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勵志文章精選
楊瀾作為當代知名人物,寫過一些經典勵志的文章,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我可以接受失敗,但不能接受沒有嘗試
我的女兒先是在一所公立小學讀書,然後在北京的國際學校上中學。有一次我在餐桌上問她兩種學校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她想了想回答說:“在本地的學校,老師總是讓我們別犯錯誤;在國際學校,老師鼓勵我們不要怕犯錯誤。”
這種教育方式的差異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影響顯而易見。2015年10月,在電視真人秀《最強大腦》中出現了這樣的情景:一位12歲的中國男孩與一位同齡的義大利男孩展開競爭,看誰能用最短時間記住102位新郎新娘的排列順序,然後用人偶復位。按照比賽規則,由義大利男孩先行報出自己的排列,結果是完全正確。就在同時,中國男孩開始低聲啜泣,繼而號啕大哭,主持人蔣昌建問孩子為什麼,他懊惱地哭喊道:“我記對了,可是排錯了!”他太傷心了,幾乎癱倒在座椅上。在家長和現場嘉賓的百般勸慰下,他終於鼓起勇氣,帶著哭腔報出自己的排序,結果卻是——完全正確!甚至因為用時較短,他成為最終勝者。
這時,主持人發現那位義大利男孩也在落淚,就關切地問他怎麼了。義大利男孩答道:“我看他哭得這麼傷心,也覺得很難過。”原來,他是因為同情中國男孩才哭的!兩個孩子都是真情流露,作為觀眾的我卻不由感慨:中國孩子的壓力太大了,輸不起啊。
在我採訪過的人物中,特斯拉電動汽車的發明人伊隆·馬斯克曾說過:“誰喜歡失敗呢?失敗是可怕的。但如果你毫無風險,就意味著你不過在做一件稀鬆平常的事!”馬斯克的這句話可是真切的體驗。“失敗也是一種選項。如果你沒有失敗,那意味著你的創新精神不夠。”
1995年,他用自己和兄弟們湊的1萬多美元創業,開辦軟體公司。為了節省開支,他把辦公室和公寓二合一,晚上人就睡在沙發上。31歲時,他已經把一家公司成功地賣給了康柏,另一家賣給Ebay,賺了2000萬美元!而他的決定不是從此過上舒服日子,而是把所有資金投入新公司,再度創業。電動汽車和火箭運載在實驗過程中失敗率很高,馬斯克的情緒也隨之大起大落,甚至在一個聖誕節前的週日徹夜難眠,幾近崩潰!近乎奇蹟般的是,就在第二天早晨,他接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打來的電話,給了他一個14億美元的訂單。他激動得忘乎所以,對那個打來電話的人大聲說:“我愛你!”
讓他能夠不斷面對風險和失敗的是這樣的信念:“我希望有一天回顧過去時可以說,我對這個世界有過好的影響!”這話在“萬眾創業,大眾創新”的熱浪中,能給人帶來一份激勵和警醒。凡創辦企業,95%都以失敗告終,“你輸得起嗎?”是創業者應該問自己的問題。
曾幾何時,我們用“贏家”“輸家”來評判別人、評判自己。《贏家通吃》The Winner Takes It All這首歌是ABBA樂隊的傑作,後來出現在《媽媽咪呀》音樂劇中,梅麗爾·斯特里普飾演的單親媽媽唐娜,面對曾經的戀人山姆唱道:“The winner takes it all,The loser standing small. It's simple and it's plain,Why should I complain?”贏者通吃,輸家微不足道,道理就這麼簡單,我為什麼要抱怨?多麼糾結,多麼委屈,多麼不甘啊!
失敗者是否有資格要求尊重?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南方聯盟總司令羅伯特·李將軍,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向北方聯邦軍隊統帥格蘭特將軍投降,從而結束內戰。在此之前,由於他出色的軍事才能,南軍曾在公牛溪戰役等較量中以少勝多,創下卓越戰績。他本人並非奴隸制的捍衛者,他曾說,如果美國400萬奴隸都歸他所有,為了避免戰爭,他也會欣然給他們自由。1862年他釋放了家中所有黑奴,允許他們越過防線加入北方軍隊。他是為自己的家鄉而戰的。但當他看到自己的士兵只能用野菜、爛土豆充飢,認識到繼續流血只會導致無謂的犧牲,於是下令打了白旗。他對手下說:“我可能要成為格蘭特北方軍隊總司令的階下囚了,我想我必須使自己的儀表儘可能好一些。”
在簽署投降協議時他提出,敗軍也不能受辱,請允許他的士兵保留他們的馬匹,因為沒有馬匹,他們就很難收穫下一季莊稼。而格蘭特將軍深知李將軍在南方軍隊中的威望,也決定給予對手體面的待遇。後來他表示,寧可辭去總司令之職,也不願逮捕李將軍並把他交給法庭審判。
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李將軍致力於教育事業,1870年長眠於華盛頓學院的教堂。南北戰爭造成數十萬人喪生,但戰爭結束後,林肯總統與格蘭特將軍的決定,使民族得以和解,國家得以統一。如果他們當時決定清算南方所有參與戰爭的人的罪行,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
人們常常只看到自己願意看到的事實。賭場裡只傳出誰中了大彩的訊息,更多人輸得傾家蕩產卻鮮有耳聞。同樣,我們喜歡聚焦於某些人物的成功並將之神化,而不太在意成功之前之後的許多失敗經歷。
2015年10月,我採訪邁克爾·喬丹,被譽為“飛人”的史上最偉大運動員不僅是籃球哦。他曾不可思議地帶領芝加哥公牛隊獲得六次NBA總冠軍,帶領美國隊獲得兩次奧運會冠軍,他自己則獲得五次常規賽“最具價值球員”、六次總決賽“最具價值球員”稱號。他的傳奇經歷,連同他扣籃時的吐舌動作都被球迷們津津樂道,他們稱他為“披著23號球衣的神”。他的飛躍姿態成為最成功的個人體育品牌,而在收購山貓隊現名黃蜂隊之後,他成為歷史上首位職業球員出身的球隊大股東,其年收入超過他作為職業球員時收入的總和。但是他卻說:“我起碼有9000次投球不中,我輸過不下300場比賽,有26次人們期待我投入制勝一球而我卻失誤了。我的一生中失敗一個接著一個,這就是為什麼我能夠成功。我從未害怕過失敗,我可以接受失敗,但我不能接受沒有嘗試。”
在採訪中,他回顧了傷病帶給他的肉體痛苦——他伸開雙手,我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右手變形的關節;他為圓兒時夢想,曾中途離開NBA去打棒球,在場上被噓的尷尬經歷,讓他知道自己不是全能的,但也不會為嘗試而懊惱;父親被槍殺給他帶來的精神痛苦則更讓他刻骨銘心,在這之後他帶領球隊獲得了那個賽季的NBA總冠軍,奪冠後他在休息室的地板上痛哭不已;還有在華盛頓奇才隊被質疑、被出局的困惑與掙扎……面對這一切,他的法寶就是父母從小教育他的那句話:“誰都會遇到倒黴事,你的任務是想辦法把壞事變成好事。”
人生如此豐富,豈能用輸贏一語概括?除了贏家和輸家,難道我們不能做個玩家,在對夢想的追逐中體驗一把挑戰自我的驚喜與刺激?萬一成功了呢?
:作為一個母親,首先自己要充實快樂
1996年,我在美國生下兒子;2000年10月20日,在上海又喜得一個六斤多重的小女兒,圓了我想要“美國兒子中國女兒”的媽媽夢。但因為工作緣故,我不能時時陪在孩子身邊。
至今記得兒子出生後,我第一次比較長時間地出差,要離開兒子五天。那天回家時,突然發現兒子臉上的表情特別有層次,先是把臉轉過去,憋了半天之後才委屈得哭出了聲,看著兒子,最後自己的眼淚也忍不住流了出來。
兒子當初這個無比豐富的表情,重重地定格在我的心裡,突然意識到孩子幼小時期不能離開母親;畢竟,三歲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如果不小心造成了損失,以後會很難彌補。我終於下定決心扔下所有工作,命令自己在家做了整整一年的“全職媽媽”。
對於當初自己的這個決定,我至今都感到分外欣慰,那一年太值了!
可是,矛盾不可能每一次都能調和。女兒吃奶才三個月,剛好遇上申奧,我必須得在北京和上海之間來回跑,怎麼辦?心中有百般不願,也曾想方設法努力掙扎,可最後還是不得不提前給女兒斷了奶。幸虧如今已上小學的女兒能體諒理解,還會開玩笑地說:“我也為申奧做過貢獻哦!”
媽媽確實不是萬能的,但至少可以做到這一條——面對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不馬虎、不敷衍,這是我給自己定的規矩。現在每次出差,一定都會在出發前極其詳細地告知兩個孩子:會去多久,什麼時間回家,上午還是下午,吃過晚飯還是深夜……
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我會與他們玩拼圖、講故事,會和他們打鬧,也會和他們一起看電影。前段時間看《別惹螞蟻》,一邊看一邊和孩子一起大叫,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童趣的快樂。
其實,我作為一個職業女性、一個媽媽,我有過很長時間的困惑,這種困惑到現在依然存在,當我收拾行李要準備出差的時候,我覺得我做了一件對不起我孩子的事,後來我發現我不能在負疚當中過一輩子,因為我愛我的工作,而且我覺得必須要說服我自己這樣做的好處在什麼地方,後來我發現,其實我一直是很小心翼翼的,甚至有點很巴結的,低聲下氣的跟我的孩子。
他們小時候,我就一直問他們這個問題,媽媽是不是出差太多了?是不是應該減少一點?你是不是感到媽媽不在乎你?或者說你能知道媽媽特別特別愛你嗎?我一直在不斷地去得到他們的反應,最後他們說,太煩了,你該出差就走吧。
當然這是一個玩笑,但是我是想說,其實每一個媽媽都很在乎我們是否做到一個媽媽應該做的,而且我們跟我們的媽媽的確不同,我們真的有一份職業。
我也去問過很多在職業上很有成就,跟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不如家庭主婦那麼多的媽媽,我發現他們的孩子大多數都成長得很好,他們不缺少愛,因為他們的父親、母親一直在告訴自己的孩子,我多麼地在乎你,愛你,如果你有任何事情需要我,我放下一切事情也要來到你的身邊。
我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他們看到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做人的,做人也不光是道德層面做人,就是說父母在怎麼樣過他們的人生和日子,所以我認為無論是長年在外應酬工作的父親,還是能夠多花點時間陪孩子的母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到,你是一個充分享受自己人生的人。
我覺得對一個孩子更重要的是看到一個母親或者一個父親,他們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他們如此的充實,他們見到這麼大的世界,帶回來這麼有趣的故事,而且他們能夠在我遇到困惑的時候,給我一些指導。
比如說我兒子,他現在已經18歲了,所以他開始慢慢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看到社會的一些不良現象,一些腐敗的、一些教條的東西,他都很有自己的批判思想,他需要一個同樣有獨立精神和批判思想的母親跟他對話,而不是一個母親一直在說,你到底要吃紅燒肉呢還是燒帶魚呢?
我覺得孩子到了一定的階段,他需要跟父親、母親他最親近的人進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他的思辨能力開始產生,在他的一個獨立的思想開始形成的時候,他需要一個有相當實力的夥伴,而那個時候如果我們僅僅滿足於只是成天賴在他們身邊,而不能夠給他們思想的養料和情感付出的時候,他們會感到不滿意。
所以,作為一個母親,我的感覺是,首先我應該過一個非常充實和快樂的人生,這樣讓我的孩子看到,那樣的人生是可以做到的。
我們今天的父母處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大概網路這件事真是是我們沒有做好思想準備就突然要面對了。我是很鼓勵孩子們要讀書,然後去旅行,去體驗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
所以基本上我不太讓他們看電視,他們好像也在電視中找不到太多適合自己看的,小的時候看喜羊羊,後來我就坐在那兒陪著他們看。終於有一天他們說,“媽媽,你太幼稚了,我們實在不能再繼續陪你看下去了。”後來,我就終於意識到,他們過了這個年齡了。
在這之後,他們的上網時間越來越多。我們做不到讓他們隔絕於網路之外,越來越多的學校的作業都要求他們上網,尋找資料或者是上傳,他們幾乎所有的功課都要在網上完成;還有的時候他們就通過網上去看一些他們喜歡的,在電視上沒有播出的卡通片、電影,跟同學們聊天。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們上網,則會極大地影響這個孩子在班裡的社交,就是當班裡的孩子都在說他們熱衷於看的某一個卡通片和一個遊戲的時候,他無話可說,他只能坐在旁邊繼續看他的書。
但他們一坐在電腦前面,我就開始慌張,我相信很多家長可能也是。如果你要老問,他們就說你難道不信任我們嗎?但是的確有的時候不太信任。所以後來我就發現,我必須承認自己的這種侷限性,所以我就跟孩子們有了一個交易,我發現做父母就是要不斷地跟孩子做交易,進行談判。比如說我就跟他們談了,從眼睛的保護、身體的發育,頸椎的成長,還有學習等等各個方面,我就說能不能夠禮拜一到禮拜五咱們不看網上的,不玩遊戲,他們同意了。週末、禮拜五晚上、禮拜六、禮拜天能不能夠只玩一個小時?他們也同意了。所以,在這種前提下,我就充分地尊重他們的選擇,如果他們待在電腦前,我就跟自己說,不要去問他,他一定是在做作業。這你要知道,其實我並不知道正確的答案是什麼,我也不知道大家是怎麼做的,反正最後,我只能選擇相信和信任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