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蘇東坡相關作文20篇

品讀蘇東坡 篇1

高二作文 ,1358字

寄一葉扁舟,捋一輪明月,載一船星輝,品一壺美酒,我站在歷史長河的邊緣,執著而堅定地仰望著那位鍾天地靈秀於一身,攬人間才華於掌股的蘇東坡。

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東坡是個豪情萬丈的人,他少年時受到父親蘇洵的耳濡目染,以“澄清天下”為大志。她的才情,被歐陽修所賞識,於是開始了他的仕途,也是他傳奇人生的起點。可好景不久,噩運奔騰而來,因與王安石的意見不和而自願流放杭州。蘇東坡是個正真率性的人,他自然不會明白官場的凶險。他只是看到受苦的百姓,動盪的社會,他想要拯救卻有心無力。無情的現實讓他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初衷,美麗的西湖是否給了他答案?

蘇東坡對亡妻王弗,亦是情意綿綿。仕途受挫後老天爺似乎還要給蘇東坡一個無情的打擊,結髮妻子王弗去世。雙重的打擊讓蘇東坡疲憊不堪,倒不出心酸與悽苦惟有淚千行。“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悲慟的悼詞穿透紙背,化為無形的淚與思念。他在夢中,似乎看到了小軒窗,美麗的妻子正在梳妝打扮。

蘇東坡還是個重手足之情的人,特別是對弟弟蘇轍。被貶黃州期間,七年未見弟弟,只能對月飲酒吟詩,來寄託自己的思念與美好祝願。

人有悲歡離合,豁達的東坡只好但願人長久,長裡共嬋娟。孤獨的蘇東坡,何時才能與子由舉杯邀明月呢?

一蓑煙雨任平生

提起蘇東坡,就不得不提黃州。因為黃州是蘇東坡的轉折站,突圍城,煉功房。當年,經歷慘痛的“烏臺詩”案後,蘇東坡作為一名罪犯,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滿身汙水,傷痕累累地來到了黃州,這個註定要與蘇東坡產生千古對話的地方。

失意苦悶得蘇東坡終於在此體會到了人性的蒼涼。平生好友面對東坡情真意切的信時竟無一人答之。陪伴他的,只有清冷的殘月、冰涼的寒枝和“寂寞沙洲冷”的悽苦心境。

然而,蘇東坡怎肯向現實低頭成儒夫?他收起了官場的尖利,洗去了人生的喧嘯,尋找無言的山水對話千古的文人。一蓑煙雨,一雙芒鞋,一柱竹杖,便可吟嘯且徐行。面對如此的大起大落,又有幾人能做到“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與無情”呢?

與其說黃州是蘇東坡沉寂的安身之處,不如說是他的起點。在這裡,蘇東坡開墾耕作,遊山賞月,原始的氣息慢慢使它變得成熟。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說的,這種成熟是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茫,是寬闊而不膩耳的音響,溫和雋久,純淨自然。於是,流傳千古的偉大作品“三赤壁”產生,留給人們“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超脫淡然。

人們常常同情與蘇東坡的悲苦遭遇,可正是這些磨難成全了一代才子。人們會銘記那位才華橫溢,文采飛揚的蘇東坡,卻很少記得那位在宦海浮沉的文忠公。

一樽還酹江月

人生的起伏跌落讓蘇東坡漸漸變得豁達脫俗,養成了“自適其樂,忘得失,齊生死”人生觀。儒家使他安得其命,道家使他順其自然,佛家給予了他一顆平常心。擁有一顆赤子之心的蘇東坡,仍然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淡然地面對榮辱得失,生死無常。

蘇東坡經歷了入世、出世、忘世到遺世,愈老愈熟。“江海寄餘生”式的灑脫,也只有天真勇敢的蘇東坡能做到吧。

醉笑陪公三萬場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卻不曾被歷史的泥沙掩埋,而是成為一代代人的精神榜樣與楷模。我欽佩蘇東坡“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的寫作風采,更敬佩他的豪邁、豁達、超脫與真誠。我虔誠地拜讀蘇東坡的遺墨,細緻地品味蘇東坡的人性魅力,蘇東坡教會了我笑傲人生!

再讀蘇東坡傳 篇2

國三作文 ,72字
再讀蘇東坡傳作文700字https://wWw.ZuoWen8.com/a/327404.html

讀蘇東坡傳有感 篇3

讀後感 ,1120字

論自古以來,有哪個多愁善感之人在被屢遭貶嫡之後,仍能豁達樂觀?蘇東坡做到了。而誰又能將這樣一個具有豐富情感的人躍然紙上?林語堂做到了。而誰又能從一本書中真正讀懂一個人?這便是我一直以來想要做到的。

蘇東坡的一生可謂輾轉波折,這書若是由我來寫,必將索然無味。雖有史冊可供參考,可在細節的把握之上,林語堂先生可要比我好上一萬倍。就拿蘇東坡晚年在惠州蓋房子的事來說,書中有:“他種了桔子樹、柚子樹、荔枝樹、楊梅樹、枇杷樹、幾株檜樹和梔子數。”我讀至此,心中不由得感到欽佩。這等細節,史料焉能記載如此詳細。由此看,林語堂先生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之上,適當的添加了其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如此,這本書便骨肉俱全了。

書中一句甚好“人生如夢,一齣戲演的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時才可以下斷語。”蘇東坡如同陶淵明那樣,早年胸懷大志,想要兼濟天下。只可惜陶淵明未曾有蘇東坡那樣寬廣的胸襟,因而罷官隱居。蘇東坡不然,他一面感嘆世事無常,一面重新振作精神,因此從他身上,我們幾乎看不到一點消極的情緒,反而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在激勵著後人,這便是蘇東坡不同於其他詩人的地方。也是他被世人廣為稱讚的地方。

蘇東坡的一生,波折之處就在於他屢遭貶官。他因不滿於新政,而遭小人陷害。在他少有大志時,朝堂上皆為賢臣,而到了他被貶之時,忠良之臣大多不復存在了,於是讀此書就形同於讀北宋的興亡史。這也在他的詩文上體現了出來

蘇東坡比其他文人更樂觀。在他最初的流放歲月,他謫居惠州,只是一個普通的國民,不僅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去想著如何讓別人過得更好。甚至他在之後被流放到更遠的地方時,自己最後的錢也化作了別人的幸福。

蘇東坡的詩詞其微妙之境,難以捉摸,就如下面這句,“旅枕夢殘,漸月華收斂”,其意境極其微妙。此詩是他由杭州到密州途中,懷念其弟子由時作的。如若譯為現代文,大約如此:途中,枕蓆殘夢,如水月光漸漸收斂。殘夢,月華,是一幅多麼美妙的畫卷。

《水調歌頭》等名作,暫且不提。忽觀這句“天浴血,雲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押韻,就不必再說,但就這一句鏗鏘有力,宛若大江東流。不僅氣勢磅礴,用詞方面也極其到位。“明滅”“有無”兩詞生動傳神,烘托了“天欲雪”的陰沉氣氛,也暗示他百感交集的心境。於是用絲柔若奔來形容,我認為再好不過了。他的詩詞往往暗含諷刺,《吳中田婦嘆》就寫出了賦稅之沉重,災情之嚴重,以及政府之腐敗,官吏之殘暴,飽含對勞動人民深深的同情和對統治者的諷刺。蘇東坡的詩詞、文、書、畫皆登峰造極。像東坡先生這樣的全才不可不為之世所罕見。

最後我想用此書後記中的一段話來結尾,因為他評判的十分到位:歲月失於道路,命運困於黨爭,生活寄於風雨,襟懷奉於蒼生,正是他大江東去波瀾壯闊的一生。

我讀蘇東坡 篇4

國一作文 ,1153字

什麼東西是坎坷而無常的呢?我想是命運吧。也許正因為如此,命運才會糾結蘇東坡的一生而那命運上閃亮的東西,也許就是“錯過”吧。作為千年難得一遇的豪情壯志的一個文學天才,蘇東坡無疑錯過了太多太多。

錯過就是錯過,也不能去埋怨,埋怨是無能的表現,這點蘇東坡明白,所以他不怨天不尤人,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心靈才會偉大,才會像“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般虛幻、高深。無所畏懼的是他,樂觀向上的是他,淳樸自然的也是他,那無比聰慧的蘇東坡在人們眼中一切都是無比崇高的一面,卻誰又想到那遭人誣衊的是他,鬱郁不得志的是他,遭受逮捕的是他,被貶居嶺南的也是他!“蘇軾”兩字讓人覺得樂觀、開心、向上,心血澎湃,卻又不知背後的那些遭遇;如果知道也沒人會選擇出來為他頂罪,我想嘴上說會的人,心中不會去這樣想的,因為那番罪難有誰能承受住呢?遭人誣衊沒關係,遭受逮捕沒關係,我無所畏懼、心懷理想,鬱郁不得志、被貶離鄉沒關係,我樂觀向上、淳樸自然。他這一生過得像一陣清風輕輕拂過,自在隨心。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說:“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上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眾生萬物”。

林語堂還說:“蘇東坡這一生,他只是永恆在剎那間顯現的一個微粒,他究竟是哪個微粒,又何關乎重要?所以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這就是這位曠古奇才樂天派的奧祕的一面。”在蘇東坡流放的歲月中,不知寫下了多少樂觀而又傳神的千古名句。而在飽覽了無數詩句後,我最喜歡的還是他的《定風波》。

那充滿自然而又平常的詩句是“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彷彿揭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思想與政治。榮辱得失何足掛齒,這首詞給我無限的畫面與遐想,彷彿看見了那掛著微笑的面容,聽到竹葉間相互摩擦的“沙沙聲”,他又是不悲不憤、不恨不喜的“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是什麼讓蘇軾感受不到風的洗禮,又是什麼讓他忘卻了雨,他想起了什麼,使他作出了這首詞。我每次讀完這首詩詞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而我卻知道,他那時所想表達的遠遠不止心情曠達這一點的,還有很多很多,在我們這些沒有經歷過什麼的人中,我們所體會的永遠達不到蘇東坡所想表達的含義。

這一切看來都很平常,卻又無常。我彷彿看到蘇東坡那身正氣與偉大的精神在焚燒無數次的灰燼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蘇東坡,一個偉大充滿文人志氣,懷著赤子之心的奇才。在我所敬仰的文人中充滿奧祕的其中之一就是他,不,不是之一而是唯一。他的一生本性與精神是深厚不可測的,而我所領悟的還不及他的之一。或許,在繁華的現代,品蘇軾詩詞,可以讓我們發掘那心中的無畏和坦然,進而無愧於真,從而超越自我、思想昇華,感悟出生存與做人道理的真正含義,可能這就是我讀蘇東坡領悟的真正意義吧!

我讀,蘇東坡,永遠意味深長……

讀《蘇東坡》有感 篇5

讀後感 ,820字

蘇東坡在很多人眼裡,或許就是一個風流倜儻的宋代大詞人,或許就是一個太后的盟友,或許就是一個剛上任就被貶的宋代大臣,或許就是一個有三個妻子的宋朝人。

以上的這些說法都對,但是造成這些標籤的原因只有一個——他是一個君子。

正是因為他是個君子,才能寫出那般豪邁的詞,不會像有些自恃有才的人寫些子虛烏有的事來說明自己很清高,從而贏得一些虛名。而蘇東坡不是,他有那樣磊落的胸襟,還有一波三折的人生,使得他的詩特別讓人喜歡。

正是因為他是個君子,才會得到高太后與太皇太后的賞識,才會成為太后口中“賢人主政”的“賢人”。也因為他的詞讀起來朗朗上口,高太后與太皇太后喜歡他的詞,成為了朝廷上小人的攻擊物件。

正是因為他是個君子,直言不諱,讓正得勢的小人的地位受到了威脅,被貶出朝廷,遭迫害與誣陷。

正是因為他是個君子,風趣幽默,得到了很多女子的青睞,爭著搶著要嫁給他,還爭著能受到他親手賜的詩句,好向親朋炫耀一番。

除了上面講的,他還很愛民,經常掏自己的腰包幫助民眾,傳說有幾個專偷現錢的盜賊晚上到他家裡,找不到現錢,他發現了這些盜賊,從床上爬起來,告訴盜賊:“門口有幾把雨傘,你們拿去吧,別偷我的書畫就行。”他回到床上,王朝雲對他說:“估計這些賊偷過朝中其他大臣的錢,想著東坡一代名士,家中肯定要許多錢,今兒就跑來了。”過了那晚,不知怎的,這個故事傳了出去,東坡是土豪這個流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東坡到了晚年,有了許多愛好:搗藥,烹茶,釀酒,研究美食,傳說中的東坡肉,東坡酒便是他搗鼓出來的。

因為他的才名和他發明出來的美食,有許多文人墨客,佛教信徒(東坡也是佛教徒),江湖遊俠來和東坡交朋友。據說,東坡幾次被貶,幾次被召入京,送別他的朋友堪稱人山人海。

這位東坡居士難道還不能勝任“東方的耶穌”這個榮譽嗎?

黃州的兒子——讀餘秋雨《 蘇東坡突圍》有感 篇6

讀後感 ,1131字

讀你的時候,你只吟“大江東去”的豪邁,只唱“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想你的時候,只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問你的時候,你卻說“一蓑風雨任平生”。

—題記

近日拜讀了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隨他走進歷史洪流,觸控早已風乾了的淚痕,或悲或嘆,或思或悟,一時感動縈繞心中。

餘秋雨先生告訴我,你是黃州的兒子。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歲月裡,你陷於“烏臺詩案”中,因心懷叵測的小人的惡意圍攻,你被長途押解,貶謫黃州,風雪交加,空餘你孤獨的身影,一句“一蓑風雨任平生”不知敲落了多少滄桑老者的熱淚,打動了多少後人迷茫的心!

你,一個後起之秀,名震文壇,作為蘇家三傑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卻因此而落難,就像你弟弟所說的一樣“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在監獄裡,你被侮辱,被摧殘,你用純銀般的嗓子哀嚎著,哀嚎到嘶啞,這本是一個只需要哀嚎的地方,你寫那麼美麗的詩就已經荒唐到底了還不該打打,打得你濃妝淡抹,打得你乘風歸去,打得你密州出獵。

就這樣,你經受不住日復一日,通宵達旦的逼供,你閉了閉眼,就承認了,你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你的渾身髒水,孤獨的走進了荒涼的黃州,你如同一隻小蝌蚪在洶湧澎湃的大海里顛簸,“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夢想雖然屬於美麗,現實畢竟歸於澀意,你品嚐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盡受了官場的煉獄洗禮,於是乎,餘秋雨先生告訴我:“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他漸漸迴歸於清純和空靈,習慣於淡泊和靜定,在艱苦的中墾荒種地中,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我想,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身世與經歷,才造就了你大氣磅薄的詞風,酣暢淋漓的書意吧!

餘秋雨先生告訴我,你是黃州的兒子。你走到黃州赤壁,面對著赭紅色的陡峭石坡,浩蕩東去的大江,你閉眼深思,你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注入了意味,結果,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祕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不朽的篇章終於在黃州誕生了!餘秋雨先生說:“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餘秋雨先生告訴我,你是黃州的兒子。你清醒了:哀吾生之須臾倒不如託遺響於悲風,取山間之色,聽江上清風之歌唱。你不再悲觀,不再耿耿於懷。你在黃州興修水利,獎勵耕織,清廉從政。黃州成全了你,你成全了黃州。

現實的殘酷,競爭的激烈使你內心深處傷痕累累,但你卻一貫保持著那樣豁達的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讀你,想你,你的詩篇讓我感動,你的心境讓我震撼、感慨。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1101字

一代文宗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他將一位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一格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的蘇東坡清晰地浮現在人們的眼前。

之前,我對蘇東坡並不瞭解多少,在看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之後,才對這位不朽的傳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但連林老先生都說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用詳盡的語言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說他是自己“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

為官,一生只要安安穩穩,腳踏實地就可以了。例如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

而在於蘇軾面對生活,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蘇軾的一生,艱辛只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與王安石鬥智鬥法。對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暫且不管。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老百姓的生活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快樂或是艱苦。只要他認為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牴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裡,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這就是蘇軾為民著想的一生。

蘇東坡與王安石的鬥法決定了他的一生,也決定了宋朝的命運,王安石的變法本意是好的,可他過於自負,有許多新法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給人民增加了很多的負擔。於是王安石把許多反對他的賢臣都貶到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一些小人,蘇東坡對新法極力反對,連續上奏,最終也被貶到杭州,可這只是剛剛開始。被貶後,蘇東坡仍然堅持對抗新政。把幽怨的感情全寄於詩中。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一生飽經憂患,可他並沒有尖酸刻簿,沒有消沉。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他是一個樂天派的詩人。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著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四處遊歷從出生到架鶴西去,他的足跡遍佈中國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處,都會給當地人帶去他所獨有的深遠影響。蘇東坡的詩詞良篇裡,他既能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也能寫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凜然正氣,必然永存。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1099字

成長的財富

說起蘇東坡,大家的第一印象必定是“豪放”二字。這從他的詞中不難發現。但讀過林語堂老先生的《蘇東坡傳》後,我對蘇東坡又有了新的認識。

林語堂老先生用了極為簡潔的語言概括了蘇東坡的一生。從童年的書海生活到青年出入仕途,到中年的宦海沉浮,再到晚年的遷謫,讓我們看到不同時期的東坡的傳奇經歷。

但正像林語堂稱其為樂天派一樣,似乎是沒有什麼是可以真正使蘇東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在他的一生裡,蘇軾永遠自由自在,正如他的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擊,在他眼中似乎就從未發生過,他所關心的,只有民生,即使在貶謫之地,他的政績依然出類拔萃。

孟子曾經說過,人要有“浩然之氣”,如果你是正確的,那麼,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而蘇東坡一生都追求著這樣的浩然正氣,他不偏執,不狹隘,在王安石一黨掌權時,在各地都積極推行新法時,蘇東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來指責新政,結果被貶謫;而在新法被全面廢除時,他依舊沒有嚴格執行,他留下了他認為對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貴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於舊黨和新黨之間,因而再度自求外調,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裡,他過得依然很愜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雲這樣的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蘇東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記遊松風亭》裡寫道:“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要登亭子,亭子還在遠處,人卻已累極,蘇東坡卻忽然想到,為什麼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處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裡去呢?有了這樣的心境,他才能縱情山水之間,不以為貶謫為憂。有了這樣的心境,即使在窮山惡水的嶺南,依舊可以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有了這樣的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氣重重的海外,完成了《論語》、《尚書》、《易經》的註解。

他可以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面對政治上的打壓迫害,他一笑而過。

他可以是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甚至於不小心諷刺到他人,自己卻依然樂在其中。

他可以是個看清世間的哲學家,月光下的的漫步亦可以啟迪他的哲理。

他是偉大的書法家,是正義凜然的法官,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他不得不被世人所敬佩。宋朝皇帝雖有愛才之心,就連後宮皇太后都欣賞東坡的為人和文彩,但時運不濟,命途多舛,蘇東坡還是屢遭貶官。不過他的一句話說得好:“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好一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敢問當今這世間有誰能如蘇東坡一般無所畏懼,如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

佛教的否定人生能讓你堅持本心,不為他人所動搖。

儒家的正視人生能給你面對苦難的勇氣,敢於一搏。

道家的簡化人生能讓你看淡一切,逍遙自在,無為而治。

這些不正是蘇東坡為世人所留的巨大財富嗎?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1526字

本書所記載的是一個詩人、畫家與老百姓之摯友的事蹟。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他並不精於自謀,但卻富有赤心為民的精神。他對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不積存一文錢,但自己卻覺得富比王侯。他雖生性倔強、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過也有時口不擇言,過於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藝、好奇深思,雖深沉而不免於輕浮,處世接物不拘泥於俗套,動筆為文則自然典雅;為父兄、為丈夫,以儒學為準繩,而骨子裡則是一純然道家,但憤世嫉俗,是非過於分明。以文才學術論,他遠超過其他文人學士之上,他自然無須心懷忌妒,自己既然偉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對人溫和友善,對自己亦無損害,他是純然一副淳樸自然相,故無需乎尊貴的虛飾。在為官職所羈絆時,他自稱侷促如轅下之駒。處此亂世,他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雖然歷朝天子都對他懷有敬慕之心,而歷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摯友人,蘇東坡竟屢遭貶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在北宋那個言論並不自由的年代,弟弟子由憑藉著冷靜、沉著的性格躲避了不少災難。而我們的主人公蘇東坡先生,卻大擺言論自由,殊不知別有心思的人,早己視他如肉中刺,拔而後快。第一次得意過後的失意來了。第一次的失意主要與王安石集團的碰撞中產生的。結果很明確:蘇東坡要被流放至惠州。這一部分讓我最為感動。這位舉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完全從朝廷大員變身成普通農夫。“他脫去衣袍、帽子、靴子,頭髮用最廉價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澤。”那一刻我認為他是個孩子。“他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暢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給他些酒”。那時我能想像到他妻子微笑搖頭的模樣,這個小丈夫。“他會努力地學習種糧食、向有經驗的農民討教,認真地種地。”讓我覺得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實的農夫。集各種情境與一身的蘇東坡,更愛研究東西,他研製過墨,後來聽大兒子邁說,他差點把房子點著了。最讓蘇東坡著迷的還是煉丹術。在流放的這段日子,蘇東坡還結識了很多道士和和尚,這段廣納友誼、閒雲野鶴的日子讓蘇東坡產生了放棄官場的想法。然而一切在皇帝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權後又有了變化。他脫去農夫的外衣,繼續他的使命。

王安石的倒臺為蘇東坡贏得了歸京的機會。據皇太后說“皇帝是悔恨中駕崩的”。深諳蘇東坡治國之才的皇太后,一紙聖旨將蘇東坡召回京都,並升至翰林學士。這讓另一拔,對蘇東坡有莫大敵意的幫派深感不安。新一輪陰暗的較量出現了。章淳,一個曾被蘇東坡稱為“以後將殺人不眨眼的人”,就是這個人使蘇東坡體會到了身心疲憊。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你每天要提防小人為自己備下的陷阱,真要不小心掉入其中,還要無止盡的解釋,還自己清白,這本來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如果這事每天都會依據不同程度出現,還有一個智囊團為了扳倒你而絞盡腦汁,你會做何感想。沒錯,逃離。一代文豪也是人,雖然他不忍心辜負皇太后對於他的信任,同時不捨子由,在猶猶豫豫之中回想第一次失意時生活的愜意簡單與舒心,讓蘇東坡下定決心,離開是非之地,迴歸自然。與他的偶像陶潛一樣,做一介普通的農夫。然而命運弄人。護身符的皇太后死了,小皇帝當政了。這個脾氣暴燥、急功近利的小皇帝不可避免的被懷有居心的人利用,頒佈了一系列的罷黜流放聖旨。一批三十多個朝廷曾經的重臣無一倖免,全被流放到海南蠻荒之地。

這次的流放條件非常艱苦,蘇東坡當起了蠻荒之地的閒雲野鶴。心靈得以寬慰的他並不埋怨國家。據說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幾首千古經典就是出自這個時期。讓人心寒的是此次流放,也成為殺害蘇東坡的罪魁禍首。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953字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

—蘇東坡

我曾聽過“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品過“一蓑煙雨任平生”,讀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東坡的畢生,縱使命途多舛,也無法阻擋他憂國憂民的腳步。

居廟堂之高

為官,他心繫黎民。

短短的一年半時間內,蘇東坡用太后的恩寵,請求大量的撥款,實現了針對於全城的公共衛生方案,修整出了一個全新的杭州。

淡水資源在當時是極其重要的,它主要源於西湖,而西湖起著可以為百姓和稻田供水的作用。

可是後來,西湖就開始日漸縮小,湖面蔓草叢生,六井年久失修,蘇東坡也只好在“引湖水作六井”後,親自去拜謁當年參與過這項工程的和尚,聽取了他的意見,用陶瓦管代替竹管,上下用石板包圍,以防水管再次被破壞。一切都計劃好後,蘇東坡利用自己的權力派遣了一千個兵,結果很早竣工,工程也做得很好。

供水工程結束後,蘇東坡立即著手清除西湖中的水草,他向太后請求撥一萬七千貫,又向朝廷上書。隨後,他將堆積如山的水草和淤泥用以建築湖上的長堤,這就是後來的“蘇堤”。

處江湖之遠

為民,他憂國憂君。縱使蘇東坡經歷過多次沉重的政治打擊,但他並沒有產生絲毫怨恨,只是身在野,心憂君。

紹聖三年,博羅大火全城付之一炬,地方官救濟無家可歸的百姓,臨時搭棚供他們居住,官家衙署全都焚燬,全需重建。蘇東坡擔憂官方搜刮民脂民膏,便建議程之才公正處理這件事。

蘇東坡站在惠州街上,看著百姓們一個個排著隊向當地政府繳納捐稅,心中不覺嚮往平等的生活。更有甚者,竟因政府自私自利,再加上為了自己的利益所著想,只收老百姓們的現金。

在豐收時節,谷價下跌,有許多農民拉著滿車的穀子,卻因政府需繳納的捐稅按糧價高時計算和谷價的下跌,只能在低價市場出售。

蘇東坡憑藉與程之才的交情寫了一封長信,信中揭發衙署積弊,向農民純然勒索。他又請程之才和稅吏、運輸官舉行會議,將他們說服並建議以當前谷價徵稅。數月後,他在聽說三位官員已決定向朝廷呈請後欣喜至極。

蘇東坡在朝不被奸邪小人所左右,勇於發表自己的政見,因指出王安石變法對老百姓的迫害,家破人亡。在野,一貶再貶,仍通過自身的影響力為老百姓謀福利,為自己謀求詩意的生活,被貶廣州。

無論在朝還是在野,蘇東坡都隨心所欲,恰如其分地詮釋了所謂的“至情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