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高適

尚有綈袍贈,應憐範叔寒。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敘事 詠史 諷刺

譯文

譯文
像須賈這樣的小人尚且有贈送綈袍的舉動,就更應該同情范雎的貧寒了。
現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這樣的天下治世賢才,把他當成普通人看待。

註釋
尚有:尚且還有。綈 (tì)袍:用粗絲綢做成的長袍。
憐:同情。範叔:范雎,字叔。戰國時期的范雎。由於須賈告狀,他被毒打得幾乎死去,後來逃到秦國當了宰相。須賈來秦,他特意以貧窮的面貌去相見,須賈送綈袍給他禦寒,他感到須賈還有故人之情,就寬恕須賈。出自《史記·範睢蔡澤列傳》。
天下士:天下豪傑之士。
猶作:還當作。布衣:指普通老百姓。

參考資料:
1、陶冶.千家詩故事: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0年01月第1版:第20頁

2、劉薇等.新世紀少年兒童知識文庫 千家詩:吉林攝影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258頁

創作背景

  《詠史》是詩人高適創作於盛唐。這首詩是寫於未入仕途之時。因他自以為是“天下士”,卻只得到個“封丘尉”,於是通過寫古人贈綈袍的故事來比喻現在,表達了對有才華的貧寒人士得不到同情、重視的悲憤情緒。此篇雖題為“詠史”,實則是詩人借詠史來發洩自己的憤懣。   

參考資料:
1、秦似.唐詩新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1:第344頁

評析

  高適在仕途輝煌時,曾官至淮南、西川節度使,封渤海縣侯,詩名遠播。一些優秀的邊塞詩讚揚了邊防將士的鬥志,歌頌了他們以身殉國殺敵立功的豪情,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充滿了樂觀情緒和愛國主義精神,表現出高適的為國“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負。但是他在少年時,相當落魄,其詩歌大多感慨懷才不遇,仕途失意。這首詩則寫於未入仕途之時。

  “尚有綈袍贈,應憐範叔寒。”這兩句歌詠歷史上範睢的一段故事。詩中的“尚有”,還有;“綈袍”,用一種比綢子厚實、粗糙的紡織品做成的袍子。“範叔”,指範睢。範睢字叔,故稱。《史記·範睢蔡澤列傳》記載:戰國時範睢事魏大夫須賈,因隨須賈出使齊國,齊王賜他金十金和牛酒。須賈懷疑範睢通齊,告訴魏相。魏相派人凌辱範睢,幾欲置之死地。範睢裝死得以逃到秦國,遊說秦昭王獲得成功,被拜為相,封於應(今河南省寶丰西南),稱“應侯”。“範睢既相秦,秦號曰‘張祿’,而魏不知,以為範睢已死久矣。魏聞秦且東伐韓、魏,魏使須賈於秦。範睢聞之,為微行,敝衣間步之邸,見須賈。須賈見之而驚曰:“範叔固無恙乎!”範睢曰:‘然。’須賈笑曰:‘範叔有說於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過於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說乎!’須賈曰:‘今叔何事?’範睢曰:‘臣為人庸賃。’須賈意哀之,留與坐飲食,曰:‘範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綈袍以賜之。”後須賈知範睢已為秦相,前往謝罪,範睢沒有處死他,說:“然公之所以得無死者,以綈袍戀戀,有故人之意,故釋公。”放須賈回魏國。詩中的“寒”,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寒冷,而應有貧寒、窮困潦倒的意思;“尚有”與“應憐”相連線,說明須賈雖然曾得罪於範睢,差一點置範睢於死地,但他對故人還有一點同情、憐憫之心,這是非常可貴的。也就是這樣的同情、憐憫之情,救了他的命。這說明,為人不可太勢利,太刻薄,要寬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這兩句寫須賈並不知道範睢已貴為秦相,還把他當成平民看待。詩人在這裡是在借題發揮,意在諷刺須賈徒有憐寒之意而無識才之眼,竟然把身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範睢看成是布衣寒士,實在可悲可嘆。詩中的“天下士”,即國士,傑出的人才。“布衣”,代指平民。古時一般平民穿布衣。平心而論,這兩句議論與須賈不識範睢為宰相相銜接,有些牽強附會。範睢被魏相羞辱、鞭撻後,世人都以為魂歸地府了;須賈使齊,要拜見的是秦相張祿,不可能知道範睢改名換姓。範睢布衣往見須賈,裝作一副窮酸相,沒有人會把他與威風八面的秦相張祿聯絡在一起。因此,說須賈不識國士,不以國士待之,是有些強人所難;而須賈在那樣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留他吃飯,贈以衣服,應當說是做得不錯的,說明他的人性沒有完全泯滅,這與他當初向魏相報告範睢受齊人之金,範睢受到凌辱,奄奄一息,而他不加絲毫勸阻相比,不知要勝過多少倍。也正因為如此,範睢才留他性命,讓他回國。但是,詩人是有感而發,向詩人這兩句中所說的現象,在當時的社會中比比皆是,詩人少年落魄,晚年才發跡,少年時雖然沒有範睢那樣的遭受奇恥大辱,但也沒有少遭達官貴人的白眼和冷嘲熱諷,沒有人在他沒有發跡的時候把他當作人才來看。因此詩人借範睢之事批判了這種糟蹋人才、埋沒人才的社會現象;同時,也間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個“天下士”,要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讓世人刮目相看。

  這首詩敘事和議論結合,充滿情感。詩人在詩中發古之幽情,給人一種強烈的感受,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詩中幾個連線詞的運用也恰到好處,上兩句的“尚有”、“應憐”,寫出須賈贈袍時的那種憐憫心態,並不以為範睢能夠發跡,更沒有看出範睢已經發跡,看出須賈只是一個平庸之人;下兩句的“不知”、“猶作”,看上去是心平氣和借事說事,而實際上是充滿激情,對這種把人不當人看待的社會現象深惡痛絕,同時心高氣傲,讓世人為之瞻目。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詠史》是詩人高適創作於盛唐。這首詩是寫於未入仕途之時。因他自以為是“天下士”,卻只得到個“封丘尉”,於是通過寫古人贈綈袍的故事來比喻現在,表達了對有才華的貧寒人士得不到同情、重視的悲憤情緒。此篇雖題為“詠史”,實則是詩人借詠史來發洩自己的憤懣。   

參考資料:
1、秦似.唐詩新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1:第344頁

評析

  高適在仕途輝煌時,曾官至淮南、西川節度使,封渤海縣侯,詩名遠播。一些優秀的邊塞詩讚揚了邊防將士的鬥志,歌頌了他們以身殉國殺敵立功的豪情,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充滿了樂觀情緒和愛國主義精神,表現出高適的為國“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負。但是他在少年時,相當落魄,其詩歌大多感慨懷才不遇,仕途失意。這首詩則寫於未入仕途之時。

  “尚有綈袍贈,應憐範叔寒。”這兩句歌詠歷史上範睢的一段故事。詩中的“尚有”,還有;“綈袍”,用一種比綢子厚實、粗糙的紡織品做成的袍子。“範叔”,指範睢。範睢字叔,故稱。《史記·範睢蔡澤列傳》記載:戰國時範睢事魏大夫須賈,因隨須賈出使齊國,齊王賜他金十金和牛酒。須賈懷疑範睢通齊,告訴魏相。魏相派人凌辱範睢,幾欲置之死地。範睢裝死得以逃到秦國,遊說秦昭王獲得成功,被拜為相,封於應(今河南省寶丰西南),稱“應侯”。“範睢既相秦,秦號曰‘張祿’,而魏不知,以為範睢已死久矣。魏聞秦且東伐韓、魏,魏使須賈於秦。範睢聞之,為微行,敝衣間步之邸,見須賈。須賈見之而驚曰:“範叔固無恙乎!”範睢曰:‘然。’須賈笑曰:‘範叔有說於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過於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說乎!’須賈曰:‘今叔何事?’範睢曰:‘臣為人庸賃。’須賈意哀之,留與坐飲食,曰:‘範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綈袍以賜之。”後須賈知範睢已為秦相,前往謝罪,範睢沒有處死他,說:“然公之所以得無死者,以綈袍戀戀,有故人之意,故釋公。”放須賈回魏國。詩中的“寒”,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寒冷,而應有貧寒、窮困潦倒的意思;“尚有”與“應憐”相連線,說明須賈雖然曾得罪於範睢,差一點置範睢於死地,但他對故人還有一點同情、憐憫之心,這是非常可貴的。也就是這樣的同情、憐憫之情,救了他的命。這說明,為人不可太勢利,太刻薄,要寬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這兩句寫須賈並不知道範睢已貴為秦相,還把他當成平民看待。詩人在這裡是在借題發揮,意在諷刺須賈徒有憐寒之意而無識才之眼,竟然把身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範睢看成是布衣寒士,實在可悲可嘆。詩中的“天下士”,即國士,傑出的人才。“布衣”,代指平民。古時一般平民穿布衣。平心而論,這兩句議論與須賈不識範睢為宰相相銜接,有些牽強附會。範睢被魏相羞辱、鞭撻後,世人都以為魂歸地府了;須賈使齊,要拜見的是秦相張祿,不可能知道範睢改名換姓。範睢布衣往見須賈,裝作一副窮酸相,沒有人會把他與威風八面的秦相張祿聯絡在一起。因此,說須賈不識國士,不以國士待之,是有些強人所難;而須賈在那樣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留他吃飯,贈以衣服,應當說是做得不錯的,說明他的人性沒有完全泯滅,這與他當初向魏相報告範睢受齊人之金,範睢受到凌辱,奄奄一息,而他不加絲毫勸阻相比,不知要勝過多少倍。也正因為如此,範睢才留他性命,讓他回國。但是,詩人是有感而發,向詩人這兩句中所說的現象,在當時的社會中比比皆是,詩人少年落魄,晚年才發跡,少年時雖然沒有範睢那樣的遭受奇恥大辱,但也沒有少遭達官貴人的白眼和冷嘲熱諷,沒有人在他沒有發跡的時候把他當作人才來看。因此詩人借範睢之事批判了這種糟蹋人才、埋沒人才的社會現象;同時,也間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個“天下士”,要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讓世人刮目相看。

  這首詩敘事和議論結合,充滿情感。詩人在詩中發古之幽情,給人一種強烈的感受,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詩中幾個連線詞的運用也恰到好處,上兩句的“尚有”、“應憐”,寫出須賈贈袍時的那種憐憫心態,並不以為範睢能夠發跡,更沒有看出範睢已經發跡,看出須賈只是一個平庸之人;下兩句的“不知”、“猶作”,看上去是心平氣和借事說事,而實際上是充滿激情,對這種把人不當人看待的社會現象深惡痛絕,同時心高氣傲,讓世人為之瞻目。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詩人高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於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諡號忠。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