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名人簡短勵志事例

  有很多家長都會時不時地找一些來教育孩子,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這一跪,春風得意遇知音

  歷史見證了這一刻,世界見證了這一刻!北京時間2月18日,當王濛在溫哥華冬奧會女子500米短道速滑決賽中成功衛冕之後,在全世界無數觀眾面前,她激動地跪在冰面上,衝著自己的教練磕了兩個頭。

  不知內情的人也許會這樣想,王濛的這一跪,只是其奪金後狂喜激動的宣洩,而瞭解內幕的人此時一定明白,王濛的這一跪,是她從一個“刺頭青”走向成熟後對自己教練的深深感恩。

  用王濛自己的話說:“這兩個頭,一是感謝教練的知遇之恩,是她讓我知道500米短道速滑到底該怎麼滑;二是感謝領導、隊友和醫務人員等所有給予我幫助的人。”她提到的教練,就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主教練李琰,也是在3年前被王濛“炮轟”的李琰。

  2006年,在都靈冬奧會上,年僅20歲的王以44秒345輕鬆奪得女子500米短道速滑冠軍,為中國代表團贏得都靈冬奧會首枚金牌,打破了中國代表團在都靈的“金牌荒”,王也因此成為國家隊最大牌的隊員。2007年,李琰從美國回來擔任中國短道速滑隊教練不久,就遇上了亞洲冬季運動會的召開。當中國女子隊在1500米比賽失利後,王把失利的原因歸咎於李琰的執教理念,在公開場合口出狂言:“這是什麼戰術呀?什麼都沒有,我覺得自己不適合再在國家隊了,我會主動申請回到黑龍江隊。”當時,王並未意識到自己這句話會在社會上產生什麼負面影響,一時間輿論譁然,王和主教練李琰之間的矛盾,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點。輿論幾乎一邊倒地把狂妄、自大、“刺頭青”等詞語毫不吝嗇地送給了年輕的王。

  雖然王濛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在隊裡寫了檢查公開向李琰教練道歉,最終還是被冬季運動管理中心“下放”回到了黑龍江隊。

  在被“下放”的那段時間,王濛彷彿變了一個人。她後來回憶說:“從都靈冬奧會所謂的‘一夜成名’到‘亞冬會’,我承載了太多人的厚望。我沒有被挫折擊倒爬不起來,我一直咬緊牙關在努力努力,不停地向前沖沖衝,因為我明白自己身上的責任和擔子。像我這樣年齡的女孩子,還在父母身邊撒嬌、在學校無憂無慮求學、和朋友打鬧,但我明白,從自己穿上冰刀,站在起跑線,為短道速滑而生的那天起,這些都不再屬於我。”

  當王再度回到國家隊時,李琰並未計較前嫌,而是大度寬容地接納了她,併力主王擔任了國家隊的隊長。猶如鳳凰涅的王,在李琰的訓練下成績突飛猛進,擔負起了“領軍人物”這個角色,和李琰相處得像母子一般。王感觸頗深地說:“以前確實是我錯了,經歷了一次大起大落,我才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深切體會到了李教練一顆慈母般的心。在她的教誨下,我已完全改變了自己。以前,我在比賽時只管我自己,自己賽好就行了,現在看到隊友們賽得好,我打心眼裡高興。”

  在此後3年的所有賽事中,王濛參加的500米比賽幾乎沒有讓冠軍旁落,她甚至成了這個專案世界上能滑進43秒的唯一一人。但她已完全沒有了先前的“大牌”作派,相反,成績越好,對教練李琰就越尊敬。李琰曾私下說:“王濛越來越成熟和沉穩了,她已具備了大將風度。”

  當王濛在溫哥華冬奧會上奪得500米金牌,從而使她成為中國隊首個在冬奧會上衛冕成功的選手後,她首先想到的是和自己3年來朝夕相處的教練李琰,在滑過終點線後的第一時間,她便衝到了教練席,對著自己的恩師李琰雙膝跪地磕了兩個頭,隨後一躍而起,緊緊抱住了李琰。

  此時的李琰,也忘情地和自己的愛徒緊緊相擁,喜極而泣地開玩笑道:“真是個俏皮的孩子,回去之後就該朝我要紅包了,這不是過年了嘛!”

  王濛在接受採訪時說:“我以最傳統最感恩的方式感謝主教練對我的寬容,更感謝教練帶給我這麼好的成績,讓人看到王濛滑得真不錯。我雖然感覺自己比以前更沉穩了,但我認為,人在越接近自己目標的時候,就越容易發生問題,所以,就越要加強自身的修養。”

  :每一個平凡人都是友誼的上帝

  作者:段奇清

  那年,梵高從巴黎來到了阿爾,他多麼想有一些朋友!可窮困得如同一個乞丐,連喝一碗湯都是一種奢求、無法實現的他,即便想有一個人給他做模特也不可能。

  一個星期天,梵高和往常一樣走出城,來到一大片麥田邊,寫生或畫一些風景畫,以不讓自己總飢腸轆轆,同時也是頑強而執著地實驗他的筆觸和色彩。畫完了幾張風景畫,太陽已斜斜地照在麥田上。這時,有一個穿著藍色的制服、披著一身金色陽光的人來到了梵高的跟前,“先生,你好!這些天太陽挺毒的,你應該戴一頂帽子啊!”來人熱情地和他打招呼並說。

  梵高知道他是一個鄉村郵遞員,名字叫盧朗。這些天,盧朗幾乎每天都要從梵高身邊經過,和他打過招呼後,還會停下來聊上幾句。“盧朗先生,你好!”梵高笑著說,“光著頭,和太陽更親近,不也很好嗎!”梵高的風趣幽默讓盧朗談興更濃了,他指著梵高畫布上剛畫完的麥田客氣地說:“您的麥田畫得像個活物!”接著,又指著正沉沉下墜的落日和樹上被落日所染上的火焰一樣的光芒說:“這也像個活物,您看是不是?”

  梵高心頭不禁一震:“這話說得真好,既簡單,又深刻!”兩人越聊越熱乎,從繪畫聊到上帝,盧朗說:“現在的上帝似乎變得越來越令人難以置信了,上帝只存在你畫的這片麥田裡,可一到現實生活裡,上帝就……”

  兩人聊著,一直聊到了太陽下山,耀眼的金星已開始掛上天幕。梵高忽然發現這個做了25年郵遞員,卻從來沒有得到提升,用每個月掙來的135法郎微薄的薪水撫養4個孩子的父親,心地竟似麥田般富饒豐贍,如天空般明淨美麗!

  梵高說:“盧朗先生,我想為您畫一幅肖像可以嗎?”盧朗很愉快地答應了,只是說:“我感到榮幸,但我長得難看,幹嗎要畫我呢?”梵高十分高興地說:“假如真有上帝的話,我想他一定也長著和你完全一樣的鬍子和眼睛。”盧朗開心地笑了,連身邊的麥苗似乎也跟著他笑彎了腰。

  從此,梵高有了模特,也有了朋友。

  打那後,盧朗常常邀請梵高到家裡做客,梵高也為盧朗夫人畫肖像畫。後來盧朗調到馬賽郵局工作去了,兩人也常來常往,他們的友誼如阿爾的太陽一樣,恆定、熱烈、明淨。

  有一段時間,梵高患病住進聖雷米精神病醫院,盧朗每天在下班後,都要到醫院去看望,除了給梵高送去一些營養品外,還帶去一些陽光般的話語,讓梵高心中逐漸明媚清麗起來。梵高出院,盧朗在百忙中抽時間,為梵高辦理出院手續,並用馬車把他接回家。

  梵高先後為盧朗畫了6幅肖像畫。其中最著名的是畫於1888年的《郵差盧朗先生》,盧朗身著藍色的制服,黑色的勾邊,金色的長鬍子和制服上的金色鈕釦交相輝映,閃爍著明亮而溫和的光。這幅油畫現被珍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幾乎所有梵高的畫冊裡也都收錄了這幅畫。人們不僅僅是將《郵差盧朗先生》看成梵高人物肖像的代表作,而更是將它視作兩人友誼的象徵,總會津津樂道這段友誼的佳話。

  可不是,梵高在短短的37年,苦難卻多於幸福的生命中,郵遞員盧朗無疑是他人生中的一抹亮色,這位以普通人身份出現的“上帝”,那種質樸純真的情感,讓梵高得到一份友誼的快樂時,也注入他生命與藝術的力量。這種力量蘊含在底層人的艱辛與自尊,又宛如上帝般的自重之中,就像種子播撒在泥土裡,陽光行進在雲層裡一樣,清新自然又無比可貴!

  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是上帝,只要在我們友善心中能真正洞曉他們是上帝,也就能獲得一份份散發著麥田的清香、閃爍著太陽般光芒的不朽的友誼。

  :“藝乞”的畫畫人生

  1963年1月,從蘭桂出生于山東沂蒙山區的一個小村子。14歲時,噩運悄然來臨,一次意外摔傷了左腿。因為家庭貧困,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導致傷口感染,最後左腿不得不高位截肢。

  這對當時還是學生的從蘭桂來說,不啻從天而降的悶雷,將他所有美好的夢想剎那間都擊碎了。他苦惱過,憤怒過,失望過,可苦惱、憤怒、失望又能怎樣?現實畢竟是現實,生活還是要繼續。他強忍悲痛把淚水嚥進肚子裡,心中暗暗發誓:男子漢不能向命運低頭。

  截肢臥床那段時間,從蘭桂試探著畫畫,想以畫畫的形式撫平心中那長長的憂傷,慰藉自己內心的孤獨。買不起畫畫的材料,從蘭桂就用最簡單的粉筆和木炭,從最簡單的一筆一畫開始;沒有老師,自己權且既當老師又當學生。一段時間的摸爬滾打後,從蘭桂似乎掌握了畫畫的一些技巧,竟然畫什麼像什麼。至此,畫畫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心靈的窗戶。

  2l歲時,面對家庭的貧困,面對母親為他整日的操勞,生性好強的從蘭桂選擇了流浪生活。他想成為一名“藝乞”,用自己一雙會畫畫的手,用粉筆和木炭在路邊作畫給別人帶來美感,掙些錢養活自己。於是,他帶著簡單的行李和雙柺上路了。

  這種選擇,對從蘭桂來說,本身意味著挑戰苦難的開始。憑藉單腿,從蘭桂流浪的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輾轉到過西藏、新疆、貴州、四川、湖北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也把自己的粉筆畫、粉筆字留在了城市的街頭,或多或少地吸引了一些人的駐足觀看。當然,路途上,他吃了太多的苦,住過馬路、橋洞、車站候車室,遭過搶劫,捱過地痞流氓的揍。

  這些身體的苦難,從蘭桂都可以忍受,只是,一些人的冷漠,還是多少刺痛了他的心靈。一次下大雨,他攔計程車,一輛輛來了,看到他卻好似沒有看到一樣,倏地便過去了。一位好心人幫他攔了一輛,到他租住的廉價出租房,也不過3站的距離,司機卻非讓他支付100元。又有一次,他不慎嚴重摔傷下頜骨,血嘩嘩流淌下來,一會兒,便成了血人。被好心人送到醫院後,負責給他做手術的外科醫生竟然問他:你有錢嗎??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鋅岬拇蚧鰨?壞?揮謝韉勾永脊穡?炊??岫?慫?遜郾駛??氯サ木魴摹?/p>

  流浪賣藝期間,只要天氣允許,從蘭桂便在街頭擺攤畫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天氣不允許時,他便逛當地的博物館,看畫展,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晚上,他把精力用到了讀書學習上,讀過的書有黑格爾的《邏輯學》《西方美術史》《外國美術簡史》等等。他還儘可能地學習外語,現在,他居然能夠說7個國家的簡單問候語了。

  如此的生活,從蘭桂一過就是27年。27年,對於歷史來說,只不過是瞬間而已,但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說,絕對不是彈指一揮間。可以想象27年中從蘭桂所遭受的苦難,我想用托爾斯泰在《苦難的歷程》中說過的“在清水裡泡三次,在血水裡浴三次,在鹼水裡煮三次”來形容,想必一點都不為過。這樣的苦難非但沒有擊垮從蘭桂這個大山一般的漢子,反而歷練出他日趨完美的粉筆畫、粉筆字。2009年4月26日,當流浪到武漢的從蘭桂在中南路街頭作畫時,引起一位叫“四葉未明”的拍客的注意,拍下了他30分鐘畫的《蒙娜麗莎》,並在優酷網釋出,並迅速在網上引起極大轟動,點選率超過1000多萬次,頂帖50萬餘次,評論達20多萬條。一時間從蘭桂被捧為紅極一時的“優酷牛人”。網友們不僅被他的畫作所震撼,也為他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折服。

  2009年國慶前夕,在“四葉未明”的協助下,從蘭桂到八達嶺長城上作畫,實現了他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獻禮的夢想。他邊畫畫,邊高唱《我的中國心》,引來眾多中外遊客的關注和讚歎。他畫的《新生——開國大典》《吶喊——兩彈一星》《轉折——改革開放》《團圓——港澳迴歸》《崛起——奧運激情》《騰飛的中國龍》六幅粉筆畫,再現了毛澤東、鄧小平等偉人的風采。長城博物館當場表示,將這六幅畫作收藏,在國慶期間展出。

  從蘭桂新近創作了粉筆畫《雄鷹》,上面配詩一首,表達了他的心聲:“鷹折斷翅膀,也向往藍天。鯨擱淺荒灘,也向往海洋。我雖然抱著半截殘腿,也希冀走進美院的校園,因為我也是中國公民,身份證上不比別人少一個標點。外國的保爾•柯察金,中國的張海迪,在我面前聳立成高山,支援我吧,朋友。”2010年,從蘭桂已完成了畫畫人生的轉身,不再做“藝乞”,而是拜洛陽的一位粉筆畫大師為師,我們期待著他獲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