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勵志故事演講稿素材
我們在準備演講稿的時候,用一些古代名人勵志故事來作為演講稿素材是很不錯的,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顧愷之學畫
顧愷之約 345~406,字長康,晉陵無錫今江蘇人。東晉畫家。他多才多藝,工詩賦,繪畫書法皆精;以人物畫最為著名,有“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眼珠之中”的特長。
顧愷之的“天工神筆”是從小練就的。他三四歲學畫畫兒,到歲時,已成為小丹青妙手了。他家的院裡、院外、牆上,以及他的手背上、腳面上,凡是能畫畫的地方,都留下過他的“傑作”。他有一次到姨家拜年,沒進門,就用炭筆在大門上畫了一幅“五穀樂”。還有一次,為了畫畫,他捱了爸爸的一頓打。原來,他暗中端詳爸爸好多天,想給爸爸畫幅像。一天,他正在絲綢上畫畫,爸爸從外面進來,見畫得那個難看樣兒,把他的臉打得又紅又腫。
這天夜裡,愷之做了,一個美好的夢,他夢見月亮變成了一位迷人的姑娘向他飄來。姑娘的眼睛像純淨的湖水那般光亮,瑩潔。姑娘還讓他畫眼睛。
接著他夢見池中的蓮花都變成了一位位蓮花姑娘,都爭著讓他畫眼睛…… 愷之醒來,遙望碧空明月,星星在眨著眼睛。星星呀,你就是天空的眼睛嗎?你有大、有小、有明、有暗;世上人的眼睛也不都如此嗎?不同的是多一點善、惡、醜、美。眼睛呀,最能反映一個人的心靈,最能代表人的性格特徵。把天下的眼睛都納於我的筆下吧!
從此,顧愷之看啊,畫啊,看各種各樣的眼睛,也畫各種各樣的眼睛。
苦練多年之後,畫藝大進。後來在他筆下,孩子們滴溜的眼睛像西湖水面上的星星;老人們深邃的眼睛像山林中一汪藍色的清潭;小夥子們閃爍的剛毅光芒的眼睛像盛著三月的太陽;而姑娘們的眼睛,則溫柔得像夏天的露珠兒,在草葉上盪漾…… 愷之不到 20 歲就名滿京城了,當時有個雲祥和尚想修建一座輝煌的寺院,向四方募捐,可捐到的很少。正當雲祥食不甘味之時,愷之找上門,要捐一百萬錢。他只要了一面空白牆壁,日夜揮筆舞彩,一個多月後,一幅光彩照人的大壁畫完成了!
“看神畫呀!顧愷之畫的!”京城頓時沸騰了。黎明,廟門剛剛開啟,燒香的、還願的,絡繹不絕。特別是大紳大戶,都懷著虔誠的心情,急忙邁進廟門。他們望著畫中人的不同眼神,不禁暗暗叫絕“天工神筆!”不到一個月,捐贈的錢早已超過了一百萬!
:曹雪芹
青年時代的曹雪芹才華出眾,能詩能文,繪畫也很有名氣。有人請他到皇宮書院裡當畫師,收入豐厚。但曹雪芹窮而有志,寧肯過苦日子,也不願去侍候達官貴人。後來他在一所貴族子弟學校任職。在這裡他結識了敦誠、敦敏兄弟,成了終生的好友。晚年,曹雪芹在城裡也沒有立足之地了,便搬到香山臥佛寺附近的一個山村裡居住,過著十分貧困的生活。敦誠、敦敏的詩裡說他和妻子、兒子一家三口常常喝粥。曹雪芹愛喝酒,卻沒錢買,於是便賒酒喝,待賣了畫再還錢。中國古代的文學家中,生活清貧的也不少見,但苦到曹雪芹這步田地的,實在不多。但是,在這樣艱辛的條件下,曹雪芹講過,「並不足妨我襟懷」,仍然堅持寫作《紅樓夢》。大約乾隆二十八年公元一七六三年的秋天,他的兒子因得痘疹死了。曹雪芹十分哀傷。不久,他自己也貧病交加,無錢醫治,竟在除夕這一天,當別人歡歡喜喜過新年的時候,他卻悄然離開了人世。然而,他以「字字看來皆是雪,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精神,創作的鴻篇鉅著《紅樓夢》,為他矗立了歷史的豐碑。
:鄭板橋
清朝著名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的少年時代,是在江蘇興化縣度過的。
當時,興化縣有個米先生,篆刻技藝十分高明。一次,他得了一塊田黃石。
田黃石是刻圖章最珍貴的材料,素有“石帝”之稱。這訊息一傳開,遠近前來索求的人絡繹不絕。
鄭板橋自小就喜愛篆刻藝術,他多麼希望得到這塊上好的田黃石啊!可是,由於家貧囊空,他只能趁人們圍著觀賞讚嘆的時候,貪婪地看上幾眼。
這天,米先生家中的來客格外多,大家爭著用高價買取田黃石,有幾個富家子弟差點兒為此動起拳頭來。米先生急得滿頭大汗,心想,田黃石只有一塊,而欲買者數不勝數。這可如何是好呢? 正在左右為難之際,眼前火盆裡炭火一閃,使他靈機一動,計上心來。
他拱了拱手,客氣地對來客們說:“承蒙諸位錯愛,爭索這塊田黃。可石頭只一塊,不能人人如願。為免除爭執,我出一聯,先對上者,便是這塊田黃石的新主人了。”接著,米先生以火盆為題,說出上聯:“炭黑火紅灰似雪。”
話音落下,滿屋啞然。那些富商、書生面面相覷,沒有一個敢開口的。
站在一旁的鄭板橋也被難住了。他怏怏地回到家裡,見繼母郝氏和乳母費媽媽正在磨麥。她們先把黃燦燦的麥粒丟進磨眼,然後將磨下來的粗麵用篩子篩一遍。篩子下撒著雪白的粉,篩子上留著紅色的麩。
“有了!”鄭板橋激動得幾乎跳了起來。他一溜煙地跑回米先生家,當眾對出了下聯:“麥黃麩赤面如霜。”
真是一鳴驚人,滿屋子人都嘖嘖讚歎起來。米先生當即取出田黃石,刀法純熟地刻上“鄭燮”二字,送給了鄭板橋。
從此,鄭板橋便拜米先生為師,很好地繼承和發展了他的篆刻技藝。
:神醫華佗
三國時期有名的神醫華佗,少年時代曾跟一位姓蔡的大夫學過醫。他聰明、勤奮,很得師傅賞識。有一天,師傅把華佗叫到跟前說:“你已學了一年,認識了不少藥草,也懂得了些藥性,以後就跟你師兄學抓藥吧!”
華佗高高興興地來到藥鋪,誰知師兄們欺負他年幼老實,一杆戥秤你用過了我用,就是不讓華佗沾手。華佗想,若把這事告訴師傅,幾位師兄必定會受到責怪;但不說又怎麼學抓藥呢? 華佗琢磨了好幾天,終於想出一個好辦法。每當師兄們把藥稱完包好,他總要看著師傅開單的數量,用手掂量一下藥包,心裡默默記著,等閒下時再偷偷將掂量過的藥包用戥秤稱稱,對證一下。這樣天長日久,手上的功夫越來越熟練了。有一回,師傅讓華佗抓藥,見他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頓時怒形於色,嚴厲地說:“你知道嗎?抓藥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你這樣隨手就抓,豈不是拿人的性命開玩笑!”華佗笑笑說:“師傅,錯不了,不信你稱稱看。”師傅半信半疑地拿過華佗包的藥,逐一稱了份量,可不是,跟自己開的分量分毫不差!他又開了個新藥方,讓華佗再抓幾付,結果還是準確無誤。師傅十分驚奇,反覆詢問華佗的好手藝是怎樣練出來的。華佗見隱瞞不住,只好如實講了。師傅聽了,激動地說:“能繼承我醫道的,必定是華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