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教師知識的發展一直以來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數學教學反思是對於教師的專業成長很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篇1:秒的認識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秒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正確區分時間單位時、分、秒,並能在實際生活中學以致用。

  《秒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時間單位:時、分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是為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時間計算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FFKJ.Net]時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本節課根據學生實際和新課標精神,創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感覺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以下幾點:

  教學方法:

  1、設疑激情: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在匯入時我利用新年到,大家歡天喜地,喜迎午夜新年到了的場景,通過學生們的倒記時匯入新課,在舊知和生活經驗的影響下,由學生自己引出“秒”,學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揭示課題“秒的認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來。

  2、引導探索:當學生產生探索慾望和興趣之後,教師所要考慮的應是如何提供適當的條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識。在教學中,我通過七個環節:認識秒針和1秒、體驗1秒的長短、1秒的價值、教1分=60秒、體驗1分的長短、小結。目的是為了調動學生已有的數學感知,激勵學生再課堂上認真思考,同時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個性,學生通過觀察,經歷了認識角的過程。正是因為有了教師的放手,才有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學生真正會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探索秒針的走動情況;組織學生體驗1秒與60秒,觀察分針走動情況,讓學生知道1分=60秒;通過集體活動、合作活動、小組活動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續時間。

  3、應用提高: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教學中,我讓學生欣賞秒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更深刻地感受秒這一時間單位應用的廣泛性。練習中,我加入了我們生活中的例子。如:閱讀短文《小宇的一天》幫助學生理解,實際是綜合考察了學生對時間單位的應用能力。

  4、交流評價:通過交流評價引導學生愉快地交流活動中的感受和經驗,交換意見與看

  法,一方面可將每一個成功的經驗收穫轉化成為大家共同的財富,成為影響其他同學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學生在評價過程中,要不時對照目標要求,形成自我反饋機制。在小組交流中認識自我,也學會評價他人的學習。

  學生學習方法:

  1、觀察的方法,通過觀察鐘面,認識秒針與分針、時針的區別;觀察分針和秒針的走動,抽象出1分=60秒。

  2、活動實踐的方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體驗秒。為了學生能更有效地學會用各種方式估測活動的時間,集體活動時我用鐘錶記時,來看看學生60秒能做些什麼事情,加強學生對1分=60秒的認識,從而感知60秒。

  3、獨立思考的方法,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把積極思維、獨立思考的方法教給學生,最重要的是給學生創設積極思維、獨立思考的機會。如:教學中,認識秒針和1秒、體驗1秒的長短、1秒的價值、教學1分=60秒、體驗1分的長短、小結,每一次的教學活動都給學生留出時間想一想,然後再與同桌學生交流,最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說出來。

  4、指導學生傾聽的方法:我的做法是:課堂上提問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幾個人。當別人的發言有錯時,要求學生學會評價同學的發言,做到不重複他人的意見,自己的意見要建立在他人發言的基礎上或者提出新穎的想法。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學生往往認為自己的就是正確的,就是最好的,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總想辯解。這時,我就會對學生說:“比一比,看誰最懂得尊敬別人,能安靜地聽完別人的發言。”這樣不僅使急於辯解的同學靜下來聽,更促進提出不同見解的同學要把自己的想法說具體,說完整。同時,讓學生明白並不是所有的意見都是正確的。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做到“說”、“聽”、“思”並重,相互促進。當在課堂上意見有分歧的時候,我們常常常會留給學生們討論的時間和空間,有時候會用“大家想不想聽聽老師的想法”來平息他們之間沒有結果的爭論。這時候學生往往聽得最認真。 從整個教學設計來看,我能做到: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到的,我決不設計包辦代替。努力設計到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最大限度地拓寬學生地思維。

  篇2:測量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和分米。《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

  為了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間,敢於放手讓他們實踐,培養創造性思維,因此,本節課教學中我創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開展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引導學生總結出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首先,我拿出準備好的粉筆、鉛筆,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它們的長短,然後實際測量一下,看誰估計得準確。接下來我拿出10釐米長的硬紙條,讓學生先估計,再測量,從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認識了“1分米”之後,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現身邊“1分米”長的東西。孩子參與測量活動的熱情特別高,並且在活動中學會了深入地思考問題。

  通過今天的這節課,我還充分體驗到了“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自始至終,學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學生的興致很濃。

  在一節課中,比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活動”,是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經歷、體驗、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要比單純知識的學習重要得多,“知識易忘,能力永存”;“學生”應當在教師心目中佔第一位,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培養,應當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我想,“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篇3:平行四邊形

  成功之處:平行四邊形是幾何圖形中,學生即將認識一個新朋友,怎樣學生學會簡單辨認平行四邊形呢?通過複習長方形,對長方形特徵的複習,再拉一拉,讓學生觀察什麼變了?什麼不變?再給這種新圖形命名,我認為還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接著讓量一量書上的平行四邊形的邊和角,概括出平行四邊形的特點。然後,學生示範圍一圍,畫一畫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的認知。其次,對比拉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得出不穩定性。最後通過觀察例舉,猜一猜鞏固認知。

  不足之處:因為我擔心學生不能備好學具,於是一手操辦。學具準備不充分,在課堂上學生只能通過觀察,利用對長方形舊知的遷移,認識平行四邊形及其特點。圍一圍的操作範圍小,馬上進入畫一畫環節。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就開始畫長方形,並沒有把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區分開來。於是“沒有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成了學生畫圖的要求,但是在要求之後,部分學生都排除了水平畫法和垂直畫法,都在方格紙上畫傾斜的平行四邊形,這樣難度大幅度增加了。疑惑:這是在哪裡出了岔子了?幸好在說你是怎麼畫的?通過比較讓學生了解怎樣簡便的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同時鼓勵能正確得畫出傾斜的平行四邊形。但是,又多佔據了一些課堂時間。總缺乏課堂練習。

  重新設計應該注意的地方: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圍平行四邊形的活動中,在學生畫平行四邊形之前,應讓學生說說畫時應注意的地方,同時在學生畫時出現不規則的地方讓學生展開討論。預設出學生畫時可能出現的錯誤,先畫兩條與方格重合的現,再畫兩條斜邊。畫完後總結最佳畫法:先把直邊畫對了,斜邊再連線就可以了。