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邁“泰文化”相關作文20篇

清邁“泰文化” 篇1

國小二年級作文 ,404字

暑假開始的第一天,爸爸媽媽帶上我去了泰國的清邁。媽媽說:“我帶你去感受不同的民族文化吧。”其實,什麼是文化?我真的不明白,也不知道為什麼出去玩,還要談文化。但是,爸爸的一句話解答了我的疑問:“別聽你媽媽的,你就放鬆地去度假吧,吃好、睡好、看好!”

我最喜歡吃好,這絕對遺傳了我媽媽。清邁的水果雪糕、冰沙和各色飲料都很好吃;咖哩蟹、冬陰功湯,味道很特別,我也很喜歡。

我覺得清邁好看的地方也很多,最有名的要數雙龍寺了。雙龍寺因寺門前有兩條龍從山腳延伸至山頂而得名。如果需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雙龍寺,我覺得“金碧輝煌”最為恰當。整個寺院在太陽下閃著金光,莊嚴而又神聖。

清邁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計程車是嘟嘟車,一種沒有門的汽車;路邊隨處可見的大象雕塑;還有殘破的老城牆。其實,清邁沒有金華漂亮!

我覺得媽媽讓我感受不同的文化,是不是就是讓我找不同呢?如果是這樣,清邁確實和我們有很多的不同。不過,我還是覺得家鄉最好!

溫暖的泰國清邁之旅 篇2

國小六年級作文 ,1157字

泰國,對我來是一個新奇而神祕的地方。寒假,我和爸爸、媽媽乘坐的飛機,降落在泰國的第二大城市—清邁。第一次踏上泰國的土地,感覺非常溫暖。媽媽告訴我:泰國是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都是夏天。原來如此。我們開始了溫暖的泰國清邁之旅。

泰國被譽為“萬佛之國”,清邁也不例外。走在清邁的大街上,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寺廟建築。我仔細觀察:這些寺廟有寶塔形的、有穹廬形的、有圓錐形的、有折角形的,造型十分獨特。有趣的是這些寺廟的顏色五彩繽紛、燦爛奪目,有紅色的圍牆、黑色的窗套、金色的琉璃、紅綠的彩繪、黃白的帷幔、鎏金的裝潢……在藍天、白雲、豔陽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大氣與神祕。更有趣的是進寺廟有很多規矩,必須脫鞋,不能穿無袖的衣服,不能穿裙子和短褲等,以表示對佛祖的尊重。導遊介紹,清邁在歷史上曾經長期做過泰國的首都,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地之一,這些古老的寺廟,正是泰國燦爛歷史文化的傑出代表。哇塞!真是太長見識了。泰國被譽為“大象之邦”,清邁的“大象營”馳名世界。清邁之旅,最有趣的當屬“大象營”的一日遊了。那天早起,我們匆匆忙忙地吃了口早飯,便出發了。過了一座吊橋,我遠遠就看見成群結隊的大象揚起鼻子,似乎在向我們招手。我買了一捆香蕉,走進大象園,所有大象都伸著長長的鼻子朝我要香蕉。爸爸說:“現在還不能喂,等會兒騎完大象才能喂”。我們上了等候臺,許多大象爭先恐後地想讓我騎它,或許是因為我手裡有香蕉的原因吧。馴象師牽過一頭大象,先命令大象蹲下,然後讓我一腳踩上大象的脊背,一腳用力一蹬,坐在了象背上的椅子居中的位置上,爸爸隨後也坐了上來。大象逐漸站了起來,駝著我們慢慢向前走。走平地的時候,大象非常穩當。可是一到下坡,大象的身體抖動起來,我有一種要摔下來的感覺。我一會兒緊緊拽住爸爸的衣角,一會兒緊緊抓住爸爸的手。突然,大象好像和我們作對,抖得特別厲害。由於過度緊張,我一不小心把手裡的香蕉掉到了地上,沒想到,大象居然用鼻子撿起了香蕉,一口把香蕉塞到了嘴裡,美美地吃了起來。看到大象這副貪吃的模樣,我情不自禁地大笑起來,一點兒也不覺得緊張了。

大象騎行結束之後,我和爸爸又去參觀了小象訓練營。小象相比大象更可愛、更有親近感。它們都在大象媽媽的照顧下玩耍、吃東西,跟遊客們互動。我和一位廣東來的小女孩,一起給小象喂香蕉和草料,一名馴象師還讓我們跟小象一起合影。開始,我還是有些害怕。可是,當我逐漸走近小象時,小象竟然用長長的鼻子把我一摟,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頓時讓我沒有了恐懼感。真是太好玩了!離開小象訓練營,我還真捨不得這些可愛的小象呢!

這次泰國清邁之旅,是我最溫暖、最快樂的一次旅程。我經歷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進寺廟,第一次騎大象,第一次喂大象。美麗的清邁,絢麗的寺廟,可愛的大象,留在我美好的記憶中。

文化廣場的清晨 篇3

國一作文 ,797字

清晨,太陽從東邊緩緩升起,新的一天又到了。微斜的陽光透過樹梢灑在人們身上,似是給人們披上了一件溫暖的衣裳。

我迎著朝陽,開始了一天的晨跑。有點兒累了,我踱步向前走著,靜靜地看著清晨的文化廣場。

溫暖的太陽光斜斜地照射在乾淨的跑道上,跑道旁那無人問津的花草,此刻竟也像天空中的繁星,雖無牡丹和芙蓉般的萬紫千紅、國色天香,卻也有著一種說不盡道不明的小浪漫。蜿蜒曲折的青石小路上,一對老夫妻互相攙扶著,慢慢地向前走著,腳下時不時發出輕微的“踏踏”聲。看著他們遠去的背影被陽光拉得老長,我突然想到了一個詞——細水長流。

順著他們往遠處看,我看到了一群老爺爺在樹蔭底下打著太極。他們整齊劃一的動作,像是每天都操練,彼此之間默契十足。陽光鋪灑在他們的臉上,愈發的和藹。他們邁出一步的腳微微壓低,行雲流水的動作,在微風中顯得是那樣的有活力。我不禁痴迷了。

突然,身後一陣熱情似火的音樂聲傳到我的耳畔。我回頭一看,原來是一群老奶奶在跳廣場舞!她們的舞蹈動作簡單而統一,說不上優美,但她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好像這一切為的僅是舒活筋骨,抖擻精神,又或是隻要大家聚在一起,就已經足夠快樂了!我不禁也笑了。

在她們的身旁,是一片濃郁的樹蔭。樹蔭底,圓桌上,是陽光斑駁的痕跡。幾個老爺爺正在下著象棋呢。只見其中一位老爺爺面帶笑意,胸有成竹地看著對面的老友一手執子,冥思苦想。良久,他的老友才落了子兒……

太陽升得越來越高,孩子們也都出來了。籃球場上,石板凳邊,草地裡,都是他們嬉戲打鬧的樣子……

真是好一個“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我漫步在這國泰民安的“世外桃源”中,看著人們幸福的笑臉,不禁為我的祖國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清明中沐浴祖國文化 篇4

國小六年級作文 ,1173字

清明節的雨從古下到今,而我國的傳統文化,也傳承到了今天。

“我們去摘清明菜吧。”媽媽的聲音打破了沉默。“誰?”我回過神來。“你、和我一起去摘清明菜。”媽媽一字一頓地說,彷彿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嗯,走吧。媽媽。”一想到散發著香氣的清明粑,我的身體都飄到屋外。

“媽媽,清明菜長什麼樣子?”對著田裡這些茂盛的雜草,我無從下手。媽媽一聽,彎下身來,給我指出清明菜。“你看看,清明菜的老葉子細長,是綠色的;新葉子像水滴,深綠色的,上面有一些白色的毛,像霜一樣。喏,就是這個……”媽媽給我一一描繪出它的特徵,然後給我找到了一朵。“那種綠色是老葉子,開出黃色的花的也是比較老的,不要摘。”“得得得,我知道了,媽媽。”我趕緊打斷了她的話,“我去摘咯!”很快,我們就摘滿了塑料袋。

回到家裡,媽媽就開始做清明粑了。媽媽,你讓我等的好苦啊!

“清明粑煎好咯!”

我馬上拿來一塊,畢竟先下口為強嘛。媽媽一見,一下打掉我的手:“你這個小饞貓,先去把手給洗了再來吃。”“嘿嘿,你們先別吃,我要第一個嘗!”“快去!”等我洗完手,清明粑的香氣似乎都被風兒吞吃掉了,我趕緊拿起來一塊,恐怕清明粑冷掉不好吃了。“哈……哈……好燙啊!”我不住地哈著熱氣。“慢點吃,沒人跟你搶。”媽媽看見我這個樣子“噗嗤”一聲笑了。我草草的把第一塊吃下去了,舌頭燙的都嘗不出味道了,我喝了滿滿一杯冷水,再一次向清明粑發起進攻。我拿起一塊,先咬下一小塊慢慢地嚼。嗯,好好吃,又糯又香,香氣充滿了整個口腔,哈一口氣都是清明粑味的!“就媽媽這手藝,開店都綽綽有餘!”我對媽媽做的清明粑表示十二分的滿意。“你這個小馬屁精!”媽媽笑了。

“媽媽,下次清明節你還要做清明粑哦!嗝————”一個響亮的充滿清明粑味道的嗝。

“好,好,都聽你的。”

後來,我們還去踏青了呢,遠處的青山頭上,纏上了一條長長的紗巾,朦朦朧朧,美麗極了。各家的李樹都開花了,枝頭都快斷了。一路走下去,白茫茫的一片。

每年的清明節,我們都應該重視,我們要把這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繼續傳承下去,成為祖國傳統文化不可磨滅的印記!

東西文化的碰撞 篇5

高二作文 ,930字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是既保守固執又精明能幹,而西方人則是比較自由民主,做事規矩,追求紳士風度和誠信。兩種來自不同民族的人生活在一起,總會發生一些令人震驚的事情。這在看完《東方文化西方語》後感受就更加明確了。

比如,談到“海外華人圈有這樣一種說法:中國人在國外要過三關,即語言關、金錢關、心理關。不過以我在海外的觀察與經歷,我覺得華人們還要過‘小人關’。”這個“小人關”指的是中國人在國外生活時,老想著在各種管理和制度中找出可以佔便宜的漏洞來減輕高昂的服務費用。這種行為自然是不被提倡甚至是違法的。但做這些事的中國人抱著一絲僥倖的心理,想著自己應該不會被抓到,而且這也是沒有誠信的表現,是對自己極度不負責任的做法。在國外,誠信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品德。一個員工可能會因為就撒了一次謊而很難再找到工作或終生失業。高中生可能因為考試作弊而不被任何大學錄取。更何況是不排隊、坐車不買票甚至是逃稅這種事?

“沒有明令禁止的事就是可以做的事”,這應該是許多國人心中的觀念,出國後也屢試屢爽,頻頻觸犯法規法律。我們身邊也是常有“沒有明令禁止的事就是可以做的事”的情況出現。如規定學生晚自習期間不能去洗手間,有些同學就想出“我去喝水的時候順便去上洗手間”的藉口;上課不許吃零食,有些同學就用嘴叼著牛奶一直喝個不停。老師看了提醒他,他就說“規定上課不許吃零食,又沒說上課不許喝牛奶”。在這種小事上都喜歡找漏洞去鑽,更別提那些可以“省錢”的“坐車不買票”“逃稅”等事情。中國人的精明能幹都用在瞭如何讓自己付出很少卻能享受成倍好處上。殊不知有辛苦汗水的勞動成果才是最受用最踏實的,靠正確途徑得來的東西才最受享用的。

外國人看到我們國人的這些海外行為,即使我們的國民GDP再高,生產總值再大,進出口量再多,終究還是不會從心裡承認我們中國是一個大國、強國。出國在外,我們已經勢單力薄,更要遵守國外的制度和管理規則。出國留學,入鄉隨俗是最好的生存方法。學習國外人的禮貌誠信、遵紀守法,才能更好地融入當地的環境,儘早度過“小人關”。而不是屢次違反法律,還被驅逐出境,搞得金錢事業兩頭空。

最後我認為:精明能幹是好事,國外生活要自律;學習當地各法律,適應民族好文化;樹立中國好榜樣,民族強大遲早的事。

尋訪紅色足跡·傳承膠東紅色文化 篇6

尋訪膠東紅色足跡徵文 ,1358字

戰爭,自古以來伴隨著硝煙、炮火與人員傷亡。1937年,全國人民抗日戰爭在東北打響,緊接著,在1946年,全國人民解放戰爭馬不停蹄地趕來。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標誌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中國人民取得大團結!14年的烽火,14年的殺戮,讓多少人流離失所,家破人亡。所以,我們要勿忘國恥,重走膠東紅色之路,傳承膠東紅色文化,讓血一樣的紅色,永駐我們心間。

日出東方,海面旖旎。

膠東,奏出了一曲波瀾壯闊的紅色史歌!

幾天前,我去了雷神廟戰鬥遺址,這裡打響了膠東戰爭的第一槍。這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四合院,屋簷的瓦片被風雨的侵蝕,已經失去了本來的模樣,它顯得舊舊的,老老的,很不起眼,但在人們心中,他散發著紅色的光輝,他戴著金色的光環,他在和平的大地上,發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黑夜,帶來了天明。我邁過高高的門檻,踏著陳舊的水泥地面,走進了廟內。雷神廟戰鬥遺址真的很小,不像其他紀念館那樣巨集偉,青磚白瓦,普普通通。幾棟小屋子就那樣簡單的立在那裡,可能在以前,還會冒出縷縷炊煙吧。但是,炊煙變成了硝煙。誰也不會想到,在幾十年以前,這裡曾面對著槍林彈雨,這裡曾經血流成河。“七七”事變後,日軍佔領了牟平城。為了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中共膠東特委書記、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司令員理琪率三軍一大隊一舉解放了牟平城。戰後,部隊向南轉移,理琪等領導同志在城南雷神廟開會。中午,從煙臺趕來的日軍海軍陸戰隊百餘人包圍了雷神廟。我三軍幹部戰士二十餘人堅守廟舍,頑強地抵抗著數倍於己的日軍,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戰鬥中,理琪同志不幸英勇犧牲,年僅30歲;很多同志光榮負傷。現存東廂外窗上的一塊麵積僅0.8平方米的鐵皮雨搭板,上面密佈著138個彈孔,廟內現存的石碑、石礎上,也是彈痕累累。雷神廟戰鬥點燃了膠東抗日的烽火,打響了膠東抗戰的第一槍。我走近石碑,隔著透明的玻璃板,觸控著那些彈孔,感受指尖傳來的冰涼。都說十指連心,然而此刻我的心中,充滿著一種沉痛。那是一種力量,壓得我喘不過氣。我緩緩蹲下,看著地上新長出來的小草,綠油油的,越發的可愛,它們是被烈士們用鮮血澆灌的,我彷彿已經看到:負傷的理琪同志倒在血泊裡,腹部已被子彈穿透,鮮血涓涓地流出,連腸子都透了出來,他用一隻已被鮮血染紅的手捂著腹部,另一隻蒼白的手,顫顫巍巍的舉了起來,好幾次槍都差點掉下去,他把全身最後一絲力量集中到手腕,眼球突出,牙齒緊咬,身體微微弓在一起,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發出了最後一顆子彈。“嘭”這顆子彈帶著理琪同志最後的願望,結束了一位日寇的生命,理琪同志也終於安然的倒在了血泊中。空氣中瀰漫著腥甜的氣息,嘹亮的蟬鳴像是英雄們戰勝的號角,又像哀悼烈士的低鳴。我不禁仰望天空,用手撫摸著殘破的牆壁,喃喃道:“理琪同志,你的願望一定是希望中國和平,繁榮富強,你看,現在已經實現了,祝你安息。”

腦海裡還像過電影一般回想著戰鬥的場面,我的心情十分低沉,重新凝望膠東這片大地,竟是被鮮血染紅的。

紅色蔓延,精神不滅!

尋訪紅色足跡,傳承膠東紅色文化,是我們青少年應當做的。我們應該將這些閃閃發光的紅星,傳揚更遠!我們應該將這些永不磨滅的精神,發揚光大!時間的年輪還在慢慢擴大,歷史他安靜的呆在那裡,無聲無息。他用無言的方式,敲響我們心中的警鐘: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感受春節民俗文化 篇7

國二作文 ,611字

春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人們新的一年的生活的開始。在這期間裡,全家老少都一起“迎新春,除舊歲”,我們家也不例外。

除夕那天,是我最開心的一天。我早早地把寫好的春聯準備好,就等著爺爺的膠水了。對於貼春聯,我可是個行家,家裡春聯每年都是我貼的。而且不只是春聯,還有那個大大的“福”

字。這“福”字必須要倒貼,寓意是“福”到了的意思,希望在新的一年裡能福氣滿滿。

接下來的一下午,可都是大人們的活兒啦,那就是包餃子。這個活兒看起來容易,學起來可就難多了。這不,這次我也想試試。

首先,把餡鋪在麵皮兒上,再把麵皮兒捏起來,這樣一個餃子就完成了。我照著“口訣”捏了幾個餃子,造型上都挺美觀的,可實際上卻不怎麼樣。可能是沒捏緊的緣故吧,我包的那幾個餃子一到鍋裡就全露餡了,無奈的我啊,只能吃著麵皮喝湯了。

其實除夕的高潮啊是在晚上。我們早早地吃完餃子便下樓放鞭炮了。膽大點兒的毛頭小子就放“炮仗”,女孩子則放煙花之類的。當鞭炮聲響起來時,才發覺有了濃濃的年味,這才是春節的開始。

除夕後一天就是大年初一,是晚輩給老輩拜年的時候,這一天必須說吉祥的話,寓示著這一年吉祥如意。雖然年輕人不計較什麼,但是還是要給爺爺奶奶拜年。穿上新衣服,腦袋裡蒐羅著各種吉祥話,可無非就是那套“萬事如意,身體健康”、“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類的,只是老人們聽著高興,做晚輩的也跟著高興。就這一句話,結束了大年初一,跑斷了腳後跟,也磨破了嘴皮子。

傳承中華之美,飽含文化之韻 篇8

國二作文 ,975字

春節是中國人眼中最重要的節日,它在人們的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春節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為它的存在既代表了人民美好的社會願望,也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現象,同時也折射出中華文化的魅影。

最具文化底蘊的,當然要數“對聯”和“福”字。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通俗性和高雅性相容,雅俗共賞。這種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深深地吸引著我。“福”字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也有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氣已到”。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同時,“對聯”和“福”字也展示了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一橫一瞥,一點一捺,寥寥幾筆卻有無限氣概和感慨,讓我讚歎不已。

接下來,就是我們盼望已久的除夕,也就是我們口中的“大年三十”,是一家人相聚日子。這一天,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格外高興。當然,這一天也有三個最為重要的習俗,便是“祭祖”、“吃年夜飯”、“守歲”。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飯桌上必不可少的菜餚,非“魚”莫屬,它取“年年有餘”的吉慶寓意。其次,加上春節聯歡晚會這一盛大節目的襯托,顯得更加吉慶歡樂。最後,人們還要守歲。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除舊佈新之際,親朋好友,圍爐而坐。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收穫頗豐。煙花滿天飛,點綴的夜幕絢爛多姿,每個人都靜靜欣賞煙花上升的精彩和綻放的美麗,隨著煙花的升空,默默祝願……

年初一,一定是春節中最溫馨的一天。這一天,每個人都要走街串巷,給親朋好友帶去問候和祝福,也就是俗稱的“拜年”。“拜年”是春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想,這一天也是小孩子們的最愛的一天。因為在這一天,小孩子們可以收到大人的“紅包”,即“壓歲錢”。這裡面不僅有錢,更有大人們對孩子們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願。時間帶走的是嬌豔的外表,留下的卻是經久瀰漫的醇香!春節正是如此,幾千年的歷史,造就了它的輝煌,造就了它無法撼動的地位。我們愛春節,更愛創造它的傳統和文化!

特殊的瑰寶——春節文化 篇9

國二作文 ,688字

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習俗文化一直流傳至今,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中國特殊的瑰寶—春節文化。

春節在臘月初八便拉開了帷幕。在臘月初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泡臘八蒜,都做臘八粥。臘八蒜到了年底就被醋泡得發青了,蒜中夾帶醋的酸味,醋中又充滿蒜的辣,使人胃口大開。

臘八粥就更絕了,人們將新收穫的大豆、桂圓、大米、小米等五穀雜糧混在一起,加以熬煮,那滋味真是“此粥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嘗!”現在,我的舌尖彷彿依舊殘留著臘八粥淡淡的香味,令人回味無窮。

臘八過後,人們又陷入了忙碌中。家家戶戶都趕辦年貨,什麼瓜果蔬菜,雞鴨魚肉等物品全都往籃子裡放。超市裡,大集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們一個個忙得不亦樂乎。望著海一般的人群,我不由感慨:年近了!

二十三,過小年,憋了一年,人們終於放鬆下來,掛上火紅的燈籠,點著絢麗的煙花,爆竹也趕來湊熱鬧,開心得敞開了肚皮。人們歡聲笑語,沉浸在歡樂中。

二十三後,人們打掃屋子,閒逛,以迎接新一一年的到來。

經過短暫的安靜後,大年三十來臨了。大街小巷上,街頭巷尾旁到處瀰漫著餃子的香味,燈透過紅色的燈籠罩篩下了一束束紅光,家家戶戶都燈火通明。這一晚,是要守歲的,無論大人小孩都圍坐在電視機旁,一邊看文藝演出,一邊聊家常,其樂融融……

初一可是一個好日子。人人都穿上新衣服,出門給人家拜年。大街上或三五成群,或兩人相伴,熙熙攘攘,車水馬龍。人們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新年好!”

初二到初五,人們會走一些比較遠的親戚,彼此之間談一談一年來的收穫,說一說新一年的計劃,趣味無窮……

初五以後,人們陸續開始上班,新年就這樣在起早貪黑的工作中拉下了帷幕……

尋訪紅色足跡傳承膠東紅色文化 篇10

國小四年級作文 ,555字

煙臺是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也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以煙臺為主體的膠東地區是山東紅色革命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最早進行紅色革命的地區之一。提起煙臺的戰役,人們不禁要提起“地雷戰”。

地雷戰發生在1942年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候,海陽行村鎮趙疃村的百姓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與日本鬼子鬥智鬥勇,終於戰勝了鬼子。

那時候鬼子兩村一崗哨,三村一據點,封鎖打擊我們,對我軍實行“燒光、殺光、搶光”三光政策,他們用極其凶狠的手段殺死我們的同胞,搶光我們的糧食,燒燬我們的家園。

面對侵略者的暴行,海陽人民沒有屈服,趙疃村的百姓沒有屈服,他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學會了治地雷、埋地雷。他們用大刀長矛、土槍土炮、與敵人進行抗擊。當時去學制地雷的有趙守福、于化虎、孫玉敏等幾人,學會後,他們便開始帶著趙疃村的民兵用地雷對付鬼子。他們不斷地集思廣益,不斷創新,製造了土地雷,用漫山遍野的石頭製造了拉雷、絆雷、滾雷等。只要鬼子開始下山掃蕩,他們就提前做好準備,在大小路口、山坡、樹林、瓜田菜園等地方埋上地雷,鬼子走到哪兒,地雷炸到哪兒,給了鬼子沉重的打擊。

如今雖然戰爭已離我們遠去,但英雄們在戰爭中那種團結協作、艱苦奮鬥,集思廣益,不斷創新的那種精神我們不能忘記,我們要向他們一樣,好好學習,用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使我們的祖國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