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為什麼不全國統一

  在進行高考考試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全國省份的考卷是不一樣的,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出題方式。很多人一定會疑問,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不全國統一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給大家一一解答。

  高考不全國統一的原因

  當時主要是分省分階段實施新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不是全國31個省加兵團同時實行的,先在幾個省實行高中課程改革,然後逐步擴 大這個改革,這是一個情況。

  另外一個情況,因為十多年前,我們推進基礎教育包括普通高中的改革,還程度不同地在進展之中,因此為了適應各地普通高中課改和教改的需要,當然也為了防止全國一張卷子安全風險,這個大家都知道,一張卷子一旦被洩密後,那整個考試,每年上千萬的考生得重考,這個風險壓力是很大的。因此從2004年開始,也就是在十多年前,先後在16個省份進行分省命題試點。這16個省份分省命題了,還有15個省份誰命題呢?有個國家考試中心,為15個省命題,它命的題也不是一張卷子,應當說他們有四套卷子。這就說明,我們每年高考約二十套卷子在進行。這個本來是順應改革的需要,來改革高考制度安排的一個舉措,但是運行了十年之後,發現有新問題。我想,改革是什麼?改革就是總書記講的,要問題導向,有了問題咱們就要改,改了之後會有新問題,咱們再改,改革永無止境。也就是說,為了適應當時教改課改的需要,我們改革了考試命題的辦法,但是十年以來,正好2004年到2014年,發現16個省,加上我們命題中心,17家在命題,質量不一,這是最大的問題。你看每年高考之後,大家就在比哪個省出題好,如果是一張卷子就不用比,語文卷子哪個出的好,數學卷子、外語卷子哪個出的好,比來比去覺得有的確實質量不高。

  同時,分省命題成本比較高,大家知道,要命一套考試卷,他還要命一套備案,得兩套。他要組織一批專家,全封閉地,幾個月在這裡命題,在沒考完這張卷子之前是不能回家的,這個人力物力成本,安全保密,包括到印刷到命題。所以,2014年國務院在深化考試製度改革的時候,明確提出來,從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就是這句話,剛才這位記者同志記的很清楚。我可以告訴大家,到今年,原來16個省命題的自動申請退出了11家,還剩5家,就是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也就是說,明年將會有6個命題中心,一個是國家的,還有這5個省。這11個省的命題,也來用國家命題中心的題,就是從原來的1+16變成了1+5,減少了11家。將來的趨勢是什麼?是不是會這5家再減少,或者再擴大?這個現在沒有去討論,我個人認為,可能會維持一段時間,最後由實踐的效果來證明是再減好,還是1+5比較好。

  現在除了5家之外,還有26個省份的命題都選擇國家統一命題,剛才說是不是一張卷子?答案是,不是一張卷子。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各省使用的高中教材就不是一套。另外一個,各省高中課程的改革、教學模式的改革也不盡一致。因此,題目是由國家命題中心統一命制,但是它會遵照全國的課程標準和各省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也可能有5個省選一份卷子,也可能有10個省是選了一份卷子,也就是說,除了這5個省之外,他們選用的都是由國家統一命制的題目,但是現在的實際不是一份卷子,原因就是剛才我說的,各省使用的教材、各省改革 的進展不同。

  將來會不會過渡到一個命題中心,使用一份卷子?我認為這個將來要由實踐來提供答案。也可能將來26個省選擇國家命題中心的,也可能選擇另外一個省的命題中心的,所以我想這個事情我現在說還為時過早,因為我們剛剛從16個省減到5個省,所以最終我們想看這幾家命題的情況和群眾的反映。我剛才說了,從2004年到2014年,十年的時間,教育是週期長的工作,一套教材,從小學到初中用完了之後才能修訂,不能小學上完了他就改教材,初中沒有用,或者一年級上完了二年級沒有用,它有一個週期,一個週期就要十年、二十年,所以我想,這個問題我今天不能給你一個確切的答案,我只能告訴你一個現在的狀況和我們準備採取的辦法,就是要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比較,最後拿出一個更加適合我們促進公平、科學選材的考試命題辦法。

  高考統一命題的啟示

  高考的首要目的在於為高校選拔優秀新生,維護考試公平與區域公平。從考試技術層面看,在現實社會環境下,相較於分省命題,由國家統一命題在整體上水平更高,更易於保障考試安全,考試結果也更具可比性,更利於保障考試公平。同時,遵循首重公平兼顧效率的原則,逐步調整部屬高校招生指標投放的不均衡狀態,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緩解招生區域不公平問題。為此,應以分類統一命題為基礎,縮小分省命題的試點範圍,構建多元化的高考評價制度。

  一是適應分層分類考試的現實要求,建立不同於普通高校本科招生的高職招考命題系統。近日教育部頒佈的《關於積極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高等職業院校要逐步與普通高校本科考試分離,重點探索“知識+技能”的考試評價辦法,為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多樣化入學形式。其核心環節應是改進和探索高職招生命題方式,發揮統一考試與自主招生的積極功能。

  二是契合自主招生改革,探索新的分類統一命題方式,推進創新人才的選拔與培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探索實行高水平大學聯考。”一些自主招生試點院校,建立“北約”、“華約”、“卓越同盟”等聯考形式,實行聯合選拔。儘管其命題導向尚需改進,但聯考趨向值得肯定。它打破了高校與省域的侷限,為考生公平競爭、高校自主招生提供更廣的選擇空間。

  三是引入全國統一的學術能力測驗,提升高校招生效度與信度。1923年燕京大學招生考試,率先實行普通智力測驗,比美國SAT考試早三年。這一考試測量方法,為齊魯大學等國內高校所借鑑,產生重要的教育影響。當今臺灣地區舉辦的“學科能力考試”,也具有類似的性質。這就啟示我們,應借鑑考試歷史與現實的經驗,以國家統一考試為基礎,採用智力測驗的方法,更好地為高校選拔人才服務。

  全國高考最難的省份

  江蘇省:3+2變態考試模式

  此次減招調標一出來,江蘇的家長如此不淡定,十分能理解,畢竟江蘇自己也不容易啊。

  雖然地理位置東部沿海,經濟發達,但江蘇並不是想象中的高考學子的天堂。從源頭來說,江蘇中考中招政策是普高與職校比例原則上為1:1。也就是說,一半的學生讀普通高中,另一半的學生就算你再努力也得去讀中職和高職,於源頭就堵住了一部分人上大學的通道。其次,江蘇的平均一本錄取率只有9.66%,與親鄰居上海21%差了不只一倍。

  最後,江蘇的高考方案也非常有“個性”,而且以試卷難著稱。大部分地區高考採用的是:語數英每科滿分150分,文綜或理綜合卷總分300分,整個考試總分“價值”750分。

  與之相比,江蘇的高考科目和設定要複雜一些:理科考生要考語文滿分160,數學滿分200,外語滿分120,物理,化學或化學。文科生則是語文滿分200,數學滿分160,外語滿分120,歷史,政治或地理。不管文科生還是理科生,高考總分只計語數英,滿分480分,理綜和文綜科目選兩科進行評級其中物理和歷史必選,剩下兩科任選一科。這兩科的等級將會直接影響考生報考學校的批次。比如沒有拿到雙A,很可能就會無緣985院校。這樣的考試模式,不予評價,你感受一下。

  不過也有值得欣慰的地方,江蘇的教育資源豐富,共有11所211高校,其中2所985高校,重點大學的數量僅次於北京位居第二,所以,考上一本的江蘇考生能夠更大比例地進入重點一本高校,換句話說,江蘇的一本生質量比較高。不過福兮禍之所伏,這也是此次減招政策江蘇中靶的一個主要原因。

  山東省:一本率含金量低

  “山東自古出學霸”,古有孔仲尼、李清照,近現代有季羨林和莫言……額,說的有點遠,就說現在吧,對大學班裡的學霸,有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不是河南的就是山東的”。所以山東在榜並不是一個驚喜。

  山東考生多,位於榜單前三位,省內競爭壓力大。從一本錄取排行來說,山東的排名並不低,位於這份榜單的第六名。於是很多人以為自己一直誤讀山東了,媽的,明明很好考啊。值得注意的是,山東省的一本率變動幅度很大,2014年驟降12%,2015年又回升至18%。這個時候,讓我們把211錄取率拿出來看一看,會發現What?!山東只有3.3%,倒數第二名。也就是說山東一本的含金量和江蘇剛好相反,很低。按照理論意義上來說,一本率不低,211相對來說也不會太低。但山東這是什麼情況呢?

  原來由於在政策的調整下,山東省大量省屬院校二本專業拿到一本招生,以此抬高了山東本地一本錄取率。如此一來,山東一本錄取率的資料看起來就很漂亮,實際上誰考誰知道。

  河南省:僧多肉少,全省只有1所211

  河南高考大省的名號基本已經響徹全國了,這和它龐大的高考人數不無相關。根據教育部網站公示的資料顯示,2015年河南高考報名人數多達77.2萬,成為名副其實的“高考大省”。然而高考人數比冰島總人口兩倍還多的河南,只有一所211大學鄭州大學,0所985,教育資源捉襟見肘。與此同時河南這三年的平均一本率只有7.53%,位居第27名。

  一本率不高,省內重點高校只有一所,河南考生的生存環境可謂十分惡劣。在這種條件下,想上好大學就更加難了。河南考生211錄取率只有3.8%,與之對比的是上海北京天津三市12%以上的211高校錄取率。怪不得會有“在河南上二本的分,在北京能上211”的說法。總的來說,河南是內部競爭激烈,內部資源嚴重缺乏,考生生存現狀擠壓的典型代表。

  河北省:要啥沒啥,透明體質

  提起河北,提起高考,多少個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衡水中學”。這個跑步都要背課文的高中聞名全國,被人每每提起時也隱藏著一絲輕易就能被察覺的戲謔,軍隊式管理的教育模式又何嘗不是高考環境惡劣的一種體現。河北省雖然緊靠京津,但完全沒有沾到兩個直轄市在高考上的政策待遇河北表示:已經習慣了。

  河北的情況和河南類似,高考報名人數多,錄取率卻不高,平均一本率僅在10%上下浮動。而省內優秀高校也屈指可數,共有三所: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華北電力大學保定校區和河北工業大學。其中河北工業大學還位於天津,可以說是河北、天津與教育部共建的高校,華北電力大學也因主校區遷至北京也被認為“名存實亡”,至於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屬於東北高校,並不會在招生上明顯偏向河北省。也正因此,河北省到底有幾所211似乎想說都說不清……

  甘肅省:各種指標齊低,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甘肅省,一個跟河北省一樣有著透明體質的低調省份,同樣也是一個高考窪地。首先是錄取率低,連續三年平均一本率7.96%,排名第25位。211錄取率3.4%,僅好於山東和廣東。省內211高校數量僅有1所,蘭州大學。再看看前面那幾位,有的雖然一本率不高,但名校資源豐富啊;有的雖然211錄取率低,但一本率高啊。到了甘肅就是哪哪都低了。

  此外甘肅省的教育水平受地理位置所累,一直表現一般。中國教育報和人民日報聯合首發了一份調查《全國各省份教育水平比較分析》,在這份報告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教育發展指數:

  教育發展指數=40%×教育機會指數+30%×教育投入指數+30%×教育公平指數

  單純地使用教育經費和投入來看一個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是很片面的,所以引進了這個概念。

  教育發展指數是教育機會、教育投入指數和教育公平共同作用下的一個用來體現該地區教育發展程度的指數。在這份報告中,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和江蘇等發達地區的教育發展指數最高,甘肅、西藏、雲南和貴州等西部地區墊底。在教育水平低下、各種錄取率不給力、省內高校稀少的情況下,甘肅此次調標也並沒有獲得指標,也是被遺忘的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