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粽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的最愛。棗子粽、火腿粽、赤豆粽……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還沒等粽子出籠,讒嘴的我早已踮起腳,準備大吃一場了。

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歡度端午節吧!

【篇三:漫談端午作文】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你們知道這是什麼節日嗎?是端午節呀。每年五月初五(農曆)為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又稱端陽,重五節。

過端午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黃鴨蛋、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

大家都知道,吃粽子、賽龍舟是端午的只要活動。這還有一個傳說呢。在很久很久以前,愛國詩人—屈原的國家被其它國家打敗了。屈原不願投降又走投無路,於是投汩羅江自盡了。大家划船撈救屈原演變成了現在的賽龍舟。大家把米團扔江裡給屈原吃,因為怕被魚吃掉,所以包上粽葉,演變成現在包粽子。

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現在,你們瞭解端午節了嗎?你們喜不喜歡端午節?

【篇四:漫談端午】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的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或重五節。

端午節有許多重要的活動,其中賽龍舟和吃粽子是特別重要的。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其實在我們常武地區還有一些其他的習俗。端午節這天我們家家戶戶都忙著買艾葉和菖蒲回來掛在門上,主要是為了僻邪和防止蟲害。這天我們小朋友們也特別開心。早晨起來,就有一個用綵線結成的網路,放個鴨蛋,掛上頸上,四處炫耀,極為高興。中午穿上印有蛇、蠍、蜈蚣、壁虎、蟾蜍的薑黃色衣褲,額上蘸雄黃酒寫的“王”字,以取健如獅虎之兆。午後則隨著奶奶或母親到田頭上採集百草,包括艾草、菖蒲、枸杞、野草莓等等放在煮粽子水鍋裡煎,給孩子“洗艾浴”,以防“疰夏”,安全度夏。

說了這麼多,你瞭解端午節了嗎?希望大家都能過好端午節。

【篇五: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知道這是什麼節日嗎?對啦!這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絡在一起嗎?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說完了由來,再來看看我們南方人過節要吃的“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裡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嗎?你們知道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嗎?你們還知道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仡佬等民族地區嗎?

大家聽了我的講解,瞭解端午節了嗎?

【篇六: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到端午節,小朋友們都唱起了這首兒歌。你們瞭解端午嗎?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而且端午節很多習俗與“五”這個數字有關。如大人們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勃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端午節前後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汩羅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悲歌。他噴然自盡主要是對實現清醒的認知和至死保持清白高潔的操守。所以每到端午,人們都會想到他。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為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小朋友們,聽了我的講解,你們瞭解端午節了嗎?

【篇八: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節日的兒歌嗎?告訴你們吧,這是大家都喜愛的端午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為端陽節,重五節。

有許多習俗與“五”這個數字聯絡在一起。用黃、紅、藍、黑、白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瑞”,菖蒲、艾草、蒜頭、石榴花、龍船花。而且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裡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滋生。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端午節和這兩個習俗的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小故事呢。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終不忍心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寫下絕筆作《懷沙》,便抱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悲痛萬分,紛紛來到汨羅江邊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飯糰丟進江裡,讓魚蝦,不去吃屈原的身體,一位老醫師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要藥暈蛟龍水獸。後來人民用箬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小朋友們,你們現在知道端午節的由來了嗎?我們一定要學習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熱愛祖國,保衛祖國。

【篇八: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夥伴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節日嗎?告訴你們,這個節日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端午節和許多習俗一樣,都與“五”這個數字聯絡在一起。說到習俗,就拿我們南方來講,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兒包的粽子,還有雄黃酒。每逢端午節,有的人家要把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在廚房裡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端午節少不了活動: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入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真是豐富多彩,同學們,你們現在總能瞭解端午節了吧!

【篇八: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節嗎?你不知道吧!這是端午節。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還有一個小小的習俗,我來講給你聽吧!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這一天小孩頭上都要畫一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端午節主要活動是什麼啊?當然是吃粽子啦!賽龍舟。為了祭拜屈原,人們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最後來談談我們這怎麼過端午的吧!我們家過端午節要在門上插菖蒲,可以辟邪、防蟲。奶奶在端午節的前幾天,就早早的準備了粽葉、糯米、紅豆、鹹鴨蛋黃。經過奶奶的巧手,一鍋香噴噴的粽子出鍋了,端午節那天我們全家人吃著自己喜歡口味的粽子,過著節,全家人很快樂。

說了這麼多端午節的資料,大家應該對端午節有所瞭解了吧!

【篇九: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你們知道這是什麼節日嗎?我來告訴你們吧,這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每到這一天,大家都歡聚一堂來慶祝。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而我們全家人會大掃除,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我還跟媽媽學包粽子。

經過我的詳細說明,大家瞭解端午節了嗎?

【篇十:漫談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相傳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端午節那天,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裡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一說起端午,我便想起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因此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絞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每年端午節,外婆都會給我們包粽子、煮鴨蛋、插菖蒲。粽子有許多形狀,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都有,外婆最擅長包三角形的粽子。

今年端午,我還會吃著粽子、看著賽龍舟,過一個有傳統氣息的端午節。

【篇十一: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節日嘛?告訴你們,這首兒歌就是來描述人人喜愛的端午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端午節的習俗也很特別呢!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絡在一起。用紅、黃、白、黑無色四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哎!那邊怎麼迎來了一陣清香。哦,原來是在吃‘五黃’呢: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聽了我的解釋,大家瞭解端午節的習俗了嗎?

其實,真正的來歷是這樣的:端午節是中國古代大詩人屈原投淚羅江殉國的日子。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公婆出國都城的訊息後悲怒交加,毅抱石投入淚羅江,以身殉國。當地居民聞訊後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到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是,怡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亭子旁。當人們得只是為了打撈賢臣去大副食,在其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伺候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

大家明白端午節的來歷了嗎?

【篇十二: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首歌關於什麼節嗎?告訴你們,是端午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端午節有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絡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就拿我們南方來說,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每逢端午節,人們要把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在廚房裡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那些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端午節神祕的源頭和豐富是演變讓這個節日的意義更加飽滿,更加能代表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了。今年的端午節我跟著奶奶一起學包粽子,幫著媽媽打掃衛生,吃著鹹鴨蛋,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端午節。

【篇十三: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小朋友們一定猜到是什麼節日了吧。對了,就是端午節,這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啊!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了。相傳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詩人,十分熱愛自己的國家,當知道自己的國家即將滅亡時,他傷心欲絕,懷抱巨石投汨羅江而死。人們划著龍舟撈救屈原遺體,還用竹筒裝了粽米撒入河中,不讓魚蝦啃咬屈原身體。這也就形成了後來端午節的主要活動賽龍舟、吃粽子。

端午節的習俗活動可不僅僅只是賽龍舟和吃粽子。比如有的地方人們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頸脖、手腕和足踝上,稱為長命縷;有的地方各家在端午這天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還有的地方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難怪端午節又叫“重五節”呢,原因在這呢。

我家每年端午節都要吃粽子。我姥姥是個包粽子的能手,什麼三角粽、枕頭粽都難不倒她。今年我還特意去跟她學了包粽子呢,吃著自己包的粽子,感覺特別香甜。

小朋友,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會愛上端午!

【篇十四: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節的兒歌嗎?告訴你們吧,這是端午的兒歌,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這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端午節有人說是為了紀念屈原,也有人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我特意查了一下資料,真的很巧,他們兩個都在五月初五這天去世,伍子胥是被吳王殺害的,而屈原是自己投汨羅江而死。不管是為了紀念誰,端午節習俗沿襲到了今天。

當然,南北方的習俗還各不相同呢!我們南方人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我還知道無論南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帶五顏六色的香囊。

現在我就來說說我們家的習俗吧。外婆會提前一個月就開始包粽子,煮鹹鴨蛋;端午當天,外公外婆會在門上插艾葉,薰艾草,外公告訴我,這樣做夏天就不會有蚊蟲咬了。端午時分也是楊梅成熟的時節,我們家鄉許多人會在這個時節紛紛上山採摘楊梅。酸甜多汁的楊梅個個都紅得發紫,這些可愛的小傢伙一到我家就成為外婆釀酒的好材料,據說楊梅酒可以治肚子疼。

好了,現在你們瞭解端午了嗎?這是我們中國特有的節日哦!

文明漫談 篇8

國二作文 ,946字

350萬年前,人類誕生,人猿揖別,地球上有了人類,就有了人類文明的歷史。

人類文明的建立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既包含了人類體質的進化,也包含了人類的心性、精神和思想情感的不斷豐富、充實、積澱。

在人類文明的程序中,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特徵,各種文明之間的交流,在促進自身的豐富和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整個人類文明不斷提高。21世紀的今天,各種文明和社會制度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是各種文明的相處之道和共同追求。

尊重生命是人類人文關懷的表現,敬畏制度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這是文明最基本的內涵。有了這兩個前提,人類社會才會有光明與溫暖。

生命是人基本的價值,是人的其他一切價值的前提和基礎。尊重生命,意味著要心存感恩,關愛他人,尊重生命的尊嚴與寶貴。

生命,是脆弱的,同時也是偉大的。還記得2008年5月的那場地震,在災難面前,湧現出許多不求“獨生”的“子女”。汶川縣映秀小學29歲的老師張米亞,什邡市紅白旗中心學校老師湯巨集,什邡市師古鎮民主中心小學老師哀文婷……這一個個名字的代表的軀體下,是一個個獲救孩子的生命。也許他們長得並不好看,也許他們並不聲名顯赫,但他們卻是偉大的,他們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的這句話,不正是闡述了此道理嗎?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作為一個社會人,公德意識不可丟。公德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必須共同遵守的基本準則,大而言之,它指的是人們在公共場所必須遵守約定俗成的文明規範,如保護環境,愛護公物,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小而言之,它指的是一個人在公共場所的文明行為,如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公交車上為老弱病殘讓座,公共場所不喧譁等。

不僅如此,要成為一個文明人,就必須做到“知書”,只有“知書”了,才能夠“達禮”。溫總理說過:“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著和境界,關係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所以說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知識,財富源自知識,知識才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資產。

文明的傳承需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文明道德將與我們同行。

漫談淺閱讀 篇9

高三作文 ,877字

歲月如滾滾車輪,在時間隧道上永不停息的行駛,車窗外美麗的風景匆匆滑過,旅者的心也日益疲憊,於是,很多美麗的事物便被我們拋諸腦後……於是,淺閱讀悄然而至,迎合了快節奏的生活,成為了人們的密友。而深層次,追逐人類精神與靈魂的閱讀,便被人們遺忘在塵封的角落中。人們,已忘了閱讀最初的目的。

閱讀,首要目的是獲取知識。無論是中國傳統名作《騰王閣序》、《歸去來兮辭》,還是外國的舶來品《雪國》、《悲慘世界》,無一不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富的文化世界和一個個愛、真、善、美融合的天地,將跨越時空的文明傳遞到我們眼前,讓我們認識世界,感受生命中的美與真。而淺閱讀,匆匆一瞥,略略讀過,可以獲得什麼呢?《紅樓夢》中字字真言,一個字,一句話,皆是作者別具匠心的安排。四百多個人物的悲歡哀樂,皆在“一把辛酸淚,滿紙荒唐言”中娓娓道出。若你只是淺淺讀過,又如何能體會其中的妙處,感受其中的玄機呢?無法體會其中的真、妙,也就無法獲得其中的知識,無法感受文字之美,這樣的閱讀,實在是毫無意義!

閱讀,可以明事理,養身性,圍棋大師吳清源在日本被稱作“昭和聖手。”無人能敵。可是在問及為何敗在他手下時,他的對手卻認為並不是因為吳先生的棋藝有多麼高明,可又參不透其中玄機。而吳先生致勝的法寶僅是一本《道德經》。吳先生每次對弈前必讀《道德經》,以期達到無慾無求,放下一切的境界。也正因此,對弈時,心無外物,取得最終的勝利。

無論儒家,還是道家,都十分重視人精神的追求,都希望通過教誨與讀書達到修身的目的。可是淺閱讀卻不然,從一開始就抱以功利、娛樂的目的來閱讀,不從中思考,只想知道書的大概,獲得一些膚淺的知識,而不靜下心來感悟。書中的人生哲理,作者想傳達的思想,不經深層次的閱讀,又如何得知呢?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對於熱衷淺閱讀的人來說,不過空談。不深入的閱讀,感知,如何能使自己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在這個追逐速度、功名利祿的時代,我們的心已蒙上太多喧囂的塵土。只希望我們能守住深閱讀這一方淨土,滌盪我們的心靈。人生有味是清歡,願我們不要在淺閱讀中迷失自我,只在深閱讀中尋一份感動與安詳。

漫談讀書 篇10

高二作文 ,893字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某種意義上說,你讀書的多少和你能達到的人生高度是正比關係。

讀書可以使人享受心靈上的愉悅。掉進書籍情網中的人,時時品嚐著戀愛般的甜蜜。讀書能夠盪滌浮躁的塵埃汙穢,過濾出沁人心脾的靈新之氣,營造出超凡脫俗的嫻靜氛圍。閒暇之餘,去欣賞一篇美妙的散文、吟誦一首清新的小詩,它們將帶你或領略田園風光、或感受異域風情、或欣賞春花秋月,免去勞頓之苦,安享造化之美。

劉白羽說過,我愛書,我常常站在書架前,這時我覺得我面前展開一個廣闊的世界、一個浩瀚的海洋、一個蒼茫的宇宙。那種廣闊、輕盈的感覺足以使心靈飛起來,羽化而登仙。

讀書不僅僅是文人的精神田園,讀書還可以給予人知識和智慧。讀霍金的《時間簡史》和《果殼中的宇宙》,暢遊在粒子、生命和星體的處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澤,猶如攀登高山一樣,瞬間眼前呈現出彷彿九疊畫屏般的開闊視野。

宋朝開國丞相趙普更是直接從書中尋找治國治事的方法。宋史中說,趙普每次遇到政事不能決斷,便在回家後查閱家中一個書箱裡的書,然後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家裡的人很是好奇,偷偷開啟箱子一看,原來裡面只有半部《論語》。於是,便有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讀書好處多多無可爭議,然而各朝各代、各國各族總有幾個“書呆子”大煞風景。“書呆子”似乎因書而呆,實則不然。“書呆子”們往往認為有字的才叫書,不明白無字的生活是一部大書。他們死讀有字之書,而不會用書上的知識變通用於生活,於是,顯得不合時宜、木訥呆滯卻自以為是。

還有一種“書呆子”病症源頭在於讀書單一。漢代的董仲舒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就是建議皇帝讓天下人只讀儒家的著作。董氏的這一做法得到了漢朝以後絕大多數統治者的青睞。為了使讀書人只讀官方希望的書,官方在選拔官員時只考一些有利於統治的書。其他諸如什麼小說、野史之類應均屬於旁門左道了。讀書單一,人就變呆了,且美其名曰“統一人民思想”,呆了的百姓當然好管的多啦。“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就是最好的明證。總而言之,“書呆子”們或因誤解了書而被書誤,或因陰謀而被誤。實在不是書本身的錯。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快樂漫談 篇11

高一作文 ,730字

生活中,人們無時無刻不在追求快樂,也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快樂,她就像生活的調色盤,時時刻刻為生活添加了精彩的一筆,使本來緊張忙碌的生活也偶爾輕鬆和諧。

生活中,人們利用許多方法來得到快樂,努力是其中之一,而更多的則是金錢。路旁數不盡的娛樂場所都是供應快樂的商店,只要有錢,無論你與快樂是否有緣,都可滿載而歸。想想,這樣的快樂倒也盡興,但卻永遠不可能真正領悟到快樂的真諦, 而是在無謂的透支著自己可憐的生命,就為了拿自己的全部理想和對生活的無限憧憬與快樂賭一場罷了。

美有自然與做作之分,我想快樂也應該有吧。其實當自己想要快樂而又無權得到時,自娛自樂也未必不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

快樂的代言人一般是笑──快樂的笑、會心的笑、欣喜的笑──也不失為一種減輕壓力,舒緩情緒的好辦法。當然,快樂的意義不僅僅於此,當成功的一瞬,勝利的剎那來臨時,那才算是最大的快樂。

有人用夾雜著血汗的奮鬥去迎接快樂,也有人用浸透著快樂的舒適去面對滅亡,世事難料,每個人的快樂嚮往也是不同的。

而快樂是這樣的讓你琢磨不透。她來匆匆去也匆匆,當你還沉浸在快樂的美好時光中意猶未盡時,她已離你而去,讓你措手不及。

有人說,快樂像圍城,外面的人拼命想得到快樂,而裡面的人卻飽受等待時的辛苦煎熬,嚐盡丟失快樂時的沮喪失落。快樂讓人很矛盾,讓你在快樂與不快樂之間舉棋不定。但是當快樂變成快樂的負擔時,那麼也違背了她的初衷。

但當快樂不再是我們的理想以至於負擔時,那麼快樂也失去了她恆久的魅力和人類永不停息的前仆後繼的膜拜。

當然快樂不是神,不能主宰人類,恰恰是人類的僕人,因此每個人也都遇到過快樂,那就足夠了。

況且,快樂並不能夠說明所有問題,生活的好壞還是要由自己去奮鬥來決定,而快樂只作參考。

漫談思想 篇12

國一作文 ,933字

如今的時代被稱為了“資訊時代”。大量的人工智慧也隨之湧出,毫無疑問,他們必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有人認為:人工智慧會使機器人取代人類,成為地球的主宰,因此對人工智慧持有懷疑和畏懼或厭惡的心理。而我並不這麼認為。

我始終相信機器人無法完全取代人類,最直觀的一個理由就是:他們沒有感性思考的思想。機器人和人工智慧之所以如此風靡,是因為他們能夠快速而準確地執行命令,他們一絲不苟地按照指令行事,對事情本身沒有絲毫的理解和想法。但人類卻不同於此。人類之所以被稱為高等動物,便是因為我們有思想。我們可以接受生來本性的愛卻通過對世界的理解衍生出廣博的愛。我們能夠將“愛”這一複雜無比的情感細化,而動物卻沒有。機器人更是如此。

樑衡曾經說過:“人之初,性本愚”我十分贊同這個觀點。人生下來都只是一張白紙,而時間和社會逐漸豐富了我們,可我們也不再如從來一般潔白了。坦白來講,如今的社會,利益才是至高無上的。賽場上,生意場上,都不曾有永恆的隊友,也不曾有永恆的對手。“有錢能使鬼推磨”,沒錯,利益也是如此。我不由得想到子圉本想將孔子推薦給王,卻發現孔子優秀於自己太多因而擔心他搶了自己的地位而終未引見。不由感慨若是機器人為王篩選人才便不會因為有私心而無法公正判斷了吧。蘋果公司的總裁庫克擔心人類會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其實是正確的,就連早在春秋時期的子圉都因切身利益而跑去個人的價值觀,又何況如今殘酷競爭的社會呢?

說起價值觀和同情心,想到的就是屈原和盧森堡。一個擁有強烈的個人價值觀,寫下:“寧赴湘江葬於江魚之腹,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堅定地投身於汨羅江中。一個用關愛動物,關愛弱小生命的愛化為抵抗黑暗的頑強力量。她溫柔卻熱烈的愛就如同那“玫瑰雲”一般被人讚歎千古。而如今這兩大思想正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為了利益,許多人已全然忘記了自己的價值為何;為了利益,許多人漠視動物的生命,殺戮成性。這一切都令我心寒。明明口口聲聲地說著不想讓機器人取代自我主宰世界,卻有著如同機器人般的行為。為什麼會失去獨立思考對和錯的能力?還是說已全然不知何是對何是錯?

我開始沉思,沉思著這個人心冷淡,利益至上的世界,可我又不甘,不甘這個世界就此定格,可我又迷茫……

漫談共享時代 篇13

國三作文 ,698字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共享資源正與我們每個人產生密切的關聯,也在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理念。

現在你只要一出門,就有隨處可見的共享單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小黃車,該怎麼使用它呢?你只需要掏出手機掃一掃上面的二維碼,鎖就開了,然後當你不用了就隨便停放在一個地方就行了。共享單車比起自己的自行車,既便宜還不用考慮到達目的地後該怎麼把它帶回家,由此可見,共享資源對我們十分有益。

許多人也許會說,這些共享資源會讓人們變得生性懶惰,做事丟三落四,思慮遲頓,一直抱有僥倖心理,希望有共享資源給他提供幫助,這當然是不可必免的,因為我不能保證共享資源不會對他們造成影響。

但我覺得共享資源對於人們的益處大於害處,共享資源的出現,不是為了讓你依賴他,它只是會在你需要幫助時出現,並且幫你解決問題的。

有這麼一個場景,那是一個下雨天,一個突發的沒有任何徵兆的雨天,大雨滂沱,許多人都在冒雨回家,這時候,有一家雜貨店,拿出了所有雨傘供行人使用,人們也毫不吝嗇,紛紛拿了傘撐了起來,頓時,在這個沒有任何色彩的雨天裡,出現幾朵鮮豔的小花,在水中綻放,人們的腳步不再匆忙,因為有了“共享資源”的幫助,這間雜貨鋪的雨傘用自己的愛心為人們提供了方便,用雨傘為人們撐起一片天地。第二天人們又紛紛把傘歸還到雜貨鋪。

所以說,共享資源其實就是架起了一架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相互關懷的橋樑。

當人們在得到共享資源的幫助,你看到他們解除困難時那一瞬間的釋然了嗎?你看到他們那感恩的神情了嗎?你看到他們那稍縱即逝的笑容了嗎?

總而言之,我覺得共享資源的出現並沒有讓人性變得黑暗,無論如何,共享資源對人類的利大於弊!

漫談共享時代 篇14

國二作文 ,969字

燈紅酒綠的大都市裡,有些事物悄然改變。—題記

街邊整齊一排的黃色單車,街角書店佇列整齊的借書人群,校內歸還有序的共享籃球,這個共享時代,不知不覺映入我們的生活,綻放著至美的分享小花。

共享給我們帶來了便捷。偶遇一白衣女子站在車站臺急急忙忙的模樣,驀地,她似是想起什麼,拿出小巧可愛的手機,徑直走向了身邊的黃色單車,掃碼,解鎖,“嗒—”她緊縮著眉頭不知不覺悄然舒開。記得那天天氣很好,白衣女子騎著共享單車遠去,衣角飄飄,在暖陽映襯下,格外幽美。當生活焦躁時,共享資源彷彿是一汪清泉,撫平憂慮,帶來便捷。燃眉之急時,方知共享價值。

共享給我們帶來了健康。穿梭的車輛,擁擠的道路,愈發嚴重的病症,這一切卻因共享的到來而悄然改善著。當人們走下汽車,騎著共享單車綠色出行時,當人們走出門外,在運動場上揮汗如雨時,當人們放下手機,捧著借閱而來夢寐以求的書籍時,或會猛然想起,正是共享資源,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當生活枯燥無味時,共享資源彷彿是一抹陽光,漸漸拂去心中的霧霾。驀然回首,方知共享韻意。

共享給我們帶來了和諧。或是因共享書籍而建立起長久的友誼,尋覓到人生知己;或是因借車時幫扶一把而相視一笑,體會到人間溫情;又或是共賽籃球而針鋒相對,竭盡全力大汗淋漓,相約下一場必能定勝負。每一雙眼睛都折射出一個多彩的世界,每一個細枝末節都映襯出一個溫暖的人間。當生活繁瑣時,共享資源彷彿是一扇心靈的窗戶,打消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閡。暖至心底,方知共享真諦。

當共享資源悄然,悄然地映入我們的生活,我們享受著共享的好處,卻也要學會愛護它們,珍惜它們。

記得曾看見隨意丟棄在草叢中的共享單車,被撬壞了的鎖,黃色的車身此時泥濘不堪,天飄著綿綿細雨,似是哭訴著慘痛遭遇。亂塗亂畫的書本,借後不歸還的器材,隨意丟棄的單車,縱是照價賠償,卻漸漸的讓人們懷疑,共享是否真的為共享?分享,亦為信任,亦為交流。每一個共享資源的人,都不願破壞那份被人信任的美好。讓共享小花在這個世界永存綻放,彼此信任的生活,充滿溫馨與和諧,我們守護的不只是共享資源的好壞,卻還是人與人之間至純至臻的溫暖。

共享時代打開了那扇美好神祕的大門,每一個走進的人,必是擁有一顆純真美好的心。生活默無聲息地發生了改變,唯一不變的是人們彼此溫暖著的心,共享,方得暖意溢心畔!

漫談“共享時代” 篇15

國一作文 ,1082字

週末的早上,天氣格外好。陽光明媚,光線穿透樹葉、窗戶,千轉百回的投入房間。明明伸了個懶腰,手機鈴聲正好響起。“喂,哪位?”“明明,今天上午一起去書店吧?”“好啊,那還是那家‘共享書店’,老時間見!”、

書店離家不是很遠,明明拿出手機,準備使用共享單車個。他找了許久,不是部件有所損壞,就是車牌被人颳去。最後,他好不容易找到一輛車,騎著便上路了。到達書店時,人已經有些多了。環顧四周,各種共享單車被停放的不成樣子,亂七八糟。遠處,城管們正在向這裡走來。明明只好皺著眉頭,停好車子。

上面這個故事中,明明的經歷,許多人一定感同身受。狄更斯曾在《雙城記》中這樣寫道:“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我認為這句話在這個時代也同樣適用。

“共享”即為一個物件被大家一起使用。這樣子,的確能給我們帶來很多的便利。在高峰段時間,公交車上“人山人海”。計程車也很難打到。此時,你便可以選擇共享單車,在交通堵得水洩不通時分,一路暢通無阻。……

但是,凡事皆有“兩面性”。“共享”也是如此。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就比如:停放不當。新聞中就曾經報道:黃埔、徐匯等區,就因為其停放問題,扣押下大批共享單車。又如:使用不當。在街道上,你隨處可以看見被破壞了的共享單車。輪胎漏氣、無人修理、座位不穩……

這些被破壞了的共享單車,長時間無人修理,只得被棄置於大街上,“孤獨終老”、“無家可歸”。既佔據了位置,又影響了美觀,誇大一點說,甚至可能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

而這些情況,大多並非什麼“天災”造成,而是由“人禍”導致。一些使用者起了私心,想把這輛車佔為己有,他便刮花了車牌號;一些使用者,因為自己趕時間,便把車子隨地一停,不曾考慮後續問題……我認為,這一切要想改變,是得先提升大眾對“共享”的認識。雖說大眾的素養在不斷提升,但是總會有那麼一些人群,缺乏對這方面的認識。魯迅先生曾說:中國人麻木冷漠。而如今的中國人已不再麻木冷漠,卻掉入了一個更加荒誕的怪圈。那,何為“怪圈”?西方哲學家阿法特曾提出過這樣一個概念:“群氓”恰能解釋這個問題。

那,是不是“共享時代”從此就要走上沒落了呢?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幸,由於政策的推動和社會各方面做出的努力,這樣的情況,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共享時代”正在朝著一個越來越好的情況發展。如:一些經常使用共享單車的人們,會自發的建立QQ群等,舉報一些不當使用的情況;使用者們可以向共享單車平臺提供資訊,不久,師傅們便會對破損單車進行維修……

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共享時代”將會發展的更好,走的更遠,展現出它的勃勃生機!

漫談共享時代 篇16

國一作文 ,1170字

21世紀是一個創新的時代,每天都有新事物的產生:餓了麼、天貓、網路購物等等新鮮的生活模式漸漸改變著這個世界。近幾年,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概念—共享資源。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模式,共享資源在出現伊始便受到了大眾的關注,在城市中普及,由最初的單車發展到諸如電動車,書店等等的形式,可見人們對於此類資源的需求十分龐大,它開始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改變人們的理念。那麼這只是暫時的嗎?它的出現又有什麼問題應運而生呢?

共享這個新鮮的創意帶給人們很多的便利。走在上海的街頭,你幾乎可以隨時都發現一輛共享單車,騎著它,不僅可以解決堵車帶來的煩惱,更多的是可以讓我們好好感受慢生活。微風輕撫,沐浴陽光,穿梭街頭,領略上海的每一處風情,豈不愜意?共享汽車更是解決了汽車尾氣排放量,有效減少汽車的數量。但是共享真的只有益而無害嗎?共享經濟才剛開始起步,是一棵幼小的樹苗,還很稚嫩,在許多方面還沒有完全成熟。它仍有眾多的問題仍需解決。首當其衝的就是管理問題。看著共享所帶來的利益,各個商家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ofo、摩拜單車、赳赳、酷騎,名字層出不窮,共享單車氾濫。但是這麼多的共享單車由於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對社會和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煩惱。曾經看過一個報道,在安徽合肥成千上百輛的酷騎單車停靠在路邊,生鏽損毀無人騎,押金也無法退還。有的單車被競爭對手人為毀壞,沒有二維碼掃描不了;有的單車客觀使用毀壞,無人維修收回,導致單車氾濫,影響出行;有的單車被自私的人用鎖鏈鎖起來企圖獨霸,供自己方便。這一切都在提醒我們,對於共享產品,我們急需有效的管理制度,不然,那些便利會慢慢消磨我們對共享的期待和熱愛。

人們是否真的需要如此眾多的共享資源嗎?我覺得是但又不是全部。國慶期間,我到黃山旅遊,黃山是世界著名旅遊景點,當然少不了共享單車來這裡“招攬生意”。可是滿大街的黃黃綠綠的單車孤零零地站立街頭缺無人問津,造成資源浪費。在上海,這卻供應不求。這很好地向我們反映了一個問題,共享資源並不是左右逢源。依我看來,共享應該因地制宜,為不同地區,不同習慣的人們合理提供資源,而不是一味追求輻射面積。

除了管理問題、因地制宜以外,安全問題也被提上議程。就在2017年9月間,上海靜安區一位未滿12週歲的兒童擅自開啟車鎖騎車上路與大客車相撞釀成了悲劇。

不可否認,共享確實給我們在生活中各方面帶來了方便,如:下雨有共享雨傘、出行有共享汽車……但是我們也深深體會到了它給我們帶來的不便。我認為這些不便是公民素質和企業管理的問題所在,並不是共享它作為一種新的概念的好壞判定。

共享本身無錯,人類總是在創新中不斷成長與進步的,新興產業與技術在不斷地衝擊人們的觀念,我們應該以公正和客觀的角度去審視,它是新生的朝陽,但後續如何發展還是由我們人用心地改進,它需要時間來塑造!

快樂與共——漫談“共享時代” 篇17

國三作文 ,896字

時下紅火的共享單車,儼然成為一種新文化潮流,街頭巷尾都是它的身影,各種色彩與款式交相輝映,申城宛如一個單車天堂,時常在須臾間以為自己置身於自行車之城哥本哈根了。親身體驗告訴我,騎這種單車出行快捷而又方便,得以在城市中移動的同時又能進行有氧運動,無怪乎它能得到大家的青睞。

前些日子曾在一論壇上聽一位老作家說:“有時我出門騎一會兒共享單車,彷彿回到年輕時光,靈感就刷刷地來了,再回家裡去寫作,如此迴圈往復。”作家騎車時回到了她的年輕時代,進而迸發出創作靈感,確是共享單車的創造者也感到意外的副產品。

單這只是一個感性的認識。共享帶來的是否只有生活便利呢?

共享是一個大有來頭的字眼。千年前,先賢孟子提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詩經》中的《鹿鳴》篇,都無不體現了古人的共享精神。不過,他們共享的是快樂。

當代人也共享,他們共享的是資源。不只包括單車這樣的物質資源,還有精神資源,也就是知識的共享。

我曾在校文學社擔任一年的社長。猶記得彼時曾奮鬥到半夜三更,只為了製作幻燈片給社員帶來精彩的詩詞大賽,或者其他的文學作品介紹,還常常點評社員的文章,再發布至公眾號上。學期末展演之前到處租借服裝、購買道具,再修改劇本,樣樣事情親力親為,當時就覺得一種奇異的責任感在支撐著我做事。事後回想,這就是知識共享的驅動力啊。我在社團中雖累雖苦,卻以他們獲得的收穫為樂,以有人閱讀了創作的文章為樂,就好像《醉翁亭記》中“卻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這不是在收穫知識的同時,又收穫了快樂嗎?我們在快樂中創作和表演,傳播出去使得大家都感到快樂並且我們收穫了眾多好評。這其中快樂因其共享而產生了許多快樂從而使大家共享。

人們之間的虛實共享也必將是人類的恆久主題,它使人們彼此團結,彼此牽絆。從古代文學中我們瞭解當時人的快樂;而在當今,從知識文化與物質資源中我們同樣獲得快樂。更毋須提這個資訊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資訊四面傳播,你會從實體—單車、書店、籃球,虛物—知識、文化、遠方中,帶著一份由衷的快樂融入這個可愛的社會。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且讓我們在共享時代攜起手來,相互輝映吧。

漫談碎片化的生活 篇18

漫談碎片化的生活作文 ,928字

上學時父母老是在我耳邊說:“學習的時候要好好學習,玩的時候就要盡興的玩。學習的時候儘想著玩,玩的時候呢又開始擔心自己的作業。這樣只會一事無成。”不用說,父母的觀點是很對的但是仔細想想自己是否都做到了呢。

隨著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網際網路自然是吸引了很多青少年的追捧。放學回到家,開啟書包正準備“大幹一場”,只聽見手機滴滴的叫聲又把心思放在手機螢幕當中。有時候上廁所都得帶著手機。在做作業的時候有不會做的難題想查詢網際網路來解決,開啟手機後卻被八卦新聞,明星動態所吸引,早就把剛剛難題的思路忘得一乾二淨了,玩手機的時間多了做作業的時間就少了,有時候作業就直接用些搜題軟體,連題目都不看就把答案抄下來。這樣的學習效率只會越來越低,往往是作業看上去工整漂亮,考試完就漏洞百出。就算沒有手機,作業做一會就去喝個水,吃吃東西,上個廁所,東摸摸西看看的注意力怎麼可能只集中在作業上呢?我們也要反思一下,成績的好壞應該和這碎片化的生活有關聯吧。

又比如,新春佳節年夜飯的桌子上,一家人其樂融融的聊著天,總結一年下來發生的事情,再悠閒地看看春晚,這些溫馨的場面如今可能已經不復存在了。飯桌上大家都抱著手機低著頭,對著冰冷的手機螢幕傻呵呵的笑著,等到看春晚的時候全都等著集五福。現在的過年已經喪失了年味,這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就應該在適當的時侯做適當的事情不是麼,怎麼能讓碎片化打擾我們的生活。

當然也不能說碎片化生活完全只是弊端。良好的利用生活中一些碎片化的時間或許也會事倍功半。正如老師所說:“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都是靠擠出來的”,這點時間指的就是碎片化的時間。比如說在上學的途中背背英語課文,這樣就節省了背課文的時間,在車上也不會感到無聊。下課的時候預習一下下節課要講的的知識,加深知識的強化與理解,回家後就不用花太多時間去應付作業。吃飯的時候聽聽英語廣播或者聽新聞,提高自己的聽力水平或者瞭解最新的時政情況。甚至在如廁時都可以背誦英語單詞……

碎片化的生活沒有褒貶之分,主要在於如何運用碎片化的時間。拿碎片化的時間去玩耍,只會讓人事倍功半。那碎片化的時間去努力,那就會讓人事半功倍。從現在開始養成好的習慣,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時間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讓每一天都活的精彩充實。

漫談“碎片化生活” 篇19

漫談“碎片化生活”作 ,875字

手機上微信朋友圈中的雞湯類或是毒雞湯的文章博取了青少年的眼球;微博上各類娛樂明星的花邊新聞惹人關注;一條新聞的點贊或評論呈幾何倍增長;淘寶上日常更新的優惠活動讓無數月光族“剁手”消費;大拇指不停地在有輻射的手機屏上划動似乎已成為生活的常態。

我認為碎片化生活弊大於利。

當手機遇上科技高度發展的網際網路時代,碎片化生活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無論身處何地,我們都捧著手機看著各類資訊,好像不出去遊歷世界,一部手機就能讓我們知曉外界的世界。連剛會看字說話的眼睛裡充滿著純真目光的小孩,年齡稀古頭髮花白的老人,都人手一部電子產品,不停瀏覽。

生活被碎片化導致我們的思維“碎片化”。碎片化生活方式讓我們的心變得浮躁。當你擁有了手機,有多少人願意靜下心來去看書獲得知識?我們看新聞也不過是點開誘人的標題然後大略看個開頭,再也沒有看完全文的耐心和靜心。手機上的新聞無法與報紙上一個頁面詳細入微的介紹相提並論。我們變得浮躁,感召力和認知力也隨之下降。太多娛樂界的頭條新聞吸引著青少年。那些鍵盤俠碼出來的低俗無營養的文字只是能過眼癮,那些娛樂輿論只是在娛樂百姓,從中獲得低階趣味,同時也禁錮著我們的思維,讓我們不再會思考與辨析。喪失這種能力的我們和低階動物愈來愈像。

碎片化閱讀無法真正修身養性。紙質閱讀是多少年流傳下來的閱讀學習方式。在一個靜謐的午後,手捧一本散著書香氣的好書,桌上放著一杯香醇甘甜的茶,一個人靜靜閱讀,享受午後的閒適時光。內心也變得平靜,放鬆,彷彿置身於塵世之外,體驗這種靜美的時光,細嚼書中金玉良言。古人云:“書中自有言如玉。”可是在如今現代化社會,手機式閱讀讓人無法真正汲取書中精華。時而跳出來的資訊讓我們不可能專心去閱讀。太多雞湯類文學讓人看著有快感,卻沒有真正意義上提高文學素養與文化知識。分段式跳躍閱讀如何讀的完一本好書?只有紙質閱讀,傳統方式讓人真正體會到一種心靈美感,黑色的鉛字讓人更能體體會作者感情,讓自己也達到修身養性的境界。

碎片化生活降低了我們認知水平,影響著心態。碎片化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太多。我不贊同這種碎片化閱讀方式。

漫談碎片化生活 篇20

漫談碎片化生活作文1 ,1599字

一大清早,我從睡夢中醒來,覺得有點餓,然後我拿出手機,點開“美團”躺在床上精心挑選我的早餐。吃完早飯,突然覺得應該看點新聞,於是我開啟新浪微博,看到好笑的新聞“哈哈”兩聲,看到令人氣憤的新聞便跟隨著留言一起罵。看完新聞,想起老師佈置的作業,於是我揮動手指百度一下《東周列國志》,各種各樣的版本就出來了……我看地不亦樂乎,不經意間抬頭一看,時針跟不要命似的跑了一圈!我一臉愁容“時間都去哪了?”殊不知,我們的生活就這樣一點點的被“碎片化”。

何為“碎片化”?顧名思義,就是將一天“肢解”成無數小碎片。這些小碎片看似有關聯,卻好像又沒有關聯。然而就是這些碎片組成了你的一天。

這看似將我們的生活“簡單化”的行為,真的是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簡單嗎?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我獲取知識,資訊更方便。它簡單化了我們以往的日子,讓我們更好的在這個“快時代”生存下去。可以說“碎片化”應運而生是必然的。

但是我們反過來想,“簡單”的只有我們的生活嗎?

我們不必費盡心機去思考一個計劃,只要你動一動手指,相關的資訊便會出現;我們不必在想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再出去買,網上各種版本應有盡有;我們甚至不用再用腦子去思考該怎麼生活了,前人的例子我們模仿就夠了。

這就是“碎片化”帶給我們的“簡單”,它是在簡化我們生活的同事簡化了我們的思想。

我們的思考逐漸減少,我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性情變得越來越浮躁,眼光變得越來越膚淺,社會將變得越來越倒退。

就拿現在網路上鬧得沸沸揚揚的“抄襲”作例子。由抄襲小說改編的各種電視劇並不因其原著是抄襲而停止購買版權。相反這些電視劇紅透半邊天,被抄襲的作者卻因法律的不健全白白地看著心血“為他人做嫁衣”。這種風氣已經在原創文學中產生,同時現在過慣了“碎片化”生活的人們哪管你抄不抄襲,聽說好看就跟風去看,沒有自己的思維“反抄襲”的人卻被打上了“蹭熱度”的標籤。

難道現在真的到了“肯於為良知執言的,只有暴死的良知;能夠給邪惡張目的,還是活著的邪惡。”的時代了嗎?

國人的思想開始出現禁錮期,國人的感情漸漸麻木。我們承受住天災人禍,挺過了名族興亡的關鍵時刻,就要任由一個無形的工具在我們的頭上撒野指揮我們的思想,踐踏千年傳誦的“仁義”嗎?

不要忘了,你我身上流著地都是華夏名族的血,哪怕你再無能,也請不要毀了先人一世英名。

說了這麼多,我們又能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做些什麼呢?我們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我們絕不能全盤否認“碎片化”帶給我們的便利。古人說“君子使物,不被物使。”意思是我們應正確使用它所帶來的便利條件,但是在這基礎上我們應該有著自己的見解與看法。正如我們使用火,沒有人會傻到讓火肆意蔓延,相反人們非常機智的使用火,令人稱讚的“滿漢全席”少了火也做不出。可見人們不是不會“揚其長,避其短”,只不過危險不赤裸裸列在眼前,人們就選擇性看不見而已。

在這個“快時代”中,我們不應只為了做更多的事而急於忙碌。很多時候用心去做好一件事,比你用腳做完兩件事更有效果。從德國進口的汽車技術,在德國工人手中合格率為100%,然而到了中國工人手中,合格率就變成了70%。原因就在於每一個螺絲德國工人會擰兩次,而中國工人只擰一次。我國經濟都從數量型轉為質量型。這麼淺顯易懂的道理卻因周圍的環境充反著“快”而被忽略,真是可惜!

最後,請讓我們擦亮自己的雙眼,去用心看看到底什麼是真正應該關注的吧。沉醉於紙醉金迷的生活只會讓人忘記自我,“溫水煮青蛙”式死法只會讓他人覺得愚蠢。“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多去關注些社會實事,多去提升自己的眼界,看一看世間百態,總比沉迷追星要有用的多得多。

“人之一生,何其短、何其憾,何其為能為力,何其為造化所弄。又何其前赴後繼,為孜孜以求者,未可推卸者百死而無悔。”作為現代的年輕人,社會的新血液,我們更應該以家國之責為己任,成為一個正在有思想、有遠大抱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